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中國為什麼不熱衷於擴大疆土?

韋德俊


但凡稍微有點歷史常識的朋友,都應該知道,中國進入信史時代大致是商朝,而能夠基本確認勢力範圍的朝代是周朝。

而周朝的領土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變出來的,在西周時,其疆域大致為今天的陝西一部分、山西、河南、河北、山東,這一區域大致上就是擁有實際統治意義的古代中國政權的疆域範圍。

倘若從這裡開始算起,歷史上中國各個時期沒有擴張,那麼,怎麼來的今天96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西周到秦代,是中國傳統區域形成的一個重要時期,分封制本身就是一種充滿了擴張性質的制度,周王庭可以以最小的成本徵召諸侯的軍隊對外討伐異族,而諸侯也能從戰爭之中獲取實質利益,征服的土地成為新的諸侯國,這對於周王庭和被征服地區的統治者而言,實際上都是一種雙方都能接受的結果。

分封制下的擴張,有利於周王室的文化同化,通過戰爭的方式不斷將周邊的異族拉入到周王室的制度體系裡來,經過時間的累積,這種制度不斷得到強化,自然使得整個體制內的區域更加認同周天子的統治權威。

進入春秋以後,周天子的權威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中原爭霸的霸權,這種爭霸雖然是內部的,但實際上也造成了向外擴張的需求。比如護送周平王東遷的秦襄公的秦國,開始只有岐山以西,以及原本的犬秋之地,到了秦穆公時,已經成為西邊唯一的大國了。

從上面這兩張圖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春秋時各國其實都有不同程度的擴張,楚國胖了一大圈,晉國為了跟楚國爭霸,也朝著內蒙方向征服蠻夷。

而時間進入戰國後,這種擴張就更加明顯了,秦國從固有的關中之地,不斷南下征服巴蜀,而楚國滅了吳、越,將勢力不斷延伸到了更遠的南方,燕國的領土也擴張到了鴨綠江邊。

到了秦朝,秦始皇征伐百越,徹底將南方廣東、福建、廣西之地納入了版圖,大致上完成了中國曆代王朝勢力範圍的版圖。

似乎到了這裡,對外擴張的道路就停滯不前了,其實不然。只是擴張的的需求改變了。

秦朝之前,諸侯的擴張,是為了增強國家實力來面對諸侯之間的戰爭,而到了漢朝之後,擴張的傾向,便在於維持邊疆的穩定,擠壓周邊地區不斷興起而侵襲中原王朝的異族生存空間。

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主要在於在東亞大陸這片區域,以古代的生產力而言,可以開墾發展農業的區域,基本已經成為了中國古代王朝的傳統勢力範圍,而勢力範圍之外的地區,是不適合農業生產的,向外擴張,使更多的區域成為領土,這並不是王朝的利益剛需,如果直接將這些不太適合農業生產的地區直接納入行政體系,所造成的財政負擔是得不償失的,所以中原王朝對這些區域所採用的是羈縻政策,只是維持這些區域的歸順和平,而非實質上的統治。

顯然羈縻政策並不能消弭北方民族的侵襲,因為這些區域的異族們,遊牧經濟體系下的政權,無論怎麼發展,實質上都落後與農業王朝,一旦他們整合了力量,為了攫取更多的利益,依然會把戰爭掠奪經濟作為主業。

任何的擴張都要根據實際需求來考慮,從秦以來,農業中國在對外擴張上,便失去了朝外擴張的潛在動力,當然不是歷代王朝不想擴張,而是周邊確實沒有適合農業發展的區域了,倘若周邊區域全是農耕國家,中原王朝依然會不斷地擴張,一則站在統治立場上的解決階級固化後的土地兼併問題,二則站在地主農民立場上的,攫取更多土地利益,都會逼著向外擴張的。

經濟利益,才是一切領土擴張的源頭。


江畔初見月


我的天啊?!中國還不熱衷開疆擴土?!

這整個地球上,除了俄羅斯人,還是哪個國家是像中國一樣擴張的?!

這是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的疆域:

340萬平方公里。

這是共和國的疆域:

960萬平方公里,擴大了將近三倍,你以為這多出來的六百萬平方公里是充話費送的?!

