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现在的相声市场?

大水BigWater


因为中国的幅员广阔,人口众多,所以任何相声团体在中国相声市场占有的份额都是九牛一毛。不管发展到什么程度,不可能有一家相声团体有能力垄断全国的相声市场。地方垄断确实可能实现,垄断全国相声市场只能是天方夜谭。

赵本山二人转的规模发展得那么庞大,还是没有发展到南方地区。相声团体确实可以发展,不可能恶性膨胀。

大家都知道的原因,现在的相声行业是在无序竞争状态中,如果曲协能够加大管理力度,未来必然会走向有序竞争的局面。相声界不管怎么竞争,绝不会有任何一家民营的相声团体一家独大!

大家不管怎么评价中国的相声,相声在曲艺界还是发展最好的文艺形式。现在尽管有了小剧场,还是不能否认中国相声50多年的健康历史。相声确实存在不如人愿的地方,相声的语言还是干干净净。相声既然是语言艺术,干干净净的语言还是第一要素。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那部一年之内就不得不淘汰的金立手机,当然也想起当年买长虹电视的场面。这些东西现在都不在了,我那部滑盖的诺基亚手机还在用,原因是这部手机经过了时间和质量的考验。

一部2G的手机用了十几年?只能证明诺基亚手机值得拥有。尽管她不能玩微信,还不能登录《今日头条》,我还是舍不得丢弃!

同一个道理,不管听了什么相声,一定是因为值得听。相声需要清醒的演员,更需要清醒的观众;只要有了不清醒的观众,才能养活一批不知道廉耻的相声演员。

什么样的相声是好相声,大家肯定意见不一样。但是,少儿不宜的相声,肯定不是好相声。一个好的小剧场,必须可以放心地让儿童去欣赏。

事实会告诉大家:依靠粉丝养活不了任何一个相声团体!

大家还必须知道:评定职称依靠的是文凭,不是你听了谁的相声;涨工资依靠的是职位,不评定您是谁的粉丝!

大家应该醒一醒了:许多相声演员喜欢的是钱,不是粉丝的吹捧。你为他们摇旗呐喊的时候,老板会给你涨工资吗?

相声已经健康发展了五十年,不可能一直维持现在的状态。2005年之后,相声市场一直令人担忧。现在已经不是鱼目混珠,而是鸠占鹊巢。

中国已经有十四亿人口,能有多少人到小剧场看相声?一个精神正常的人不可能天天看相声,更不可能只看一家的相声!

相声在生活中可有可无,没有人依靠听相声而活着;我不听相声,每天还是二十四小时;我这一辈子都不听相声了,养老金还是不少一分一毫。

相声市场的竞争是相声界的事情,我们没有必要为他们添砖加瓦,也没有必要为他们一掷千金,更没有必要为他们摇旗呐喊。

听到语言不干净的相声,大家一定要勇敢地喝倒彩,甚至跺脚、起哄、赶相声演员下台、要求退票。对于那个敢于用地震做梗,公开侮辱女京剧表演艺术家的演员,必须终身禁演!

那些已经退休的相声表演艺术家应该重新组织起来,拯救现在的相声市场。你们都有辉煌的过去,必须重新让自己辉煌起来。马季、侯跃文走了,牛群、冯巩还在,你们为什么不能重新携手创造相声的辉煌。

尤其是牛群先生,你曾经是马派相声的顶门杠,为什么不能重出江湖,扬起马派相声的大旗。冯巩先生也应该捐弃前嫌,让侯派相声和马派相声重新联合起来,共塑历史的辉煌。中国一流的相声演员只要马志明、姜昆、冯巩、牛群、石富宽,他们确实应该再战江湖!

马志明先生是相声界的众望所归,他有能力左右中国相声的走向。中国的相声不管怎么发展,只能是马派、侯派、常派并存,现在还不可能产生第四派!

语言肮脏的相声完全来自小剧场,我们完全可以不去看。大家只要坚持一年不去看他们的相声,这样的相声团体就自生自灭了。现在有语言干净的小剧场,大家为什么不去这些地方。

相声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语言美,不是臭味相同。

我从来不去小剧场,绝不可能花钱看相声界的相互攻击。相声市场如果净化了,我才能去看干干净净的相声,这样才能感到舒坦!

