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出自何處?用當代人的理解,做何解釋?

金緣無染


這幾句話出自《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簡稱為《般若心經》或《心經》,共260字,是集佛經之大成者,萬經之王。

很多人說了這麼多,重點沒說透。大多有謗佛

法之嫌!重點是以下幾句:

一、

1、色離不開空,空離不開色。

2、色是空的外在表現,空是色的無自性。

3、因緣起而性空,說得就是“色不異空”;

依性空而緣起,說得就是“空不異色”。

二、

4、色當體即空,萬物本系空無實體,由四大和合而成。

5、緣起無自性當體即性空,說得就是“色即是 空”。

性空為緣起所依,即是緣起之本體,說得就是“空即是色”。

6,色的本質是空,五蘊與空是不異,而且相即。

7、““色”與“空”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

從釋家角度看,無正見、無正念是大忌,法佈施是大事,要有正見、正念,所以,提問者和回答者要嚴肅以待,不可信口雌黃,亂正法,混淆視聽。

阿彌陀佛!!!


三顆沙子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此句出自於《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是在中國流行最廣泛的佛經。據說這是觀音菩薩和舍利佛的一段對話。在佛學界,對心經的評價是很高的,認為心經是佛經的總括,讀懂了心經,讀佛經就入門了。

這句話本身出自玄奘翻譯的《心經》,這裡重點是玄奘翻譯的,因為《心經》的版本有很多,很多人都翻譯過《心經》,但現在最流行的版本就是玄奘翻譯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成了佛經裡最為人熟悉的一句話。

《心經》只有二百六十個字,言簡意賅,義理非常豐富。它把無著大師的一百法,彌勒菩薩的六百六十法,甚至釋迦佛的八萬四千法門,都統統包括在內了。真可謂“芥子納須彌”呵!這就是說,《心經》所說的五蘊就能夠統攝八萬四千法門。僅色蘊所說的十一個色法,就這麼完備、這麼廣闊。我們人呢,對於色法執著得很深,因為它有相可見,又可見又可對,故而把它提到最前面來討論,讓我們提高警覺,清醒深徹地覺悟到,色相與真空本來就沒有兩樣。


所以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個真理是由妙慧覺照而來的,觀自在菩薩所修的甚深般若法,就是徹底的妙智慧。這個妙智慧即真如無為法,比喻為鏡光。假若我們以鏡光、影子作比喻的話,那麼,九十四個色法和心法就是影子,六個無為法就是鏡光。“六種無為”是:虛空無為、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不動無為、受想滅無為、真如無為,其中的真如無為就是涅槃。無為妙智能夠覺照,觀見五蘊的發起,進而將其照空,故能夠“照見五蘊皆空”。

假如我們不修行,怎麼能夠了然於真如實相,而不迷於妄識呢?舍離了妙智,就不能照空色蘊,更不能由此產生“度一切苦厄”的效果。色蘊看起來不容易破,因為有十一個之多。事實上,我們並不是一個一個地去破,只要知道一切本來是空無所有,而不去計度分別,不妄生議論,不胡思亂想,那麼,雖有色也是無住的妙色,即“妙有真空”,也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翻譯成白話文:物質世界的色本來就是與空是一樣的,那是作為世間一切存在的本來之相,那作為存在之底蘊的空與任何物質形式也是一樣的。其它四蘊也可以這樣說: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識即是空,空即是識。

這裡“色”是假有——因緣和合而有,這裡“空”謂之不真——不是真空,不能有斷常之見,認為“色”就是有,“空”就是什麼也沒有。《中論》雲:諸法不有不無著,第一真諦也。

用現代科學打個比方,色即是物質,所有物質都是有分子,原子,電子,夸克組成,超弦理論認為弦是物質組成的最基本單元,所有的基本粒子如電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都是弦的不同振動激發態。也可以說所有的物質都是由超弦組成,但超弦不是物質,只是一種波動。超弦不是物質不能說是沒有,“空”也是這個意思,所有物質本性是“空”,也不能把空說成沒有,佛學名詞謂之“不真”。

“色不異空”,物質本性是空的,色和空是一樣的。“空不異色”,世間物質都是由空組成,空和色也是一樣的,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當代人如何理解這句話,至少你的明白這句話在說什麼,才能有自己理解。《心經》是般若智慧,也就是大智慧到彼岸的智慧,所以說的是最高真理。色指的是一切物質形式,包括人,動物,山河大地等等一切,你能看到的一切都叫色。但這些在佛教看來都是空,不僅這些是空,連五蘊全都是空,什麼是五蘊,色受想行識這叫五蘊,所以說五蘊皆空。這裡就不展開說了,五蘊皆空簡單說就是佛教諸行無常這條根本原則下推倒出來的結果。

