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進攻東方六國的過程中,為何第一個消滅的就是韓國?

小末末末


賈誼在他著名的《過秦論》中說,秦始皇吞併六國乃是“奮六世之餘烈”,早在秦孝公時期,秦國就已經有“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了,所以,秦滅六國在一個長期的既定國策,六國的滅亡順序一方面在源於秦國的策略,另一方面就看六國中哪個國家先惹事了。至於韓國首先被滅的原因,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分析。

第一、秦國“遠交近攻”的策略

秦昭襄王時期,著名的謀士范雎就已經提出了“遠交近攻”的基本方針,提到“近”,首當其衝的當然就是韓國了。秦國要向東發展,第一個擋路的就是它東邊的鄰國韓國。而趙國名將李牧在肥之戰以及番吾之戰兩場著名戰爭中先後殲滅大約十五萬秦軍之後,秦國毅然調整了策略,開始把矛頭對準相對較弱的韓國。說白了,韓國首先破滅,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它與秦國太近了,秦出了函谷關就是韓國,而函谷關又是秦國東出的必經之路。

第二、韓國“四戰之地”的區位

韓國在戰國末期是一個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國家,它有著相當明顯是地理優勢——在戰國時期“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其出產的大寶劍更是“陸斷牛馬,水截鵠雁”,也就是說,韓國的地理資源讓它成了七國的武器製造基地。但是地理環境的優越不代表區域位置的優越——韓國可以說是戰國七雄中版圖最小的,並且處於秦國、齊國、楚國、魏國等強國的夾縫之中,鄰國之間因為利益關係而爆發軍事衝突是屢見不鮮的,更何況是在“無義戰”的春秋戰國時期呢?所以,韓國屬於“四戰之地”,這也導致了“戰國戰爭之多著莫如韓”。其實,這一條原因歸根結底還是在於韓國與秦國直接接壤,擋住了秦國向東進軍的步伐。

第三、韓國自作孽

韓國處於這麼一個尷尬的區位,為了生存自然練就了一些技能,比如韓國喜歡“打太極拳”——秦國強大了就倒向秦國,並幫秦國攻打楚國;楚國強大了就倒向楚國,並對秦國指手畫腳。當秦國和楚國之間相對和平或者有事忙不過來的時候,韓國就開始發展自己的實力,比如出兵消滅鄭國。更著名的歷史事件就是公元前365年,秦國攻打韓國上黨的時候,上黨使用了一個遺禍不淺的計謀——它沒有向秦國投降,反而向趙國投降了,這就引發了著名的“長平之戰”,讓本來可以續命的趙國遭到了滅頂之災。當然,這種牆頭草的作風讓其他六國都有點看不上,韓國向秦國割讓了南陽之後,就再也無法抵擋秦國戰車東進的步伐了——南陽被秦國當成了軍事基地!

所以,六國抵抗秦國的過程中,韓國的責任可以說是最大的,畢竟它靠近函谷關這條對秦國來說最重要的關隘。但是與此同時,韓國其危險係數也是最大的,秦國要想向東發展,首先就要清除韓國這個障礙。但是,如果韓國能和另外五國搞好關係,說不定還能繼續苟延殘喘一段時間,只可惜歷史無法假設啊!


國史通論


賈誼的《過秦論》中提到:“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說的是秦國傳到了始皇帝這一代,振奮祖上預留下的功業,以武力來統治各國,將東周,西周和各諸侯國統統消滅,登上皇帝的寶座來統治天下,用嚴酷的刑罰來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風震懾四海。統一六國的大業,當然是前面六位君主給始皇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秦國在七雄之中已經一家獨大,可以支撐滅國大戰了。所以秦始皇只用了十年的時間就完成了帝國的統一。但是滅國大戰,得一個一個來,不能著急,那先滅哪一國呢?

滅韓是當時還只是廷尉的李斯第一個提出來的,理由就是:

1、韓國地處中原地區,是秦國東進的通道。

2、離秦國很近,秦韓的國土是接壤的,出去串個門的功夫,就把人家家給霸佔了,不用勞師遠征啊!