相声观众必须明白:听相声也必须有道德!


鹤乡秋翁


我作为多年的相声听众,想申明一点,不是德云社垄断了相声市场,而是相声市场需要德云社的存在!貌似这句话有歧义,但没有德云社的话,相声市场有多困难,我们也可想而知。

很多时候在德云社经历波折时,同行多半都是“落井下石”,在德云社走向正规,如日中天时,同行做的最多的是什么?召开各种动员会,如何抵制德云社,如何从德云社的演员身上找毛病,打着“反三俗”的口号,打着要为民服务的态度,大放厥词地说,要听高雅的相声!何其荒唐可笑!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对于相声行业的发展以及未来的市场前景,德云社所做出的贡献,我们广大观众朋友有目共睹。作为班主的郭德纲,不仅通过自身的影响力让相声“起死回生”,还用心良苦地培养了一大批相声艺人。

要知道在早期的德云社,仅靠郭德纲一人,要养着那么多徒弟吃饭、学艺,是何其困难!时不时还要降低身份,亲自去参加一些低劣的综艺节目,以换取徒弟们的生活开销。这样一个亦师亦父的师父,对徒弟们的一片苦心,对相声界巨大贡献,如今却竟然有人旁敲侧击地说,郭德纲毁了相声!我想说,你的眼是瞎了吗?良心何在呀!

何为垄断?

顾名思义,垄断一般是指在某一行业或领域,一家独大且不容他人生存,独断专行,利己不利人,并长期霸占优势资源,属于排他性。在回过头看德云社,《相声有新人》、《笑傲江湖》不断地有相声艺人被郭德纲提拔,最为人知的便是卢鑫、玉浩二人,他们的相声新势力团队依旧受到了德云社的力捧,就连他们的牌匾上的“相声新势力”五个字,都是郭德纲亲笔书写,其寓意也就不言而喻了。

机会和舞台是留给有能力的人!

实力不济或相声功底不行,某些相声演员上台说大半天,台下观众一点反应都没有!只见这演员下台就开始骂:

这些观众都不懂相声!

这都是德云社害的!

这都是德云社垄断了市场,垄断了观众!

用郭德纲的一句经典台词说,“你这种人死不死啊!”自己没本事,却怪罪观众,抱怨同行,但凡有点廉耻心,就不会如此!

总结一下,德云社对于相声行业功不可没!切忌不要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去刻意抹黑同行!没有人能垄断相声市场,只有观众的才有权利选择谁能留下来!






莲洲带你看城事


说实话不太看好!

跟身边喜欢相声的朋友聊天大家意思很一致就是老郭哪天撤下去了这行当估计也就凉了!

去年还是前年看采访说德云社的小剧场除了广德楼其他都是赔钱的(广德楼因为游客多顶着),但看今年估计德云社几个小剧场应该都可以盈利了,这些观众怎么来的大家都看到了吧,张小辫儿吸了很大一部分其他一帮减肥成功的小哥哥们留了一部分(全靠“妇女们”撑场 )但这么下去感觉不是长法,那几位目前还在小剧场的小哥儿说实话除了可以出来商演的几位其他我觉得真得好好努力,水平太需要提高了!

老郭多精明一人这行当怎么样他最清楚,要是真的好的话还让他大儿子去其他领域费什么劲!


