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使色。”什麼意思呢?說說你的看法或者理解吧?

紫河車XB


空是0,色是1,0是陰數,1為陰數,1插入0,生生不息,就像0和1組成無窮二進制數,用以表示萬事萬物一樣。

色空是邏輯的起點,是分別心的開始,所以黑格爾把它作為哲學的開端,只不過黑格爾把這兩個詞換成了有和無。

黑格爾論證大致如是:“純有”是最初的前提,是哲學的開端,但因為它沒有任何規定性,所以,它實際上就是“無”,無就是一切的開始。“無”包含了“有”的所有內涵,因為“有”是被“無”所限定的,這就是”無中生有”。這時候一個正題就過渡到了反題。但是有什麼和無什麼是有區別的,這就產生了第三個概念“變”,或叫“是”、“生”等,不管他叫什麼,它都是有無相生的結果。

黑格爾的這種論述實際上就是老子所講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大家注意到沒有?二字的兩橫實際上就是兩個“一”,說明“二”是完全從“一”自身來的。而“三”是三個“一”構成的,也就是說根源上它是來自於“一”的。

一二三隱含了黑格爾的辯證邏輯!而且如此簡約!高明!

夏娃是來自亞當的一根肋骨,然後二者陰陽相生而由人類,這是辯證法的一種隱喻表達。

易經說,無極而太極,太極而陰陽,陰陽相生而有四相、八卦、六十四卦,以象天地萬物。

陰陽就是有無,就是色空,老子講它是開啟宇宙秘密的門戶:此二者,異名同謂,同謂之玄,眾妙之門。


神吔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四句話出自佛教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心經》,不管是不是學佛的,很多人都知道這幾句,很多人也誤解了這幾句佛經。很多人都以為色就是美色、色慾,這完全縮小了色的概念。空就認為是什麼都沒有,這是完全錯誤的。所以這幾句就胡亂的解釋為,反正男女之慾是空的,所以就毫無顧忌、毫無節制的沉迷於美色。為自己放縱找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其實這完全是錯誤的解法。

在佛教中,色是指物質世界,一切有質礙的都稱為色。而空呢是物質的一個性質,它描述物質世界存在的狀態,意思就是萬事萬物都是由許許多多的因緣組合而成的,隨著因緣的生滅而生滅,沒有什麼是獨立不變的。色和空不是兩個對立的東西,它只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色指物質本身,空是指物質的性質。

知道了空和色的定義,就很容易理解這四句了。舉個例子來說,一朵花,花的外相就是色,而空呢就是花的性質,花必須依靠水、土、種子等各種條件才能存,離開了某一個條件,花就不存在的這個性質就是空。所以 外相的花和花本身的性質根本就不是兩樣東西,都是花的一部分。花的外相側重展現因緣的生滅現象,花本身隨各種因緣而變化的性質就體現了空,離開了這些條件,花就不存在了。

所以色和空本身就是一個東西,一個是它的外相,一個是它的內在性質,哪會有什麼差異呢?

《心經》是玄奘大師翻譯的,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核心,甚至說是整個佛法的核心內容。這幾句完全說出了佛法的世界觀——緣起性空,色就側重說緣起,而空性才是物質最根本的體性。空性就是無自性。我們可以通過對有的把握來感悟空性。南無阿彌陀佛。


法音講堂


色即是空,我先前回答過,有位朋友給我留言讓我再解釋一下: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確實,解心經,大家都是把注意力放在色即是空上面,很容易忽略後面這句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亦復如是的意思是:也是這樣。受想行識,也是這樣,什麼樣?這裡先在語法上跟大家探討一下。

色受想行識,就是:五蘊。

按照亦復如是,也是這樣的意思,麻煩點應該這樣講: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受不異空,空不異受。

想即是空,空即是想,想不異空,空不異想。

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行不異空,空不異行。

識即是空,空即是識,識不異空,空不異識。

異,是離開的意思,所以,再說的通俗點就是:

