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的常用修辭手法有哪些?你怎麼看?

豬豬154233683


古詩詞采用的修辭手法基本分這麼幾種:一是誇張,二是比喻,三是比擬(擬人或擬物),四是排比,五是對偶,六是借代,七是引用。但是,常用的不外乎三種,一是比喻,二是借代,三是誇張。

像李白的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就是李白慣用的修辭手法,那就是誇張。還有一例,就是他的《秋浦歌》中所寫“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唐代詩人賀知章的《詠柳》,就很好地運用了比喻這種修辭手法,詩中寫道“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還有唐代杜甫的《春望》,其中寫道“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像花濺淚,鳥驚心,抵萬金都是比喻的修辭方法。

因為古詩詞的寫作講究對仗,故此,像對偶的修辭手法也是很常用的一種修辭手法,這裡就不再舉例說明了。還有就是作者為了自我保護,在當時惡劣的大環境中,他們有話不敢直言不諱,那就多采用一種修辭手法,這種修辭手法就是暗欲,或是借代。

至於排比,引用,這都是正常現象,這些修辭手法也是很常見的,咱就不再一一列舉了。





鄭州梁國彥


謝謝,我是頭條號:每天一首詩,我來回答。

古典詩歌中常見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誇張、對比、設問、反問、反覆、互文等。

修辭手法是為了塑造形象、表現感情和體現主旨的作用。

1、比喻

比喻即通過兩類不同事物的相似點來描繪事物或說明道理。如白居易《琵琶行》、李賀《李憑箜篌引》中對音樂的比喻,將抽象的事物用形象的事物比喻出來,或者反之,將形象的事物用抽象的事物比喻出來,給人以多重感觀美的享受。比喻在古詩詞曲中不勝枚舉。

2、擬人

擬人即通過想象把物人格化,賦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情感。這種修辭可以使描繪生動形象,表意更加豐富;同時將人的情感轉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與人同喜同悲。

3、誇張

誇張即故意誇大或縮小表達對象的某種特徵或品格,以增強話語的表現力。誇張可以強烈地表現作者對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的感情態度,或褒或貶,或肯定或否定,從而激起讀者強烈的共鳴,也可以引發人們的聯想與想象,有利於揭示事物的本質。

4、對比

對比即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運用對比,或使對立的事物的矛盾鮮明突出,揭示本質給人深刻啟示;或使事物對立的兩個方面互相映襯,相得益彰,給人深刻印象。

5、設問

設問即故作無疑之問,然後自己回答,以引導讀者去思索體會。

6、反問

反問即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來加強語氣,表達強烈感情。

7、借代

借代即不直接說出要說的人或事物的本來名稱,而借用和該人或該物密切相關的人或物的名稱去代替。用借代的手法可以突現描寫對象的特徵,引發讀者聯想,使其獲得鮮明深刻的印象。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體,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徵代替人。借代的運用使語言簡練、含蓄。

8、對偶

對偶也叫對仗,是指把字數相等或大致相等,結構相同或相似,意義相關的兩個句子或短語對稱地排列在一起。對偶可以使表達的意思更加充分,更加明確;使音律顯得抑揚頓挫,節奏鮮明,和諧悅耳。從結構上看,對偶分為嚴對和寬對兩種。嚴對要求上下句字數相等,結構相同,詞性一致,平仄相對,不能重複用字;.寬對要求不那麼嚴格,寬對不用在律詩中,而是用在散文和駢文中。

9、互文

互文是古漢語中一種特殊的修辭手法。在古詩詞中出於字數的約束、格律的限制或表達藝術的需要,必須用簡潔的文字,含蓄而凝鍊的語句來表達豐富的內容。於是把兩個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現一個而省略另一個,以收到言簡意繁的效果。

10、排比

排比是一種最常見的修辭。它是用三個或三個以上音節數目和結構類型相同或相近、語言一致、意思密切關聯的短語和句子排列起來的表達方式。排比修辭簡潔而富有節奏,整齊統一的語句格式,讀起來既構成了一種和諧的整齊美,又增強了語勢的作用。

