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阮家兄弟為什麼不叫阮老大阮老二阮老三,而叫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

遠方的遠方的風景


這個問題還要回原著尋找答案,再加上一點合理的推測。

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合稱“阮氏三雄”,首次出場在《水滸傳》第十四回《吳學究說三阮撞籌 公孫勝應七星聚義》。

在這一回中,吳用、晁蓋等人醞釀劫取生辰綱,需要湊人手,這時吳用提出把石碣村的阮氏三兄弟賺過來入夥,吳用在介紹阮氏三兄弟時說:

“弟兄三人∶一個喚做立地太歲阮小二,一個喚做短命二郎阮小五,一個喚做活羅阮小七。這三個是親兄弟。”

吳用這段話透露出如下信息:阮氏三雄是親兄弟,是弟兄三人,沒有其他兄弟。

既然如此,按照傳統習慣,哥三個應該叫阮老大、阮老二、阮老三——至少數字是連續的,怎麼會是小二、小五、小七,中間漏掉好幾個數字呢?

可惜《水滸傳》作者施耐庵沒有給我們明確答案,所以我們只能結合歷史進行合理推斷,作者認為阮氏三雄之所以被稱為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有如下兩種可能:

1,阮氏原本有七兄弟或更多,其他夭折,只剩三個。

眾所周知,古代生育不受節制,官方提倡多生,民間喜歡多生,只要生育能力正常,就算窮人也可以生十個八個,所以阮氏兄弟的父母生出十個八個孩子並不奇怪。

阮氏世代漁民,以打漁為生,沒啥文化,不會取什麼好名字,直接用數字稱呼在當時十分普遍,所以阮氏的男孩們便被成為老大、小二、小三……直到小七、小八……但由於古代生活條件不好,醫療條件落後,夭折現象十分常見,後來其他男孩夭折了,只剩下老二、老五和老七三個男孩,父母和其他人叫習慣了,也就一直稱呼小二、小五、小七。

2,阮氏三兄弟是和家族其他男子排序,故而不連續。

古代有一個習慣,家族中的男子往往混在一起排序,阮氏三兄弟是親兄弟,但按照年齡排序,他們在整個阮氏家族中很可能分別是老二、老五、老七,父母和其他人稱呼他們也都是按照這個排序。長此以往,便成了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

另外在山東濟南梁山縣石廟村(據說就是阮氏三雄當初居住的石碣村)有一個傳說,說阮氏原本有兄弟七人,因為不堪漁霸欺壓和官府盤剝,憤起抗爭,遭官府漁霸聯合鎮壓。激烈的戰鬥中,四人戰死,只有小二、小五和小七活下來,故而只剩阮氏三兄弟。

這個說法聽起來很正能量,但可信度極低。一是《水滸傳》成書於明末,大部分人物及其事蹟純屬虛構,阮氏三雄就是虛構角色,這個傳說起源何時?二是如果阮氏七兄弟早已造反並遭官府鎮壓,為何阮氏三雄還敢以真實身份在石碣村居住,一直等到吳用?

之所以出現這個傳說,原因也很簡單,因為這是梁山縣石廟村為了提高自身知名度,故意編造所謂傳說,附會到《水滸傳》中的阮氏三雄身上。這種附會名人,甚至附會純屬虛構的名人之伎倆,早已屢見不鮮。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熟悉《水滸傳》的讀者都知道,在小說中介紹了三位好漢,他們靠打漁為生的三兄弟——阮氏三雄。他們跟隨晁蓋智取生辰綱後,被官府通緝後,投奔水泊梁山。至於為什麼不叫阮老大、阮老二、阮老三,而叫阮小二、阮小五、軟小七呢?有以下幾種可能:


第一種可能:他們這樣的名字跟他們排行有關,排行是他們整個阮氏家族的排行,“阮小大、阮小三、阮小四、阮小六”等人在他們叔伯家裡的堂兄弟,而沒有隨著他們三個好漢最後加入了水泊梁山,所以小說中也並沒有這其他人的描述,淡化其他非好漢的堂兄弟。