3、韓國向來弱小,在六國之中實力最弱,被秦國欺負了百年,國土面積是原來越小,滅它不費力氣啊!

4、還有就是看看其他五國的立場,我滅韓看看你們誰管,試探六國是否團結抗秦,即便六國再來個合縱,以韓國弱小的軍力,也翻不出什麼大浪,對秦國無害。

最後,可能比較有爭議的是,秦始皇很欣賞韓非,滅韓是為了得到韓非,不知道可能性有多大呢?


昭昭暮暮


在秦始皇發動滅六國之役,第一個消滅的國家就是韓國。為什麼韓國會是第一個目標呢?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到戰國末期,韓國是東方六國中實力最弱的

自從晉國一分為三後,韓國的表現比較平淡。相比之下,魏國、趙國都曾經有過輝煌的歷史,魏國在魏文侯、魏武侯時代雄霸一時,趙國在趙武靈王、趙惠文王時也堪與秦國分庭抗禮。在整個戰國時代,韓國除了早期吞併鄭國算得上是一大武功之外,其他時間並沒有十分突出的表現,特別是與秦國的戰爭,幾乎是百戰百敗,領土不斷縮小,已經從大國淪為小國了。

第二,韓國的對秦政策出現嚴重失誤

到了戰國末期,韓國由於實力最弱,擔心被秦國吞併,遂派水利學家鄭國入秦充當間諜,鄭國的任務,是遊說秦國開挖水利大工程,以此消耗秦之財力民力,以推遲秦國滅韓的時間。然而,後來間諜案被偵破,韓國的陰謀就暴露了。

後來,韓國的公子韓非入秦當人質。韓非是著名的法家人物,但是他只是理論家,而不是政治家。韓非抱著“存韓”的目的,攻擊拆散東方合縱運動的秦國上卿姚賈,卻被姚賈與李斯反戈一擊,最後被毒死於獄中。

鄭國的間諜案與韓非捲入秦之政治漩渦,都是韓國為了自救的體現。這兩件事顯然令秦王嬴政十分不痛快,這也是後來秦國首先滅韓的原因之一。

第三,韓王安獻南陽之地,加速韓國的滅亡

韓非未能完成存韓的使命,反而丟了性命,這令韓王安大為驚恐。為了討好秦國,韓王安於公元前231年(韓非死後二年),把南陽之地獻給秦國。可是這種做法與肉包子打狗有何差別?難道一塊土地就能餵飽貪得無厭的秦國麼?秦王嬴政毫不客氣地接受了韓王的厚禮,派內史滕接管新的土地。

事實證明,韓王安完全打錯了算盤。他想用割地來換取秦國的同情,然而,獲得韓國的獻地後,秦王嬴政馬上指示地方軍政長官內史滕,為伐韓做好最後的準備。

公元前230年,秦國將領內史滕對韓國發動最後一擊。奄奄一息的韓國再也無法抵擋秦軍的攻勢,韓國首都新鄭被攻破,韓王安成為秦軍的俘虜,韓國的土地悉數被秦國吞併。韓國因此成為七雄中的第一個出局者。


君山話史


簡單來說,是因為韓國離秦國近而且弱。

秦滅六國的策略是非常務實的,遠交近攻,也就是先打近的,再打遠的,一步步吞併,而在秦王政發起滅六國戰爭之前,秦國已經用數代君王的時間把六國逐一削弱,削弱到什麼程度呢?可以說這時候六國聯合都只能跟秦國一拼,而不是必勝。

秦滅六國從前230年開始,到前221年,只用了十年,我們常說秦王掃六合,因為秦滅六國真的是用掃的,滅國的速度非常快,其所凸顯的不僅是秦國的強,還有六國的弱。

在秦王政之前,前293年的伊闕之戰,白起全殲韓魏24萬人。從此韓魏基本就廢了,出手也只能跟被人聯合著來,自己是絕對不敢跟秦國開火的。前284年五國攻齊,齊國殘廢,雖然後來複國,但國力大損,同時奉行旁觀策略,任你們打生打死,我不管。而燕國爆發失敗,退回遼東也沒多大作為。在燕齊內訌的時候,秦國又發動鄢郢之戰,楚國都城被推平。前260年,長平之戰爆發,白起坑殺趙軍四十萬,趙國一蹶不振。