色就是空,空就是色,色離不開空,空也離不開色。

受就是空,空就是受,受離不開空,空也離不開受。

想就是空,空就是想,想離不開空,空也離不開想。

行就是空,空就是行,行離不開空,空也離不開行。

識就是空,空就是識,識離不開空,空也離不開識。

加到一起是什麼?眼熟不?就是:五蘊皆空。五蘊就是空,空就是五蘊,五蘊離不開空,空也離不開五蘊。

五蘊簡單的講,色:物質,受:接受承受,想:想象思想,行:運行行動,識:識別。

色是物質,受想行識,是精神,五蘊就是物質+精神,就是眾生,你、我、他,用佛經裡的詞就是:凡夫。再專業一點講就是:有。五蘊就是有。

這句話告訴我們的是:有與空,是一不是二。有就是空,空就是有。佛法是一不是二,如果你認為我說的不對,你認為的正確,這就叫二,就是有區別,有不同。都對,都不對,才是佛法。

空是什麼呢?我們先看看空長什麼樣: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不生不滅就是永恆,不垢不淨就是不二, 不增不減就是無限。

永恆+無限+沒有分別心,就是空。只要是永恆無限不二的,那也就一定是無相的。

最簡單的我覺得可以把空解釋為“佛”。凡夫就是佛,佛就是凡夫,凡夫離不開佛,佛也離不開凡夫。佛與凡夫是一不是二。這樣理解你就不會:心外求佛。這樣你就會明白求佛求的就是自己,拜佛是自己在解脫自己。

就像金剛經裡說的: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見如來。意思就是,佛說如果有個人不論是拜佛像還是心裡感應出佛的形象,再發出聲音求我,這個人就已經走上了邪路,不能見到真正的如來。為什麼?因為這就是心外求法,以為對面有個佛,那裡有個佛,而不知道自己的本心就是佛。

心經的這段是觀音菩薩在給我們講解宇宙人生的結構。就是有一個看不到、聽不到、觸摸不到、品嚐不到也想象不出來的東西叫“空”,這個空是永恆的,是無限的,是不二沒有分別心的。這個空才是真正的“我”,也就是佛。這個空、真我、佛,無法用語言描述,只能“悟空”。

題外話,孫悟空,說直白點就是孫佛,其實作者在名字上已經點出了孫悟空的真實身份,他本來就是鬥戰勝佛轉世,完成取經任務之後,再回歸本位。

而我們現在的身體以及思維,是假我,是臨時的。但心經在這裡提醒我們,永恆的真我和臨時的假我是一體的。你不能說這個世界和自己都是虛幻的,好吧,那我就拋下這些,去西天拜佛祖。此岸就是彼岸!立地成佛。

佛經,是高度概括的智慧,而心經更是佛經中濃縮的精髓,就像油一樣,你可以拿它炒白菜,也可以拿它炒豆芽......使用起來的手段會很豐富,所以,在解讀起來,也不用拘於一格。

五蘊皆空也可以理解為我們的身體和意識都是空中映射出來的假相、因緣和合臨時的相,緣盡的時候,終究都會散去。這樣也就沒必要執著什麼,就能:度一切苦厄。


銳度何老師


一代女皇武則天有一首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那麼什麼才是如來真實義呢?我們讀了佛經後,又能解讀了多少如來真實義呢?古大德常講:"錯轉佛經一字,可得五百年野狐身。”可能有些人看後,肯定會說這是騙人的鬼話。但不要忘了三世因果報應是真實不虛的。何以見得?即從現世看,我們公開誹謗一個普通公民都要受到法律保護與懲罰的,何況是謗佛、謗法、謗僧呢?印光大師講:"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如果有些人對三寶不恭敬,那能做到願解如來真實義呢?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是《心經》裡的句子。此經乃大般若經中之精要,全篇大旨,秉六如之觀智,掃五蘊之蔽蒙,顯真空之實相,證無上之菩提,與《金剛經》互相發明。

《金剛經》大旨,總是要人守六根,絕六塵,而六根、六塵之不淨者,以五蘊未空也。《心經》特為指出,示後學從會歸之極。經文僅二百六十八字,而言簡意賅,可包括《金剛經》三十二分之全。讀《金剛經》而不讀《心經》,是涉博而不能反約也。

上面四句經文,是教舍利子(也是所有學佛者)從色觀起,辨幻色真空之理。凡有形都為色,無形都為空。當體即空,但要知空中妙有。若離色觀空,便是頑空,不能現出萬法,如何度苦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是講:不要說空便又想在色外又尋覓個空來,素不知色空不異,色不異於空,空不異於色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講更不必存色空二見,色亦即是空,空亦即是色也。乃至受、想、行、識也如色一般觀照便是了。