冯多多1997


不说张云雷,单说相声,对事不对人。一个天津00后相声爱好者对现在相声的感悟。 文章较长,慎入。

相声什么时候开始变味儿的

曾几何时,相声,这门曲种开始变了味道。

对于相声,我们也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另外,我写这篇文章,挨骂是肯定的,但是我“无知者无畏”,我觉得作为一个真正热爱相声的人,不能让这个曲艺失去了自己本身的光彩。

这种感觉不是一时脑热,而是早已有之。我承认,我自己不能算是常听相声,但是作为一个天津人,总觉得相声这东西就是扎根于土壤当中摸之不去的东西。不管是小时候听的马三爷逗你玩,还是刘宝瑞先生的连升三级,斗法,官场斗,再到侯宝林大师的关公战秦琼,以及马家的夸住宅,常家的卖布头等等等等。不胜枚举,这些段子也就挥之不去的在脑海中停留。

慢慢的,一个小黑胖子就进入了我周围的世界,他叫郭德纲。对,没错,就是郭德纲。记得最早听他说相声的时候还是07年左右,当时没有那么多的娱乐活动,有的只是一个92.1的相声广播和曲艺杂谈,时不时的能放一些郭德纲的相声,当时觉得,还能有新段子听,挺不错的,慢慢的,郭德纲开始红了起来,当时在想,现在还能有人在坚持这样的东西,真挺不容易的。

再后来,李菁的离开,曹云金的离开,德云社也是从落寞走向了现在的辉煌,不得不说,相声被德云社带进了所有大众的视线里面,但是呢?虽然我对相声的热爱程度不减当年,但是我也在反问我自己,德云社还在说相声吗?德云社的相声为什么现在变成这样了。郭德纲和于大爷我不敢多说什么,虽然被天津的老先生说路数不正,但是至少我可以从他们的相声里面听得出来一个东西,叫三翻四抖,铺平垫稳。德云社的另一位老先生,高峰高老板,当初在天津农学院,相声说的真的就一个字,稳。人家是真正的在钻相声,他想成为大师,他是真正的想帮相声。而其他人,我就真的不敢苟同了。我不停的再问自己,相声为什么会变味儿了呢?

曾经也和喜欢相声的朋友聊起过这些,为什么相声有过辉煌的时刻?在我看来,原因大概是以下几点:

其一:因为当时的电视不是这么普及以至于小品不会压过相声。

其二:当时尚有一批撂地的老先生,不管这些老先生怎么明争暗斗,但是至少他们当时逗的人比这帮平头老百姓难逗的多

其三:当时的社会尚处在一个并不太开放的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所以一些笑话可以让人们笑一笑。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人现在看老相声觉得没意思的原因,毕竟时代不同。

但是慢慢的,小品超过了相声,然后郭德纲的出现让相声和小品齐头并进,不分高低。但是到了现在,郭德纲先生的徒弟们,我对这些人的相声造诣实在不敢苟同。

几天前在百度上看关于相声的文章,是写帅卖怪坏的,本来是不想看评论的,但是我仍然觉得会有一些人能记得老先生。结果让我大跌眼镜,评论里面有说什么帅是张云雷,怪是烧饼。还说要再加一个贱叫岳云鹏。这真的是相声吗,相声这样的发展真的正确么?

为什么说相声变味儿了,亦或是我对这门艺术看的太重要了。相较于现在的相声,我更喜欢听以前的相声,为什么这么说?老先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可能已经不知道看过多少遍了,为什么还是这么喜欢,我相信对于我来说,或者说对于这帮“老家伙”来说,他听的已经不是说笑点,笑点真的重要么?我觉得不是了,重要的只有两个字“尺寸”。尺寸二字,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大到整个相声的架构,包袱的使用,小到捧哏的一个字,一个词,逗哏的一个动作,一个使相儿,都是在细细斟酌过后的结果。举个例子,马三爷的稿子,我曾经见过一次,上面是密密麻麻的改动,三爷并没有多大的学问,但是对于相声,对于自己的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刘宝瑞先生,声音不同,甚至有点口吃,但是人家为什么能成为单口相声大王,就是因为对自己的工作有一种精神。反观现在,好段子少么?不少,刘老板的段子我仍然很喜欢,但是,现在的相声圈里有一种风气,在好多相声演员的相声里面,相声成为了双人脱口秀,成为了包袱集锦,这种包袱集锦,有入活,有底活,但是,它的垫活是不完整的,它是为了笑而笑,不是为了艺术而笑。我认为相声,首先它是一门曲艺,是一门曲种,其次,才是加各种的形容词,好笑的,引人深思的等等。其次,尺寸的另一点是什么玩笑该开,什么玩笑不该开。郭德纲先生说一句日本地震了,死了多少人多少人,没有任何问题,它并不会触及到国民的痛点。但是如果放在中国出事,你拿它来抓活,这就触及到人们的痛点了,这和辱骂祖宗没什么区别。