在長平之戰後,六國最後的輝煌是信陵君率五國聯軍扣關函谷,可魏王比秦王更怕信陵君,信陵君受猜忌鬱鬱而終。

所以秦滅六國只是一個選擇的問題,單獨把實力拎出來,秦是可以消滅六國任意一國的,只是付出代價的問題。

擺在秦國家門口的無非三國,韓趙魏,先選誰呢?秦國最先選的是趙國,可長平之戰後的邯鄲保衛戰趙國打贏了。之後秦國與趙國屢次交鋒,互有輸贏,因為趙國還有李牧等名將,秦國兩次攻趙不成,就連王翦也拿不下。

秦國於是轉頭滅了韓國,這幾乎是白送的,內史騰率秦軍突襲韓國,一舉攻克韓都新鄭,韓國亡。

滅了韓國,再加上前242年秦國奪取魏國土地設置的東郡,秦國已經從地理上將魏、楚兩國根趙國分割開來,像邯鄲保衛戰中的魏趙楚聯軍難以再次出現,秦國放開手腳進攻趙國。

用出離間計出掉李牧後,秦滅趙,其餘四國次第被滅,天下歸秦,四海為一。


平沙趣說歷史


經過長平之戰後,東方各個國家的整體實力呈下滑趨勢,但在此期間,秦國由於商鞅變法的進行,國力反而蒸蒸日上,因此沒有一個國家能夠阻擋它統一天下的步伐。

於是在公元前230年,秦國國王派遣大批軍隊進攻韓國,而且進攻速度很快,沒過多久韓國就被攻破。

先秦時期,秦國謀士范雎(ju第一聲)就提出“遠交近攻”的策略,具體的戰略思想就是通過遠交來離間東方各國;進攻就是著重進攻中原地區,從而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當時秦有4個鄰國,韓國雖是領土最小的一個國家,但處於四國的交界地,經濟實力都不比其他弱,可為何卻落得第一個被滅的下場呢?

地理位置的角度

首先從韓國的地理位置來講,韓國阻擋了秦國由經函谷關而東進的道路,再加上韓國長期被捲入各國戰爭中,人力損耗十分嚴重,就連它的疆域只剩十多個小城邑和一個都城。

而它之前之所以沒有被消滅,還是得利於它的地理位置。而面對秦國,消滅韓國這個路障是勢在必得,這對於秦國統一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軍事實力的角度

再從韓國的軍事實力來講,兵器和軍事裝備實力都很強。其中弩這個武器為各國所懼怕,能射800米遠,當時有一個說法:天下之強弩都從韓出,因此這彌補了它人口數量和素質上面的不足。


但韓國之所以有如此多精良的裝備,還得益於它豐富的鐵礦資源,如果一旦成功攻破韓國,那秦國就有充足的資源來打造鐵器兵器,從而增強秦國的軍事實力。

人才的角度

更重要的一點是,韓國缺乏外交上的戰術,韓國作為較弱的一方應當聯合六國合力抗秦,可它卻在秦國和六國之間動搖立場,失去盟約,失去了兩方之間的信任,還是人才的問題。

同時韓國被滅亡也是其他五個國家的不幸,彼此之間不相互幫助反而自相殘殺,六國被滅都是遲早的事情。

大家怎麼認為呢?