11、雙關

雙關是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利用詞的多義和同音的條件,有意使語句具有雙重意義,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種修辭方式。在有些詩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為了表達出一種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採用雙關的修辭手法。

12、用典

用典也叫“用事”,是詩詞創作中常見的一種修辭手段。它通常是指對前人的語句、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等典故的引用而言的。典引用的恰當,可以增加詞的容量,增強詞的表現力,收到更好的藝術效果。

13、象徵

象徵是詩歌慣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徵人的品德節操。

以上是古詩的主要修辭手法,當然了,現代詩歌,也是大量的使用這些修辭方法,文相通。

回答完畢,不知滿意否?


每天一首詩


首先想到的是互文。

1.互文,也叫互辭 ,是古詩文中常採用的一種修辭方法。古文中對它的解釋是:“參互成文,含而見文。”具體地說,它是這樣一種互辭形式: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兩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義互相交錯,互相滲透,互相補充來表達一個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辭方法。

很久之前回答過的。

搬運

鏈接:詩歌的修辭手法主要有哪些?請舉例說明 - 匿名用戶的回答

想到哪寫到哪。

首先想到的是互文。

互文,也叫互辭 ,是古詩文中常採用的一種修辭方法。古文中對它的解釋是:“參互成文,含而見文。”具體地說,它是這樣一種互辭形式: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兩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義互相交錯,互相滲透,互相補充來表達一個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辭方法。

2,通感。

提到互文我們不能不講通感。

通感修辭格又叫“移覺”,就是在描述客觀事物時,用形象的語言使感覺轉移,將人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不同感覺互相溝通、交錯,彼此挪移轉換,將本來表示甲感覺的詞語移用來表示乙感覺,使意象更為活潑、新奇的一種修辭格。

簡單地說就是用一種感覺來描述另一種感覺。

最早提出通感這個詞的該是錢鍾書先生。

3,比興

既然剛剛提到了比興,那麼我們就看看比興。

比興是古代詩歌的常用技巧。對此,宋代朱熹有比較準確的解釋。他認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通俗地講,“比”就是比喻,是對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徵更加鮮明突出。“興”就是起興,即藉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比”與“興”常常連用。

4。用典

用典,也就是用事,是一種修辭手法。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詞句,為用典。可以豐富而含蓄地表達有關的內容和思想。

5。反覆

反覆,是根據表達需要,有意讓一個句子或詞語重複出現的修辭方法。

6。比喻。

比喻是一種常用的修辭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點的乙事物來描寫或說明甲事物,是修辭學的辭格之一。也叫“譬喻”、“打比方”,中國古代稱為“比”、或者“譬(闢)。

7,誇張。

誇張,是為了達到某種表達效果的需要,對事物的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方面著意誇大或縮小的修辭方式。

8.借代。

借代,顧名思義便是借一物來代替另一物出現,因此多數為名詞。使用時,必須考慮替代的正當性與通用性,儘量不要化簡為繁,並且要讓文義通順。並且,此時的借代一般是類似於以小見大,用小事物來反映大的局面或情況,使句子形象具體。通俗的說,借代是一種說話或寫文章時不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它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來代替的修辭方法。被替代的叫“本體”,替代的叫“借體”,“本體”不出現,用“借體”來代替。

9.設問

設問,是一種常見的修辭手法,常用於表示強調作用。為了強調某部分內容,故意先提出問題,明知故問,自問自答。正確的運用設問,能引人注意,啟發思考;有助於層次分明,結構緊湊;可以更好地描寫人物的思想活動;突出某些內容,使文章起波瀾,有變化。

10。反問。

反問是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以加重語氣的一種修辭手法。反問只問不答,人們可以從反問句中領會別人想要表達的意思。反問也叫激問、反詰、詰問。

11.排比。

排比是一種修辭手法,利用意義相關或相近,結構相同或相似和語氣相同的詞組(主謂/動賓)或句子並排(三句或三句以上),達到一種加強語勢的效果。把結構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關、語氣一致的詞語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種修辭方法。

