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使色。”什麼意思呢?說說你的看法或者理解吧?

起個名字那麼藍


這幾句話道出了宇宙萬物的真相,有無同體,佛教和道教在這一點上異曲同工,佛教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道德經》稱: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佛教釋迦佛和道教老子對萬物真相看法一致,色空一體,有無同出而異名。科學發展到今天,也初步印證了這個真相,物體從分子原子一直分下去,分到最後最小的粒子是沒有實體的,只是震動的能量,這說明我們看到的有形物體,是一種假象,其實並沒有實體。幾千年前,兩大聖人就看到了這真相,釋迦佛講的要更透徹,不光是色,包括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釋迦牟尼本師佛是覺悟清醒的,而我們一直在夢幻中,釋迦佛在娑婆世界示現成佛,其實就是要喚醒夢幻中沉睡的眾生,跳出這苦難夢幻的六道輪迴。

醒來吧,有緣。

南無大慈大悲釋迦牟尼本師佛。


覺悟路上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四句話出自佛教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心經》,不管是不是學佛的,很多人都知道這幾句,很多人也誤解了這幾句佛經。很多人都以為色就是美色、色慾,這完全縮小了色的概念。空就認為是什麼都沒有,這是完全錯誤的。所以這幾句就胡亂的解釋為,反正男女之慾是空的,所以就毫無顧忌、毫無節制的沉迷於美色。為自己放縱找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其實這完全是錯誤的解法。

在佛教中,色是指物質世界,一切有質礙的都稱為色。而空呢是物質的一個性質,它描述物質世界存在的狀態,意思就是萬事萬物都是由許許多多的因緣組合而成的,隨著因緣的生滅而生滅,沒有什麼是獨立不變的。色和空不是兩個對立的東西,它只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色指物質本身,空是指物質的性質。

知道了空和色的定義,就很容易理解這四句了。舉個例子來說,一朵花,花的外相就是色,而空呢就是花的性質,花必須依靠水、土、種子等各種條件才能存,離開了某一個條件,花就不存在的這個性質就是空。所以 外相的花和花本身的性質根本就不是兩樣東西,都是花的一部分。花的外相側重展現因緣的生滅現象,花本身隨各種因緣而變化的性質就體現了空,離開了這些條件,花就不存在了。

所以色和空本身就是一個東西,一個是它的外相,一個是它的內在性質,哪會有什麼差異呢?

《心經》是玄奘大師翻譯的,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核心,甚至說是整個佛法的核心內容。這幾句完全說出了佛法的世界觀——緣起性空,色就側重說緣起,而空性才是物質最根本的體性。空性就是無自性。我們可以通過對有的把握來感悟空性。南無阿彌陀佛。


法音講堂


很高興在頭條裡看到佛學理論的知識,“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既是色”這四句話,選自佛教大乘經典《心經》,心經加上標題共計268個字,文字雖短,但是佛理深奧。下面我與大家共同探討交流一下:

1、首先解釋一下什麼叫“色”,這個色,不是我們說的“色彩”,佛教所說的“色”,是指物質世界;那什麼是“空”呢?,這個空,不是說什麼也沒有,佛教所說的空“空”,是指精神世界。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是相通的,互相包融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叫“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既是色”。

2、《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是佛教中經中之王,是一部讓人讀後變得聰明的經典,是哲學,但又高於哲學。內容有消極和積極的一面,消極指的是,認為人生是苦的,主張宿命論;積極指的是,要有善良之心,諸惡莫作,因果理論。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3、讀一點中國的國學,穿越時空,與大師先賢神交,增強自身的文化底蘊,腹有詩書氣自華,最為書香能致遠!

朋友,我是竇書鵬,如果您讀到了我寫的文章,要感謝頭條平臺,為我們提供的良機!不要忘記互粉、點贊、評論和轉發!您是最棒的!