籬上青說歷史


秦始皇十六年(前231),初升的朝陽把淡淡的光灑在咸陽城的城牆上,值守的士兵一絲不苟的矗立著,街市上的百姓熙熙攘攘,盡顯繁榮之氣。整座城市籠罩在一股蓬勃的力量之中,這是一股向上的力量,是一種銳意進取,席捲八方之力。

咸陽宮內,時值28歲的嬴政凝視著身前的沙盤地圖,久未言語。階下站立著李斯,蒙恬,司馬錯等人,他們也都安靜的等待著。年輕的秦王身上肩負的使命是秦國一百多年來的各位先祖,及數以十萬計的老秦人都為之拋頭顱灑熱血的重擔。而到了這一天,終於是時候了,是時候邁出這一步了。

第一個目標很重要,嬴政思考了很久,最後他把目光放在了秦國的正東方,那個在近十年內與秦國的交戰中屢戰屢敗的韓國。<strong>

而嬴政為什麼選擇韓國作為統一六國的第一個目標,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早在秦昭王時期,秦國就在范雎的提議下使用了遠交近攻的戰略手段,並在不久後將其上升為國策。毗鄰秦國的幾個諸侯國中,魏國早已被打的逃竄到了東邊,只剩下趙國和韓國,而其中唯有韓國實力最弱。與此同時,秦國正與趙國交戰,且戰事進入僵局,久克趙國不下。而韓國則不同,在過去的十數年內,韓國屢戰屢敗,要拿下韓國簡直易如反掌。所以韓國就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只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下韓國,則可提振士氣,全力擊趙。

而拿下韓國還有以下幾個好處。第一,韓國境內的函谷關,是古代的兵家必爭之地。通過函谷關,則可西去長安,東達洛陽。拿下此地,則中原門戶大開,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作用。第二,韓國具有先進的軍械加工能力和重要的戰略資源宜陽鐵礦。韓國的韓弩,韓劍,韓甲天下聞名,是同時代最優秀的武器裝備。史載:“天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溪子,少府,時力,距來,皆射六百步之外。”

韓卒之劍戟,皆陸斷牛馬。水截鵠雁。以韓卒之勇,被堅甲,蹠勁弩,帶利劍,一人當百,不足言也。”只要拿下韓國,就能擁有戰國時期最強的軍械加工技術,對於今後平定其他五國也有不小的幫助。眾所周知的秦弩就是以韓弩為技術核心改進而來。

從另一個層面來看,韓國也應當成為秦國的首選目標。韓國作為秦楚共同的鄰居,沒有做好外交,反而在秦楚之間反覆不斷。朝秦暮楚,一次次的出爾反爾,撕毀和約,信義盡失。妄想在兩個大國之間佔盡便宜,並且用陰謀詭計欺侮小國,挑撥大國。天下各國無不得而誅之,一旦有難,則其無援可借。

從某種嚴格意義上來講,韓國不算秦國攻打的第一個國家。但韓國的滅亡,是對秦國乃至當時整個天下都具有重要意義的。它標誌著秦國掃平六國的正式開始,並且幫助秦國獲得了重要的戰略地理位置和各種戰略資源。而史記中對於韓國的滅亡只用了短短的二十五個字:“十七年,內史騰攻韓,得韓王安,盡納其地,以其地為郡,命曰潁川。”


鄧海春


答: 因為山東六國之中韓國離秦最近,而且也是最弱小。根據遠交近攻的戰略部署,自然第一個消滅的國家是韓國。

一、三家分晉時代的弱小韓國

那麼回過來說,韓國到底有多弱。在三家分晉的時代,那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並不是我們所想象的一天之內就把整個晉國給分掉了。前後延續了快50年時間,在此期間晉國公室的土地不斷的被趙魏韓三家給分掉。公元前376年,韓、趙、魏廢除晉國的最後國君——晉靜公,最終完成三家分晉的歷程。而三家的土地又不是連在一塊的而是犬牙交錯的情況。其中韓國和魏國最明顯,趙國比較大塊的是在太行山脈以東大片領地。

這樣的佈局也是當時歷代國君不斷的侵吞晉室的結果。由於韓國分到的土地最少,所以實力本身就最弱。唯一的優勢就是土地是已經開發的,屬於國家的精華部分。這一點也是被各國所盯上的原因。

二、失敗的變法

魏國之所以可以第一個稱雄,原因就在於李悝變法的成功,加上吳起等人的強大的軍事推動,使得魏國開始對秦國用兵,將秦國阻止在西河以外。這一點戰略上是成功的。但是韓國並沒有這麼好運。只有一個申不害變法。