第二種可能:這是阮氏所有兄弟姐妹間的排行,這之中的老大、老三、老四、老六都是女孩兒,到《水滸傳》故事發生時應該都已經成出嫁他鄉,同時在封建社會女人出嫁後更無地位,以“某某氏”稱呼,與水滸好漢沒什麼關係,因此不必表述。古時“男尊女卑”思想很嚴重,對她們的記載也就惜墨如金。


第三種可能:是源於一個傳說。傳說,阮氏三雄原是一胎所生的孿生三兄弟。母親早喪,家境貧寒,長到十幾歲還沒取個名字。一次老父患病,聽郎中說要吃一種叫“泥裡鑽”的鯰魚才能治好。三個兒子聽說此事,冒著嚴寒,潛入水底各摸來一條鯰魚。阮老漢要三個兒子將魚都稱一稱。結果是一條二斤,一條五斤,一條七斤。老漢就按魚的重量為這三個孿生的兄弟取名字,因此他們三人也就分別叫做阮小二、阮小五和阮小七。

第四種可能:也是源自於一個傳說。山東省梁山縣銀山公社的石廟村,即當年的石碣村。村東有個四墳坑,當地老鄉講述,這就是阮氏另四位兄弟的埋葬地。老鄉們說,阮氏兄弟原是七人,以打魚為生,又具有豪俠的性格。兄弟七人不堪漁霸的殘酷剝削和官府的橫徵暴斂,聯合眾漁民進行反抗。結果遭到官府、漁霸的鎮壓。於是他們鋌而走險,抗官府、殺漁霸、劫富濟貧,同前來清剿的官兵展開對抗。在一次鏖戰中,七兄弟中四人戰死,只有小二、小五和小七逃脫。事後,漁民們便把犧牲的阮氏四兄弟葬在四墳坑裡。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後兩種為傳說,多為後人附會上去的不能當真。第二種說法古人“男尊女卑”思想嚴重,在排行的時候,把女孩兒考慮進去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只有第一種可能是最為靠譜。

“阮氏三雄”是古典名著小說《水滸傳》中的重要人物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的並稱。原是北宋末年山東濟州府石碣村的漁民,三人功夫出眾,膽氣過人,在江湖上很有名望。後來三人受“智多星”吳用之邀,與晁蓋為首的一群好漢劫取了送給太師蔡京的“生辰綱”。案發後,眾好漢一同上了梁山,打家劫舍,劫富濟貧,後世留下了他們許多膾炙人口的英雄故事。


阮小二,梁山36天罡星之天劍星,排名第二十七位,梁山四寨水軍頭領第四位。原為山東濟州府石碣村漁民,武藝出眾,義氣當先,敢為兄弟赴湯蹈火。在吳用的盛情邀請下。在梁山水寨任水軍頭領,水性好,武藝高,臨危不亂,反對招安,高俅等幾次攻打梁山泊,阮小二兄弟率水軍大出風頭,建立奇功偉業。在征討方臘攻取烏龍嶺時失利,逃生無路,自刎身亡,後被朝廷追封為忠武郎。

阮小五,梁山36天罡星之天罪星,排名第二十九位,梁山八大水軍頭領第五位。原為山東濟州府石碣村漁民,水性好,武藝高。在吳用的盛情相邀下,他參與了劫取生辰綱的行動,事發後殺退追捕的官軍,隨眾投奔梁山,任水軍頭領。他水上功夫十分高強,精明強悍,反對招安,他與童威一起駐守梁山東北水寨,高俅率大軍圍斷梁山,阮小五在水中奮勇殺敵,屢次挫敗敵軍。在征討方臘攻取清溪縣時被婁敏中所殺,後被朝廷追封為忠武郎。