竇書鵬帶您去旅行


色即是空,我先前回答過,有位朋友給我留言讓我再解釋一下: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確實,解心經,大家都是把注意力放在色即是空上面,很容易忽略後面這句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亦復如是的意思是:也是這樣。受想行識,也是這樣,什麼樣?這裡先在語法上跟大家探討一下。

色受想行識,就是:五蘊。

按照亦復如是,也是這樣的意思,麻煩點應該這樣講: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受不異空,空不異受。

想即是空,空即是想,想不異空,空不異想。

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行不異空,空不異行。

識即是空,空即是識,識不異空,空不異識。

異,是離開的意思,所以,再說的通俗點就是:

色就是空,空就是色,色離不開空,空也離不開色。

受就是空,空就是受,受離不開空,空也離不開受。

想就是空,空就是想,想離不開空,空也離不開想。

行就是空,空就是行,行離不開空,空也離不開行。

識就是空,空就是識,識離不開空,空也離不開識。

加到一起是什麼?眼熟不?就是:五蘊皆空。五蘊就是空,空就是五蘊,五蘊離不開空,空也離不開五蘊。

五蘊簡單的講,色:物質,受:接受承受,想:想象思想,行:運行行動,識:識別。

色是物質,受想行識,是精神,五蘊就是物質+精神,就是眾生,你、我、他,用佛經裡的詞就是:凡夫。再專業一點講就是:有。五蘊就是有。

這句話告訴我們的是:有與空,是一不是二。有就是空,空就是有。佛法是一不是二,如果你認為我說的不對,你認為的正確,這就叫二,就是有區別,有不同。都對,都不對,才是佛法。

空是什麼呢?我們先看看空長什麼樣: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不生不滅就是永恆,不垢不淨就是不二, 不增不減就是無限。

永恆+無限+沒有分別心,就是空。只要是永恆無限不二的,那也就一定是無相的。

最簡單的我覺得可以把空解釋為“佛”。凡夫就是佛,佛就是凡夫,凡夫離不開佛,佛也離不開凡夫。佛與凡夫是一不是二。這樣理解你就不會:心外求佛。這樣你就會明白求佛求的就是自己,拜佛是自己在解脫自己。

就像金剛經裡說的: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見如來。意思就是,佛說如果有個人不論是拜佛像還是心裡感應出佛的形象,再發出聲音求我,這個人就已經走上了邪路,不能見到真正的如來。為什麼?因為這就是心外求法,以為對面有個佛,那裡有個佛,而不知道自己的本心就是佛。

心經的這段是觀音菩薩在給我們講解宇宙人生的結構。就是有一個看不到、聽不到、觸摸不到、品嚐不到也想象不出來的東西叫“空”,這個空是永恆的,是無限的,是不二沒有分別心的。這個空才是真正的“我”,也就是佛。這個空、真我、佛,無法用語言描述,只能“悟空”。

題外話,孫悟空,說直白點就是孫佛,其實作者在名字上已經點出了孫悟空的真實身份,他本來就是鬥戰勝佛轉世,完成取經任務之後,再回歸本位。

而我們現在的身體以及思維,是假我,是臨時的。但心經在這裡提醒我們,永恆的真我和臨時的假我是一體的。你不能說這個世界和自己都是虛幻的,好吧,那我就拋下這些,去西天拜佛祖。此岸就是彼岸!立地成佛。

佛經,是高度概括的智慧,而心經更是佛經中濃縮的精髓,就像油一樣,你可以拿它炒白菜,也可以拿它炒豆芽......使用起來的手段會很豐富,所以,在解讀起來,也不用拘於一格。

五蘊皆空也可以理解為我們的身體和意識都是空中映射出來的假相、因緣和合臨時的相,緣盡的時候,終究都會散去。這樣也就沒必要執著什麼,就能:度一切苦厄。


何老師允武


解讀任何語句都需要結合其整體語境,不可斷章取義。 題主所問句子來自於佛教《心經》中,要全面理解其義,最好要通讀全文,至少要結合頭尾:“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這裡的舍利子不是指高僧身後的火化結晶,而是意指人之本質。 結合頭尾,通句下來的意思,其實是站在人本位去理解世界、推導自然,然後再回觀人的“受想行識”無不是如此,人為自然(世界)的一部份,本質和表徵也都遵循同樣的規律。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異為同的反義詞,不異即為同,但又為什麼不直接用同呢?因為二者的關係雖然同為一個主體,但不能完全等同。這個主體指的是世界萬物,佛經中常用“相”代稱。