申不害變法的一個基本框架是國君推動對下屬的業績考核。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KPI考核。韓昭侯重用他為丞相,在韓國主持改革,他在韓為相15年,“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但是問題也是一樣存在。“術”是君主的專有物,是駕馭驅使臣下的方法。“法”是公開的,是臣民的行動準則,而術卻是隱藏在君主心中,專門對付大臣的。申不害說,“君如身,臣如手”。很明顯的是申不害認為,國君只要擁有了能夠降服臣下的寶器就能讓天下太平。

雖然十五年時間韓國是不錯,但是之後呢?依然最弱。為啥?因為權術無法改變國家性格。這就是韓國無法快速成長的原因。他只解決了防止臣下犯上作亂的機會,也讓國家發展的機會丟失了。

三、山川要道成為列強必須打的理由

秦國出東方最關鍵一戰就是宜陽之戰。這一場戰役打了五個月,秦國拼了老命將這座大城打下來,而韓國似乎咩有這樣的決心。丟了宜陽之後韓國被分成三塊秦對宜陽城進行加固,成為東擴的橋頭堡。從此以後,山東六國轉入戰略防守階段,直至滅亡。從這個意義上說,秦拔宜陽之戰是秦統一六國的里程碑。

四、牆頭草的作風讓山東各國都不喜歡

韓國因為被切割了所以他不得不和其他國家聯合,來保證自己的利益。其中魏國和趙國是最先想到的,但是韓趙兩家關係不行,所以又要和齊國搞上關係。這樣一來合縱連橫等措施最後都是在韓國給垮掉的。這樣的國家活該第一個被滅


南閣水哥


秦國自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開始,國力才逐漸增強,在與東方六國的爭霸中,逐漸佔據上風,但直到秦始皇時代,秦國才具備統一六國的實力。

統一天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雖然秦始皇只用了10年時間,就先後消滅東方六國,但秦國消滅東方六國的實力卻需要百餘年的積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秦始皇合理的利用了前人積累的實力,制定了合理的統一天下的戰略。



秦始皇即位親政後,面對天下形勢,在李斯、尉繚等人的協助下制定了統一天下的戰略: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

而為了實施戰略,而採取具體的戰術是:籠絡燕齊,穩住魏楚,消滅韓趙,遠交近攻,逐個擊破。

秦始皇是首個以統一天下為戰略的秦王,戰略高度不一樣,所制定的戰略就不一樣,我們來一步一步解讀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戰術思想。



1、籠絡燕齊

燕國與齊國在秦始皇初期都不與秦國交界,燕國與秦國中間隔著趙國,齊國與秦國中間隔著韓國、趙國、魏國三國,秦國終究不能越過別國去攻打齊國與燕國,因此對於齊國與燕國,秦國採取的是拉攏的政治手段。

燕國在戰國後期的實力也就比韓國略強一些,面對秦國的拉攏卻又無計可施,最後燕國太子丹弄出一幕荊軻刺秦王,也以失敗告終。

齊國在樂毅率領五國伐齊後,一蹶不振,後雖復國,但齊國已名存實亡,完全喪失東方大國的地位,齊國的末代國君是齊王建,奉行是明哲保身、苟延殘喘的政策,不參與秦國的對抗,不參與另五國的反秦,維持中立,直到滅亡。



2、穩住魏楚

魏國是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的國家,位於當時天下的正中間中樞位置,除了不與燕國交界,魏國與其它五國均有交界,如果一旦打魏國,佔領中樞位置,那麼勢必會引起其它幾國的警惕,四面樹敵,不利於統一大業。

楚國是南方的大國,雖然與秦國交界,但楚國實力是東方六國中最強的,在沒有消滅其它幾國時,解決後顧之憂時,秦國暫時不會攻打楚國,實力強的放到後面打。



3、消滅韓趙

如此算來,秦國的統一戰爭,最先打的要麼是趙國,要麼是韓國。

趙國與韓國相比,趙國是最能打的,長平之戰、邯鄲之戰已經將趙國國力嚴重透支,但趙國仍然是東方六國中最能打的國家。而韓國已經衰弱得只剩下十多個城池的小國了,而且滅亡韓國對其它幾國來講,風險最小。