阮小七,梁山36天罡星之天敗星,排名第三十一位,梁山水軍八員頭領第六位。原為山東濟州府石碣村漁民。阮小七在阮氏三雄中年紀最小,跟隨兩個哥哥行走江湖,幹下了許多驚天動地的大事。黃泥岡和晁蓋等用藥酒麻倒青面獸楊志,劫了生辰綱。潯陽江上救宋江,打敗官軍。梁山泊裡駕舟踏浪,先打敗何濤,再打敗高俅,水中的功夫,令梁山好漢們刮目相看。他與童猛一起駐守梁山泊西北水寨。受招安後,阮小七被封為蓋天軍都統制,未及數月,因穿著龍袍戲耍,得罪朝廷官員,被剝奪官職,貶成平民,重回石碣村打魚,侍奉年邁的老母親,活到七十無病而終。

關於阮小七在歷史上是否確有其人,眾家說法不一,絕大多數認為這個人物是《水滸傳》作者施耐庵自己杜撰的一個人物。但是,他為什麼要設計出這樣的一個人出來,我們還得從水滸傳當中,對於人物本身的相關描寫,以及詩詞的評斷,來訴說這個人物本身存在的意義。

阮氏三雄都是性格豪爽,俠肝義膽、嫉惡如仇,愛好抱打不平之人,然而仔細分析三人又有各自不同的鮮明性格。

阮小二在三個兄弟中居長,性格比較沉穩,這與他個人已經有了家室有關。阮小五好賭,性格層面有些抑鬱。阮小七則是最為心直口快的一個,按照吳用的話說“七郎只是性快”。做事爽快,常常有驚人的舉動。

金聖嘆讀批《水滸傳》時,對阮氏三雄做以下評論:“阮小七是上上人物,寫得另是一樣氣色。一百八人中,真要算做第一個快人,心快口快,使人對之,齷齪都銷盡。阮小二、阮小五、張橫、張順,都是中上人物。”

如此看來,阮氏三雄在《水滸傳》都屬性格較為鮮明,皆是讀者喜歡的人物。尤其阮小七最為爽快,從來不俗套世故,敢作敢為,再加上一首膾炙人口的《阮小七漁歌》,讓讀者深深將其銘記於心。

打方臘時,在烏龍嶺戰役,阮小二等乘駕船隻,從急流下水,搖上灘去。方臘手下四個總管準備下五十連火排,上面堆放草把,草把裡暗藏硫黃焰硝引火之物。把竹索編住,排在灘頭。只見烏龍嶺上把紅旗一招,金鼓齊鳴,火排一齊點著,望下灘順風衝將下來。背後大船一聲喊起,都是長槍撓鉤,盡隨火排下來。阮小二急下水時,後船趕上,一撓鉤搭住。阮小二心慌,怕吃他拿了去受辱,扯出腰刀自刎而亡。

在清溪縣戰役,李俊叫阮小五、阮小七扮作梢公,童威、童猛扮作隨行水手,乘駕六十隻糧船,船上都插著新換的獻糧旗號,卻從大溪裡使將上去。向方臘詐降。方臘封李俊為水軍都總管,阮小五、阮小七、童威、童猛為水軍副總管。宋江軍馬攻城甚急,方臘出陣督戰。只聽得大內城中喊殺連天,火光遍地,兵馬交加,卻是李俊、阮小五、阮小七、童威、童猛在清溪城裡放起火來。方臘見了,大驅御林軍馬,來救城中,入城混戰。阮小五被方臘左丞相婁敏中所殺。

阮小七殺入方臘內苑深宮裡面,搜出一箱,卻是方臘偽造的平天冠、袞龍袍、碧玉帶、白玉圭、無憂履。阮小七看見裡面都是珍珠異寶,龍鳳錦文,心裡想道:“這是方臘穿的,我便著一著也不打緊。”便把袞龍袍穿了,繫上碧玉帶,著了無憂履,戴起平天冠,卻把白玉圭插放懷裡,跳上馬,手執鞭,跑出宮前。三軍眾將,只道是方臘,一齊鬧動。搶將攏來看時,卻是阮小七,眾皆大笑。早有童樞密帶來的大將王稟、趙譚看見,罵道:“你這廝莫非要學方臘,做這等樣子!”阮小七大怒,指著王稟、趙譚道:“你這兩個直得甚鳥!若不是俺哥哥宋公明時,你這兩個驢馬頭,早被方臘已都砍下了。今日我等眾弟兄成了功勞,你們顛倒來欺負!朝廷不知備細,只道是兩員大將來協助成功。”王稟、趙譚大怒,便要和阮小七火併。自有軍校報知宋江,飛馬到來。見阮小七穿著御衣服,宋江、吳用喝下馬來,剝下違禁衣服,丟在一邊。宋江陪話解勸。