肯定有人说我在为主流捧臭脚,并不是。其实姜昆的相声说的好吗?不好。当年春晚的相声大合唱,能让人骂街,这是什么东西,这是玩意儿么?也就是现在,慢慢的开始重视基本功了。

有些人说相声吗,你就是一个逗乐的民间艺术,用得着这样么我觉得并不是,相声是一个草根文化,并不是要像昆曲一样雅。另外,当初侯宝林大师,马三爷等等多少位老先生煞费苦心地把相声抬到了一个如此高的高度,茶馆相声让相声恢复了活力,然而现在的有些茶馆,却凭一己之力,把这些努力轻易毁掉,并不是说茶馆相声不好,山东的洪顺曲艺社,当初定的规矩,有脏口,有坏活臭活,是不让上台,甚至不让在茶馆说的。

现在来说,我不反对相声里面有脏口,有臭活,但是如果一段相声的所有包袱都是脏活臭活,这样的相声是让您哈哈大笑了,但是呢,这种快餐式的相声,终究是快餐,同时,这和看黄色书籍,有什么区别,都是一样的地方,一样的部位,与其你去脑补,不如直接欣赏。

相声需要俗,但是也需要雅,在我看来,经历过那件事情之后,郭德纲先生对观众很失望,所以他现在首先做的是一个商人,其次才是一个相声演员,这一点我们并不能怪他,毕竟第一,现在观众的水平就这样,其次他手底下还有一帮人要养活,但是他手下那一帮人哪一个是想踏踏实实说相声的,屈指可数,哪一个都是想红,借着相声红。同时,他们的粉丝们也是借着相声的幌子,去追星。追星嘛,谁不追星啊,追星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追星应该励志一点,我们要正视偶像身上的缺点啊,一味地神化就是正常的么?偶像一味地讨好粉丝,粉丝一味地神化偶像,最后是个什么结局。我想各位都知道。

放眼望去,几十年前,人们对于偶像的概念是我基于喜欢一个艺术形式而喜欢上一个人的比较多,而现在呢,我承认现在是一个看脸的社会,但是相声需要的是脸么?是颜值么?不是,长得好看的说不了相声,看看马三爷,看看侯大师,再对比一下梅兰芳大师,哪个好看?在当时,同样都是下九流。

相声归齐所以有它自己的架构和形式,但是现在的味儿,架构和形式,还剩下多少呢?还有多少人认识真正的相声呢?

对于相声,如果不能保留自己的原汁原味,我希望他能像评弹一样,只存在于天北好好的发展,也比在全国失去了劣币驱逐良币强





南玉公子


相声也是一个传统文化,一直都有这么一拨人在从事着这个行业。但是这拨人越来越少,相声市场不是以前那么景气。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市场的需求少了,现在娱乐的方式多种多样,新生一代(80、90后)对不同的娱乐方式有自己的选择方式,所以对相声市场也是一种冲击,特别是网络时代的到来,让相声市场更加的萧条。

第二:从事相声市场行业的人也少。要想成为一个专业的相声演员至少需要7、8年的磨练,达到一定的功力可能才有出彩的机会,从业时间久,所以很多从业人员不愿去这个行业,进去这个行业也不一定能够成功,成名。

第三:相声表演缺乏创新。相对来说不够新颖,一直言传着多年来的模式,未注入新鲜的选区。一听到相声,给每一个人的感觉就是两个人在对讲印象,这种模式已经满足不了人们对娱乐活动的需求。

综上所述:个人觉得市场不够景气,希望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其精华,然后不断的去创新,突然传统,给人们一中新鲜的当时去言传这种传统文化,让大家更加喜欢去看如德云社,让相声市场发展的更加好。






