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滅蝙蝠,只會適得其反

它們,本無意消耗人族的互聯網流量!

可新型冠狀病毒的爆發,卻將它們推向暴風眼中心,成了“蝴蝶效應”中的那隻蝴蝶。它們就是活了近億年,和恐龍同時代的翼手目動物:蝙蝠。

被蝙蝠辛苦“封印”了幾千萬年的致命病毒,通過野味,不止一次地傳給了給人。但其實,彷彿是有意為之,蝙蝠歷來乖乖地聚居在偏遠的深山老林,儘可能不和人類打照面。

如果說二十年前還偶爾能在路上或樹邊撞見幾只黑黢黢的蝙蝠,那麼現在,隨著城市化率的不斷攀升、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日常中,人類能邂逅蝙蝠的幾率幾乎為負。

記得在小學的自然課本上,就有蝙蝠總體上對人類有益、會吃害蟲這一知識點。一隻只晝伏夜出、拼命繞開人類活動軌跡的蝙蝠,在漆黑的夜空下高速撲閃著翅膀,捕食著蚊蟻、昆蟲,有的還不辭勞苦地給果樹傳播花粉和種子。

消滅蝙蝠,只會適得其反

蝙蝠不喜歡見光,不喜歡當惹人注目的主角,它用了幾千年努力融進黑暗,本想安分守己、謙虛低調到底。

可貪心的人類,偏偏要把它以及其他野生動物一齊拽到餐桌上,當自己的下酒肉。


蝙蝠比人的身體好嗎?


人類自以為站上了食物鏈頂端,是最高級的動物、是宇宙的主宰。可實際上,除了倒掛著睡覺,蝙蝠的身體卻有著人類根本不具備的兩大特異功能。

消滅蝙蝠,只會適得其反

<strong>1、忍受超長期高燒,免疫系統24小時不間斷工作:

當動物的免疫系統試圖殺死病毒或細菌時,體溫就會升高,引起發燒,可是人類如果發燒久了,病毒可能還沒消滅,自己的身體先吃不消了。蝙蝠卻能夠忍受體溫的變化,常年發燒40度完全沒問題。

<strong>2、超快新陳代謝速度+超強DNA損傷修復技能:

一旦飛行起來,蝙蝠的新陳代謝速度就快速升高到平時的10倍以上,但高代謝容易破壞DNA,蝙蝠卻進化出了複雜的DNA損傷修復功能,這使得蝙蝠很少得癌症。一般動物的壽命與體型成正比,人的壽命相對較長,一般老鼠的壽命為1-3年,而與老鼠體型相當的蝙蝠壽命卻可以達到30年。

美國馬里蘭大學的一項研究曾宣稱,如果能解開蝙蝠身上的秘密加以運用,人類可以活到240歲。


碳基生物還有未來嗎?


美國作家塔勒布在《黑天鵝》一書中說,在發現澳大利亞的黑天鵝之前,歐洲人認為天鵝都是白色的。但這個不可動搖的信念隨著第一隻黑天鵝的出現而崩潰。

人類總是過度相信自己的能力,卻不知道一個不可預測的黑天鵝事件足以顛覆一切。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我們掌握了一切,實際上我們一無所知。

亨德拉病毒、埃博拉病毒、馬爾堡病毒、SARS、MERS,還有今天的新型冠狀病毒,大部分來自蝙蝠,且至今沒被人類完全攻克。

消滅蝙蝠,只會適得其反

而在21世紀的頭20年,生物學的沒落有目共睹,曾經被寄予厚望的“基因工程”逐漸淡出人類的主流視野,取而代之的是“人工智能”、“大數據”、“硅基生物”、“區塊鏈”等概念的大行其道。

人類沉浸在機器人、物聯網的研發和推進上神魂顛倒,一些專家和著作大膽預測未來的“新人類”將由“機械身體”和“可以聯網存儲的超強大腦”構成,人類將通過這種方式得到永生。

可在人類與AI高度融合的世代(如果可能的話)到來之前,病毒卻先在地球上一次次爆發了。理論上講,人類的血肉之軀,無時無刻不面臨著大自然的產物--專門入侵碳基生物的病毒的威脅。

還有一些人好了傷疤就忘了疼,主動去招惹幫地球“封印”病毒的蝙蝠以及其他野生動物;而且和古代相比,城市人口的聚集、交通的四通八達,使得傳染病的爆發間隔越來越短。


消滅蝙蝠,只會適得其反

這也許就是大自然的提醒,我們不能像鴕鳥一樣把頭埋在沙堆中,對此視而不見。

自然的奧秘,星球的強大,我們知道的還很少很少。

而一些人“消滅蝙蝠就能消滅病毒”的想法更是屬於“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般的掩耳盜鈴,生態鏈一旦被打破後果會更嚴重,而且病毒是大自然的產物,消滅了蝙蝠,病毒還會去尋找新的宿主,那種後果更是無法想象,甚至是毀滅性的。



說到底,人類身上唯我獨尊、暴殄天物的愚蠢和戾氣該收一收了。地球從不只屬於人類,人類卻一直是地球的兒子。

蝙蝠躲進深山老林、拼命長成人類討厭的樣子、卻幾乎不會主動攻擊人類。

宇宙138億年,地球9億年,人類不過是蒼海滄田裡剛剛出生的嬰兒,就妄想統治世界,當萬物之主,本來就是痴人說夢、不知天高地厚。

人類要想生生不息、千秋萬代,就必須以敬畏之心對待自然,以共享之愛呵護人類的夥伴,這是我們唯一的選擇。哪怕將來人類科技發達到不再需要生物碳基的身體,甚至能夠移民到一個新的星球,我們依然逃不出這個絢爛的宇宙。

所以,人類每一次煽動“翅膀”,都要小心再小心。


我是敖小敖,我在頭條號『敖小敖』,專注於寫作/錄製最接地氣兒的成長乾貨、榜樣人物、暖心故事,治癒疲憊心靈,努力向上生長。

“敖”與“遨”同音,“遨遊”在茫茫宇宙,每個人如一顆小小星球,因為有了同路人,便不再孤單。關注我,一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