王稟、趙譚二人雖被宋江並眾將勸和了,只是記恨於心。平方臘後,阮小七雖然受了誥命,往蓋天軍做都統制,未及數日,王稟、趙譚懷挾幫源洞辱罵舊恨,累累於童樞密前訴說阮小七的過失。童貫把此事達知蔡京,奏過天子,請降了聖旨,行移公文到彼處,追奪阮小七本身的官誥,復為庶民。


萩龍觀世界


最大的可能只有一個!

那就是古代嬰兒死亡率太高。阮氏三雄的母親生了好幾個孩子,老大夭折了,老二存活了,但老三老四也夭折了。老五很幸運,活下來了。但老六又夭折了,而他身下的老七很幸運,得以長大成人。當然,不排除老七後面還有老八老九老十,但可以確定,即使有,也都夭折了,再沒有長大成人的!

也許有人會說這存活率太低了。其實不低了,要知道,這是北宋!

我父親是1948年生人,在他身上,我爺爺奶奶還有兩男兩女四個孩子。但很不幸,那兩個男孩都夭折了。

在我國,尤其是廣大農村,嬰兒死亡率大幅降下來也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後的事。

所以,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才有了阮氏三兄弟分別行二、行五、行七的叫法。


朝天闕1


無他,蓋因阮氏原有兄弟七人,喚作阮氏七雄。其他四人死於非命。

且說這阮家,本是河北人士,世居一小村落中,以務農,打獵為生。徽宗宣和年間,阮家有七個兒子,各個生得虎背熊腰,膂力過人。其中以阮小六性子最烈,喜四處抱打不平。

時有獵戶,名喚田虎,弓馬嫻熟,專好結交惡少。恃其勇力,橫行一方,為禍鄉里。一日,田虎自來村中閒逛,見一民婦貌美,遂戲之。民婦只是不從,大聲呼救。鄉人多懼田虎之威勢,不敢出手相助。田虎洋洋自得。

忽聽背後一聲大喝,田虎轉身看去,只見那人,身長八尺,相貌堂堂,眼睛裡直欲噴出火來,端的是一條頂天立地的好漢子。田虎曉得阮氏七雄之名,當下罷手,說道:“我當是誰,原來是阮家的小六兄弟,也罷,今日且賣個人情與你,饒過這婦人,下次休得壞我好事,咱們就此別過。”

阮小六道:“田虎,你這撮鳥,別人怕你,我卻不怕,你作惡多端,今日六爺便要教訓你。”田虎嘿嘿冷笑,說道:“哼,阮氏七雄,好大的名頭,別人敬你等,我還沒放在眼中,也罷,今日讓你見識一下田爺爺的手段。”

兩人說罷,就地打將起來。阮小六雖然了得,爭奈田虎整日穿山越嶺,身高力足,更勝一籌,不出十合,阮小六便落了下風。阮小六不服,欲抄起鋤頭再鬥田虎,田虎鬥得性起,不及阮小六抄起鋤頭,就腰裡抽出一把尖刀,直刺向小六胸膛,小六不及躲閃,當即中刀倒地。田虎見勢不對,逃也似的走了。

早有鄉人飛報於阮氏六兄弟,六人風風火火趕來之時,田虎已不見蹤影。再看小六,兀自近氣少,出氣多,已經說不出話來。他看了看六位兄弟,便一命嗚呼。

六人之中,以阮小二最為持重,當即發話道:“眾位兄弟,如今六弟被田虎那廝殺死,此仇不可不報,若去報官,多半被他得到消息,不若我六人,上山去結果了他,然後隱姓埋名,遠走他鄉。”眾人點頭稱是。

