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不只是簡單的做禮拜,中世紀以後所產生的禮儀流傳至今

基督教是對奉耶穌基督為救世主的各教派統稱。公元1世紀,發源於羅馬的巴勒斯坦省(今日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約旦地區)。它建立的根基是耶穌基督的誕生、傳道、死亡與復活。

基督教不只是簡單的做禮拜,中世紀以後所產生的禮儀流傳至今

通常我們都知道基督教與佛教和伊斯蘭教併成為世界三大宗教,可能還會知道基督教徒每週都去做禮拜,甚至有的還知道虔誠的基督教徒是不允許婚前性行為發生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基督教中還有很多禮儀的存在。

基督教不只是簡單的做禮拜,中世紀以後所產生的禮儀流傳至今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簡單的瞭解一下基督教中常見的7種禮儀。因為在基督教中,他們的禮儀被稱為是溝通信徒與上帝之間的橋樑,不僅體現是教義還體現著信條。

其實,早期基督教的禮儀比較簡單,畢竟剛剛發展並不完善,所以在當時只有洗禮和聖餐禮兩種。不過到了中世紀,在經歷了1000多年的完善以後,13世紀時期的基督教禮儀已經增至到了7種之多:洗禮、聖餐禮、堅信禮、告解禮、婚配禮、終敷禮和授聖職禮。

基督教不只是簡單的做禮拜,中世紀以後所產生的禮儀流傳至今

洗禮現在已發展成為基督教的固定入教儀式,規定被受洗之後才能成為基督徒(類似於佛教的剃度儀式)。其實,早在新約中,洗禮就已經被被看作是成為基督教教會成員的條件和標誌了。所以,現在的基督徒們認為這是耶穌立定的聖事,入教者必須履行的禮儀。據說經過洗禮可免除入教者的“原罪”和“本罪”,賦予上帝的恩寵。目前,洗禮有兩種形式:注水洗禮和浸禮。注水洗禮是主禮者在受洗者的額上注幾滴水,並誦經施洗。這種禮儀多用於嬰兒、年老體弱者的洗禮。浸禮則是主禮者引領受洗者全身浸入水中,禮成出水,這種禮儀多用於成年人。兩種禮儀意義相同。

基督教不只是簡單的做禮拜,中世紀以後所產生的禮儀流傳至今

聖餐禮(亦稱聖體禮或神交聖禮)是基督教的主要儀式之一。根據聖經福音書中的記載,由於猶大的出賣,耶穌在最後的晚餐中拿起麵餅和葡萄酒對眾門徒說:“這是我的身體和血,是為眾人免罪而捨棄和流出的。”並說應當以吃麵餅和喝葡萄酒的方式來紀念他。後來,還是到了中世紀,聖餐禮便開始由神職人員主持,而聖壇上擺上的當然也只有麵餅和葡萄酒了,在經過主禮者誦經和祝禱之後,這些東西便被口頭幻化成了耶穌的肉體和血。這就是所謂“化體說”的由來。隨後,信徒們在領受麵餅和葡萄酒的時候也叫稱作領聖體。

基督教不只是簡單的做禮拜,中世紀以後所產生的禮儀流傳至今

堅信禮(亦稱堅振禮)是對入教一定時期以後的信徒由主教對其實行的按手禮。其方式是主禮者將自己的手按在受禮者的頭上,然後開始誦經祝禱,這樣做的原因在於,他們認為這可以使得聖靈降於其身,並堅定其信仰、振奮其人靈。

基督教不只是簡單的做禮拜,中世紀以後所產生的禮儀流傳至今

告解禮(亦稱悔罪禮)是耶穌為赦免教徒在領洗後對上帝所犯的罪過,使他們重新得到上帝的恩寵而定立的聖事。信徒向神職人員私下告明自己對上帝犯的罪過,表示懺悔。主禮者為信徒保密,並指明補償的方式。這種私下悔罪的方式往往為不法之徒所利用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電視劇常常出現的一個小木屋裡面的牧師不與你見面,你需要隔著一塊大黑布向其懺悔,這種方式便是告解禮)

基督教不只是簡單的做禮拜,中世紀以後所產生的禮儀流傳至今

婚配禮是信徒在教堂內由神父主持的結婚禮儀。主禮者首先徵詢男女雙方是否願意與對方結為夫妻,在得到肯定回答後,主禮者誦經祝禱,宣佈這對夫妻是“上帝所配合的,人不能分開”,並對婚配的雙方祝福。(就像電影中經常出現的的畫面——一個神父面對新人詢問到,你願意娶對方或者你願意嫁給對方嗎?得到的回答基本都是:Yes,I do)

基督教不只是簡單的做禮拜,中世紀以後所產生的禮儀流傳至今

終敷禮是在信徒臨終前由神父為其敷擦“聖油”的禮儀。所謂聖油是由主教已經祝聖的橄欖油。將聖油敷擦於病人的耳、目、口、鼻、手足,併為其誦經祝禱,意為幫助病人忍受病痛,赦免其罪過,並助其靈魂升入天堂。

基督教不只是簡單的做禮拜,中世紀以後所產生的禮儀流傳至今

授聖職禮(亦稱授神職禮或派立禮)是對經過挑選的人授以某種神職的禮儀。一般這種授職儀式由上級神職人員或世俗官員主持,按照規定將某種聖職授予領受者。(中世紀教皇與日耳曼皇帝的鬥爭就是為了爭奪這種授職權。)

基督教不只是簡單的做禮拜,中世紀以後所產生的禮儀流傳至今

就是通過這7種簡單的禮儀,中世紀的基督教會不僅在思想上、言論上、行動上牢牢地控制每個教徒,而且迫使他們不敢有自由、自主的非分之想,以便於鞏固教俗封建主的政治統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