實際上,秦朝以前,西周時期中國人的活動範圍也就是一百五十萬平方公里,秦朝的面積相比於周朝已經倍增了。

而現在的疆域,只能算是中國歷史上比較大的時期,但是相比於巔峰期的盛唐(玄宗時期),清朝(鴉片戰爭以前),還不算最大,元朝不屬於中原王朝,不做考慮。

為什麼說中國人擅於開疆擴土?

因為從地理上講,中國已經達到了擴張的極限,尤其對於農業社會而言。


在南方,實際上兩廣的熱帶氣候相當不適合農業種植,也不適合牲畜養殖(所以古代兩廣肉類產品稀少,養成了廣東人啥都吃的習慣)。直到宋朝,北宋時期的廣東還屬於發配人的地方,朝中敗下陣來的官員會被髮配廣東(如寇準等)。直到明朝清朝,在開放貿易以前,兩廣的人也被視做南蠻。


可是就這樣,中國人居然擴張到了南海之濱!歷史上還曾經多次侵入越南!

在農業社會,兩廣的土地幾乎沒有利用價值,更不要說更南邊的越南了,由於交通極度不便,中原王朝幾乎無力維持這麼遠的土地,可是就這樣,老祖宗們也生生佔領了這麼靠南的土地,哪怕對於當時的他們並沒有什麼用處。

向西方向,青藏高原的千米高原對於古代社會幾乎是無解的問題,可是就是這樣,中原王朝還是打的西藏的政權叫爸爸,直到清朝將他們徹底打服,有北京的駐藏大臣控制著達賴班禪的選擇權(金瓶擎籤制度)。

新疆方向,中原王朝向西域擴張需要走數百公里的無人區,穿過漫長的河西走廊,才能艱難維持對西域的統治。一旦被切斷交通西域就成為飛地。可是即使這樣,從漢武帝開始,我們對西域的征伐就沒有停止過,直到將新疆完全納入版圖。




東北方向,在作物沒有現代豐富之前,東北的土地並沒有太大價值。可是在清朝,我們的統治範圍居然到了更遠的庫頁島!

當然了,那時候的庫頁島實在是沒有人,熊瞎子比人都多,朝廷也不過就是隔十幾年派個人上島宣讀一下詔書,顯示主權而已。

至於蒙古以北,西伯利亞天寒地凍的針葉林對,對於中原王朝有啥價值?而且那個地方當年連熊瞎子都沒有,統治誰去?

無論從東西南北哪個方向,古代中國的擴張都已經到了極限。本著“有價值要佔,沒有價值創造價值也要佔”的原則,生生搞出這麼大一片江山,這還不叫開疆擴土,啥叫開疆擴土?


小約翰


只要是中國歷史上強盛的統一王朝,都有對外開疆拓土的行為,經過歷朝歷代的大規模開拓,終於形成今天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

開疆拓土從來都不是和平接收和四夷臣服,而是一部血淚戰爭史和文明擴張史,是勢力此消彼長的擴張行為,是文明不斷髮揚光大的同化行為。



華夏民族發源於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歷經五千年的發展,能達到今天的版圖範圍,北至黑龍江漠河,南到南海,東至大海,西到新疆與西藏,有著96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全靠著歷朝歷代不斷開疆拓土的戰爭行為,和華夏文明的不斷傳播行為。

中國最早的疆域概念來自《尚書.禹貢》中記載的上古九州,相傳大禹在治水時將整個天下劃分為九州,就是九個一級行政區,分別是:豫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冀州、兗州。



由於秦之前的朝代,並不算嚴格意義上的真正大一統王朝,只能算有著共同宗主國的國家聯盟,夏、商、周時期的諸侯國嚴格說來已經是獨立的國家了,尤其是到了春秋和戰國晚期,各個諸侯國之間的戰爭,完全就是滅國之戰、兼併之戰、統一之戰。

為華夏族開疆拓土做出最大貢獻的人是秦始皇,沒有之一。



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意義極其重大,秦始皇終結了分封制和國家聯盟制,建立了統一的大一統王朝,將華夏所有疆土有效納入管理控制,實行中央集權,郡縣制,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等統一行為,直接延續到了今天。

這個意義非常重大,尤其是對於開疆拓土,如果周朝的分封制延續到今天,華夏大地上全是國家聯盟,彼此爭鬥不休,沒有凝聚力,沒有向心力,雖然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文化多樣,這樣就造就了成百上千個極有個性的小國,與歐洲何異?如果是這樣的局面,會有大一統的開疆拓土嗎?沒有。



