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明朝亡于万历?

执子情说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人所统一的大王朝,从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国,到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殉国共经历了276年的风风雨雨,关于这个朝代的灭亡有很多种说法,有一种说法认为明朝灭亡于万历。

万历皇帝是明朝的第13位皇帝,在他的统治下,大明朝走过了四十八年,在他执政此期间,经过了张居正改革,以及在万历皇帝主导下的对张居正的清算运动,这两件事至今仍广为议论。

除此之外,而被群众所广泛认为的导致明朝走向灭亡的还有三点,分别是:

  1. 万历长年怠政所导致的政务运作问题,

  2. 万历战争对于整个朝代的影响,

  3. 万历皇帝大肆敛财激化社会矛盾。

且不说这四点是否符合历史的真相。即使整个明朝的灭亡有他的原因,但也不能只怪罪于他一个人身上,他只是恰好赶上了明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节点。明朝的灭亡,最重要的还是在建国初期所建立的政治模式。

一、万历皇帝时期所取得的功劳

由于影视剧作品的影响,很多观众都认为明神宗是一个昏庸的皇帝,但其实并不是这样,他绝对算得上是明朝16位皇帝中天分中上的一位,绝对算不上昏君。

并且相比于明朝的开世皇帝朱元璋来说,他还保留着一颗良善之心。或许是年少时所经历的痛苦。磨难造成了心中深深的痛苦朱元璋刚刚登上皇位之后,就立马把官场清洗了一遍,他在位时所杀的官员不可计数。

而明神宗呢,当时的吏部给事中,给他上奏了一篇《酒色财气疏》,在奏折中,他将万历贬的毫无价值,根据他的论述,万历皇帝成了一个只知道酒色财气的昏君。这种奏折如果到了朱元璋眼前,后果可想而知,然而明神宗只是将他革职而已。并且这还不是一个个例,他在位年间,收到过很多这样的奏折,但他依然没有大发雷霆,只是“留中不发”。

并且万历对于整个明朝财政方面的发展还是有一定促进作用的。

明朝时期政府最主要的财政收入就是土地税。明朝初期,朱元璋设立了税收制度,税收以实物为准。在政府的规定下不许流通铜钱,这条规定可以说是大大打击了刚刚经过战争洗礼的国家经济。禁止了铜钱的流通就相当于断绝了整个商品间的流通,为了保证经济的发展,朱元璋在世时发行了“大明宝钞”,虽然是中央发行,但是并没有专门的部门对此进行调控,完全根据皇帝的喜好来进行发行。这种货币方法可想而知很难维持,在朱元璋死后“宝钞”的价值一泻千里,渐渐的被当时的人民所遗忘。

在商品流通发展中,从南美洲流入的白银渐渐的成为了市场中最受欢迎货币。但是白银存在弊端,它不同于政府统一发放的铜钱,并没有标准的质量,因此在进行消费时还需要拿着秤杆来称。这种购买模式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到了明朝中期,人们发现以实物交税的方式太不方便了于是产生了“折色”也就是将应交的食物转化成银子上交给政府,渐渐的这种方式在全国推行开来,到后期上交一定量的白银甚至还可以免除徭替。

到了明神宗时期,白银已经成为了整个国家经济中最主要的交易货币,当时在全国征收来的税收中,有100万两是给皇帝的“金花银”,皇宫中仆人的工资,打仗时所需的粮饷,天灾人祸时需要的银两,很多都从这里掏。

为了应对这些事件,万历皇帝决定开源,当时税收的主要来源是农业税,不过万历皇帝并没有增加农业税,因为他深知一旦加税,受苦的就是底层的穷苦百姓,他们是全国中人数最多的一个阶层,如果与他们作对,那么明朝就会很快被推翻。

他把目光转向了很少征收税费的工商业,当时的朝廷官员很多都经营着一些产业来维持家用,所以他这个做法惹火了很多官员,官员们纷纷上奏,不过他却不为所动,他在位期间,国库的收入增加了几千万两,这也为之后辽东战役奠定了基础,明朝也因此能够多延续20多年的寿命。

对于他怠政,其实或许已经有了合理的解释,根据历史学家研究表明,神宗皇帝有足疾,在打开他的墓穴之后,考古学家发现墓主人的两条腿不一样长,根据历史文献表明,中年以后的万历皇帝已经无法独立行走,我们可以猜想他后期长期不上朝,或许是因为身体出现了大问题。身为一国之主,他怎能允许自己一瘸一拐的登上皇位,也许他是为了自己的尊严才拒绝上朝。