物質的表相:現象、色彩、表現……等等為色;人對物質通過“色”去感知;

物質的實相:屬性、性能、本質……等等為空;人對物質通過“空”去辯證。

色與空是物質的一體兩面,因此“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為什麼是物質的本質呢?唯物主義者可能會理解為任何物質的結構在量子層級都很空曠,佛教在古時沒有量子觀念。而唯心主義者讀佛經,則會理解為任何物質的本質都是虛幻的,因為對物質的感知建立在“心識”的基礎上,心識被“色”所惑,則無法感悟相之本質。心識若能感悟到相之本質,才能明白二者之間的一體兩面關係,它們既是互相依存的,又是可以互相轉換的。因此“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以上純屬個人理解,有不同意見的,請評論交流。(*^ω^*)


姝子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色指的是"色身",也就是我們的肉體,加上 "受,想,行,識" 稱之為五蘊,我們每個人都是由五蘊構成。
眾生平等,擁有平等的自性,自性就是佛性,五蘊是覆蓋在自性上的汙垢,痛苦的根源,修行獲得般若能量,可以化空五蘊,"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化空塵世,實修經歷,所有物質開始失去實體形態,變成波形,能量進一步加強,這些波形也消失,極樂淨土顯現。


能量加持


​​《心經》中有一句著名的偈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偈流傳甚廣。很多人誤認為“色”,就是美色,顏色;“空”即“四大皆空”,誤以為就是“酒、色、財、氣”四大皆空,“四大”實則是構成萬物的四種屬性:地,堅固性;水,溼潤性;火,溫熱性;風,流動性。

那究竟何為“色”,何為“空”呢?

「色」,是指“五蘊(聚集)”中“色、受、想、行、識”中的“色蘊” ,主要是指物質現象,也可以特指身體(色身)。而其他“四蘊”主要是指人的精神現象(也就是專門研究人的意識問題,玄奘法師從古印度佛教最高學府那爛陀寺取回最主要的真經《瑜伽師地論》,就是專門研究人意識的論著,此處不做詳細介紹)。人的“色身”以及“萬物”在佛教看來皆為“四大”組合而成,比如:身體由“四大”組成,其中“地”,代表身體的各個組織器官,皮膚,毛髮,血管……“水”,代表血液,淋巴液,唾液,尿液,精液……“火”,代表體溫的冷熱……“風”,代表血液,呼吸的流動性……

「空」,是指一切有形的、無形的事物和現象(法),皆是因(原因)緣(條件、關係)和合而成,緣起則生,緣息則滅,事物及現象總是經歷“成、住、壞、空”的過程,這樣的過程在身體上被稱為“生、老、病、死”。從時間的角度看,一切事物現象(包括我們的生理、心理)因為永不停歇的變化,哪怕從產生的那一刻起就開始改變,故稱為“諸行無常”。從空間的角度看,由於各種因緣,將各種條件和要素組合成的事物就沒有自我獨立存在的本質屬性,即“自性”(就如同“桌子”,本質就是一堆木頭的集合體,只是按照人的需求打造成了具有暫時性功能的、人們所謂的桌子,就連木頭也是有機質,由C、H、O、N、S、P等元素組合而成,當然這些元素還可以繼續拆解。),故成為“諸法無我”。回過頭來我們就發現“空”的含義就是:“無常”“無我”。由於一切“變化無常、空無自我”的事物現象(稱之為“假有”、“幻有”)是由一定的因緣而產生而滅亡,所以空無自性(“空”、“無”),故說“緣起性空,性空緣起”。

介紹了一些基本概念,那“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究竟是什麼意思呢?菩薩又為什麼提出這樣的論斷呢?