這就好比秦始皇作出一個開疆拓土的榜樣和思想,後世的歷朝歷代,無不以秦始皇的榜樣和思想進行開疆拓土的行為,雖然嘴上說秦始皇是暴君,但是內心對秦始皇的制度繼承得原原本本。

秦始皇熱衷於開疆拓土嗎?當然是,秦始皇自認為功蓋三帝,德比五皇,這種可以建立萬世功勳的作法,是秦始皇最大的愛好,只可惜當時沒有地球儀,如果給秦始皇一個地球儀,秦朝的版圖還要擴大。



秦始皇還有南征百越和北擊匈奴的開疆拓土行為,頭一次將南方的百越族納入中原民族管轄範圍,這同樣是秦始皇的功績。

秦始皇時期的最大版圖是:北至陰山以北到朝鮮北部,南到越南中部及南海,東到大海,西至隴古郡,合計國土面積約355萬平方公里,差不多是現在的三分之一,這可是兩千多年前啊!



為華夏族開疆拓土做出第二大貢獻的人是漢武帝。

漢武帝的開疆拓土行為有著諸多的第一,第一個打通河西走廊,在西域(今新疆和中亞)建立勢力範圍,第一個將朝鮮納入中原王朝勢力範圍,並建立了樂浪、玄菟、臨屯、真番等漢四郡,第一個將西南納入勢力範圍的中原王朝,設置西南七郡加以管理。



同時還有將從秦末時期脫離中原版圖的南越國,重新納入領土範圍,並且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並輔以武力征服西域,將漢民族的威望及文明通過絲綢之路傳播到世界各地,使全世界得知在東方有一個以漢為國號及民族的強大國家。

西漢時期的最大版圖是:北至陰山以北到朝鮮北部,包括大半個朝鮮半島,南到越南中部及南海,東到大海,西至西域,包括今天的新疆及中亞的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合計國土面積約666萬平方公里,超過了現在國土面積的二分之一,同樣是兩千多年前。



為華夏族開疆拓土做出第三大貢獻的人是唐太宗。

首先唐朝的建立,有一半是李世民的功勞,在不斷的南征北戰中,李世民為李淵打下了大半個中國,之後李世民以玄武門之變奪取唐朝最高權力,成為皇帝后,李世民成為一代明君,開啟貞觀之治,對於開疆拓土,唐太宗李世民同樣是非常熱衷。



首先是滅亡東亞霸主突厥,要知道漢武帝窮盡四五十年也沒有滅亡匈奴,而唐朝只用數不到四十年時間,就滅亡了東、西突厥,佔據了整個東亞及中亞。唐朝還繼續經營西域併發揚光大,整個中亞都被唐朝佔領,唐太宗本人還親自北征高句麗,到唐高宗時代,徹底征服整個朝鮮半島,納入領土。

唐朝鼎盛時期的最大版圖是:北至玄闕州(後改名餘吾州,今俄羅斯安加拉河地區),包括整個朝鮮半島,南到羅伏州(今越南河靜省),東到大海,西至安息州(今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總國土面積約1251萬平方公里,超過了今天的國土面積。



為華夏族開疆拓土做出第四大貢獻的人是忽必烈。

為什麼不是成吉思汗?因為成吉思汗時期沒有元朝,只有蒙古帝國,而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建立了元朝,定都北京,以中原政權管理整個國家,部分漢化,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所以是忽必烈為華夏族的開疆拓土作出貢獻。

元朝時期的最大版圖是:北至陰山以北到北冰洋,南到南海諸島,包括越南及中南半島,東到大海,包括西伯利亞、庫頁島及整個朝鮮半島,西到新疆及中亞一帶,總國土面積在室1500萬平方公里,超過了現在的版圖。



為華夏族開疆拓土做出第五大貢獻的是清朝的康雍乾三朝。

清朝以關外少數民族入關,進而統一全中國,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在清朝時期,確實是一個積極進取、努力開拓的國家,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為清朝乃至整個華夏的開疆拓土行為達到高峰。



康熙時期平定三藩之亂,阻擊沙俄南侵;雍正時期平定青海王和和碩特汗國的叛亂,利用改土歸流,逐漸將新疆和西藏納入實際控制,平定準噶爾汗叛亂,將內外蒙古納入領土範圍;乾隆時期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將整個新疆、西藏繼續納入實際控制,兩次打退尼泊爾廓爾喀對西藏的入侵,奠定的中國現代版圖的基礎。