二、万历皇帝时期阻挠明朝发展旳事件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万历年间的确是明朝从胜转衰的节点。万历皇帝清算张居正也可以说是“明末党争”的起源。

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之后,万历皇帝开始鼓励群臣清算张居正,凡是弹劾张居正的,大多都得到了奖赏。那么万历皇帝为什么在张居正死后立即就开始了对他的清算呢?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万历皇帝要维护自己的权利,张居正生前曾经主张要将明朝的管理系统重新约束起来。这可以说是得罪了当朝的众多大臣。

张居正死后的万历只不过是一个亲政不久的新君,因此在对于张居正死后处置上,他并没有多大的权利去阻挠,他只能顺应整个朝廷的局势。

另外这也可以算是他从生母李太后手中夺回权利的第1步,在张居正被清算时,内庭冯宝的势力也得到了清算,这相当于断了李太后控制前朝的手。万历皇帝之所以这么急于夺回皇权,是因为李太后不止一次扬言废帝。在清算过冯、张二人之后,万历才算得上是完全夺回了自己的权利。

在此次清算中,官员们主要分为了两类:

一类是主张罢免张居正所任用的一些不称职的官员,保留他所建立起的考成法。另一类主张迎合万历皇帝的心理,主张全盘废除考成法。

在第二类官员的煽风点火下,朝廷政局被很多官员所控制,一些正直的大臣、高官、封疆大吏被推倒,间接促进了明朝的灭亡。

三、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其实一个朝代灭亡的根本原因还是要归结于制度上,明朝绝对称得上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皇权最为集中的一个朝代,皇帝一个人就把整个国家的行政,法律,军事监察等多种权利集予一体。

在政治上,朱元璋所设置的两辅政制度,原本是为了通过内庭外庭共同执掌,互相监督。进一步将权力集中于皇帝手中。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政治形势在,明朝中后期弊端越发明显,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现象,内廷、外廷两个系统,为了争权夺利,不停的展开斗争。最终导致皇帝身边众叛亲离,整个朝廷民心涣散,朝代走向灭亡。

另外,崇祯时期,北旱南涝,导致农田颗粒无收,加上朝廷大肆的掠夺,引起了农民起义。

最后,就是长久以来羸弱的军事力量导致明朝无法牵制,农民起义军以及满清铁骑。

总结:

明朝的灭亡有其历史必然性,不健全的政治制度以及经济形态才是最根本的原因,而万历皇帝绝对算得上是,整个明朝中,比较有作为的皇帝。明朝的国力在他在位期间有盛转衰也是因为不健全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我们不能将整个明朝的灭亡都怪罪到他一个人的身上。


旧时楼台月


明朝亡于万历最主要的说法是,虽然明朝是在崇祯时期亡国于李闯之手的,但是根据后来满清入主中原并灭南明取得天下来看,明朝也算是间接亡国于满清之手,因为满清总是在明朝围剿农民军的关键时刻入关劫掠,并且满清王朝的开创者努尔哈赤就崛起于万历年间,并且据说他还曾经前往北京朝拜过,但是万历并没有诛杀这个身负建州左卫都督之职的女真年青人。

万历是明朝第十三任皇帝,经过嘉靖时期的折腾,庞大的大明帝国到处呈现着腐朽之像,官员结党的苗头已经出现,而士绅大量侵占土地已经成为了社会最主要的矛盾之一,针对时弊,救国宰相张居正实行了一条鞭法,并且严格清查田亩,为大明王朝续命五十年。

可惜在张居正死后,这种为国不为君的行为遭到了万历无情的清算,堂堂帝国首辅差点被开棺鞭尸,此举凉了天下有志者之心。

而外强中干的大明王朝也边衅不断,“宁夏之役”、“播州之乱”、“抗倭援朝”三大征不但耗尽了明朝的积蓄,也耗尽了大明最后一支能战的军队,名将李如松折损在朝鲜战场,使得后来女真崛起于东北而无人能制。

最后关键的“萨尔浒之战”,明军虽然人多但是装备补给皆差,并且脑残式的兵分五路,难道这帮文官就没听说过“宋朝五路伐夏”的故事吗?最后被努尔哈赤各个击破,“任你几路来,我自一路去”, “萨尔浒之战”过后,明朝基本退守宁远一线,使得努尔哈赤在院落坐大,最后八旗入关鲸吞大明。