「色不異空」,字面意思“色與空沒有什麼不一樣,色是離不開空的,做為暫時存在表象的色,本質是空”。這句話主要破除眾生對“假有”的執著。因為眾生誤認為一切事物,包括身體的存在(即生)總是永恆真實存在的,總是去追逐財、色、名、利,不願接受“生老病死”“成住壞空”的現實,貪生怕死,愛有懼空,而起“貪嗔痴慢疑”的煩惱,於是就任意妄為(造業),產生“身、口、意”三業,形成“業力”,這種作用力又作用在自己身上產生“業報、果報”,即“因果報應”,種什麼因得什麼果,所以眾生跳不出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逃不出六道輪迴(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這是從因緣滅則色滅的角度談色的本質是空,故說“緣起性空”。大乘菩薩能見有如空,見生死不異,故解脫自在。

有些人明白「色不異空」的道理,於是又陷入了消極的虛無主義,認為反正無論什麼都是無都是空,最終結果也是什麼都沒有,於是產生兩種極端造作,要不然就任意妄為,為所欲為,殺人放火,管他死後洪水滔天;要不然就是消極不作為,不工作,不生活,不管妻兒老小,不對社會盡任何一份義務,逃避社會家庭,就坐吃等死,這是「頑空」。為了破除眾生對“頑空”的執著,菩薩又告誡我們「空不異色」。

「空不異色」,字面解釋“事物的空性是離不開假有而存在的”,用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觀點來說,“變化是事物的變化,不存在離開事物的變化,離開事物本身去談變化是毫無意義的,是空洞的”。正是因為“色、有”我們才得以認識“空、無”,離開“色、有”談“空、無”那就不是真的“空”。另一方面,雖然一切事物現象自性皆空(無常、無我),但是空有空的價值和妙用,正是因為事物由於因緣和合而變動不居無自性,才能產生各種各樣的結果,因因緣而有,這個世界才會變化多彩,否則一切就是一潭死水,一切都是命中註定,一切都是宿命,窮就永遠窮,苦就永遠苦,正是世界的空性變化,才讓一切有了可能,有了改天換命的希望,所以說“真空生妙有”,這樣才能看到“空”的積極面。「空不異色」是從因緣生則色生的角度來談空對色的依存和空對色的產生,故說“性空緣起”。大乘菩薩,因「空不異色」,住自在解脫,卻不離現實生死界,度化眾生。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簡而言之:「非有非空」,這是對空與色同時否定。告訴既不要執著於對“假有”的期待,也不要執著於消極的“空”觀。

如果菩薩只說到此為止,人們總會有一種:“色”是有 ,“空”是無,雖不相離,但畢竟有別的對立感。故接著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我們的色身,或者世間萬有,都是以四大為因緣,而起生滅變易的延續現象,色的本身就是無常(會變易的)無我(非獨立的)的,簡而言之就是空的,不實在的。此乃「色即是空」。

反過來說,這無常無我的空相(現象、表象、狀態),絕不是一無所有的空,而是有著因緣而生,宛然存在的色。此乃「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簡而言之:「即空即色」。這是對空與色同時肯定,由此可見色與空,空與色,是相互依存的一體兩面,彼此無分別。

上面簡單論述了,「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佛法觀點。大乘菩薩是如何將色空理論落實到實踐的能?大菩薩,既不執著於世間的假有,而生期待,產生“貪嗔痴慢疑”的煩惱,也不產生虛無主義的“頑空”,消極厭世,更不像小乘的阿羅漢那樣“偏空”,逃離世間,而是了悟空有,見有不貪愛,見空不恐懼,無“人我執”“法我執”,了悟生死超越生死,在世經歷生死,以無智亦無得之心度化眾生,有求必應。

我們該怎麼做呢?如果你學習的是禪宗,可以按照達摩祖師所言“二入四行”而修行(修證自己的身、口、意之行為,以符合佛法教義,獲得般若智慧,明心見性,達到彼岸)。二入,即理入行入。理入,即知正確的「空」義,即「有,空,即空即有,非空非有」,或者《心經》所言「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也可以用龍樹菩薩的“八不中道”來說明「不生亦不滅,不斷亦不常,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行入,實踐佛法的「空觀」智慧(般若智慧),具體的是四行: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

以上論述如有不妥之處,希望各位同修批評指正。

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2否


心若不動,風又奈何?

你若不傷,歲月無恙!