江西老解


如今国内的相声市场青年才俊倍出,从马三立、侯耀华兄弟、冯巩、郭德纲一直到娱乐节目比赛中多个青年组合,最近俩年确实是比较火爆,除了德云社,也有很多的小剧场正在举办相声活动,但是规模和知名度不如德云社这么大,现在只能说德云社发展的很好,在全国范围内有一定的知名度,基本上各大市场电台都是榜首位置,不得不去肯定德云社在相声市场中的地位,德云社的出现填补了我国相声商演的空白,但他们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也是有原因的,他们整个团队相声水平不仅很高,而且也能够紧跟时代潮流,将当下流行的一些元素加入到自己的相声中去,这样不仅能够保持相声的原汁原味,也能够迎合大众,以此来占据很大的市场份额。

所以我认为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初心,去给老百姓带去健康和正能量的相声,而不能一味地去迎合观众的低级趣味,只有不断的去传播一些正能量的东西,才能够真正的顺应社会时代的潮流,才能够成为相声界中的佼佼者。








醉卧沙场杯莫停


有人曾经问少班主郭麒麟:

有观众说德云社近几年退步了,你觉得呢?

郭麒麟很坦然:

有人说德云社垄断什么的,其实不是,我们太希望有个竞争者了,我们也想天天能有个目标憋着能偷学人家什么,怎么努力能超过人家去,可是没有,真没有,那可不就退步了呗。

郭德纲和郭麒麟不止一次强调,他们认为相声是虚假繁荣,德云社是一叶扁舟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大海上飘着。

而网上流传的一段郭老师说要“筛选观众”,淘汰水平太高的观众,虽然是断章取义,但是也是现实存在的困境。

一方面这个水平太高的观众,也是一种讽刺,因为不少所谓的老观众,除了吹毛求疵的谩骂,给不出什么好的建议,也无助于相声行业的发展,甚至还莫名的优越感“歧视”新粉丝,操作很迷。

另一方面,饭圈粉丝的涌入,使得新的粉丝市场确实非常可观,需要花时间精力等等这部分粉丝的欣赏水平的提高。

不过这其中分寸的把握就很重要,是无条件迎合粉丝,还是依旧提升相声水平,促进行业的良性发展,是年轻演员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不过,在德云社经过2019年一年的各种和热搜和粉丝的狂人之后,应该会尽快调整出一个可以兼顾的发展方向。

而在德云社的成功带动下,全国的相声市场都逐渐升温,新的相声茶馆和社团都有了自己的固定粉丝和盈利,相信即便凭着利益的驱动,也能吸引更多优秀的相声表演者更好的钻研业务吧。


趟风冒雪


昔日的相声演员有一种本领:对什么人,说什么话。他们到天桥或别处去“撂地”,地方既欠“文明”,听的又没有妇女,他们的嘴里就野一些;及至走堂会的时候,嘴里就很干净,不带脏字儿。

  现在,这种本领用不着了。演员们到哪里都堂堂正正地说那一套词儿,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话。

  这是个很大的变化。

  从语言上看,有的老相声段子相当文雅,特别是某些单口的。可是大多数的老段子,与别的曲艺形式中的语言相较,的确显著粗糙。这并不足为怪。在老年间,相声本是街面上的玩艺儿,难登大雅之堂。文人墨客既没有编写相声的本领,也不屑于去学习。所以,大多数的段子是由当时的艺人自己编的。他们都有些才华,要不然就编不出相声来。可是,在那个年月,艺人不能不顾及生活,所以就不得不迎合低级趣味,以期增多收入。因此,有的老段子通体都以凑趣逗哏为主,并没有什么更高的意义。这不能怪艺人,而应怪当时的任凭相声自生自灭,没人关心。

  党关切一切艺人,相声演员也身受其惠。从前被称为“说相声的”,解放后变成相声演员和语言艺术家了。这种鼓励使艺人非力争上游不可。于是,他们开始接近作家,整理老段子,创作新段子。

  这么一来,首先是老段子中的粗俗语言必须去掉。若只去掉陈腐的,而不补充上新鲜的,好处就不大。相声演员更进一步,不只在空洞的语言上绕圈圈,而开始去从生活中寻找语言。他们下厂下乡,慰问部队,宣传清洁卫生,参加社会活动……。新的生活供给了新的语言。