飞凡看历史


长久以来,很多人都将万历皇帝的漫长执政期视为明朝的衰落和灭亡开始。这种观点在不少层面上都有依据可寻,但其实并不全面。因为万历朝实际上是整个明朝最具锐意进取精神的时期之一。前次出现类似的情况,已经是近200年前的永乐时期。

所以,要回答明朝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衰落的,就必须将时间线拉长。通过一些非常具有表象性的事情,在不同年代的表现做下对比。才能看清,什么时期才是明朝的衰退的起点。

万历时期的明朝疆域 大体上比较稳定

首先,万历朝绝非一个看上去万马齐喑的时代。虽然内部有皇帝的长期不上朝,外部又经历了多次战争。但当时的明朝在整体上都能应付,并成功维持了王朝的继续运转。在非常要紧的经济层面,万历朝直接继承了之前隆庆时代的开放政策遗产。通过澳门、月港和大同等地的开关贸易,刺激了经济增涨。这也为整个万历时代的诸多历史事件,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澳门这样的经济特区 有着经济和军事的双重作用

通过有别于之前很多时期的开放,明朝增涨了朝廷的税收收入。尤其是来自美洲和日本的银矿,大大提升了战略储备的价值。同时,因为贸易的有限开放,缓解了此前出现的各种边境纠纷。无论是西洋人的商船还是沿海岛屿上的倭寇,又或是北方的蒙古人与边境的走私团体,都不再闹出让明王朝疲于奔命的动乱。明朝也有足够的时间来积蓄国力,并为更大规模战争而储备了相应的军队和资金。

万历朝的北部边境也比之前安定了不少

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就以依靠隆庆与万历前期积累的白银资本完成的。其中,除了宁夏之役是由于边境部队叛乱引起而比较好解决外,其他两次用兵都是非常艰险的恶战。以军事水平而言,无论是宁夏的蒙古叛将,还是丰臣秀吉首先的日本大名,又或是杨应龙的西南土兵,都在战斗力上强于一般的地方明军。所以,明朝要将之逐一击败,就需要从各地调集精锐上阵。

明朝与日本的七年鏖战 非常考验国力与后勤水平

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作为军饷和后勤保障,漫长的战役组织就无从谈起。加之三大征的时间几乎是前后连贯一致的,等于是让明军在不间断的情况下进行了王朝建立以来最长的连续作战。

所以,要是说万历朝是明朝衰退的开始,恐怕并不能让人信服。因为国际市场上的巨额贵重金属输入,要到万历皇帝本人死后才出现供应下降问题。如果将问题归结于万历朝,实在是不太公平。

相比万历朝 嘉靖皇帝的时代才更加不堪

正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如果说万历朝是明朝衰落的开始,那我们不妨再看看之前统治明朝数十年的嘉靖皇帝。看看同类型事件在嘉靖朝都以什么形式表现,又以什么结果收场。

对照万历朝时期的经济情况与边防形势,我们就不难发现嘉靖朝是一个更加糟糕的时代。与之对比的万历朝,反而有点中兴气象。

嘉靖朝恰恰是海禁加强 催生动乱的时期

由于嘉靖朝实行的是异常保守的收缩战略,所在沿海和北方边界上都以消极阻碍贸易政策为主。结果自然是与万历朝截然不同。不仅朝廷的赋税远远不及后世,边患压力倒是有增无减。除了沿海的倭寇屡禁不止,北部各地的蒙古势力也屡屡南下。而且和万历朝的战争不同,经济疲软等因素都让明军失去了大规模集结作战的能力。一般动员力量超过3000-5000左右,就显得非常吃力和低效。所以,除了偷袭缺乏防御的双屿岛和剿灭登陆的倭寇外,几乎没有任何像样的军事表现。

嘉靖时代的明军 连小股倭寇都疲于应付

如果在嘉靖朝时期发生类似三大征的战事,明朝能否组织有效的远征军都成问题。相反,嘉靖朝时期的明朝军队,在面对远不及后世对手的小股冲突时,都显得异常羸弱。不仅有争贡之役和50倭寇奔袭南京的臭事,皇帝本人所在的京师也一度被轻易突破边关的蒙古骑兵包围。甚至还有边关重镇出钱向敌人赎买和平的记录出现。