秦國之所以將韓國列為第一個要消滅的國家,主要原因就是:

1、韓國實力最弱。

2、韓國離秦國最近。

3、韓國的位置正好在函谷關的東邊。

4、消滅韓國的政治影響最小。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公元前221年齊國不戰而降,秦國曆時數年的統一戰爭宣告著結束,秦國在歷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的統一中華大地,建立了封建大一統的中原王朝。

秦國在兼併六國的過程中,湧現了一大批優秀的將領、謀士,在這些人的大力支持下,秦國首先滅掉了韓國。那麼,秦國為什麼要首先滅掉韓國呢?


一:韓國實力孱弱,是七國中最弱小的諸侯國。

韓、趙、魏三家分晉之後,韓國處在楚、秦、趙、魏的夾擊之中,難以生存。並且在諸侯之間的數次戰爭中,韓國不斷地失敗,不斷地割地求和,到秦國軍隊最後一擊時,韓國只剩下了十餘座城池。

並且在數次戰爭失敗過後,韓國百姓凋敝,軍隊生力軍孱弱,相對於其他諸侯國來說,是最易吞併的諸侯國。

二:韓國位處交通樞紐地區,拿下韓國為後面進攻做好準備。

韓國在今天的山西東南部和河南的中部地區,位於中原地帶。

因為韓國遏制了秦國由函谷關東進的道路,所以先拿下韓國之後,秦國便有空間向趙國、楚國、魏國發動進攻。如果不先拿下韓國,秦國的軍隊便無法順利的執行統一計劃。

三:秦韓交惡已久。

韓國因為實力孱弱,沒有辦法與秦國在正面戰場上直接決鬥,於是韓國為了延續自己的生命,便不斷派出間諜對秦國內政進行蠱惑。

使用計謀使秦國內部不和,這樣也的確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秦國統一的步伐。並且韓國多次捲入諸侯之間的動亂,被迫參加了秦趙、秦齊的戰爭。

因為韓國不斷地主動的實施分裂秦國的計劃,再加上與其他諸侯聯手進攻秦國,韓國已經被視為秦國的眼中釘肉中刺。

歸根結底,韓國會被秦國第一個滅亡主要是因為自身發展不全面,實力孱弱。

再加上韓國處在被圍攻的不利位置上還不思進取,後期君王不作為,國力無法提高,甚至被捲入無端的衝突之中,白白消耗了本就不多的人力。

實力孱弱的韓國,擋住了強大同時具有野心的秦國前進之路,等待韓國的只有被摧毀。


小司馬遷論史


秦國首滅韓國,主要出於“遠交近攻,各個擊破”大戰略考慮。

一、韓國地理戰略意義

韓國擋在秦國攻打趙國的前方,是秦國進擊中原最重要的跳板。韓國地處四戰之地,距離秦國最近,同時還與趙、魏、齊、楚接壤,可謂是秦國出兵的最佳路線。

自進入戰國後半段,齊國、楚國已廢不大參對秦戰事,而此時趙國強勢崛起,大有和秦國分庭抗禮之勢。秦國數度攻趙,進展不大。只能先拿韓魏開刀,補補血氣。



伊闕之戰,秦國名將白起廢掉了韓國主力。華陽之戰,白起廢掉了魏國主力,包圍了魏都大梁。就那拿上黨來說,白起攻拔韓國野王邑,切斷了上黨郡與韓國的聯繫,其實核心目標是韓國上黨郡,這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地方,也將是秦國新的自然屏障。

