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領土面積為什麼這麼小,但日本卻這麼有錢?

獵鷹追風


實際上,還有很多國家比日本小得多,而且比日本更富有的。在全球所有國家中人均GDP排名前10的,絕大部分是小國。以下是2018年全球人均GDP排名前10的國家。這10個國家中,只有排名第10的美國是個大國,其他的都是小國,有的還是袖珍國家。比如摩納哥和列支敦士登,人口不過幾萬土地面積只有幾十平方公里。

即使在我國34個省份中,發達的往往都是面積較小的省份。香港、澳門、臺灣就不說了。就是浙江、江蘇、福建等省份,土地面積在全國來說也屬於比較小的。比如浙江省土地面積只有10萬平方公里左右,可能只相當於新疆的一個縣的面積。

所以一個地方經濟發不發達,百姓富不富裕和土地面積並沒有必然的關係。因為現在經濟的發展,不再像傳統農業社會一樣,對土地極度依賴。在傳統社會,單位面積的產出是不會相差太大的。到了現代社會,土地的生產效率會有極大的懸殊。1平方公里土地可以產生1億元的GDP,也可以是零產出。

即使只有37萬平方公里的日本,其經濟產出也是集中在狹長的西太平洋城市帶。在這個城市帶中匯聚了東京、橫濱、名古屋、大阪、神戶等知名工業城市。這個城市帶共性的日本約2/3的GDP。一個東京都GDP就高達1萬億美元,佔了全國的1/5。而面積較廣的北海道,在日本來說是屬於經濟落後的地區。

相反,全球那些人口過億的大國中,除了美國和日本之外,其餘均是發展中國家。俄羅斯、中國、印度,經濟都不發達。俄羅斯人均GDP約1.1萬美元,中國約是1萬美元,印度只有2000多美元。

為什麼面積較小,人口規模中等的國家更容易發展成為發達國家呢?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船小好調頭。這些塊頭較小的國家在進行工業化的時候,比較容易取得成就,也比較容易出成效。而那些塊頭大的國家要想進行工業化,只有一個地方一個地方推進,很難做到全國一同推進。


財經知識局


我曾經見過一個劫道的,很多年了還記得——每天幾乎無所事事,卻從不缺錢,終於有一天我發現他在往土裡挖坑——一根根大黃魚赫然眼前!於是我問一位老人他為什麼那麼富有!?他給我說了幾個老少爺們都知道的話……


勇敢的小蠻牛


題主的問題是:日本的領土面積為什麼這麼小,但日本卻這麼有錢?

大哥,首先日本不小,有3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其次,日本人也不少,有1.26億,比日本人口多的兩隻手都數的過來。

這樣的國家一旦成為發達國家,經濟總量肯定不會小。

目前,日本是全球第三大消費市場,確實很有錢!

所以,最關鍵的問題的是,是什麼讓日本變得這麼有錢的?

日本作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有著極具競爭力的產業,日本以整體在“ 全球競爭力報告”中排名第5 ,並且經常位居全球最具創新性的國家之列!

  • 龐大的汽車產業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汽車製造業大國, 自1960年代以來,日本一直是汽車產量最多的國家中的前三名。在1990年代,日本製造商生產價格實惠,可靠且受歡迎的汽車,讓日本在2000年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汽車生產國。日本的汽車行業目前擁有超過545萬名員工,大約佔到了勞動力的8.3%。近年來,其市場份額略有下降,但汽車出口仍然是該國最賺錢的行業之一!

  • 龐大的電子產業

從1960年代的晶體管收音機和彩色電視機開始,日本發展了一個多方面的電子產業。儘管由於來自其他國家的競爭,日本電子公司的份額已從頂峰時期大幅下降,但日本電子業是世界上最大的產業之一。

  • 發達的生物技術

日本擁有世界上最發達的生物技術產業,而且,政府一直在支持該行業的發展,並通過了多項法律來協助該行業的發展,它被視為一項國家戰略。

目前日本有亞洲最大的生物數據中心,世界第三大藥品市場!

  • 發達的機械行業

日本是世界第二大機床生產國,也是最大的機床出口國。日本在這一領域的實力對其他行業的競爭力至關重要,因為它們具有“母機”的功能,即能夠生產其他機器的能力。

  • 納米產業

2005年,日本納米技術市場價值330億美元,預計到2030年將增長到超過3,100億美元。日本通過促進公司與大學或研究中心之間的合作,在納米技術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還有其他產業就不說了,總之日本在全球很多高端行業都極具競爭力。。

如果這樣的國家還沒錢,那大家還奮鬥什麼,學習狗熊睡大覺不好嗎?


歷史風暴


要說日本的關東關西互懟大家肯定已經不陌生了,但就在東京內部也有互相瞧不起的“鄙視鏈”。東京究竟哪裡最有錢呢?一起來圍觀富婆們的互懟現場吧!

要是說起這種搞事情的題材,那肯定和《月曜夜未央》這個節目脫不了干係。這是一個熱衷於“稍微觸及一點社會問題”的迷之節目,曾多次“挑撥”日本各地關係。

大阪就憑藉“老土、方言、闖紅燈、不守規矩”等關鍵詞頻頻被黑,同處於關西的京都則被認為是“傲慢、瞧不起人、墨守成規”。

而奈良,emmm,被認為是天天騎鹿的地方……

奈良人民生氣地表示,我家不僅有鹿,我還停在停車場了呢!

是不是想起“新疆人都騎馬上學”“東北路上能看見熊”的笑談了?沒關係啊,北海道也被認為是滿街有熊的地方呢!

