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棍棒底下出孝子,为何有人说《红楼梦》中却没几个成才的子弟呢?

沅思1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

棍棒底下出孝子,慈母多败儿。这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教训,也是教育子女时经常提到的一句话。不过在《红楼梦》中,却是反其道而行之。

曹公这大笔一挥,就把这个世人都争相推崇的名言附上极尽嘲讽的色彩,让人看了啼笑皆非,讽刺意味深远。

一、贾瑞——“以死明志”,看你还敢打我

贾代儒作为贾家私塾的老师,也是《红楼梦》唯一提到的老师代表,人人敬畏。这个红楼中的领头人物,对自己的独孙子贾瑞二话不说,就“痛下杀手”。那么整件事情如何呢?我们来一一理理。

话说贾瑞觊觎凤姐的美丽,被其深深倾倒,凤姐何其泼辣,怎么能允许贾瑞如此厚颜无耻之人,从小被当作男人养的凤姐,手段我们也是心知肚明,一出手,贾瑞就乖乖掉入陷阱,可怜贾瑞还一心认为自己看上的是个空闺寂寞美人,不想却是蛇蝎心肠。这是前因。

贾瑞在风口冻了一夜没回家,这就惹急了贾代儒,因为这就触犯了他的规矩,抄起板子二话不说就打了他三四十大板,又罚他不许吃饭,而且还让他跪在院子里把十天的课业文章补回来,这一连串的挨打、挨冻、受罚,贾瑞这个熊孩子身体再健康,也得病倒。

我分析一下,贾代儒罚是应当的,但是如果在这个时候仔细询问贾瑞没有回家的原因,搞清缘由,及时止住了贾瑞的坏心思,认清凤姐的真面目,那么也不会有后面贾瑞一命呜呼的悲剧了。

二、贾琏——本宝宝太委屈了,打死我也不认同

贾赦打贾琏,我认为是最戏剧的桥段。这一细节,曹公没有正面描写,但是从宝钗和平儿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窥其全貌。

贾赦看上石呆子的扇子,让儿子想尽办法得到,不想石呆子是个倔强的,死活不让,这时贾雨村为了讨好贾赦便出手了,把石呆子随便安一个罪名入狱,强抢了扇子,石呆子也丧命。

这一对比,贾赦就认为贾琏不把老子的话放心上,认为其在忽悠他,认为儿子还比不上一个外人对自己真心,很生气,贾琏就说他不认同贾雨村的做法:

“为这点子小事,弄得人坑家败业,也不算什么能为!”

贾赦听了更生气,认为贾琏也在指责他,这简直就是在挑战父亲的权威,忤逆不孝绝对不能忍,就把贾琏的脸打破了两处。

这贾琏多委屈,遇到如此混账老子,也是悲哀!

三、贾宝玉——绝不认罪,坚持到底

贾政打贾宝玉,这是曹公极为细致描写的情节,这闹得沸沸扬扬,人尽皆知。

贾政气宝玉交友不慎,好色导致金钏儿跳井死亡,也是没有问清事情缘由,就开打。嘴里还说着:

“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

“该死的奴才!你在家不读书也罢了,,怎么又做出这些无法无天的事来!那琪官……,你是何等草芥,无故引逗他出来,如今祸及于我。”

这两句塑造了贾政胆小怕事的一面,他认为宝玉的行为祸及于他,很生气,再加上贾环的撺掇,贾政这一严父,平时并没有怎么关心宝玉的学业,只是见了面就凶他,这样的严父,如何能教导出好儿子呢?

这荒唐的棍棒教育,让人哭笑不得,曹雪芹勇敢的把刀挥向此处,极尽讽刺之言,他告诉我们,棍棒底下出孝子,首先父亲自己需要严于律己,树立榜样,而不是一味的责罚。


悦言红楼


棍棒底下出孝子,简直就是胡说八道。

有人没素质,没文化,粗鲁,野蛮,没有人性,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把孩子像养猪,养牛一样养着,想打就打,想骂就骂,却又不承认自己的粗鲁与无知,所以才有了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一说,误人误己,其实是为了遮丑。

有谁见过棍棒底下出了孝子?很少见吧!