12,對仗。

對仗,中古時詩歌格律的表現之一。詩詞中要求嚴格的對偶,稱為對仗。對仗主要包括詞語的互為對仗和句式的互為對仗兩個方面。對仗多用於駢文。 對仗又稱隊仗、排偶。它是把同類或對立概念的詞語放在相對應的位置上使之出現相互映襯的狀態,使語句更具韻味,增加詞語表現力。對仗有如公府儀仗,兩兩相對。對仗與漢魏時代的駢偶文句密切相關,可以說是由駢偶發展而成的,對仗本身應該也是一種駢偶。

13,比擬。

比擬就是把一個事物當作另外一個事物來描述、說明。 比擬的辭格是將人比作物、將物比做人,或將甲物化為乙物。運用這種辭格能收到特有的修辭效果: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寫得神形畢現,栩栩如生,抒發愛憎分明的感情。詩歌、小說、散文、寓言、童話等經常使用比擬的辭格。

14。

頂真。

頂針又稱頂真、聯珠或蟬聯(英文 anadiplosis),指用前一句結尾之字(或結尾之詞)作為後一句開頭之字(詞),使相鄰分句蟬聯。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對聯手法,也很能體現漢字的特色。


格物書畫


我總結了以下古詩常用的修辭手法:

1.互文

也叫互辭,是古詩文中常採用的一種修辭方法。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一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同樣的一件事。

例句:煙籠寒水月籠沙;將軍白髮征夫淚。這兩句都是單句互文。

2.通感

就是在描述客觀事物的時候,用形象的語言使感覺轉移,將人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不同感覺互相溝通、交錯,彼此挪移轉換,例如將本來表示聽覺的詞語轉移用來表示視覺,使意象更為活潑、新奇的一種修辭格。

例句:春風又綠江南岸

3.比興

託物起興,先言他物,然後藉以聯想,引出詩人所要表達的事物、思想、感情。

例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4.用典

用典是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詞句,可以豐富而含蓄地表達有關的內容和思想。

例句:中路因循我所長,古來才命兩相妨;勸君莫強安蛇足,一盞芳醪不得嘗。

5.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根據聯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處,用淺顯、具體、生動的事物來代替抽象、難理解的事物。

例句:露似珍珠月似弓

6.借代

指的是不直說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稱,而是借和它密切相關的名稱去代替,就是借代。

例句: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7.排比

是一種把結構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關、語氣一致的詞語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種修辭方法,利用意義相關或相近,結構相同或相似和語氣相同的詞組或句子並排,段落並排達到一種加強語勢的效果。

例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8.比擬

就是把一個事物當作另外一個事物來描述、說明。

例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9.誇張

為了達到某種表達效果的需要,對事物的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方面著意誇大或縮小的修辭方式。

例句:桃花潭水深千尺

10.對偶

是用字數相等、結構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來表達兩個相對應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辭方式。

例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11.設問

設問是一種常見的修辭手法,常用於表示強調作用。為了強調某部分內容,故意先提出問題,明知故問,自問自答。

例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12.反問

藉助疑問句來傳遞確定信息,以加強肯定或否定語氣的一種修辭方式。

例句:此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13.雙關

雙關是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利用詞的多義或同音的條件,有意使語句具有雙重意義,言在此而意在彼,這一種修辭手法叫做雙關。

例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其實“絲”是“思”。




九三葉


古詩詞中常用的修辭是詩歌的一種重要技巧.包括擬人、比喻、排比、設問、反覆、頂針、對偶、誇張、象徵等.可以說每一種表現手法都有其獨到之處.比的運用可以更生動,形象地表現詩歌內容.興的運用可以讓讀者自開篇就能體會詩歌的意境,使詩歌更富於深情和韻味;而誇張,象徵,通感等手法的運用可以給詩歌注入更新鮮的血液,使詩歌更富於想象力和親和力,而不會讓人感覺意思朦朧曖昧,晦澀難懂,使讀者真正讀懂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寫作技巧:詩詞中主要運用敘述、描述、議論、 抒情四種表達方式,這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描寫方式有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 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以景襯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語皆情語等.