嘉靖时期的京师 就险些被南下的蒙古军队占领

但我们也不能将嘉靖朝视为明朝衰落的开始。因为嘉靖皇帝从继位开始就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恰恰是矛盾积压已久后的总爆发。其中,除了西洋人带来的大航海时代因素和日本室町幕府衰败引发的地方诸侯失控外,其余事件往往都是内因占据主导地位。由边区居民构成的倭寇和白莲教主力,远比数量有限的外人更有破坏性。

因此,如果要找到明朝衰落的开始,我们就应该继续向前追寻,并将时间倒推至明朝的前一个盛世。

万历朝之前能与之比肩的盛世 仅有永乐时代

符合类似定位的,恐怕也只有明成祖朱棣的永乐时代。因为至少从表面来看,朱棣治下的帝国在内外层面都比万历时期更为气势凌人。不仅有皇帝亲自带兵造访草原腹地,还有大规模船队出航南洋与印度洋地区。在用兵最频繁的时候,南北各地的明军会在漠北、安南和南洋三处战场作战。无论是南洋的海盗头子、蒙古边区的小部落首领、锡兰国王和越南北部的安南人,都成为了大明朝的虽远必诛对象。

永乐时的明朝军队 甚至在印度洋地区用兵

同时,明朝国内也在进行多项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包括北京的新都城改造项目、作为皇宫的紫禁城园区、南京的大报恩寺修建,还要重新疏通负担“南粮北调工程”的大运河。如此巨大的工程规模,需要消耗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别说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嘉靖时期,就是能大量吸纳白银的万历朝都难以做到。

紫禁城只是朱棣众多大工程中的一个

巨大的国力消耗,很快就让明朝的财政出现严重的入不敷出。朱棣带兵巡游草原,本身就要维持一条漫长的补给线和随行班底的基本运作。下西洋的船队规模,又让造船和沿途补给的花费居高不下。外加发动大军对安南地区的长期占领,也需要国内不断提供的兵源和物资补给。至于各大工程项目的投入,也绝不会少于涉外的所有费用。于是,明朝只能大量发行没有任何准备金的纸币。同时还要用各种进口的商品来进行不得讨价还价的抵扣。

朱棣时的明朝曾大量印刷纸钱 引发通胀

朱棣死后,他的永乐盛世便戛然而止。没有完成的工程被叫停、下西洋的船队被召回遣散、对蒙古方面也不再进行效率低下的武装示威,在越南的大军也黯然撤回境内。明朝的国力严重受损,不得不休养生息到英宗时期。

明英宗在很多方面有模仿永乐皇帝的嫌疑

明英宗鉴于帝国的实力力稍有恢复,就继续了新一轮的大规模对外用兵。无论是对西南麓川的长期鏖战,还是对北方瓦剌蒙古的灾难性远征,都在规模上不输于万历时期的三大征规模。但无论胜负,明朝自身的付出与损失都大过实际收益。皇帝本人甚至被瓦剌蒙古人所俘虏,落成不过几十年的都城也遭到攻击。这也就难怪有不少人,也将明英宗时期判定为明朝衰落的开始。

英宗皇帝的时代 京师第一次遭到蒙古人的围攻

但这样的定位,还是显得不太公平。因为明英宗接手的帝国,是在朱棣诸多政策肆虐后稍稍恢复生气的“废墟”。他在很大程度上有模仿永乐皇帝之嫌,却已经无法获得永乐皇帝所能撮取的资源。当朱棣一面用畸形的制度来破坏各地方经济,一面将众多资源都耗费在大工程和大规模对外扩张时。明朝的衰落就已经无法避免。

永乐盛世完全是以透支未来为代价的

所以,真的要给明朝设定一个衰落的起点,永乐时代便难辞其咎。从时间线上来看,朱棣之后还确有数次规模程度不等的复兴。但无论采用最保守的儒家收缩政策,还是审时度势的改良主义,都无法让明朝再达到朱棣时代的“辉煌”。

因为朱棣营造的“辉煌”,恰恰是提前耗尽了继任者们所应拥有的财力和民力。当永乐皇帝一手营造的潮水退去,就只能任由后来的皇帝们自己想办法继续裸泳了。











感谢提问。

明神宗万历皇帝帝朱翊钧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相对于其他几位皇帝而言,万历皇帝可以说是一个知名度很高的皇帝,当然,他的出名源于偷懒和怠政。


万历帝死后24年,清军入主中原,明朝宣告了结束。而明实亡于万历这个观点在某些方面来说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社会风气转变

明朝万历时期,是整个明朝的社会风气大转变的时期,明朝的商品经济发展很快,社会顶层在生活上越发奢侈。

“今贵臣大众,争为奢侈,众庶仿效,沿习成风,服食器用,逾僭凌逼。”