阮氏兄弟習武已久,因此家中藏有朴刀。六人各持兵器,飛也似的奔上山來。這田虎亦非凡人,早已省得此事,招了十來個潑皮伏在四周。阮氏六兄弟趕到,反而落入圈套,他們與田虎等人戰作一團。

且說這阮家老大,在七兄弟中武藝最高,正是田虎敵手。二人鬥了三十回合,不分勝敗。不意一潑皮於身側,一刀槊來,阮家老大急忙躲避,田虎復又一刀,攔腰砍來,將阮家老大揮為兩截。

五兄弟見又折了老大,發了性,猛打猛拼,眾潑皮如何見過這等架勢,發一聲喊,散了。田虎獨木難支,重傷遁走。

五兄弟下得山來,含淚將老大與小六合葬於一處。自此過了一段平靜日子。

之後忽而聽聞田虎落草為寇,阮氏五兄弟料田虎必來尋仇。連夜收拾行囊。急投山東地界而來。趕了半天路,被田虎手下追上。大殺一陣,阮小三,阮小四,相繼中箭斃命。阮小二仰天嘆道:“天亡我等。”忽有官軍趕來,田虎人馬盡退。

阮氏三雄和老母親得以倖免。

三人來到石碣村,因見附近山明水秀,安下家來。他們不願再提及那段往事,是以眾人皆不知他們曾有兄弟七人。


西堤君


以下摘自本人在今日頭條所寫《水滸胡搞傳》

中國歷史學家對阮氏三雄為什麼只有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三人,沒有阮小一、阮小三、阮小四、阮小六幾個人頗費心機,直到現在還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出於對這段公案的好奇,我翻閱了《二十四史》《資治通鑑》《中國通史》《十萬個為什麼》《藍貓淘氣三千問》考證了很多年,終於搞清楚了怎麼回事。

話說阮氏三雄還沒有出生的時候,他們的老爹(由於歷史上沒有留下老人家的姓名,我們姑且稱之為阮老爹)也是個打漁的。有一天老頭兒多打了二斤魚,也賣了個好價錢就想去酒店裡喝一杯。店小二看他穿著破爛還一身魚腥味就不高興了:“老頭兒,俺這是上等酒店不是你這樣的人該來的,還是省點錢給老婆孩子吧!”

這一句話,差點沒把阮老爹氣死,就和店小二吵起來了。阮老爹被人勸走了,老頭兒心裡不爽啊,就指著店小二大罵:“終有一天,你得喊我爹。”

當時大家都把這句話當笑話看,誰也沒當真。阮老爹第一個兒子生下來的時候有人問了:“給你兒子取個名字吧?”

阮老爹想起那天和他吵架的小二(他也不知道小二是對酒店夥計的稱呼,還以為那傢伙的名字就叫小二)就說,叫阮小二吧。就這樣,定型了。後來,聽著阮小二跟在他屁股後頭叫爹的時候,可把老頭兒美壞了:“老子的願望實現了。”

當時也沒計劃生育政策,阮老爹本著“多子多福”的樸素價值觀,又生了個兒子。這個兒子叫什麼呢?阮老爹抓耳撓腮了很久,最後想,乾脆用阿拉伯數字代替得了,二之後是幾來著?阮老爹掰著指頭數了半天終於搞明白了,二之後是五,於是就給二兒子取名阮小五。後來的阮小七也是阮老爹不識數給取的。


水滸就是這麼好玩


刀叔導讀:按照順序,今日本該為大家解讀阮小二,但想了想還是將三兄弟做個合集。

仔細看這108條好漢的排名,我們不難發現這樣一個現象:

一類是打虎英雄,他們是武松、李逵和解珍解寶兩兄弟,還有一類就是與水打交道的好漢也都排進了天罡序列。

童威、童猛兩兄弟的綽號雖然是出洞蛟和翻江蜃,但他們真與水沒有多大關係,他們是做鹽生意的人,或許經常走南闖北要經常過揚子江,所以才與李俊建立了深厚的關係,而且後來的故事發展證明童威、童猛兩兄弟並沒有顯赫的水上戰鬥經歷。