1. 比喻 也叫譬喻,是根據事物之間的相似點,把某一事物比為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變得具體,把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主要包括如下四種形式: (1)叫喻,即比喻的事物(喻體)和被比喻的事物(本體)同時出現,兩者之間有的有比喻詞,有的省略比喻詞,如“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章《詠柳》)。 (2)暗喻,即將本體直接說成是喻體.語氣更肯定,感情更強烈,如“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孔雀東南飛》)。 (3)借喻,即詩中惜喻體代指本體.如“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李白《送友人》)。 (4)博喻,即連續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喻體,來說明或描繪本體,如“若問閒情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賀鑄《青玉案》)。

2.借代 不直接寫出要說的人或事物,而惜與之有密切關係的另事物代替。例如,“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杜牧《江南春》),“紅”代指“花”,“綠”代指“叫”。再如,“辛苦遭逢起一經,十戈寥落四周星”(文天祥《過零丁洋》).“干戈”,泛指兵器,這裡代指戰爭。

3.誇張 通過形象化的語言,把被描寫的事物加以藝術地誇大或縮小,給人以強烈的、異乎尋常的感覺,從而增強詩歌的生動性和感染力,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李白《北風行》)。

4 比擬 把人當物來寫或把物當人來寫。前者稱之為擬物.後者稱之為擬人,如“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 兵”(姜夔《揚州慢》),使用了擬人的手法,連“廢池喬木”都在痛恨金人發動的戰爭,何況於人!

5 雙關 是指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藉助語音和語義的聯繫,使語句同時關涉兩種事物,達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辭效果,如“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劉禹錫《竹枝詞》),“晴”諧音“情”,一語雙關。

6 頂真 即用前句最末的詞語作為後句的開頭,上遞下接,環環相扣。頂真能使句子聯繫緊密,能表達同環復沓的思想感情,增強節奏感。例如,“返咸陽,過宮牆;過官牆,繞同廊;繞同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黃;月昏黃,夜生涼;夜生涼,泣寒監;泣寒監,綠紗窗;綠紗窗,不思量”(馬致遠《議宮秋》),首尾相接,句句蟬聯,淋漓盡致地抒發了離人別後的傷感淒涼之情。

7 反覆 詩歌中重複出現某些句子,可以加強語勢。反覆可以強調某個意思,突出某種感情,渲染某種氣氛,使讀者獲得深刻的印象,如“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問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佔》),“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兩句間隔反覆,是曲中之眼。

8 對偶 用字數相等、結構相似、意義相對的組短語或句子來表達相關或相反的意思。例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 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杜甫《登高》),這四句是詩中的頷聯與頸聯,對偶很是工整。詩人的羈旅愁思與孤獨之感,像落葉和江水一樣,推排不盡,驅趕不絕,情與景達到了完美結合。

9.排比 是指三個或三個以上意義相關或相近、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相同的詞組或句子並排。它可使詩歌節奏感加強,增強語勢,更利於表達強烈的感情。例如,“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問,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漢樂府《江南》), 後四句以排比的句式,鋪排渲染,捕繪出魚兒們倏忽往 來、活潑嬉戲的動態,襯托出採蓮少女的活潑可愛及愉快心情。

10 通感 是指運用具體生動的語言,通過變換感覺角度來描述事物性狀和情貌。例如,“綠楊煳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宋祁《玉樓春》),這一句的妙處,在於用聽覺的“鬧”來表現視覺感受。


SunnyQuite


1、比喻

比喻即通過兩類不同事物的相似點來描繪事物或說明道理。如白居易《琵琶行》、李賀《李憑箜篌引》中對音樂的比喻,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觀的“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遊刃有餘地將抽象的事物用形象的事物比喻出來,或者反之,將形象的事物用抽象的事物比喻出來,給人以多重感觀美的享受。像這樣的比喻在古詩詞曲中不勝枚舉。

2、擬人

擬人即通過想象把物人格化,賦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情感。這種修辭可以使描繪生動形象,表意更加豐富;同時將人的情感轉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與人同喜同悲。比如《揚州慢》也有“廢池喬木猶厭言兵”之句,喬木尚且厭惡戰爭,何況揚州百姓呢?