清朝時期的最大版圖是:北至外蒙古國唐努烏梁海地區及西伯利亞南部,南到南海群島,包括越南北部、緬甸北部,東到大海,及東西伯利亞,包括庫頁島,西到鹹海與蔥嶺地區,包括今新疆以及中亞巴爾喀什湖,總國土面積約1300萬平方公里。



當然其他沒有被列入的朝代,也對疆域有著貢獻,但此就不詳細說了,正因為歷史上的各朝各代熱衷於對外開疆拓土,才有了今天中化民族的960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對於國土面積,我們是一點也不能少。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我個人感覺下面這些國家都是莫名其妙消失的,我們的九百六十萬一定是充話費送的。



閔越、百越、夜郎、稹池、北匈奴等滅國。

西域諸國。

漢朝的邊軍過境,順者還有個上供的位置,反抗的基本祖廟都被燒了。


608年吐谷渾滅國。

629年東突厥亡國。

634年吐谷渾再次滅國。

640年高昌滅國。

657年西突厥亡國。

660年百濟亡國。

668年高句麗亡國。

不說唐朝,就明清時期,安南的小朝廷亡了幾次我都忘了。

這幾千年來,西北和北邊的原住民總是換人,就像是韭菜。

西域的都護府,長史府,將軍府,省,自治區,花了千年才給捋直了。

吐蕃今天還有嗎?宣政院,烏思藏,駐藏大臣,區。


中國的擴張同化都是以百年為單位的,一點點建立朝貢體系,同化,文化入侵,融合,直到今天。

除了俄羅斯日本,周邊國家在近代的時候哪個不是弱雞?這就是祖先把能打的基本都廢掉吞掉了。

這就是中國用千年為單位打磨出來的穩定疆域,而就算俄羅斯在遠東人口都不到中國一個省。


歷史區的旅法師


歷史上的中國,確實非常神奇,它是一個強大的國度,是從古至今從未斷過的文明。但是中國從來沒有大面積地擴張過土地。

世界歷史上,只要是強大的帝國,比如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奧斯曼土耳其等等,都會主動進行土地擴張,但中國基本上沒有。

(元朝版圖)

中國唯一的擴張,是蒙元帝國。但嚴格意義上說,蒙古並不屬於中國歷史。也就是說,蒙古擴張時期,根本跟中國沒關係。而蒙古人入主中國,建立元帝國以後,則基本上放棄了擴張。

除此外,稍微有一些擴張嫌疑的,則是大唐帝國和大漢帝國。但是這兩個帝國,嚴格意義上說,其實應該是一種“自衛反擊”。就是說,北方少數民族,比如說突厥、匈奴這些民族因為多次侵擾中原國家,中原國家對他們發起的反擊。

而且就算把那些地方收復了,其實也是讓他們高度自治。在那些地方設立都護府,或者封地方土司首領為王等等。和邊疆地域形成一種藩屬關係,其領土,其實並不屬於大唐大漢這些中原國家。

那麼,中國古代為什麼不熱衷於擴大疆域呢?

(武王伐紂)

第一,文化原因。

中國古代是以儒家為主的。釋家、道家、法家這些,雖然在古代某些時候,某些朝代彰顯了出來,但是儒家是最基本的根脈,從來沒有斷過。就算是異族入侵建立的朝代,其文化最後也被儒家給“矯正”過來了。

儒家講究“一極牲”“秩序性”“包容性”。

所謂“一極性”,有多個層面的理解。一是中國是世界的中心,皇帝是人類的中心,皇權是權力的中心。只要保證了這個中心,就天下太平了。

保證這個中心,與領土大不大沒有多大關係。反而是領土越大,越難於保證。領土越大,就越管理不過來。皇帝派別人去管理,又不放心。派自己的兒子去管理,兒子們又會重新爭奪天下,造成天下大亂。

所以“秩序性”,就是希望天下的人能夠安分守己,尊卑有序,父慈子孝。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這樣一種文化下,就最破怕出亂子。你要是去侵略別的國家,自然就是一種出亂子的表現。

中國古代的君王,最講究靠什麼去征服別的國家了。

靠什麼呢?不是靠武力,而是靠德行。典型的例子是:商紂王去征服東夷,周武王征服商朝,同樣是征服。為什麼後人對周武王有那麼高的評價,對商紂王有那麼低的評價呢?就是歷史上認為,周武王征服,是靠德行來征服。商紂王征服,是靠武力來征服,這是兩者的根本區別。