飛龍在天231272723


在佛教中,色是指物質世界,一切有質礙的都稱為色。而空呢是物質的一個性質,它描述物質世界存在的狀態,意思就是萬事萬物都是由許許多多的因緣組合而成的,隨著因緣的生滅而生滅,沒有什麼是獨立不變的。色和空不是兩個對立的東西,它只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色指物質本身,空是指物質的性質。











昆石迷畫石賞石


此為《心經》中的一句。要想徹底明瞭,最好將全文通讀釋解。不過也可單獨消文解義,弄清基本概念。

憑人的感官認識宇宙人生,就是兩大範疇,一為有形有相,看得見,可觸可感的物質現象(色)。一為空性虛無的精神理性範疇(空)。按普通的淺表思維觀念,有色相可見者即為"有",即為真實,反之則為虛無丶空。這裡須要明確一個現象道理,有形框架內的"空間″,仍視為"有“。不見一法(一物),為空,不是"真空″,是為頑空丶虛空丶斷滅空。皆非此《心經》所謂的與色相對的理性"真空"。

凡夫的錯覺,以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為感知物質空(無)丶有的判斷標準,以"五蘊色″為可執著的"有",不能暫舍,欲求無止,造無量罪因(業緣),得無邊煩惱苦報,苦海沉淪,無有出期。觀自在菩薩以"行深般若般羅密多″的智慧觀察,照見"五蘊皆空″,告訴凡夫眾生,你的"一切苦厄″之因,就在看不破五蘊皆空的實相真理,執著為實有,不能放下,便不能象菩薩一樣得大自在。

菩薩已經修行證悟了,以大慈悲心,救度眾生到彼岸。苦海舟航就是此"深般若″大智慧,照見五蘊皆空,知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丶空不二,本來無一物。諸法無實性,皆是因緣生。生滅無常,無中生有。本來無,畢竟空,不可得。

"空"為宇宙本體,能現萬法世界。"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宇宙能生萬法的空性,是真理是實相,是本有,是永恆。"真空生妙有″,妙有顯真空。生生不息,無有斷滅頑空。而萬法妙有又都是無常丶隨緣幻化,無一可以長駐不衰。

空有本一體,隨緣生變化。


真空妙有無量壽


色:是指彩色的存在,不應給否定它們的存在於時空的存在於……法的存在與其的變化,叫:空有色,色有空,無空不在,無色不能,只是人們不知而言。所以,也可叫:法。佛識空:是指:時空或空間內有色彩的存在,一切物質內都有時空的存在。佛,按這個方法來論:它總是在按自然的方法的這個法門,在變化著的、存在著的自然定義,叫:佛法。……空與色都是沿著自然的法門所存在於自然的現象,是雙目所見不能否定……。而另一面,人眾所見而不理解它的本質,是佛學的思想,這一部法的心說,古存在於人眾的思維。即本人認為,用《毒心經》的法來解述:是這個佛心說來述。其是:用法與方法的思維學在講述或描述這些與那存在的過程,也可叫:方法的另一面存在的思維學。如道學的陰與陽之變學……。即佛學超越了這個時代的方法學,是自我學跡。按力能量在演變著的科學裡一說,其是:過去與未來的這類思維學的一部份,也是緣方程的一部份。它更是純思維學的一小部份內容。這是本人的淺解於:《心徑》與《毒心經》的道學所學。佛學,是古存在於:開始入門法跡的自然道的道跡學,在尋道自然的世道來普渡眾生,佛學不應被名所困……。


應家老大697


這句話,基本上成為了中國人的口頭禪了。

要真正的理解這句話,有兩個途徑。第一個途徑,實修實證到這個境界,就可以理解這句話的真正含義了。順便說一句,到了這個境界,不是理解,而是感受,真真正正地感受。第二個途徑,悟。當沒有達到這個境界的時候,通過悟性,“想”一下這個境界到底是什麼樣的感受。但是,只能“想”到,感受不到。筆者還沒有達到這個境界,因此,只能試著與讀者分享一下“想”到的是什麼樣的。

要理解這句話,只需要解釋明白,什麼是色,什麼又是空就全部明白了。

色,色界。三維時空中,所有物質與非物質的簡稱。人的身體叫色,樹木叫色,山河叫色,無線電波叫色。

空,空不是什麼都沒有,空是一種狀態,一種與三維時空完全不一樣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沒有物質的存在,所有的存在,都是一種非相的存在,這種非相的存在,有能量,有思維(暫且這樣理解)。

那麼,為什麼又是色不異空?