因為如果上黨歸趙,趙軍可以從這裡進軍安邑,渡過黃河,不用經過函谷關,直搗咸陽,對於秦國非常不利。如果上黨歸秦,秦國可從這裡多一條進軍趙國的路線,戰略意義非常大。



同樣,公元前236-公元前230年,秦國打趙國十分不順,還損兵折將,心理憋著一口氣。同時,又害怕韓國聯合其他國家從背後捅秦國刀子,留著始終威脅,所以不如拿韓國來祭刀,提高全國上下的士氣。

二、吞併韓國的成本最低

韓國國力弱小,非常適合吞併。此時,韓國在秦國的連年攻勢下,國土被蠶食了大半,已經沒有過多的人口和城池來維持軍隊,更經不起戰事了。而且韓國朝政混亂,律法不休。韓王昏庸,貴族無能,軍隊軟弱,韓國的頹勢已成定局。



對於一個半死不活的殭屍企業,也沒有人願意救亡圖存,韓國國內情況已經非常糟糕。在國際局勢上,自公元前241年,五國攻秦失敗後,合縱聯盟徹底解散,六國各自為戰。以往的韓國因為站在抗秦的第一線,大家都會幫助它度過難關,但從此以後再也沒人挺他。

此時,六國縱橫家們漸漸淡出了歷史舞臺,也再也沒有能出現號召六國的人。國際頹勢成為壓倒韓國最後一根稻草。



此時不吞,如若韓國救亡圖存,如若六國聯盟捲土重來,統一天下的進程將再次被拖延。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的道理就在這裡。當秦將內史騰率10萬大軍從南陽進攻韓國,一路勢如破竹,幾乎沒有抵抗,就打到韓國都城下,韓王安立馬投降。

三、韓國態度的反反覆覆

韓國是戰國時期最典型的牆頭草,因為處於四戰之地,周邊鄰居都當過霸主,只能往強的身上靠。前腳加入了合縱聯盟,後腳就跳進了連橫集團。關鍵是它加入任何一方都是非常積極。比如五次五國攻秦都參與,同樣加入秦國一方也是排頭兵。一開始,秦國只是拉攏,百餘年後發現還不如滅掉最省心。



公園前253年,韓王剛剛到咸陽朝見秦王,請為藩王。後腳就跟著信陵君、龐暖兩度進攻秦國。中間還派了韓非來做說客結果被殺了,派了水利專家鄭國來做間諜,結果被發現了。秦國對韓國的小動作、小算盤耿耿於懷,雙方已經建立不起信任了。

韓國滅亡後,這幫韓國貴族一點也不安分,竟然在陽翟造反,結果被處死6萬人。秦統一天下後,張良還念念不忘故國,搞起了刺殺,只能浪跡天涯。



可見,韓國的不安分,讓秦國已經有了徹底滅掉的想法。

四、韓國的戰略物資

韓國雖然國力弱,但是農業、商業、工業和手工業都很發達。韓國主要處於黃河中原地帶,農田肥沃,糧食產量高,而且韓國已經把鐵製工具和牛大規模用於農耕。秦滅韓相當於增加了一個糧倉,可以維繫軍隊開支。



同時,韓國的冶鐵業和軍工業也非常發達,其兵工廠是六國中最厲害的,源源不斷地生產出殺傷力最大、質量最高的武器,這其中以弩最為出名。這是秦國所比不了的,也是秦國最需要的。秦國有廣闊的牧區,積累了非常多製作弓弩的原材料。得到了韓國先進的製造工藝,必然將秦軍戰鬥力提上一個臺階。

天下強弓硬弩皆從韓出,最高可射800米之遠,這是六國畏懼韓國最可怕的地方。韓國出產的劍也是質量上乘,可劈開堅甲鐵幕。韓國經歷的戰爭長達百餘場,靠著兵工廠硬撐到戰國落幕。



商業上,地處天下之中,是六國貿易最重要的中轉站,物資的運輸與商品的流通十分便利。因此,造就了韓國人口的聚集,城市的繁榮,這其中的利益是十分巨大的。

天下商賈皆聚於韓國,比如陽翟大商人呂不韋、趙國冶工業巨頭郭縱、河東鹽商頓皆聚集於此。秦國後期是呂不韋執政,對於韓國的利益再熟悉不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