所謂“包容性”,就是“臥榻之側,容他人酣睡”。趙匡胤曾說“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那是因為酣睡的人,要和他爭奪皇權。如果不和他爭奪皇權,他就可以包容。比如,最有名的就是,趙匡胤對大理國,包括整個宋朝一直都沒有想到要去征服。那是因為這個大理國不會對中央政權構成威脅。只要不構成威脅,只要你承認了中央政權這個“一極”,就可以對你兼容幷蓄。

(唐太宗劇照)

第二,經濟原因。

中國古代很長一段時間都是農耕經濟,農耕經濟就是自給自足。柴米油鹽醬醋茶,什麼都有,物質相對來說比較豐富。

而中國周邊的地區,則大多數是不毛之地。這種不毛之地,征服來有什麼用呢?最多能夠提供一些奇裝異服,奇珍異品。這些奇珍異品對皇帝有什麼好處了?沒有好處,只有壞處。按照儒家的說法,就是“玩物喪志”。

唐太宗正在玩一隻鳥,看見魏徵來了,嚇得把鳥藏在袖子裡,不敢拿出來。而魏徵又沒完沒了地說,結果那隻鳥在袖子裡悶死了。唐太宗為什麼不敢拿出來呢?就是他想在青史上留下好名聲。既然要留下好名聲,“玩物喪志”肯定就是不對的。

不但中原國家,不能從周邊打下來的地盤中獲得更多的東西,反而還必須要向他們不斷支付。

中國古代從來都是做這種虧本生意的。如果中央財政比較豐足,這種虧本生意肯定是願意做的。如果中央財政不豐足的情況下,這種生意做起來就比較惱火。明朝為什麼和瓦剌打了一場“土木堡之戰”?就是作為藩屬國的瓦剌宰相也先,不斷嚮明朝索取,明朝實在承受不起了,拒絕支付,所以才打起仗來。

當然了,中國古代很少擴張,還有地域的原因、政治的原因各種方面,不過這兩點,是最主要的。


張生全精彩歷史


這是由:民族性格、遺傳基因、生活方式、文化背景等共同作用下得出的結論!正如我國對外宣佈的:中華民族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在血脈中就沒有對外擴張的(DNA)基因!

一,中華古老的文明
是農耕文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追求的是湉淡、安靜的生活,所以黃河中下游地區一直是中華民族主要發源地之一。


二,文化上追求的是,百花齊放,包容共生。尤其是儒家思想佔統治地位後,進一步趨向內斂,力圖建立一個綱常有序的穩定社會,反對一切不義戰爭。



三,軍事上,保土安民是歷朝的國策。強漢盛唐,其綜合國力可謂當時世界第一。但與周邊國家的關係,不是以強凌弱,去奪他們的疆土,而是加強聯繫,擴大彼此間的貿易。其間也發出過幾次大的戰爭。但中原王朝均岀於自衛反擊!漢武帝用兵最多、時間最長,最後擊潰匈奴於漠北之後,即班師回朝,並未佔領他們的土地。

四,國相交在於民相親、和為貴。若按西方先民的擴張思維,漢唐時期的中國早就統治了歐洲。

即便到了明初的鄭和七下西洋的船隊,幾萬人的規模及戰力仍屬當時世界第一。但鄭和是與各國交流、貿易而來,並未覬覦他國的土地。

中國的傳統文化、道德思維、處事風格及與鄰為伴和諧相處的理念,使中國正在由站起來到富起來,進而強起來的全面和平崛起!己廣泛受到世界人民的尊重和讚譽!