在万历登基的前十年,万历深受张居正教导,勤俭节约。但是在张居正死后,万历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沉浸在享受之中。


从万历的日常饮食中就可以看出来,主管皇帝伙食的光禄寺在万历即位之初是“岁用十三四万”,到万历三十九年,更是多至二十九万,超出一倍还要多。

上行下效

我国古代官场之上就行一种习俗,上行下效。上面有什么喜好,下面的人千方百计也会满足。

万历对金银珠宝之类有着超乎寻常的热爱,在万历年间,有金矿和玉矿的地方进贡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基层的官员就将进贡的任务摊派给了当地百姓,给当地百姓带来了灾难。

而且,由于进攻的玉石珠宝的增加,严重影响了珠宝玉石的供求关系,使得北京地区的求大于供,珠宝玉石的价格翻了几番。

太监收税

万历帝如此挥霍无度,造成了国库空虚。而万历为了弥补选择了征收矿税。而收税的人,是一个群体,太监。

万历帝派太监到地方收取矿税,简直是自毁朝廷名声。随着万历二十四年派出第一个矿税太监,短短三年之内,这些矿税太监基本上遍布全国。


这些矿税太监在地方可谓是无恶不作,经常敲诈富户,甚至诸如陕西的矿税太监梁永在西安是大肆挖掘历代帝陵。

尽管这些矿税太监的所作所为缓解了朝廷的财政危机,每年大概向宫廷内库进献白银一百七十一万,但是负面影响更大。

万历三十年九月,大学士沈鲤指出,矿税太监造成的后果是:“天下之势,如沸鼎同煎,无一片安乐之地,贫富尽倾,商农交困,流离迁徙,卖子抛妻,哭泣道途,萧条巷陌。”

当时全国各地为了反对矿税太监,是发生了多起民变乃至兵变,地点有湖广、临清、苏州、江西、辽东、云南、福建等地。

怠政使得在位期间党争不断

万历的怠政属于明显的管大不管小,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也正是他的怠政,朝廷中各个党派纷纷立起了山头,其中以东林党势力最为庞大。

党争不断,让朝廷的日常事务几乎限于停滞,往往一件小事都要争斗不止,凡是对方提的一定是错的,己方必须要反对,很多好的政策得不到推动,影响到了大明帝国的发展。


结语

万历时期的争国本事件也是一个让明朝渐趋衰落的原因。争国本使得万历忽视了对太子的教育,而太子本人惶惶不可终日,他的儿子自然也受不到好的教育,大明帝国的继承人最后成了木匠,实在是令人惋惜。


盛夏一抹清凉


因为明朝在万历年间,彻底走上了衰败的道路,下面来详解下明朝万历年间的历史。

万历皇帝年间,早期有张居正的改革,给明朝续命了50年。但是在张居正一死,万历皇帝完全就开始了对张居正的报复,处死张居正一族。

开始了自己亲征的道路,他虽然上朝少,但是国家机器依然运转,不代表万历皇帝完全不理政事。但是业精于勤荒于嬉,他中后期的作为导致了很多的弊端暴露了出来,阉党还有东林党势力滔天,直接成了明朝朝廷内部乱政的根本。万历皇帝这个一国之君,虽然做了跟嘉靖皇帝一样的事。但是没有对朝局的把控,没有嘉靖帝做的娴熟。

万历年间,虽然有万历三大征这样的壮国威之举,但是严重的消耗了国力。国库本来就不充实,还被这三场大规模战争消耗殆尽。外庭腐败,导致百姓生活也困苦。最重要的是,万历年间,最大的隐患女真人崛起。万历皇帝却任其发展,意识到危险的时候,爆发了著名的萨尔徐之战。让满清完全在东北立足,成了能够跟明朝对立的势力。万历皇帝看肖像画,就可以看出来他很胖,说明其生活的奢靡。

也有他不想看到的,在1590年到1645年,当时出现了小冰河世纪。明朝的农业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打击,为了维持税收的稳定,万历命令宦官去強收关税、矿税。在古代崇尚迷信,这个自然灾害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所以人们都把天气原因归罪于,万历皇帝这个天子失德。


看经典品百味人生


首先要肯定一下,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因为这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有不同的答案,不是一个能够盖棺定论的绝对性问题。