現代人理解這句話,大多數理解為美色,這樣雖然不對,但也不能算全錯,也算是對美色的另一種看法,如果不是佛教徒唸誦一下心經裡的這句話,至少會在智慧上多一點開悟,對於普通人也不能要求太高。


表情姐59893537554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段很著名的經文,出自唐玄奘簡譯本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色身。色身是受想行識的載體……五取蘊。身外之物最後都是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生命的過程是多姿多彩的,是色,終點是空。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用現代話講就是質量與能量互相轉換的關係,能量守恆的定律。

色空一體,是一物不同的存在形式,(水波,離水無波。)心經,是萬經之精脊,心經中: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念上萬遍,其意自明瞭。

空指真心本性的空性理體,是真心本性之法身,法身遍一切處。空性中含藏一切萬法之性德,故空而不空,空即是色。此空並非虛空,虛空是色法的範籌。

色代表色受想行識五蘊,五蘊即一切時間空間萬法。五蘊從何而來?五蘊的本質是空性,即色即是空。我們的真心本性隨眾生打妄想行為造作等諸緣而顯現出五蘊萬法。五蘊萬法即真心本性之化身。

能現能變五蘊萬法的智慧德能即真心本性之報身。

法報化三身即一身,即真心本性。真心本性隨緣現相。


佛之菩提心心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段話出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裡的“色”就是指我們平時所說的物質,“空”指的是宇宙間一切存在的真相,既包括精神的,也包括物質的,所有一切存在,它們的真相,類似我們平時理解的“空”,但也僅僅是類似,而不是真的就是我們認為的那個空無所有的“空”。

一切存在的真相——空

我們平時對“空”的定義,大概可分為兩類情況,第一類是“滅後空”,這個是與“有”相對的一個概念,一個東西剛才還在,但現在它壞掉了,消失了,那麼相對剛才那個“有”而言,現在就是“空”了。


比如一塊冰融化了,火滅了,剛才房間有人,現在都出去了,病好了,錢花光了等等,這些都屬於“滅後空”,這是我們比較容易理解的“空”。

另外一種情況,是我們以目前所擁有的手段,無法感知到的存在狀態,無法感知到,對我們而言,也相當於是空,比如分子、原子、病毒、細菌、細胞等等,這些東西在發明顯微鏡以前,我們是看不到的,所以在那個時候,這些東西對我們而言,就相當於是“空”。

之所以舉這些例子,是因為雖然當時我們認為是“空”,現在隨著技術的發展,我們知道了它們原來是“有”,只是我們當時無法感知到它們的存在而已,這樣我們就可以以此類推,這個世界上,肯定還有很多我們無法感知到,但又決不能輕易否定的存在,雖然我們仍然可以暫時叫它們為“空”,但我們清楚的知道,這些所謂的“空”,並不是真的不存在。

色與空的關係

“色不異空”,這是說同一種物質,它的本身可以以多種形式存在,我們只可以感知到它的一部分存在形式,但在這些存在形式之中,只有一種是它的真相,但恰恰是這種真正的存在形式,我們是無法感知到的,所以它符合上面的第二種“空”的概念,即我們無法感知的不空之“空”。


“空不異色”,意思是說正是這種我們無法感知到的真實的存在形式,通過表面的不斷演變,才出現了一些我們可以感知到的形式,從而捕捉到了它的存在。

“色即是空”,但是我們所能感知到的這些暫時的、表面化的存在形式,和那個我們不智能感知到的那個真正的存在形式,並不是兩個,而是一個,只是這些不同的存在形式,我們只有一部分能感知到,雖然現在能感知到,但它們終究還是要回到那個真正的存在形式的。

“空即是色”,這是講那個我們感知不到的真正的存在形式,它也是不斷變化的,終究也是要演變成一些我們可以感知到的形式,但演變歸演變,它終究還是它,演變的只是表面形式,內在的真相從本質上並沒有任何的變化。

舉例

我們可以舉個例子,來幫助我們理解上面的內容,比如天上的雲彩,有個成語叫“白雲蒼狗”,這是說天上的白雲變化無常,經常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形狀,有時候象一隻狗,我們可能會說“看,天上有隻狗。”這就是我們的認知習慣。


我們習慣從表面上認知事物,雖然我們知道那是雲彩,但因為它表面上看起來象只狗,所以我們就會忽略了它是雲彩這個真相,會直觀的把它稱為“狗”,如果一會它又變的象一匹馬,我們也會說“天上有匹馬”等等。