心靈雞湯的毒害在於,它以撫慰之名,教人退避,教人忍耐,教人自欺,教人麻痺,在此陰影之下,其激勵作用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說起來,這是一種我們再也熟悉不過的精神勝利法:首先在於承認現實的合理性,其次,縱使現實不夠合理,受眾卻無力進取,他們已經為雞湯所沉醉,所催眠,在幻覺之中,內心從現實叛離,割據稱王,他們只要做心靈王國的主人,而不會在乎自己陷入了現實的重重奴役。這樣的心靈雞湯,堪稱狗儒 犬釋奴 之激素,維穩之良藥。

《金剛經》“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一句話就是“燒香磕頭、唸佛號、唸咒語”的佛教宗派都是“謗佛毀法,害人慧命”的“邪宗”的證據!因為“燒香磕頭、唸佛號、唸咒語”(有為法)是與“明心見性的不二正法”(無為法)截然相反的人行邪道。

《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所以,那些手拿、身戴“有為法”(“佛珠”之類)的人,都不是佛陀的嫡傳,而是從內部來敗壞正法(無為法)的魔王的代言人。

奴隸制度的佛法,天竺信了,亡了。西夏信了,亡了。釋迦祖國信了,亡了。滅亡釋迦的魚頭族信了,也亡了。統一印度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孔雀王朝信了,也亡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亡了。隋、唐、周 信佛則亡。滿清韃子信了,八國聯軍討伐,亡了……。以上國是真亡 包括族滅!雖然世存奴隸社會的布達拉宮 還在用大筒骨敲打著阿姐鼓,但哪位得道高僧可以教我,佛法是善法嗎?千經萬卷無一策可禦敵,萬千法門無一方可富民!

魔王波旬說:“到你末法時期,我叫我的徒子徒孫混入你的僧寶內,穿你的袈裟,破壞你的佛法。他們曲解你的經典,破壞你的戒律,以達到我今天武力不能達到的目的……”

老佛祖聽了魔王的話,久久無語,不一會,兩行熱淚緩緩流了下來。

魔王見此,率眾狂笑而去。

所以,佛系末法時代的當今,廟堂之上端坐的都是魔王波旬和它的弟子們,領導著眾佛教徒修魔法,按佛教徒的自圓其說,要等500年之後彌勒佛出世,那時才可能再有真佛法。

喬達摩 · 悉達多的父親淨飯王是釋迦族的酋長之一,喬達摩出生於今尼泊爾境內的迦毗羅衛部落,十六歲娶天臂城主之女耶輸陀羅為妻,生子名羅睺羅。幼年喪母的喬達摩 青年時期生活奢侈,極盡聲色娛樂,但思想日益苦悶,產生了消極厭世的念頭,就出家尋道婆羅門教,但終於不合心意,便捨棄了婆羅門教,後來發生戰爭釋迦族被滅了族,29歲的達摩流亡他鄉,經過幾年的冥思苦想,一天他坐在一棵畢缽羅樹(菩提樹)下悟出瞭解脫苦難之道,就是放下,不承擔任何責任(解脫),便宣佈自己成了佛了,出家沙門的門徒要剃髮和託缽,表示與婆羅門的對立,並在古印度奴隸制度社會極為動盪的歷史條件下產生了佛教,維護剎帝利的階級利益,梵語“比丘”是乞丐,喬達摩·悉達多的兒子羅睺羅只活了50歲,佛陀晚年疾病纏身,最後覺悟者也要死了,他的弟子們懊悔不已,哭著請求喬達摩·悉達多: “你走了我們怎麼辦哪?說實在的,除了你之外,我什麼人都信不過。” 可是79歲的佛陀在返回故鄉的途中還是逝世了,後來被追隨者尊稱為釋迦族的聖人。“釋迦”是他所屬部落的名字,“牟尼”是當時對出家修行成就者的稱謂,“釋迦牟尼”意義是“釋迦族聖者”。

可見佛祖保佑這種事,都是虛的,他連自己和家人都保佑不了,哪裡能保佑一大群 八竿子打不著的外國人。

印度原始佛教是找不到珈藍菩薩、觀音菩薩、韋陀菩薩、彌勒佛、玉皇大帝、王母娘娘、財神、土地公公……,這些都是中華文明傳承 道教的神仙,被吃裡扒外的中國家賊釋家奴 搬到印度佛釋家祠堂去當馬仔護院的。

有人還在寺廟的八百羅漢雕像中看到了耶穌,就好奇的問寺廟的老僧:這耶穌是怎麼回事?那老僧笑道:這才是佛法無邊嘛!