首先明朝实亡于万历,这个论断是出于《明史》,而明史是清朝廷编修的,清朝统治者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对明朝历史人物进行定性,定论,从而使得清朝的统治变得更加有合法性。但是,万历皇帝当国的四十八年里,的确存在许多值得商榷的政治事件。

第一件,便是废除张居正的改革。

张居正是历来公认的明朝最伟大的政治家。经过嘉靖、隆裕两朝,明朝的财政基本上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了,在京官员与地方官员的俸禄以及士兵的军饷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短缺,甚至到了使用胡椒苏木折俸的地步。针对这个危及大明朝的统治根本的问题,张居正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如经济改革的“一条鞭法”,吏治改革的“考成法”,针对土地兼并的“丈量田亩”,在军事上“外示羁縻、内修守备”等等。

这一系列的措施将大明朝从崩溃的边缘挽救了回来,等到张居正去世的时候,大明的府库中有超过了一千万两白银,财政极为充实;用循吏不用“清流”使得行政效率普遍得到了提高;军事战略的改变使得边疆也较为稳定。

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得大明朝隐隐出现了中兴的迹象。然而张居正死后不久,万历皇帝便抄其家,褫夺封号等,同时废除了张居正在任时的大部分改革措施,使得之前的那些弊政出现强烈的反弹,万历中兴成为了不可能。

第二件,便是三十多年不上朝。

这个不上朝,他们老朱家是有传统的。他的祖父嘉靖皇帝朱厚熜同样是四十多年不上朝,开了个“好”头;但是朱厚熜聪明绝顶,有极高的政治智慧。虽然不上朝,但是照样大权在握,无数聪明人在首辅这个位置上战战兢兢的为他服务,所以国家治理的还算凑合,基本还算稳定。

万历皇帝有样学样,也想把这个过程再来一遍,但是相对来讲,他的政治权谋和能力都和乃祖相差甚远。所以基本上到了万历朝后期,朝堂上基本上成了一锅浆糊,党争不断。这严重影响了执政的能力。甚至出现了匪夷所思的“三大案”。

第三件,党争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张居正死后,明朝就再也没有出过名相了,首辅大臣跟走马观花一样变化。政治基本上处于“无为”的状态,这个“无为”,不是道家的“无为而无所不为”,而是因为扯皮而导致的怠政、懒政,不作为。出现了“东林党”、“浙党”“齐党”等党派,党争便愈演愈烈,政治就更加瘫痪了。有人言“明实亡于党政”,但是党争也是这个时候兴起的。

除此之外,万历朝出现了云南的叛乱、宁夏的叛乱以及日本丰臣秀吉入侵朝鲜,这三件事导致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虽然这三场大仗取得了胜利,但是彻底消耗了张居正留下来的那点家底儿,朝廷财政又开始极度空虚。李成梁的养虎遗患,使得东北的女真族彻底的崛起,从而埋下了亡国的祸根。

虽然大明两百多年的王朝终有这么一天,也不只他一个人这么“崽卖爷田不心疼”,毕竟,祸患的起点是来自于这个时候,所以,这个锅由他背着也不算冤枉他。


逻辑读史


明朝从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算起,至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结束,共传十六帝,享过276年。明神宗万历皇帝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驾崩后24年明朝灭亡。为什么说明实亡于万历呢?就需要我们先来大体了解下在在万历执政期间发生的主要大事件:万历新政,清算张居正,怠政,万历三大征,反矿监税使斗争,女真崛起。

1、万历新政

以张居正为内阁首辅,进行政治和经的改革。政治上实行考成法,提高朝廷机构办事效率;经济上清障全国田亩,推行“一条鞭法”改善国家经济。

十年的改革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使明政府的财政收入有了显著的增加,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国库积银达六七百万两之多,储备的粮食多达1300多万石,足够支用十年。比起嘉靖年间国库存粮不够一年用的情况,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扭转了自嘉靖、隆庆以来政治腐败、边防松弛和民穷财竭的局面,改革也触动了大地主和豪门贵族的根本利益,因此很自然地遭遇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对抗。为后来更深的党争埋下的隐患。再者,历史积弊太深、太顽,已是积重难返。

2、清算张居正

万历十年,张居正病逝,那些利益受损的地主和豪门贵族对张居正和新政进行了猛烈的攻击,揭发张居正结党营私,奢侈淫逸,认为新政“务为烦碎”“增税害民”是乱了“祖制”。万历皇帝感到自己崇拜的老师居然是个口是心非的人,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再加上自小对这个老师畏惧,他被张居正压制十年,“威权震主”的不满让他感到天子的威严受到了威胁,进而产生的逆反心理,于是他亲子领导了一场长达两年的清算运动。