但不管這片雲象什麼,都只是暫時的存在形式,它是雲彩這個事實不會變,而云彩又是由水汽構成的,這個本質更不會變。明白了這個,我們很容易就能理解“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段話的含義了。

總之

一切都是我們的認知能力在變化,而我們所認知的對象,它的本質不會變,而且按《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說法,這世間的一切,真相只有一個,所有的一切,包括能認知的我們,以及我們所認知的對象,統統都是一體的,這世間從本質上講,原本沒有彼此之分。

這就象是大海一樣,本來是平靜如鏡,整個大海都是一體的,但由於海上起了風,吹起了浪,所以大海才起了種種變化,在這些變化中,就分出了彼此,分出了你、我、他,但等我們真正的覺悟以後,看到了這一切的真相,就會重新塵歸塵,土歸土,所有的一切又會迴歸到最初的平靜。


澡雪堂主談國學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唐玄奘(就是《西遊記》的唐僧)翻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部經文才260字,概括了大般若經的主旨,最要緊的就是“觀自在”。自在是不可說的,可以粗解為自然而然的本來面目。如何以般若智慧達到解脫的彼岸?佛陀教導我們透過現象看本質,即知道“色”(現象)的本質是“空”,萬事萬物都是“緣起性空”的,皆因緣和合而成,緣聚緣散皆是虛妄。如果按照科學術語來說,一切物質都是由基本粒子組成,而且可以無限地分割下去,至大無外,至小無內,到達量子級別,哪裡還有具體的物象。但是,現象還是存在的,只不過我們要看到一切現象包括受想行識,三千大千世界最終都是虛幻無實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空”並非什麼都沒有,也表現為夢幻泡影,正如浪花浮雲、霓虹白露,儘管異彩紛呈,歸根究底都是水的各種形態(色)而已。只有這樣觀察世界,考量人生,修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二法門圓融的菩提智慧,才能夠“因無所住而生其心”,才能“心無掛礙”,才能“自在”,解脫苦海到達彼岸。《心經》告訴我們,菩薩是因此究竟涅槃的,三世諸佛也是因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證悟正等正覺)的。依法修行可以“度一切苦厄”,“能除一切苦。”這是“真實不虛”的。



羲皇后人


經常有人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其實後面還漏了半句“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才完整

這句話出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



《心經》是般若類經典,雖然只有兩百多個字,但是言簡意賅,意蘊豐富。《心經》是大乘佛教空宗的精髓與核心,所以用“心”給它命名,就好像人的心臟一樣重要。

而《心經》的精髓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一句話二十四個字。可以說這句話是大乘空宗思想的精華中的精華。

這句話有兩個關鍵概念:色和空。

什麼是色?簡單的說,色就是物質,就是人能看到的一切實在之物。

什麼是空?很多人認為空就是空虛、空無、空寂。其實這是錯誤的,把世間一切事物理解成空無的,這是佛教所批判的“斷滅空”。空的意思是虛假。



“色不異空”的意思是,一切有形的物質都是虛假的。大家可能會疑惑,有形的物質是實實在在的,怎麼會是虛假的呢?

比如我面前經過一位黑長直的大美女,人長得漂亮,身材又好,這可是活生生的人啊,我看不出她怎麼就空了。難道佛教高僧都是魔術師,能大變活人,把人變沒嗎?

佛教認為,一切有形的事物都是由因緣產生的,就是由各種條件湊到一塊產生的,條件不存在了這個事物也就不存在了。

比如,這位美女是她父母結合產生的。她能從一個小嬰兒長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是因為飢餓時有父母的餵養,生病了有醫生的治療。她之所以這麼美,是因為父母基因好加上後天保養的好。她身材好則是因為她經常健身。她此刻能活生生的走過我面前,是因為我們周圍的氧氣無處不在。

看來這位美女今天能出現在我面前,是無數因緣湊在一塊的結果。如果任何一個因緣不存在,可能這個美女也就不存在了。

所以這個美女不是永恆的、獨立的存在,她依賴於其他條件而存在,這在佛教叫做“沒有自性”,因此是虛假的。

美女既然能產生,也就會衰老、消亡,她的美貌也如鏡花水月,轉瞬即逝。說不定這位美女轉過街角就遇到車禍而毀容呢。所以這個世界不存在固定不變的東西。這就是“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的意思是,雖然事物都是虛假的,但又確實存在著。