  新语言的运用,使演员们看清楚:语言本身的确有招笑的能力。但是,专凭语言的能力,而没有思想内容,便会落个空耍贫嘴,风格不高。这就是新段子里只抱住一句笑话死不放手,翻来覆去地重复的原因。比如说:老段子或垫话里若是抓住武大郎,便把所有的有关武大郎的俏皮话、歇后语全都搬来,反复应用,力求逗笑,既乏含蓄,又没有什么意义。新段子就很少利用这个庸俗的手法。新段子里多少有了思想内容,不专靠语言支持局面了。


松鼠哥哥丫


说到相声首先大家想的都是德云社,跟当年一提二人转演员,感觉都是赵本山的徒弟,给我的感觉一支独大。现在的相声感觉跟以前不太一样了,老郭同志确实挺难的,又想发展壮大,还不能丢了传统相声,有时候看相声确实感觉有点低俗,有些字例如“屎尿屁”和“骚浪贱”,个人感觉郭老师这方面是不是得稍加整改一下,现在的相声感觉跟看电影一样了,一票难求,总结:在相声市场不景气的时候,德云社针对观众口味的变化,不断的自我调整,把相声的娱乐化功能发挥到极致,造就了现在的相声离不开郭德纲的营销!



源灯笼文化


不说张云雷,单说相声,对事不对人。一个天津00后相声爱好者对现在相声的感悟。 文章较长,慎入。

相声什么时候开始变味儿的

曾几何时,相声,这门曲种开始变了味道。

对于相声,我们也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另外,我写这篇文章,挨骂是肯定的,但是我“无知者无畏”,我觉得作为一个真正热爱相声的人,不能让这个曲艺失去了自己本身的光彩。

这种感觉不是一时脑热,而是早已有之。我承认,我自己不能算是常听相声,但是作为一个天津人,总觉得相声这东西就是扎根于土壤当中摸之不去的东西。不管是小时候听的马三爷逗你玩,还是刘宝瑞先生的连升三级,斗法,官场斗,再到侯宝林大师的关公战秦琼,以及马家的夸住宅,常家的卖布头等等等等。不胜枚举,这些段子也就挥之不去的在脑海中停留。

慢慢的,一个小黑胖子就进入了我周围的世界,他叫郭德纲。对,没错,就是郭德纲。记得最早听他说相声的时候还是07年左右,当时没有那么多的娱乐活动,有的只是一个92.1的相声广播和曲艺杂谈,时不时的能放一些郭德纲的相声,当时觉得,还能有新段子听,挺不错的,慢慢的,郭德纲开始红了起来,当时在想,现在还能有人在坚持这样的东西,真挺不容易的。

再后来,李菁的离开,曹云金的离开,德云社也是从落寞走向了现在的辉煌,不得不说,相声被德云社带进了所有大众的视线里面,但是呢?虽然我对相声的热爱程度不减当年,但是我也在反问我自己,德云社还在说相声吗?德云社的相声为什么现在变成这样了。郭德纲和于大爷我不敢多说什么,虽然被天津的老先生说路数不正,但是至少我可以从他们的相声里面听得出来一个东西,叫三翻四抖,铺平垫稳。德云社的另一位老先生,高峰高老板,当初在天津农学院,相声说的真的就一个字,稳。人家是真正的在钻相声,他想成为大师,他是真正的想帮相声。而其他人,我就真的不敢苟同了。我不停的再问自己,相声为什么会变味儿了呢?

曾经也和喜欢相声的朋友聊起过这些,为什么相声有过辉煌的时刻?在我看来,原因大概是以下几点:

其一:因为当时的电视不是这么普及以至于小品不会压过相声。

其二:当时尚有一批撂地的老先生,不管这些老先生怎么明争暗斗,但是至少他们当时逗的人比这帮平头老百姓难逗的多

其三:当时的社会尚处在一个并不太开放的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所以一些笑话可以让人们笑一笑。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人现在看老相声觉得没意思的原因,毕竟时代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