这场清算结束了长达十年卓有成效的改革变法,因私欲而无视新法给带来国家的改善成果,使明朝继续衰败下去。

3、怠政

万历十四年(1586年)十一月朱翊钧开始沉于酒色之中。“万历三大征”中边疆大事的处理,都是通过谕旨的形式,而不是大臣们所希望的“召对”形式。在三大征结束之后,朱翊钧对于大臣们的奏章的批复,似乎更不感兴趣了。同年,礼部主事卢洪春奏曰:朱翊钧“日夜纵饮作乐”。从同年起,为争立皇太子,演成了旷日持久的“国本之争”。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餘年,最后索性三十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1589年,朱翊钧不再出现,内阁出现了“人滞于官”、“曹署多空”的现象。他三十年不理朝政,导致朝廷官员缺失异常严重。没有万历帝制衡,百官人人自危,拉帮结派,只是顾着争权夺利,政府职能陷于瘫痪。百官就人事布局,各党派之间相互倾轧,朝臣党争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影响最恶劣,当数“东林党争”。东林党因为一次朝臣人事变动引发其他所有朝臣的围攻,再被阉党严重打击,被直接驱逐出了权力阶层,直至崇祯时期,才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在东林党的影响下明朝彻底走向的灭亡。

4、万历三大征

新政使国家财政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也为三大征提供的强力的经济保证。从万历二十年开是,先后进行了:宁夏之役,朝鲜之役和播州之役,前后长达七年之久。三场战争都取得了胜利,巩固了明朝边疆的稳定,使大明免受倭寇的侵略,同时也耗尽了明朝的财力,七年间国家的军事开支高达一千一百六十余万两白银,这也造成了国家财政危机,为摆脱财政危机,自万历二十四年明神宗陆续派遣大批宦官,作为矿监税使分赴各地搜刮钱财。

5、反矿监税使

从万历二十四年至三十年,仅搜刮来的税银就高达300万两,工商业遭受到严重摧残,市民的利益也严重受损。工商业者和市民对矿监税使的暴行恨之入骨,进而奋起反抗。万历二十七年,山东爆发民变,童年湖广民变;二十八年至二十九年武昌连续发生民变,苏州也爆发民变。矿税,海税,茶税,这些工商税的利益受害者,他们所支持的东林党建议崇祯取消商业税并以农业税代替以后,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与此同时东北方的女真趁着明王朝内部不稳定的时期,开始迅速崛起。

6、女真崛起

万历四十四年河南山东饥民起事,明王朝内部的统治烽火四起,统治根基动摇,同年在东北崛起的女人首领努尔哈赤即大汗位,国号大金。终于成为明朝的主要威胁。自此明朝辽东的形

势也随之每况愈下。尤其是经过东征援朝战争和矿税使高淮乱辽以后,辽东边防空虚,军民困甚,供应艰难。两年后发布“七大恨”誓师伐明。

万历四十七年,萨尔浒之战,明军四路大军三路全军覆灭,丧师辱国。明萨尔浒战役,明军共损失兵力约45800余人,战死将领300余人,丧失骡马28000余匹,损失枪炮火铳20000余支,元气大伤,后金军的胜利,不但使其政权更趋稳固,而且从此夺取了辽东战场的主动权。而明军自遭此惨败,开始陷入被动,到天启年间,辽阳、沈阳、广宁等重镇相继失守,明朝退守辽西,完全陷入被动,局势万分危急。明朝方面自此由进攻转为防御,后金方面由防御转为进攻。明朝最后失去大部份辽东领土,山海关以外仅余少部份土地如锦州、宁远、杏山、塔山等地,直到明崇祯十七年四月二十二日,吴三桂降清,清军入关,开始建立在全国的统治。

总结以上六个大事件,我们不难看出,明朝的灭亡很多直接的原因都可以上溯到万历皇帝执政期间,所以明实亡于万历也不算错。但是一个朝代的兴衰绝不是某一个或者几个人的责任,雪崩之下,没有一个雪花石无辜的。明朝的皇帝虽然都很有个性,也很任性,看似权压天下,实则因为内阁的存在,皇帝也不得行快意事。明朝的灭亡是整个官僚体系的腐败崩坏。