所谓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棍棒底下只能出两种人,一种是叛逆,一种是羔羊。

叛逆就是对什么看着都不顺眼,羔羊就是任人宰割窝囊废。

有一个父亲,粗俗不堪,吃喝嫖赌无所不为,对孩子是说打就打,说骂就骂,孩子太小,面对父亲的淫威无力反抗,只能忍着。久而久之,在孩子幼小的心灵已经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孩子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打回来。

长大后,孩子到武术学校学习,毕业第一件事就是狠狠打了父亲一顿,并且说,以后敢不听话,就打。

父亲很不服气,说,对自己的父亲说打就打,说骂就骂的是畜生。孩子回答,父亲对自己的孩子说打就打,说骂就骂就不是畜生了?

孩子走上社会,也是打架斗殴,惹事生非,危害社会,这就是叛逆。

羔羊就更好理解了,长期的打压,让孩子养成了逆来顺受的性格,毫无反抗的勇气,任人宰割,任人欺压,变成名副其实的窝囊废,废物。

何来的孝子?

《红楼梦》中的宁国府和荣国府就流行打孩子。因为宁公和荣公都是武将出身,粗鲁有余而涵养不足,对孩子是说打就打,说骂就骂,结果呢?养了一群叛逆,一代不如一代,表面上服服帖帖,背地里却是无所不为。

贾珍小时候被父亲打,当家后,成了败家子。贾蓉被贾珍打,等着接贾珍的班继续败家。

贾赦小时候被父亲打,当家后,吃喝嫖赌无所不为。贾琏被父亲打,长大后嫖娼纳妾没有他不敢干的。

贾宝玉又何尝不是?只是做的比较隐蔽罢了。

何来的人才?

想要孩子成才,成为孝子,家长首先要端正自己的言行,给孩子做一个典范,然后用爱来感化孩子,耐心教育孩子。孩子有错可以批评,但绝不能动粗。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会成才,成为孝子,最起码也不会成为叛逆。

所以说,棍棒底下出孝子简直就是胡说八道。


行业动态观察




要说起孝顺,就不得不提起中国传统文化,古代传统文化中所指的孝顺是孝和顺,既要尽孝又要顺从。

大到国家,小到家庭,无不重视孝文化,虽然忠孝不能两全,但当官还是要举孝廉出生,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顺从更是一种规范,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

为了捍卫这一传统伦理道德,顺应历史潮流,让自己的后代不违背伦理,适应社会,就有了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一说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听话,孝顺,《红楼梦》中也一样。


如果是一个好孩子,像贾珠,贾兰这样的人就用不上棍棒,说几句好话就起作用,因为他们明白道理,即使犯错误了也会及时改正,对于不听话的孩子来说,采取棍棒,目的就是为了让记住错误,改邪归正。

这个棍棒底下出孝子延续了几乎几千年,就像每个朝代的刑法一样,来约束犯错误的孩子,就拿教育来说老师都会有三尺教鞭,有些人屡教不改,一而再再而三,只有动真的,打疼了才会记住,才会有所顿悟,改过自新,从新开始,棍棒的确在一定程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古代教育不普遍,孩子们都达不到义务教育和入学,有文化的人毕竟是少数,肯定无法给孩子贯穿更多的知识,孩子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和感染,反而受其他没人管教的孩子影响,有时候变得叛逆,也是人云亦云随声附和,这样父母也没有别的办法,为了孩子以后的发展,只能出此下策,用打代替爱。