金聖嘆在《第五才子書施耐庵水滸傳》中有過精彩獨到的分析:“合兄弟三人渾名,可發一嘆。蓋太歲,生方也;閻羅,死王也;生死相續,中間又是短命,則安得有不著書自娛,以消永日也。”

金聖嘆說,阮小二和阮小五都是中上人物,唯獨阮小七是上上人物。確實,在《水滸傳》中,阮小七的形象要比兩個哥哥豐富精彩得多。而在所有的水軍統領中,阮氏三雄卻是說不出的尷尬。

首先,這三兄弟最窮!

為什麼窮?其實書中說的很明白了。

讀水滸的細節,我發現了三人致貧的直接原因或主觀原因,那就是賭。吳用去找三阮,碰到小二、小七,問小五去向,阮母說:“連日去賭錢,輸得沒了分文,卻才討了我頭上釵兒,出鎮上賭去了。”小七接著說:“哥哥正不知怎地,賭錢只是輸,卻不晦氣!莫說哥哥不贏,我也輸得赤條條地。”

這兩句話,就把他們的窮根揭露了。賭博就是敗家的直接原因,任有多大家業,如果貪賭,真會輸光。

其次,賭錢是小,但他們卻把命賭給了宋江。

三阮立下如此功勞,然而當宋江上梁山後,因他三人是隨晁蓋上山的元老派而飽受打壓。

你看三阮在梁山的排座次就明白了,他們三人雖同入天罡星正將之列,排名卻靠後。而靠後也就罷了。宋江卻在他們兄弟三人中分別穿插安排了自己的親信,用於監視,隔離三阮。這三個人分別是:李俊、張橫、張順。

說白了宋江不信任三阮。自宋江成為梁山老大後,阮氏三雄在山上的地位一天不如一天,但礙於CEO的職位與面子,只得從一些細節上的事情來發洩,比如張橫被關勝俘虜後,阮氏三雄與張順的態度。

作為元老級的阮氏三雄,宋江又不敢明目張膽的將他們排除在天罡之外,但要壓制他們,將他們排擠在水軍核心之外,那就必須讓其他好漢進入水軍領導層,而且要取代阮氏三雄在水軍的領導地位,那這些好漢的水上水下實力都必須超群,至少不在阮氏三雄之下。

最終,阮小二阮小五戰死,阮小七接著做無業遊民。

徵方臘後,阮小七穿戴起方臘的沖天冠、穿上了滾龍袍,回京封官後被奸臣讒言又被罷官。身為大家長的宋江對這件事只是裝聾作啞,沒有為阮小七說一句公道話,更沒有對阮小七做一個恰當的安置。

宋江對阮氏三雄的冷漠與無情,可見一斑。其實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我們經常能看到前任領導的遺老們集體“殉職”。

希望今天的內容,能帶給您更多的啟發。

後語:

前段時間有很讀者問刀叔:為何阮氏三雄叫小二小五和小七?

他們家裡是否有七個孩子,刀叔不得而知,但阮氏三雄的名字不是亂起的。歷史上的宋江三十六人中,他們就叫做阮小七、阮小二、阮小五了。

《水滸傳》的前身資料,《大宋宣和遺事》裡面詳細羅列了宋江等三十六人的名字,絕大多數與今本《水滸傳》相同,裡面三阮的名號就是活閻羅阮小七、短命二郎阮小二、立地太歲阮小五。其中小二和小五外號互換了,或是版本不同,或是是短命二郎和小二有重疊的關係讀著不順被改了。而三人中小七排位本來是最靠前的,僅在宋江、吳學究、盧俊義、關勝之後。