宇宙是多維度的,在不同維度的宇宙時空中,有不一樣的時間與空間。而這些不同維度的宇宙時空,不是孤立的,而是各自獨立,又有機的統一在整個宇宙之中。

三維空間中的色,與多維時空中的空,唯一的區別是,能量的高低。

而能量的高低,唯一起作用的是時間。也就是說,時間是什麼?時間是能量,時間是統治宇宙的源泉。

因此,三維時空的色,與多維時空的空,沒有區別,都是宇宙的產物,只是形態上的差別而已。而這種差別,可以理解為水與冰的差別。

正是由於這樣,色與空,可以理解為同一種組成,只不過是形態上的差別而已。

這就叫有形有相和無形無相。其實本來同。

讀到這裡,讀者應該對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句話有了更深的理解。

最後說一句,色不異空這種修行的境界,悟出沒有用,要實修實證到這個境界,去真正的感受到色不異空的這個境界,才敢說小有成就。


老祖宗的智慧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思是,你能夠看見的有顏色的物質,其實本質是空的。反過來,一無所有的空,卻能變出來物質。

單從這一個方面理解,其實是膚淺的。色是一種蘊,是內裡的意識與外界交互所產生的覺,這種感覺有五種,分別是色受想行識。感覺本身就是接受,不接受怎麼感覺。想也是因為受帶來的意識活動,受了就會想,這是什麼。行,就是意識在流轉,是想造成意識運行,識就是最後的結論,是色的對應對象。眼睛看到東西,很快就辨識出來是什麼東西。但是其過程是色受想行識,人的意識不是鏡子,鏡子前有一物,鏡子裡馬上有一個像,像與物對應。人的意識又很像鏡子,看到物很快就辨識,但是有過程的,色-受-想-行-識。這就是五蘊。色是對象,它本身是空,都在意識裡,當然也是空。

空是什麼呢?就是一無所有。特別提醒注意。很多人,包括梁文道等,很多在視頻裡講解佛法的“法師”,都不敢說空是一無所有, 他們會反覆強調,空不是沒有,空不是你所想象的沒有。諸如此類。空就是沒有,一無所有。空怎麼描述呢?空和物理的真空沒有區別。把所有的分子原子,不管什麼子都抽出來。就是真空。

為什麼那些人不敢像我這樣說,因為他們沒開悟。生怕掉進斷滅見。斷滅見是什麼意思,斷滅見就是徹底結束,空了以後永遠不再會有。

空了以後還會再有,空能生妙有。所謂妙有,其實就是假有,色就是假有,妙有,所以色才可以是空。至於色是怎麼妙有的,那是另外的一段解說。


用戶4699809132


解讀任何語句都需要結合其整體語境,不可斷章取義。 題主所問句子來自於佛教《心經》中,要全面理解其義,最好要通讀全文,至少要結合頭尾:“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這裡的舍利子不是指高僧身後的火化結晶,而是意指人之本質。 結合頭尾,通句下來的意思,其實是站在人本位去理解世界、推導自然,然後再回觀人的“受想行識”無不是如此,人為自然(世界)的一部份,本質和表徵也都遵循同樣的規律。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異為同的反義詞,不異即為同,但又為什麼不直接用同呢?因為二者的關係雖然同為一個主體,但不能完全等同。這個主體指的是世界萬物,佛經中常用“相”代稱。

物質的表相:現象、色彩、表現……等等為色;人對物質通過“色”去感知;

物質的實相:屬性、性能、本質……等等為空;人對物質通過“空”去辯證。

色與空是物質的一體兩面,因此“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為什麼是物質的本質呢?唯物主義者可能會理解為任何物質的結構在量子層級都很空曠,佛教在古時沒有量子觀念。而唯心主義者讀佛經,則會理解為任何物質的本質都是虛幻的,因為對物質的感知建立在“心識”的基礎上,心識被“色”所惑,則無法感悟相之本質。心識若能感悟到相之本質,才能明白二者之間的一體兩面關係,它們既是互相依存的,又是可以互相轉換的。因此“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以上純屬個人理解,有不同意見的,請評論交流。(*^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