棍棒底下出孝子也是封建社会人们文化素质普遍低下的产物,一些书香门第,大家贵族很少有这样的事。


可偏偏《红楼梦》中有很多都挨过打,且不长记性,比如甄宝玉,父亲也是采用棍棒底下出孝子,可打的时候一声娘都不叫,反而姐姐妹妹乱喊,方可消除疼痛,简直荒唐至极。

在看看贾府的后辈们,就说说贾宝玉,贾政直接下死手,打得贾宝玉皮开肉绽,最终只是一点小作用,贾宝玉从此再也不吃胭脂了,别的且没有变,说明有点道理,但是作用不大。

贾瑞也受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可结果呢,还是想着王熙凤,生命都快结束了,还看着镜子的正面。

王熙凤人家不用棍棒,照样打得贾瑞神魂颠倒,一命呜呼,这就说明棍棒只是看着厉害,其实只是个武器,无法针对心灵。


总结语:

教育孩子要从娃娃做起,从新培养好的习惯,用棍棒适当吓唬吓唬,等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自然而然就孝顺了,不是打出来的。

贾府对贾宝玉娇生惯养,都快成祖宗了,从小就搞成了他的本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岂能几根棍子能起作用的。

如果棍棒如此厉害,为何现在取消了,父母不能打孩子,老是不能搞体罚,说明棍棒时代已经过去了,棍棒底下出孝子已经一去不复返。

当然有些人对于孩子太娇生惯养,让孩子从小任性,长大后容易走向犯错的道路,甚至出现不赡养父母的现象,比比皆是,这时候会有很多人想为什么小时候就不棍棒呢,棍棒底下出孝子,这样一来对于有些人还是挺实用的。


黑白文章泽渊诗


在古时候,人长到十六七岁就结婚生子,男人妻妾成群,孩子生的较多。那时是绝对的男权社会,女人只充当生人的机器,不负责教育。男人是主宰家庭的主人,也肩负着养家教子的责任,讲究的是:‘养不教,父之过。’,妻妾只是附属品。伦理上是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孩子在父亲面前要像臣子在国君面前那样恭敬,是绝对服从,认打认罚,那时对儿子不叫儿子叫犬子,树立了父亲的绝对权威。

那时的男人,特别像红楼梦里的男人,妻妾成群,心都用在了玩女人上,对儿子接触的很少,更谈不上了解沟通了。看到儿子不顺眼就是非打即骂。动不动重责四十大板,管你委屈不委屈。棍棒打出来的是‘绝对服从’的孝子。一般打不出才子。

用宝玉的观点,红楼里的父亲个个庸俗,为老不尊,他们打儿子,只是为了维护自已的威严,树立自已在府里的绝对权威。怎么能教好儿子呢!

倒是一个没父亲的孩子,没受父亲的打骂管教,却长成了栋梁之才,他就是贾兰。

在父亲的绝对权威威逼下,加上社会旧观念的束缚,孩子只有表面绝对服从听话的份,谈不上其它。


乐观ww


拿贾宝玉来说,正是因为他母亲王夫人的纵容溺爱,导致了他无法无天的性子,正是从他纨绔子弟的性格中,体现出了王夫人的教导无方。从纨绔子弟身上,也体现出这个家族的各种问题,比如太过于纵容小孩子,不会教导儿女好好做人,长辈自身虚荣心过重了等等,这也是家族衰败的原因之一,没有良好的长辈的基础,这个家的地基就不会牢。

再加上纨绔子弟自身,会挥霍无度,促使他们变得无所畏惧,仿佛家里的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管什么样儿的家庭也经不住这么败家。红楼中的一众纨绔子弟,就是这个大家族衰败的一处伏笔。


黄河口異客


说棍棒底下出孝子,红楼梦里面没几个孝子,那是她们的棒子不直,棒子是歪歪扭扭的,打偏了,没打到身上所以没几个孝子[呲牙][呲牙][呲牙]


秋水伊人兰幽香


当然没有成材的,是棒子底下出孝子,不是棒子底下出材子!


碧湖荷影


谁说的?本来就应该诱导教育,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宋洪69661760


过时了。


觉醒207580216


说明这个办法是无效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