有人可能會想,既然一切事物都是虛假的,那我是不是做任何事都可以?反正都是虛假的嘛。

比如我看到那位虛假的美女,能不能拿一根虛假的棍子,揍她一頓?如果我真這麼做了,美女一定會拿出一個虛假的手機,打一個虛假的電話,會開來一輛虛假的警車,下來一名虛假的警察,把我抓到虛假的派出所,讓我吃一些虛假的苦頭,可能我虛假的工作也會丟掉。

所以,如果我是一個精神正常的人,哪怕我的佛學造詣再高,哪怕我把這世界看得再空,也不會這麼做的。這就是“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思是,色和空是非一非異。我們既不能說事物是不存在的,又不能說事物是真實存在的。事物是虛假的存在,既虛假,又存在,這是中道。

比如我看到那位美女時,不是先看到她的美,後意識到她是虛假的;也不是先認為她是虛假的,後看到她的美。而是既認為她是虛假的,又能看到她的美貌,而且看到她的時候不會產生對美貌的執著。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的意思是,佛教認為人是由色受想行識這五蘊組成的,色指物質,也就是人的身體,受想行識則指人的一切感受、思維、行動與認識,也就是人的精神。既然物質是虛假的存在,那麼一切精神現象也都是虛假的存在。


夢露居士


這句話出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用現代人的理解:色,就是有形有象看得見的物質。我們都知道,物質是由分子和原子構成的,原子又分為原子核和電子,原子核又分為質子中子……越分割越精微到肉眼無法分辨,彷彿空無所有。"色即是空"。

這所謂的空,佛說,就是構成世界最本初的物質。空,並非真的空無一物,只是這種物質精微到看不見也摸不到,就像什麼也沒有一樣,其實它有。"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們這物質世界,究竟怎麼說?說只有色,或是隻有空?好像都不很確切。那就只好說色空並不相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總結:色不是我們世俗的顏色,或是姿色。色就是物質,空也是物質。

有些東西,真的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就像釋伽牟尼佛拈花,摩柯伽葉會心微笑。懂是心裡的一種感覺,佛說,不可說不可說,說出來就不是了。


還是啥也別想,多念念心經吧,(3遍心經,21遍心咒,一個組合)靜心念多了,也許我們忽然就會心一笑,開悟了!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ga dei ga dei ba la ga dei

波羅僧(ba la sam)

揭諦菩提娑婆訶(ga dei bu dei sua ha)


兔只兔子愛生活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這16個字,就可以表示我們中華文化中認識人與天地宇宙萬物規律的智慧方法。

色是什麼呢?傳統的解釋:四大及四大性所造物。四大就是地水火風。四大性,就是地水火風的所屬特性。這樣說,我們現在的人很不習慣。這需要用現在的話來解釋。用現在的話來說:客觀,這就是物質與能量。

受、想、行、識,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主觀、精神。

色受想行識放在一起觀察,就是把客觀與主觀放在一起觀察。這樣的觀察就能把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統一起來。西方人的觀察方法,把心與物,分開來研究,有的時候偏重於心,有的時候偏重於物,他們始終無法把兩者統一,所以就有了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的對立。我們看到西方的哲學,雖然愛智慧,但是沒有真正的智慧解決這個問題。

這樣來認識五蘊皆空還是一個初步的開端。

真正的奧妙在於空。這個空有兩種層次。一個是事物的有形有相的空,這很好理解,現在的科學也認識到,客觀世界是空幻的,這樣就能把握能量的運用。但是西方人還沒有認識到我們的心靈的意識狀態也是空幻的。僅僅這一點我們就知道,中華文化中的智慧,已經完全超出了現代西方人的認知範圍。

另一個空觀層次,就是真空之觀。觀察五蘊,比如色蘊,當體即空,叫:色即是空。這個空是真空。對於真空西方人還是一個初步的猜測。西方人還沒有方法來真正把握。但是我們中華的文化中通過觀照,通過觀的方法就能來把握真空理體。這種智慧的觀察能夠觀察成就萬法歸源歸一這樣的智慧境界。

這就是說這樣的智慧方法歡照能夠認識宇宙萬物的本源。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16個字,就是表達了萬物與本源之間的不二之智。

如果一個人成就了這種不二智慧,在這個時代,在這個以西方文化為主的時代,來觀察我們人本身,觀察人與萬物的關係,觀察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會帶來各種各樣無數的突破。

這表明中華文化中這種智慧的方法,完全可以在這個時代大放光明。



圓拙


這幾句話出自玄狀法師翻譯的佛教經典(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全文如下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別看簡單的幾句話,裡面卻包含了宇宙人生的真像。也可以說這部心經道出了一切佛理。一切諸佛無不是依此理成就的。那麼這部經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如何通過簡單而現代的詞彙和語句使人們一下子就明白呢!?這個問題很不容易解答,因為我們不是佛,沒有完全能夠通過簡單而現代的詞彙解釋清楚。如果說一定要說一說的話,那麼後學只能說說自己通過學習所得的一些感悟了。不過,這也只是後學的己知己見,不一定對,互相學習。

