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句話告訴了我們什麼?

用戶6108050208444


出自《論語•述而》孔子說:默默的記住所學到的東西,學習不覺得厭煩,不滿足,教人不知道疲倦。對我來說,做到了哪些呢?反應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學習態度,孔子對仁德等道德的進一步闡述。是孔子教育方法的一個側面。這對中國教育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以至於在今天,我們仍在宣傳他的這一教育學說。



Wencol996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句話告訴了我們什麼?

這句話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網絡圖片)

站在教師角度:學生們要默默地認真地自覺把學習到的知識記在心裡,而且還要努力地去學習,做到學而不能厭煩,不能疲倦,自己要時常提醒自己,自己把這些事情做到了嗎?都做了哪些呢?

站在學生的角度:就是“默而識之”是“學”的方法,“學而不厭”是“學”的態度;“誨人不倦”是“學”的目的。

其實不然。“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句話真意是:由“默而識之”到“學而不厭”,成就真正的智慧,而不是為了自己的得道飛昇,而是為了“誨人不倦”。應該說這才是孔子之道,儒家的真精神。這句最後還有五個字:“何有於我哉”。這五個字說明,孔子不僅僅是謙遜,而是在成就真正的智慧,與“我”無關。這才是“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思想境界,沒有什麼私心雜念。

通過學習分析這句話,使我們明確了“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人,學習目的一定要明確。

要為掌握知識,增強智慧,提高改造社會能力,而不是為自己升官發財與名利雙收,這些效應已經蘊含在為他人謀利益之中了。

人,學習方式方法很關鍵。

學習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想學習好就要靜下心來學,這樣才能越學越感興趣,不會有厭煩學習的感覺,反而會增長學而不厭的高昂情緒。

人,學習的經驗積累很重要。

這是學用結合重要環節,對於指導自己與別人十分有利,有種獲得感和成就感,真正體會到“誨人不倦”的真諦。

總之,“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句話告訴了我們:學習要出以公心,要專心,不要參雜著私心,要學用一致,才能做到:不多言語,只默記在心。勤學不厭,教人不倦。


言者青青


翻譯過來意思是:把所見所聞默默地記在心上,努力學習而從不滿足,教導別人而不知疲倦,這些事我做到了多少呢?

展開來講:默而識之,是嚴謹的態度,對所學所歷,需要的是一種默然的寧靜,而非譁眾取寵;學而不厭,一旦感到學習的樂趣,必然樂在其中,豈會生厭?至於誨人不倦,對老師來說是箴言,普通人就算了,你要絮絮叨叨教誨別人,肯定會惹人生厭的!不過這樣的態度令人感動,堅忍不拔地教誨別人,一定是以為自己有重要的道要傳授!





一劉拍客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句話告訴了我們什麼?

這句話出自《論語》:述而篇。

【譯文】

“把所見所聞默默地記在心上,努力學習而從不滿足,教導別人而不知疲倦”

而這句話告訴了我們

默而識之,一種學習的方法,這句話就是作學問要寧靜,不可心存外務,更不可力求表現,要默默然領會在心,這是最要緊的。

學而不厭是學習沒有滿足的時候,學習是一件自然的事情,一旦感到學習的樂趣,必然樂在其中,豈會生厭?

誨人不倦,堅韌不拔地教誨別人,無論對方多麼榆木疙瘩,總有開竅的一天。

這段話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講。

第一個角度:這句話代表學習的三個階段。默識知識——不斷深入學習——教導別人。

第一個階段就是默默的去學習,自己不懂的,不會的知識就靜下心來好好去學習,不要被外部瑣事所打擾。

第二個階段深入思考,不拘泥於表面,要深入瞭解其道理。學而不厭,就是不止將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東西,也要不斷摸索,繼續前行。

第三個階段就是把學到的知識融會貫通,用通俗的言語將知識講解給別人,那麼這個知識你就完全掌握了。

第二個角度是從“教育者”來講。

教育者,更是要靜下心來鑽研知識,不能為外界不利因素干擾。不斷學習,與時俱進,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勤於治學、耐心育人,做一名師德師風高尚,敬業的教育者。


非煙慧語


出處:戰國時期孔子的《論語•述而》出自《論語》,共包括38章,也是學者們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時引述較多的篇章之一。

意思是:把所學的知識默默地記在心中,勤奮學習而不滿足,教導別人而不倦怠,

這一章緊接前一章的內容,繼續談論治學的方法問題。前面說他本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章則說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個側面。這對中國教育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以至於在今天,我們仍在宣傳他的這一教育學說。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現在引申為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教師的教學態度。學而不厭,這是精進學問,學有所成的基夲態度。


魅力大青島


本句出自《論語·述而》,《論語·述而》出自《論語》,共包括38章,也是學者們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時引述較多的篇章之一。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學習態度,孔子對仁德等重要道德範疇的進一步闡釋,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張



道法歸元


這段話出自《論語.述而》,前一章講的是孔子的治學原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告訴大家中華文化是神性的文化,老祖宗早就將大智慧傳承給我們,我們講述繼承就是了,不要自己創作任意發揮,要相信我們老祖宗喜好上古大智慧。

在這段的基礎上,講了本段話,其中最後還有一句“何有於我哉?”,這段是繼續講孔子的教育理念,意思是:要默默把老祖宗這些大智慧記下來,不厭其煩的去學習,不知疲倦的教誨他人,對於我來說,做到這些我還有什麼可遺憾的呢?



近山話中國式企業管理



文心雕詩


孔子這一句闡述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觀念。他說: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意思是:學到的知識默記在心裡,努力學習從不滿足,教導別人從不厭倦。

這句話,孔子講了三個學習、育人的原則,即:學到知識默默地記住,努力學習決不滿足,教導別人決不厭倦。這三條學習、育人原則,既是孔子教育他人的準則,也是孔子自身行為的寫照,,充分反映了孔子的愛好學習,無私育人的精神品德。

孔子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能夠成為中國文化的偉大代表,與他一生勤奮不輟分不開。當時,有葉公向子路打聽其老師的為人,子路不知道如何回答。孔子說,你為何不這樣說:“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這的確是他終生學習、孜孜不倦的精神寫照。

孔子不是天才,他自己也否認自己是天才。他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又說:“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孔子這些話,清楚地表明,他是依靠“多聞”、“多見”、“擇善而從”和堅持不懈而獲得知識的。

如今,“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作為成語,常用來勉勵和讚揚那些勤於治學、耐心育人、師德師風高尚和敬業的教育者。





西路壩七杯茶


 這句話正是孔子對教與學的一種基本態度。 一個追求真理的人,總不會為一時自己學到了什麼而滿足,他總是像大海吸納 河流一樣地不斷地學習,吸取知識。也正因為這樣,他就是一個智者。而對於 他人的教育,他也不會知道疲倦,總是循循善誘,總是耐心施教,也正因為這 樣,他是一個仁人。所以從這兒出發,子貢就認為能做到這樣,就是智慧與仁德都能具備,達到了聖人的境界了。

  這句話雖然只有簡單的十二個字,但要做到也很不容易。因為人們的心情 往往很浮躁,常常是學習到一點知識或技能就很容易滿足,這就是淺嘗輒止, 很難深入學習,也難於堅持學習;而輔導他人學習,往往因為浮躁的心態,也 很難有耐心。這樣,自然就很難做到這十二個字了。

  綜觀孔子的一生,可以說,孔子的這一說法是他自己的真實感受,是他實踐的總結。他正是這三句話的實踐者,他是一個孜孜不倦的讀書人,一個勤勤懇懇的教有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