王銘葦


這幾年車邏輯身邊有許多朋友嚷嚷著要改名字,因為她們覺得當年父母給起的名字過於稀鬆平常或者是讀起來會有諧音,比如說什麼史珍香、侯辟穀、楊偉、夏建仁、苟布禮等。而三阮的命名方式,說實話也比較坑兒子,但又寄託了父輩對孩子濃濃的期望。三阮是一胎所生,中間可沒有穿插什麼兄弟或姑表兄弟,三阮的父親也是石碣村一位普通的漁夫,在三阮出生時父親為其分別起名為阮進、阮通、阮遇。三個小娃娃也很有天賦,年紀輕輕就能幫著父親一起打魚,分擔壓力。

有一年冬天,三阮的父親得了一種怪病,渾身無力油鹽不進,有一江湖郎中路過石碣村,為阮父診脈後說老頭這病說好治其實不好治,說不好治到也好治,只需要吃一種叫

“泥裡鑽”的魚方可痊癒,這魚水泊裡倒是有,但時值寒冬,這大魚都潛到水底,不好辦啊。三阮聽後穿著衣服拿著工具就走出了門,一直到晚上三兄弟才滿身是冰發著抖回來了,並且每人手裡都提著一條“泥裡鑽”。阮父感動的留下了眼淚,讓三個兒子去稱稱這魚有多重,結果阮進的魚兩斤,阮通的魚五斤,阮遇的魚七斤

阮父覺得很愧疚,因為他知道泥裡鑽這種魚是水越深體型越大,也意味著孩子潛水的深度和時長就越長,也越危險。他把三個孩子叫到跟前,說:“你們兄弟三都有不錯的水上功夫,但今天的事情你們做的實在欠考慮,稍微一疏忽你們可能就要凍死在水裡,今天這種魯莽的事情以後不許再做,為了讓你們記住,我今天就按照你們捉魚的斤數給你們改名字了,希望你們長大後記住我的囑咐,再不要魯莽行事!”於是阮進改名阮小二,阮通改名阮小五,阮遇改名阮小七。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論水性小七是最好的,相反的論功夫小二最佳。在三阮成人後父親去世,三人在石碣村和母親過著風平浪靜的生活,直到有一天吳用給三兄弟送來了一條財路,至此三人的身份就慢慢轉變了。

在三兄弟上梁山本想繼續過著逍遙日子,可是昔日大哥晁蓋被殺,新來的公明哥哥一心想招安為兄弟們謀出路,三阮知道這梁山並不只是一個和兄弟們喝酒吃肉的地方了。梁山全體接受招安後被派去打方臘,小二與童家兄弟一起乘船去烏龍嶺,遭遇浙江四龍的伏擊,童家兄弟居然拋棄隊友和船隻跑了,阮小二想跳水逃跑卻被一撓鉤住,他怕被捉去受辱,就自殺了。而小五在清溪戰被婁敏中所殺,成為了最後一戰在江南戰死的梁山頭領。小七或許在大排位後就看清了現狀,無論是換御酒還是出兵對戰,都顯示出了一種若有所思的狀態,徵方臘後小七看到了方臘的龍袍,便穿著他的衣服戲耍了起來,結果回京後被告發,貶為庶民,回事街村撫養老母,得到了善終,不知小七是因禍得福,還是故意而為之了…


進而能通,通而能遇,可遇而不可求~


邏輯文史游


關於《水滸傳》中阮家兄弟為什麼不叫老大老二老三,而叫做小二小五小七。

其實這種叫法在過去很平常。

一是按宗親排,和伯父叔父家的兒子一起排,排老幾就老幾。過去鄉村生活以宗法為聯繫紐帶,宗族制度起著很關健的作用,人丁興旺是一個族群最期盼的事,一個祖父的孫輩往往按出生年齡排大小,既取了人丁旺的彩頭,又能和別家分出遠近。至於名字,小老百姓命賤,入不了學做不了宰,也就沒了像富貴人一樣的名啊字啊號的。隨便點的阿貓阿狗,張三李四,只要好養活就行。講究點的,按出生日期來取名討吉利,初五生叫五子初八生叫八子,不一而足。還有是出生拿祖父的年歲給新生兒取名,像五四兒五十六,六五兒七一娃等,我們村以前像這種小名多得很。