3、誇張

誇張即故意誇大或縮小表達對象的某種特徵或品格,以增強話語的表現力。誇張可以強烈地表現作者對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的感情態度,或褒或貶,或肯定或否定,從而激起讀者強烈的共鳴,也可以引發人們的聯想與想象,有利於揭示事物的本質。

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用誇張的手法,表現了瀑布飛瀉而下的壯觀景象,飽含了詩人對大自然神奇偉力的讚頌。

4、對比

對比即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運用對比,或使對立的事物的矛盾鮮明突出,揭示本質給人深刻啟示;或使事物對立的兩個方面互相映襯,相得益彰,給人深刻印象。

如高適的《燕歌行》:“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以戰士死在沙場與將帥縱情聲色進行對比,形象鮮明,揭露深刻。

5、設問

設問即故作無疑之問,然後自己回答,以引導讀者去思索體會。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長亭送別》:“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6、反問

反問即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來加強語氣,表達強烈感情。“江東弟子今雖在,肯為君王捲土來?”(王安石《疊題烏江亭》)

7、對偶

對偶也叫對仗,是指把字數相等或大致相等,結構相同或相似,意義相關的兩個句子或短語對稱地排列在一起。對偶可以使表達的意思更加充分,更加明確;使音律顯得抑揚頓挫,節奏鮮明,和諧悅耳。

從結構上看,對偶分為嚴對和寬對兩種。嚴對要求上下句字數相等,結構相同,詞性一致,平仄相對,不能重複用字;.寬對要求不那麼嚴格,寬對不用在律詩中,而是用在散文和駢文中。

8、互文

互文是古漢語中一種特殊的修辭手法。在古詩詞中出於字數的約束、格律的限制或表達藝術的需要,必須用簡潔的文字,含蓄而凝鍊的語句來表達豐富的內容。

於是把兩個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現一個而省略另一個,即所謂“兩物各舉一邊而省文”,以收到言簡意繁的效果,還有很多,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歸來依舊少年123


我國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說到常用的修辭手法,約為36種,稱為辭格。如比喻,就有明喻,借喻,暗喻和隱喻之別。還有對仗,迴環,頂真等。對仗,就是我們常說的對偶句,即上下兩句平仄,詞性,事物對稱,又有相關性。如毛主席詩詞中:天連五岒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七律 送瘟神》句),就是十分完美的對仗聯語。“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就是兼具迴環與頂真的修辭手法。迴環,即倒順可讀,頂真則是上句的末尾一字,即下句的起首第一字,恕不一一舉例。我國著名的修辭學家陳望道先生曾有一部大作,叫《修辭學發凡》,你可以撥冗研讀,必有所獲。



大千一塵


看了大的回答,很有同感。古詩中使用修辭手法,能夠增強生動性、形象性。最常用的就是比喻、擬人、誇張等幾種,有的朋友還舉了例子。“互文”這種修辭,不容易理解,沒有例子,我舉兩例:

一、秦時明月漢時關。

意思是:秦時的明月照著秦時的邊關,漢時的明月照著漢時的邊關。

二、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意思是:將軍和壯士征戰十年,身經百戰,有的光榮犧牲,有的凱旋歸來。



徐福記1230下水詩文


應邀簡答:中華民族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淵源流長。有關修辭手法豐富多樣。也有專著修辭書籍,如修辭學家陳望道的大作《修辭學發凡》。在修辭手法上很值得認真全面地去學習,掌握修辭知識,活學活用。更好地創作詩詞,楹聯。讓我們的詩詞文化,楹聯文化燦爛輝煌,萬古流芳。


阿祥79874


比喻,“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能更容易讓人理解,形象直觀。誇張,“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可以增強話語的表現力。還有對偶,擬人,設問,互文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