佛教之所以無法在印度長久存在,是因為印度人知道釋迦牟尼的真實老底。現在印度人對佛教的認識,就是背叛婆羅門教的釋迦牟尼即是至高天神毗溼奴的第九化身,而毗溼奴的第九化身是邪惡性質的化身,是說謊者欺騙者的化身。

釋迦牟尼活著的時候,他的祖國就因為信佛而亡國滅族。

釋迦牟尼不計滅國之仇而投靠敵國宣揚佛法,敵國也因為信佛而亡國。

佛教從來不因為謊言破滅而停止吹牛,他們用新的謊言掩蓋舊的謊言,他們繼續吹牛。

和尚出生的皇帝朱元璋評價和尚: “國家懶蟲,民間蛀蟲,色中餓鬼,財上羅剎。”

佛教的智慧就是般若,把空和有的關係複雜化、神秘化,最後搞得神乎其神。黑格爾一針見血的批判佛教的般若“佛教的哲學就是低級詭辯術”。

中華文明傳承的道教才是中國國教,中國佛教徒背棄炎黃祖宗 列祖列宗 改姓釋,大興土木 搶建釋家族的宗廟祠堂,但西域關外番邦的釋迦族認你嗎?保佑你嗎?泥菩薩入侵東土自身難保,佛教徒們都是自認為自己是姓趙的,阿Q而已,精神可嘉。

山西五臺山是元始天尊的第七個徒弟文殊廣法天尊的道場,其徒弟是金吒。

浙江普陀山是元始天尊的第九個徒弟慈航真人(觀世音)的道場。

四川峨眉山是元始天尊的第八個徒弟普賢真人的道場,木吒是其徒弟。

安徽九華山是地藏王的道場,地藏王為新羅(古朝鮮)王族,姓金,為金蟬子化身,至九華山修道,坐化為菩薩。

元始天尊的第十一個徒弟道行天尊,其徒弟有韓毒龍、薛惡虎、韋護(韋陀菩薩)。

原始天尊的第十個徒弟玉鼎真人是十二金仙中能力最強的一個,但是大家只知道他的徒弟楊戩。


獅子352


這段心經我這樣理解: 色表示我們可以看到的事物。空表示我們看不見的事物,在這裡不表示空間的意思。異表示不同,不異表示沒有不同。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因此,這段心經的意思是: 能看見的事物和看不見的事物是沒有區別的,看不見的事物和可以看見的事物是沒有不同的。能看到的事物和不能看到的事物的本源是共同的。

也就是說,我們所認為的虛空,實際上有許多的與我們類似的客觀存在。只是我們的視覺看不見而已。所以,認為宇宙是幻像的觀點是不對的,那裡存在的只是另外一種物質形態,且與我們所瞭解的物質形態有共同的本源,而不同的物質形態相互之間的關係是十分密切的,其變化與運動是相關的。


歐陽冰兒178650811


這句話的意思差不多就是這樣:我們看到的實相也跟無相沒有什麼不同,無相也跟實相沒有什麼不同,實相的就是無相的,無相也是實相的。

物體的三相變化(固態、液態、氣態),讓我們初步知道隨著能量層階的變化,物質是從有(實相)到無 (無相),又可以從無(無相)到有(實相)的。只要條件適合,就能憑空生出一個物體來,比如看不見的水蒸氣(人肉眼看不見)碰上冷卻就變成了雨(看得見)這個實相。也可以憑空讓一個實相物體消失,比如水溫升高到100攝氏度後水就發生汽化作用變成水蒸汽分子肉眼就看不到了。這種變化佛教認為一切實相都是“因緣(用現代話理解就是條件)和合”的產物“基本一致。

在下是如此理解這四句話的,各位菩薩你們是什麼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