晚亭與落霞同暉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不是不熱衷擴大疆土,是已經到達極限。

對於中國人來說,只有農耕的土地才叫做土地,不能農耕的土地毫無價值。

中國的地形決定了,向北,出了長城就是蒙古高原,地廣人稀,降水稀少,冬季寒冷,不適合農耕,也不適合人類居住。

向西更別說,雪域高原的一連串山脈,在古代想要翻越都是千難萬難。

這裡除了種植低產量的青稞以外,不能種其他東西。

況且連路都沒有,就算有了糧食不但運不進來,也運不出去。

向南則是越南、柬埔寨、老撾這些山區和叢林地帶,地形極為複雜,疾病很多,土地不多。其實,單單就是疾病,古人就對付不了。古代遠征南蠻的大軍,病死的往往比戰死的還多。

就算你征服了諸如越南之內的國家,你也很難站住腳。中國曾經控制越南1000年時間,到明代朱棣還直接統治越南多年,但最終都是放棄了。

古代越南紅河三角洲,倒是糧食高產的地區,但本地人口已經很多。

如果從河內地區運輸糧食到廣州,需要穿越越北山區,在古代基本是不可能的。

採用海運的化,費用很高,運輸糧食並不合算。

往東,則是太平洋。這裡特例是朝鮮和日本。但古代日本遠離大陸,需要佔領朝鮮才可以入侵日本。

然而,在古代相當長一段時期,從北平不要說作戰,即便運輸物資到朝鮮平壤,都要通過1400公里的可怕地區,不但荒無人煙,而且各種遊牧民族橫行。物資運輸都無法保證,難以徹底佔領朝鮮。歷史上,中國長期控制朝鮮北部地區,後來因為戰亂就放棄了。在中國看來,朝鮮地瘠民貧,沒有佔領的價值。

所以,中國的領土擴張在明清基本是極限,無法再擴了。

其實,當時中國確實可以仿效歐洲殖民者,採用大航海向東南亞擴張。

然而,東南亞在中國看來也屬於蠻荒之地、不毛之地,缺乏對這些土地的興趣。


薩沙


我是七哥。

這句話,我是反對的。

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中,從誕生國家概念的夏朝開始,一直到清朝,總共近4000年的時間,中國的領土一直都在不斷擴張。這是鐵的事實,也是我們民族血性的一面。

公元前約2070年,夏朝建立,國家的概念開始逐漸產生。而對領土的概念,這個時候並有誕生,所以我們一般說夏朝的疆土,其實指的就是夏朝的勢力範圍。近330年時間,夏朝的勢力範圍,大致集中在黃河流域,即主要集中在如今河南省境內,山西省、山東省、安徽省等省份境內也有涉及到。

(夏時期)

這片區域,就是我們最初的起源之地。而流淌在這片區域的黃河,則哺育了我們的先人,養育了無數的華夏兒女,因而,黃河也被稱作母親河。


(婦好,商朝武丁的妻子,是一位卓越的女性將領 網絡圖片)

到了商朝,整個社會快速發展,疆域也逐漸擴大。勢力範圍東邊一直延伸到海濱,西邊到達陝西,南邊到達湖北,北邊到達遼寧。從地圖上看,商朝的勢力範圍比夏朝擴大了數倍。這些擴張的領土,便是商朝帝王與周圍其他民族戰鬥的結果,如武丁攻打西方遊牧民族,廩辛、康丁抗擊羌方,武乙時期攻打鬼戎,等等

(商朝疆域)

周朝時期,周武王滅商,分封天下諸侯,使得周朝疆域越發變大。周朝的勢力範圍,北起遼寧、朝陽一帶,西達甘肅渭河附近,南至漢水,東抵海濱。這樣遼闊的地域,比商朝又擴大了不少。而且周朝的一些邊遠諸侯國以及周王,面臨犬戎、羌等等外敵,都會適時發動一些戰爭,一面開疆拓土,一面禦敵,如周宣王時期的伐西夷、徵淮夷戰爭,就征服了不少土地。

(秦始皇 劇照)

春秋戰國之後,秦統一六國,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國家機器,疆域也空前龐大,達到340萬平方公里。秦朝疆域東起遼東,南到嶺南,西至高原地區,北至陰山。這樣遼闊的地域,一方面是秦朝繼承了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擴張的領土,另一面秦朝也不斷開疆拓土,如公元前214年,秦朝大將蒙恬就率軍北征匈奴,攻佔河南、內蒙古、烏加河流域等地區;從公元前218年開始,秦始皇不斷派兵征服百越地區,取得如今廣東、廣西、越南等地的廣闊領土。

(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期領土,公元前221年)

到了西漢時期,領土進一步擴大。先有漢武帝多次對外用武,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奪取河西走廊;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攻佔海南島;元封二年,征討雲南;元封三年,征討衛氏朝鮮;遠征大宛,降服西域諸國。隨後,到了漢宣帝時期,將西域納入疆域。

(漢武帝 劇照)

(西漢 )