後學文化不高,科學理論也不是很明白,希望各位多多指點。後學覺得這部心經所要表達的其實也可以很簡單。色指的是一切物質,而空就不那麼簡單了,很多人以為是沒有,其實不是。空指的是空性和空相。什麼叫空性,什麼又叫空相呢?我理解啊!這個空性就是沒有性格,沒有固定的性格,沒有固定的性情。如同老子道德經裡面所說的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一樣。這個叫空性。而空相就是沒有固定的形象,例如融化了的鐵水或者泥巴,它們沒有固定的形象,我們需要什麼想象就把它們造成什麼形象。如果這樣理解的話,那麼我再解釋什麼叫(色不亦空,空不亦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容易多了。一切物質的本身是沒有固定性格特點和固定形象的,正因為它們原本沒有固定性格特點和固定形象,才能夠造出各種物質形象。

這次後學暫且將這部經中的(色不亦空,空不亦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講到這裡。以後有機會再見。

最後祈願各位身體健康,闔家歡樂。阿彌陀佛。





神學老羅怡康齋


謝謝!這個大家都很熟悉,但是想要理解還不是那麼容易。我也就斗膽談談自己的一點點認識,請大家多多指教。

1、這句話出自《心經》,是佛對他的弟子舍利子說的。在這裡順便提一句,佛有10大弟子,舍利子就是其中之一,之所以佛要對舍利子說話,主要是因為舍利子讀這個問題的時候最為精闢,最為深刻。

2、我們來說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是什麼?不是今天我們理解的男男女女,如果你這樣理解就太狹隘了,這裡的“色”指的是宇宙中一切的物質,當然包括男男女女。比如在我的桌子上放著一個水杯,水杯就是色,表示它是存在的。

3、為什麼佛說存在就是不存在呢?我們看這個杯子,之所以能裝水,是因為它的密度比水大,它就能把水裝進去,否則就裝不了水。而且這個杯子的主要成分是石英,在一定的溫度條件下,把它做成了杯子,但是這個杯子是沒有自性的,它會被氧化,會被打碎。所以佛在這裡是想告訴我們世界上一切的東西沒有不被氧化的,沒有一個東西是堅固不壞的,萬事萬物都會壞掉的。

4、上面都只是從表面上來講的,比如我要開辦公司,可不可以?可以,但是不能在精神層面執著於它。也就是不要太陷入名和利了,掉進去就無法自拔了,那麼當下你就是煩惱,你就會很痛苦。所以佛通過講這些抽象的道理,就是要告訴我們人類要從物質的利益中把自己解脫出來。

5、我們再來說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色和空是一體兩面,就好像是手心和手背一樣。代表了物質的存在和不存在,空和有是物質的一體兩面,或者說一個是現象,一個是現象的本質,色是現象,空就是現象的本質。

6、這句話佛到底想要告訴我們什麼?我們要經常去打理自己的心靈,在社會中,不要被名利迷戀太深了,有人在名利裡頭難以自拔。佛要給我樹立一個正確的名利觀:立竿見影,我們就拿做功德,就像是立了一個竿子,它自然就會有一個影子存在,但是影子永遠不會影響到竿子的高度,而且竿子走到哪裡,影子就會跟到哪裡。

7、“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具體如何理解?如果大家學過物理就知道,如果物質無窮地分割下去,就是質子、中子、夸克,還有暗物質,它都有一個東西存在,就算我們繼續分割下去,它永遠有3/4的空間,有1/4是它自己的存在。所以這就是色和空的一體兩面,自古以來物質都是如此。就好像人有生就有死是一樣的道理,永遠不可分割開。佛通過這個是想告訴我們:不要執著於有,執著於有就是凡夫,你就有煩惱,痛苦;也不要執著於無,執著於無就是偏見,或者叫邊見,等於說是否定了人間,那麼人間你就無法生存。我們應該持有第三種態度:空有不二,也就是說在有跟無之間,如果一個人領會了空有不二時,也就領會了佛法的真精神。

8、最後,這句話表面上看是在講一個哲學道理,其實是佛在教眾人如何解脫的方法。大家有時間可以看看天台教義上講的一心三觀(空觀、有觀、空有不二觀),還有《華嚴經》上提到的體相用,這都是告訴我們具體的方法。

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