小站练兵——袁世凯的开挂人生

甲午之战中,袁世凯奉命协助周馥办理东征转运事宜,在此期间,袁世凯遍访战场各处,而且深入战场第一线,做了大量切实的工作,并从战争的后勤保障、军事战略战术以及对战场形势的预估方面都给出了中肯的意见。最后,基于战场形势的客观发展,袁世凯上书李鸿章建议议和是当下中国政府最恰当的选择,当然,对于这时的袁世凯来说,高层是不可能听取他的意见的,毕竟他当时还是一个位卑言轻的一个小吏,但是从不久之后清廷的议和动作来讲,袁世凯的意见还是非常符合清政府高层的想法的。

甲午之战后,清政府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了李鸿章的身上,同时把所有的赞美之词全都用在了袁世凯的身上。李鸿章这时也是相当的郁闷,因为当初清政府相对日本用兵的时候,李鸿章可以说是唯一一个反对对日用兵的人,但是当时的老佛爷被西方大国给欺负的实在是无处撒气,回过头来一看,好呀,一个小小的日本也敢跟爷叫板了?西方大国我干不过,但是如果我连个倭寇都弄不了的话,我天朝颜面何存?所以,当时清政府高层中对日用武的声浪是非常高的,只是没想到自己还没动手呢,日本却先发制人了,而且自己还败的如此狼狈。

小站练兵——袁世凯的开挂人生

甲午海战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李鸿章此时并没有因为自己被人诟病而去迁怒袁世凯,相反,由于袁世凯在朝鲜的措施不仅重振朝廷的生威,而且手腕强硬的制衡了各方列强,处处显示着袁世凯的高瞻远瞩,所以李鸿章对袁世凯十分赏识,处处提携,隐隐有培养其做自己接班人的趋势。这个时候甲午兵败,清廷高层一致认为整军经武刻不容缓,虽然之前朝中也有革新的呼声,但是这些革新的呼声没等喊出口呢,就被守旧派给一举歼灭了,所以整备军队这个重中之重的事一时还真就不好确定合适的人。就在这时袁世凯的身影在李鸿章等实权派的保举下出现在众人眼前,袁世凯此人本身就是个复杂的双重人格的人,他是旧势力中的新人,同时他也是新势力中的保守派,就这样,袁世凯左右逢源的得到了新旧两派的支持,同时也取得了慈禧和光绪的信任,小站练兵的重责也就交到了袁世凯的手中。

小站练兵——袁世凯的开挂人生

甲午之战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袁世凯接手小站之后,虽然他曾经帮助过朝鲜韩王练过兵,回国之后也写过兵书,身边也有文武幕僚,但是他们都缺乏实际的现代军事理论知识,所以为了搭建切实可行的现代军事系统网络,袁世凯也是颇费一番苦心。

首先,袁世凯找到了曾经留洋学习军事理论,后来回国主导了早期新兵军事训练改革的荫昌,希望荫昌能够介绍几位现代军事人才。荫昌也毫不藏私,当即就把当初在武备学堂中表现异常优秀的冯国璋、段祺瑞、梁华殿、王士祯介绍到了袁世凯的麾下。

这几个人的到来,使袁世凯如虎添翼,他立即命冯国璋担任步兵学堂总办兼督练营务处总办;命段祺瑞为炮兵学堂总办兼炮兵营统带;王士祯为工兵学堂总办兼工兵营统带;这三个人既练兵又统兵,这就解决了之前统练不一,新军事战术无法发挥的弊端,同时这三人也成为了袁世凯小站练兵的三大支柱,后来被称为“北洋三杰”,梁华殿则因为刚到小站不久后的一次拉练中坠河而亡,否则就是“北洋四杰”了。

小站练兵——袁世凯的开挂人生

甲午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其次,袁世凯修建小站废垒,扩充营地基建,同时请求改定武军(小站之前训练的士兵称为定武军)为新建陆军督练处以正名,派遣副将于全国招募兵丁,并且统一器械规格。由于新兵训练之法完全新式,器械装备全部进口,而且各种事物明目繁多,所以小站练兵花费巨大,因此袁世凯被一部分守旧派所攻击、弹劾。清廷于是派荣禄(慈禧身边红人,慈禧对其是言听计从)到小站检阅考察。一番考察后,荣禄对袁世凯的能力惊为天人,一纸报告就送到了慈禧、光绪面前,由于光绪锐意革新,对新事物和意见接受能力很强,所以荣禄对一纸报告直接形成了慈禧、光绪两人对袁世凯的好感。

第三,由于袁世凯统兵的成绩赫然,清廷高层对新建陆军的规模、训练、精神以及所操演的阵型、战术十分满意,所以慈禧密令袁世凯以新建陆军为模版组建北洋军。袁世凯很快就将组织北洋新军的具体计划送到了慈禧案头,北洋军一切仿效新建陆军,建议北洋新军订名为“武卫军”,一共分为五军:武卫前、后、左、右、中军,每军共辖八营:步兵五营、炮兵一营、马兵一营、工兵一营,另附一个学兵营,每营1000人。朝廷立即接受了袁世凯的建议,并命荣禄为武卫军中军统帅并兼统中军,马玉崑统领前军、聂士成统领左军、袁世凯统领右军、董福祥统领后军,每军9000人。由此,袁世凯过上了手握军权的美好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