從夏朝至西漢,近2100年的時間,是中國領土快速擴張的時期,從最初黃河流域部分省份的勢力範圍,擴張了到了涵蓋西域、漢地的龐大國土。這就是歷史上,我們民族武力擴張的第一個高峰時刻。

到了隋唐,隨著國家再次統一,中國的領土再次迎來了擴張高潮。

(唐太宗 劇照)

唐朝,唐太宗派遣李靖出兵塞北,攻滅東突厥,開始確立唐朝在西域的崇高地位,唐太宗因此被尊稱為天可汗;隨後出兵高昌,設置西安都護府,進一步控制西域諸國;貞觀十九年,出兵北方的薛延陀,最終建立燕然都護府。

到了唐高宗李治的統治時期,萬國來朝,唐朝的疆域達到鼎盛,建立起了東起朝鮮半島,南起越南橫山,西達烏斯比克斯坦的安息州,北達俄羅斯玄闕州的龐大帝國,國土面積高達1076萬平方公里(也有說是1237萬平方公里)。

(唐高宗 總章年間疆域)

到了元朝,疆域達到歷史的巔峰時期。

(成吉思汗 劇照)

自成吉思汗建立金帳汗國開始,便四處征戰,最終建立了蒙古人的黃金時代。而在中原地區,忽必烈建立了一個領域極其龐大的蒙古帝國。這個元朝帝國,東起到日本海、南到南海、西到天山、北到包貝加爾湖,領土總面積高達1372萬平方公里。此時的俄羅斯北疆人煙稀少,氣候惡劣,故而元朝也沒有過多重視,但若將領土擴充至北冰洋地帶,則總領土高達2267萬平方公里。

(元朝忽必烈至元十七年)

到了清朝,少數民族滿族佔據中原,建立了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初期經過多番征戰,在1760年滅亡準噶爾汗國之後,疆域達到全盛,自此也奠定了後世中國的基本疆域。全盛時期的清朝,疆域北邊與俄羅斯接壤,涵蓋了如今的外蒙古國,西邊與哈薩克汗國等藩屬國分界,南部與如今國界相似,東部海域佔領了諸多海島,總面積高達1316萬平方公里,可以與全盛時期的元朝領土相比較。

(康熙皇帝 劇照)

(嘉慶二十五年領土地圖)

看完中國領土的擴張歷史,想必大家應該也看到了、我們民族勇猛血性的一面。在漫長的封建歷史中,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我們的民族一直處於領土擴張的狀態。

而領土擴張的原因,多種多樣,有的是帝王想要建功立業,最明顯的莫過於元朝的四處征戰了;有的則是為了保衛自身民族的安危,消除外敵,如漢武帝的出擊匈奴,等等。

這些武力征服的過程,則在我們民族文化的深處,烙上了堅強不屈的性格印記。再加上我們民族高度發達的文明涵養,傳統文化的薰染,則形成了我們儒雅溫婉的外形,這樣便有了外柔內剛的民族文化底蘊。

有了這樣文化底蘊,在對待領土的態度,便有了溫和、剛猛的兩種態度:封建王朝建國之初,往往會四處征戰,以期建立不世之功,或者永絕本民族的外患,便會兵戎不斷,這是我們剛猛的態度;建國日久,天下太平,君王也逐漸平和,整個民族也逐漸平和,擴張領土的狂熱心態也逐漸平和,整個王朝一般也少有戰事,嚮往休養生息的和平日子,這便是我們的溫和態度。

本文發佈“歲七夸父”,2019年10月5日我是七哥,喜歡歷史,每天為你分享一則精彩歷史史實!喜歡的朋友就點個關注吧!

歲七夸父


讓我們仔細思考一下,中國古代疆土邊界

在我們的北邊 是一望無際的沙漠與草原,emmmm,感覺作用不太大呢 還是不要了。

在我們南邊,是十萬大山和漫無邊際的的叢林毒瘴,emmm 感覺不太適合居住呢,而且佔領部分區域行軍都困難 還是不要了。

在我們西邊,是巍峨的喜馬拉雅與高地平原,emmm,呼吸都困難發地方,過不去啊。

在我們東邊,是一望無際的大海,emmmm,海那邊有人麼?有土地麼?就算有,過去也太困難了呢 還是算了。

中華文化是從黃河流域開始發展,能佔的都佔了,至於為啥不往外擴張,看一下地形吧,,,還有最重要的,古代又沒世界地圖,鬼知道那些沙漠高山叢林大海高原的那一邊是不是適合人類居住,更別說耗費的財力物力人力還賺不回來,幹啥要擴張啊,擴張的前提,是擴張了賺,可是按著古代條件來說,我們所能看見的,都是擴張了要賠本的地方。不是我們沒有擴張慾望,而是我們有慾望的地方我們都已經拿下了,剩下的我們感覺賠本,不想打~( ̄▽ ̄~)~


