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用户6108050208444


出自《论语•述而》孔子说:默默的记住所学到的东西,学习不觉得厌烦,不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反应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道德的进一步阐述。是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Wencol996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这句话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网络图片)

站在教师角度:学生们要默默地认真地自觉把学习到的知识记在心里,而且还要努力地去学习,做到学而不能厌烦,不能疲倦,自己要时常提醒自己,自己把这些事情做到了吗?都做了哪些呢?

站在学生的角度:就是“默而识之”是“学”的方法,“学而不厌”是“学”的态度;“诲人不倦”是“学”的目的。

其实不然。“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真意是:由“默而识之”到“学而不厌”,成就真正的智慧,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得道飞升,而是为了“诲人不倦”。应该说这才是孔子之道,儒家的真精神。这句最后还有五个字:“何有于我哉”。这五个字说明,孔子不仅仅是谦逊,而是在成就真正的智慧,与“我”无关。这才是“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思想境界,没有什么私心杂念。

通过学习分析这句话,使我们明确了“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人,学习目的一定要明确。

要为掌握知识,增强智慧,提高改造社会能力,而不是为自己升官发财与名利双收,这些效应已经蕴含在为他人谋利益之中了。

人,学习方式方法很关键。

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想学习好就要静下心来学,这样才能越学越感兴趣,不会有厌烦学习的感觉,反而会增长学而不厌的高昂情绪。

人,学习的经验积累很重要。

这是学用结合重要环节,对于指导自己与别人十分有利,有种获得感和成就感,真正体会到“诲人不倦”的真谛。

总之,“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学习要出以公心,要专心,不要参杂着私心,要学用一致,才能做到:不多言语,只默记在心。勤学不厌,教人不倦。


言者青青


翻译过来意思是: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上,努力学习而从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这些事我做到了多少呢?

展开来讲:默而识之,是严谨的态度,对所学所历,需要的是一种默然的宁静,而非哗众取宠;学而不厌,一旦感到学习的乐趣,必然乐在其中,岂会生厌?至于诲人不倦,对老师来说是箴言,普通人就算了,你要絮絮叨叨教诲别人,肯定会惹人生厌的!不过这样的态度令人感动,坚忍不拔地教诲别人,一定是以为自己有重要的道要传授!





一刘拍客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篇。

【译文】

“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上,努力学习而从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

而这句话告诉了我们

默而识之,一种学习的方法,这句话就是作学问要宁静,不可心存外务,更不可力求表现,要默默然领会在心,这是最要紧的。

学而不厌是学习没有满足的时候,学习是一件自然的事情,一旦感到学习的乐趣,必然乐在其中,岂会生厌?

诲人不倦,坚韧不拔地教诲别人,无论对方多么榆木疙瘩,总有开窍的一天。

这段话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讲。

第一个角度:这句话代表学习的三个阶段。默识知识——不断深入学习——教导别人。

第一个阶段就是默默的去学习,自己不懂的,不会的知识就静下心来好好去学习,不要被外部琐事所打扰。

第二个阶段深入思考,不拘泥于表面,要深入了解其道理。学而不厌,就是不止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也要不断摸索,继续前行。

第三个阶段就是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用通俗的言语将知识讲解给别人,那么这个知识你就完全掌握了。

第二个角度是从“教育者”来讲。

教育者,更是要静下心来钻研知识,不能为外界不利因素干扰。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勤于治学、耐心育人,做一名师德师风高尚,敬业的教育者。


非烟慧语


出处:战国时期孔子的《论语•述而》出自《论语》,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

意思是: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

这一章紧接前一章的内容,继续谈论治学的方法问题。前面说他本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章则说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现在引申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教师的教学态度。学而不厌,这是精进学问,学有所成的基夲态度。


魅力大青岛


本句出自《论语·述而》,《论语·述而》出自《论语》,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道法归元


这段话出自《论语.述而》,前一章讲的是孔子的治学原则“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告诉大家中华文化是神性的文化,老祖宗早就将大智慧传承给我们,我们讲述继承就是了,不要自己创作任意发挥,要相信我们老祖宗喜好上古大智慧。

在这段的基础上,讲了本段话,其中最后还有一句“何有于我哉?”,这段是继续讲孔子的教育理念,意思是:要默默把老祖宗这些大智慧记下来,不厌其烦的去学习,不知疲倦的教诲他人,对于我来说,做到这些我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



近山话中国式企业管理



文心雕诗


孔子这一句阐述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他说: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意思是:学到的知识默记在心里,努力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厌倦。

这句话,孔子讲了三个学习、育人的原则,即:学到知识默默地记住,努力学习决不满足,教导别人决不厌倦。这三条学习、育人原则,既是孔子教育他人的准则,也是孔子自身行为的写照,,充分反映了孔子的爱好学习,无私育人的精神品德。

孔子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能够成为中国文化的伟大代表,与他一生勤奋不辍分不开。当时,有叶公向子路打听其老师的为人,子路不知道如何回答。孔子说,你为何不这样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的确是他终生学习、孜孜不倦的精神写照。

孔子不是天才,他自己也否认自己是天才。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又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孔子这些话,清楚地表明,他是依靠“多闻”、“多见”、“择善而从”和坚持不懈而获得知识的。

如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作为成语,常用来勉励和赞扬那些勤于治学、耐心育人、师德师风高尚和敬业的教育者。





西路坝七杯茶


 这句话正是孔子对教与学的一种基本态度。 一个追求真理的人,总不会为一时自己学到了什么而满足,他总是像大海吸纳 河流一样地不断地学习,吸取知识。也正因为这样,他就是一个智者。而对于 他人的教育,他也不会知道疲倦,总是循循善诱,总是耐心施教,也正因为这 样,他是一个仁人。所以从这儿出发,子贡就认为能做到这样,就是智慧与仁德都能具备,达到了圣人的境界了。

  这句话虽然只有简单的十二个字,但要做到也很不容易。因为人们的心情 往往很浮躁,常常是学习到一点知识或技能就很容易满足,这就是浅尝辄止, 很难深入学习,也难于坚持学习;而辅导他人学习,往往因为浮躁的心态,也 很难有耐心。这样,自然就很难做到这十二个字了。

  综观孔子的一生,可以说,孔子的这一说法是他自己的真实感受,是他实践的总结。他正是这三句话的实践者,他是一个孜孜不倦的读书人,一个勤勤恳恳的教有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