希望这个回答能帮助到你。


飞行之云


万历时期,明朝的灭亡根源就已经种下了

万历皇帝明神宗朱翊钧是明朝中后期少有的长寿之君,在位四十多年,却没有做出应有的贡献。朱翊钧本事明穆宗朱载坖第三子,因为长兄朱翊釴和二哥朱翊钤早年夭亡,朱翊钧这才登上了皇位,少年登基的朱翊钧权力被架空,由太后和首辅张居正掌管朝政,期间实行了改革以整顿吏治;推行“一条鞭法”;巩固边防使得大明社会一新,国力大增,史称万历中兴

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亲政,这之后的事情就没有那么美好了

朱翊钧执政后,由于国本之争等等原因,皇帝和大臣之间关系恶化,竟然导致皇帝不上朝长达数十年这样荒唐的局面,让本来糜烂的朝廷更加雪上加霜。朱翊钧废除张居正改革,使得大明土地兼并更为严重,农民负担沉重而商人富甲一方却不纳税,这是后来李自成起义的根本原因。

万历三大征,战争时间长,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军力,导致后期明朝国库不足,军事力量低下,最重要的是万历时期东北的努尔哈赤已经崛起,但是万历帝没有消除这一隐患,还在萨尔浒之战中丢失了明军在东北的优势,失去消灭女真最好的时机。由此种种,也难怪有人说明朝亡于万历了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说,零时亡于万历,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万历皇帝长期不上朝而造成的影响,可能很多人都说那万历皇帝不上朝,但是在万历之前的嘉靖皇帝为何不上朝也可以如此,却并没有说明亡于嘉靖。


其实明亡于嘉靖,这种说法一直也有,但却并没有明亡于万历让人印象深刻。其实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在嘉靖后期到隆庆,其实一直到万历的前期,有了一个万历中兴的时刻,而万历在于张居正改革的时候,其实明朝已经又再次焕发了一定的青春,这样的情况下,万历皇帝,在张居正死后,所实行的一系列的政策,其实确实对于明朝来说有了,非常不好的影响。


万历皇帝不干活,却并没有像他的爷爷那样能够有效的去掌控朝廷,当中那一大批牛人,万历皇帝不干活是彻底的,不怎么干活,虽然说在大市坊镇上面,他有了一点点的,影响,但是更多的还是取决于内阁,但是因为他都不干活,而造成了后期,的待证,结果造成明朝,万历前期所取得的成绩,慢慢的被消耗殆尽加上万里是那真的不够,顺畅,以及,后期明朝各方面政治因素的影响,在争国本的那一系列扯皮之下,明朝真的是已经渐渐地日暮西山了。


曾国本动摇的是明朝的国本,那一系列扯皮当中,明朝,不断的自己进行的内耗而油漆,培养出来的那些所谓的大臣们,一个个都在后期的东林党争时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这些人,干活不行扯皮比谁都会。


A55周小姐


明朝亡于万历这个说法有失偏颇。

明史是清朝的史官修撰的,大概是因为努尔哈赤本人在万历时期崛起,所以就有了明实亡于万历这种说法。

纵观整个万历统治时期,前期有张居正辅佐他,出现了万历中兴的局面,国力回升,万历也有做一代贤君的志向,他曾从紫禁城步行到天坛去为百姓求雨。虽然中后期其连续27年不上朝,但是他能稳稳的当四十多年的皇帝,说明他的驭人之术,制衡之术都很强。而对于皇帝来说,只要会用人就行,没必要事必躬亲,所以他几十年不上朝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而且明朝的中央政府统治机构与清朝不同,明朝的内阁是一个统治中心机构,很多事情内阁辅臣就办了,用不着皇帝去操心。而清朝皇帝为了集权就把很多事情揽到了自己身上。

万历三大征的全面胜利也说明了万历时期的综合国力和军队战斗力并不一般。

明朝的灭亡更多的还是因为他的末代皇帝崇祯。万历时期东林党的崛起形成了党争,明朝的内阁文臣与司礼监的大太监们之间争斗不断,天启时期魏忠贤虽然跋扈专权,但是皇帝在制衡上做的也算可以。而崇祯皇帝登基以后,把魏忠贤等阉党一网打尽,导致文官集团东林党一方独大。在明末的时期,崇祯一直不敢收商税来补做军用,就是因为不敢得罪官商集团,他自己再省吃俭用也弥补不了什么,下再多的罪己诏也是枉然。而他取消驿站和加收农业税加速了更多的流民加入李自成张献忠的队伍,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