罄澀


很多人都存在一個比較錯誤的觀念,他們覺的中國歷史上的帝王好像很少發動戰爭擴大土地,爭奪土地所有權。

其實,歷史以來中國的皇帝都在不斷的擴大帝國版圖,但大部分佔領的土地不是用血腥和殺戮奪下的,而是用一種讓人大跌眼鏡的“雅”戰略。

一直以來,我們更相信中國人在世界上是更有智慧的,我們的祖先很清楚的知道,用打仗佔領的土地並不能長期控制,而如果同化當地人,用“擠佔”的方法,效果更為明顯。

從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以現在國家的版圖來看從前,秦國時期周圍的部落、小國都算外國,所以版圖能擴大到今天這樣,其實都是佔領了蠻夷的土地而來的。

然而很多人都誤解,中國古代王朝都是通過戰爭來掠奪了四周蠻夷的土地。事實上,一個國家的領土擴大並非只有搞種族滅絕這一個方案。

所以,中國古代其實很熱衷於擴大領土,但除了武力征服外,大多數的領土都是通過擠佔得來的,戰爭搶來的只是一小部分而已。

中國古代領土擴大,其實是這樣得來的:

首先,是從大河平原等地理比較好的位置發展出可以養活大量人口的農業,在這樣的地方華夏民族佔據了可以快速繁衍的寶地,而後人口逐漸發展壯大。

接著,以此處為中心的人口、商業、經濟等會比周邊地區更有優勢。一直髮展到這個地方已經容不下這麼多的人口了,然後開始發展戰爭、內亂,導致大批人口開始向周邊的遷徙。

而由於數量上的嚴重不平衡,周邊民族如果不想跟中心民族發生戰爭,那麼他們只能讓自己的土地被這批外來人開墾。

在這個接觸的過程中,中心民族也不會無緣跟當地人發起戰爭,因為和平發展才是大家最終的目的。他們只是希望獲得新的生存空間,但持續的發展必然不斷擠佔對付的生存空間,也會慢慢的把別人的草原、獵場變成耕地。

擠佔、爭鬥中獲得更大的領土空間。

當天長日久後,外來人擠佔自家的土地,必然會發生小規模衝突,如果這樣的小規模愈演愈烈,最後就會互相尋仇而引發戰爭。

但有的少數民族有自知之明,數量上的嚴重不對等,他們知道打不贏,就會選擇環境更為惡劣的荒漠、深山生存,於是農耕民族就會變得有各大的人口差距。

而有些比較兇橫的少數民族,想搏一搏趕走這些外人來,很明顯古代的冷兵器戰爭,數量的優勢有著絕對的壓倒性。被打敗的少數民族也只能乖乖的自己遷徙到別的地方求生存。

在這樣擠佔生存空間的過程中,是跨越十幾代人完成得,並非是發動幾場戰爭就能立刻獲得大片土地。

而一旦原來的耕地再一次養不活更多的人口,巨大的人口勢差必然又引導人民往周邊開墾,長期這樣循環,直到突破東亞這塊陸地到地理屏障。

來看幾個例子就會發現,古代中國並非不主動發動戰爭擴大疆土,而是沒必要。

廣西的土客爭端;福建人把臺灣島走位的海岸佔據全都種田,然後把深山留給了高山族;海南的廣東人把海南島四周開墾種田,只留中間的五指山給黎族打獵。再遠點,漢族通過宋朝大規模的長期佔據長江以南的各汕頭。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根本沒必要發動戰爭擴大疆土,帝王那些也樂得坐收漁人之利,等漢人自己發展大了,自動把周邊土地給擠佔下來,然後朝廷直接過去劃一下,變成自己的領土。而那些人煙稀少的地方,直接搬過去就是了。

在中國漢化周邊國家的過程中,那些蠻夷很少有被印第安人那樣被屠殺的那麼嚴重,反而因為漢人擠佔他們空間,在中原政策下過上了更幸福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