一是以前生育率非常高,但成活率非常低。一個女人從十七八歲到五十歲之間,只要身體許可,一般都能生十一二個娃,但最後存活下來到成年的也就三五個。像阮小二弟兄們若從自家爹媽生的排序的話,那就是老大老三老四老六童年夭亡,因為一般嬰幼兒早夭不排序。

新中國成立以來,老百姓的日子一天天好轉,好多人的名字也見證著社會的一段段發展歷程。從抗美援朝到紅衛向東,從改革創新到現在的晗涵瑄軒。

不過現在取名真費勁。


王扶翠


《水滸傳》中,阮家兄弟不叫阮老大阮老二阮老三,而叫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為什麼呢?

本人私下穿越過去,問過阮氏三雄他們的爹,阮老漢是這樣解釋的一一一一

俺家打漁為生,孩子長大做老大也不是那塊料。頭胎生了個女娃,叫阮大丫。第二胎是個男孩,輩分是老二,也壓根沒想他長大了成黑社會的老大,低調一點,就叫阮小二吧。

阮小五這孩子,給他取“小五”的名字是,俺親兄弟幾個,在阮小二出生以後,中間又懷上了兩個男孩,就補了小三小四的缺。俺家的孩子雖然生活過得窮一點兒,但俺會教導他們做品性直的人,不三不四偷雞摸狗的事兒千萬別幹,這孩子來得巧,就是“阮小五”了,和他哥哥一樣低調。

輪到阮小七出生那陣子,阮老漢得了個么寶,高興得不得了,小吃小穿的日子還過得去,小路不想走,大路是水路,漁民還得靠水中魚來養家。路,陸相通,尊重水路陸路神仙,2+5=7,撇開6,就是阮小七了。老婆子全聽老伴的,從此三兄弟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就這樣叫開了。

後來,阮氏三雄投奔宋江,替天行道,幹起了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

據傳之後,阮氏三雄在水泊呼風喚雨,連皇帝的黃袍也想穿一穿,這就是對當時腐朽社會極大的不滿了。老爺子給他們三兄弟取名的初衷也就不見了,小二小五小七,卻是亂世中眾人景仰的英雄!

純屬娛樂,歡迎繼續猜解三位英雄名字的來歷!


ZHANGRUPlNG


這個問題可以問問朱元璋,他應該可以給你一個完美的解釋。朱元璋,原名叫朱重八。為何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按照大家族裡行輩的次序而取的。

朱元璋屬於“重”字輩,有4個堂兄分別叫重一、重二、重三、重五,3個胞兄分別叫重四、重六、重七,他年紀最小,就叫重八。

  相傳,宋元之際,普通老百姓是沒有職名的,除了以行輩命名在,還可以按父母的年歲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作為稱呼。清代俞樾《春在堂隨筆》就有這樣的記載:

元制:庶民無職者,不許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齒合計為名。此制於《元史》無徵,然證以明高皇(即明太祖朱元璋)所稱其兄之名,正是如此。其為元時令甲無疑矣。

見在紹興鄉間,頗有以數目字為名者。如夫年二十四,婦年二十二,合為四十六,生子即名四六;夫年二十三,婦年二十二,合為四十五,生子或名為五九,五九四十五也。

常遇春的曾祖四三,祖重五,父六六;東甌王湯和曾祖五一,祖六一,父七一,亦以數目字為名。

而洪文敏所著的《夷堅志》所寫的一些宋朝的雜聞遺事也有這樣的取名法,如雲興國軍民熊二;又云劉十二,鄱陽城民也;又云南城田夫週三;又云鄱陽小民隗六;又云符離人從四;又云楚州山陽縣漁者尹二;又云解州安邑池西鄉民梁小二;又云董小七,臨川人;又云徽州婺源民張四;又云黃州市民十六,其僕崔三;又云鄱陽鄉民鄭小五;又云金華縣孝順鎮農民陳二。諸如此類,不可勝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