如果說這些都是因為不瞭解,那最近東京23區之間的互懟和互相瞧不起可就有點歧視的意思了!

世田谷地區的人驕傲地稱自己是“rich people”,從而引發了其他地區的抨擊和鄙視。

畢竟港區是經常就能看見知名藝人的時髦地區,位於東京的中心,擁有很多繁華的商業街,城市化水平很高,港區居民似乎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優越感。

然而,港區的平均年收入還是輸給了千代田區,房價也被千代田區甩了幾條街。

畢竟,千代田區是一個隨隨便便採訪一下年收入就能過千萬的地方啊……有沒有住在千代田區的小夥伴跟我們介紹一下這個地方真的是富人居住的嗎?

其實東京的23個區各有特色,而且功能也不同。比如說充滿了日元味道的千代田區,畢竟是皇居的所在地,國會、法院、警察局都在這裡。還有明治大學等一些名校,和很多知名的大公司,秋葉原也在千代田區,這也就難怪這裡似乎是達官貴人云集之地了。

與之相對,足立區則被認為是不良青年最多的地方,因為這裡的房價在整個東京算是最低的。日本三大貧民窟之一的山谷地區也在這裡,不過近年來隨著治安和福利的改善,當地環境也有所好轉。

由此可見,在東京繁華的外表下,也存在著極大的貧富差距。其實大阪也是如此,居住著需要救濟的人們的愛鄰地區就在熱鬧的動物園和鐵路線旁邊,不由得令人深思。


關於日本,我們專業,赴日工作留學,加weixin:monsterxinzi


看日本


首先日本的領土面積小不小其實得看和誰比。如果拿日本的國土面積同中國進行比較當然算小了,畢竟全世界也就只有俄羅斯、加拿大、美國這幾個為數不多的國家可以和中國在國土面積上一較高下,這其中加拿大和美國的國土面積同我國大致相當,只有俄羅斯的國土面積幾乎相當於我國和世界第六領土面積大國澳大利亞的總和。日本的確比中國小得多,可如果以中國作為參照物就意味著世界上根本沒幾個大國。那麼日本的國土面積在世界上究竟處於什麼位置呢?目前全世界有兩百多個國家和地區,日本的國土面積在其中位居第62位。國際上一般將國土面積大於100萬平方公里的國家稱為巨型國家,全世界一共有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印度、阿根廷、哈薩克斯坦、阿爾及利亞、剛果民主共和國、沙特、墨西哥、印尼、蘇丹、利比亞、伊朗、蒙古、秘魯、乍得、尼日爾、安哥拉、馬裡、南非、哥倫比亞、埃塞俄比亞、玻利維亞、毛里塔尼亞、埃及29個巨型國家。國土面積在50萬到100萬平方公里的國家稱為大型國家,全世界一共有坦桑尼亞、尼日利亞、委內瑞拉、巴基斯坦、納米比亞、莫桑比克、土耳其、智利、贊比亞、摩洛哥、緬甸、阿富汗、南蘇丹、法國、索馬里、中非、烏克蘭、馬達加斯加、博茨瓦納、肯尼亞、也門、泰國、西班牙23個大型國家。國土面積在10萬到50萬平方公里的國家被稱為中型國家,國土面積377972.28平方公里、排名全球第62位的日本就屬於這一梯隊。全世界一共有55箇中型國家,日本的國土面積在中型國家梯隊中排名第9位,顯然在中型國家梯隊中日本算是一個大國。這樣比較就不難得出結論:日本是一個較大的中型國家,也就是說在全球範圍內日本的國土面積排名處於中等偏上的位置。日本的陸地面積小於我國的新疆、西藏、內蒙古、青海、四川、黑龍江、甘肅、雲南8個省區,大於其他26個省區,也就是說日本的國土面積如果拿來和我國進行對比大致就相當於我國一個較大的省級行政區。

不過這種單純以國土面積衡量國家大小的做法已在國際上受到了越來越多的質疑,這是因為隨著科技的進步已使人類開發海洋資源的能力越來越強,海洋已被越來越多的國家視為是可開拓的新疆土。理論上一旦擁有一個哪怕面積很小的島嶼都能使一個國家至少擁有1500平方公里的領海面積以及43萬平方公里的專屬經濟區面積。專屬經濟區雖不等同於領海——外國船隻可以無害通行,但所屬國對專屬經濟區的資源是享有排他性權利的。目前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傾向於使用由領土、領海、專屬經濟區三者共同構成的海陸總面積作為衡量國家體量的指標:當今世界海陸總面積最大的國家是2466萬平方公里的俄羅斯。有著1709萬平方公里廣袤國土的俄羅斯在北冰洋和北太平洋地區有著漫長的海岸線,儘管地處高寒緯度地帶的俄羅斯海岸線常年封凍,俄羅斯因此缺少天然不凍良港作為出海口,但俄羅斯的領海面積並不小,隨著未來北冰洋航線的開通將會使俄羅斯最大的受益者。全世界海陸面積第二大的國家是2181萬平方公里的美國,由於美國在太平洋正中心擁有夏威夷群島、中途島等地,從而得以幾乎把小半個太平洋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國土面積769萬平方公里的澳大利亞是世界第六領土大國,但由於澳大利亞獨佔整塊大陸,因此其東西南北皆有廣闊的領海面積,澳大利一得以憑藉1619萬平方公里的海陸總面積位居全球第三。全球海陸總面積排名第四位的是1558萬平方公里的加拿大。我國除了960萬平方公里陸地國土面積之外還有300萬平方公里的領海面積和173萬平方公里的專屬經濟區,因此以1433萬平方公里的海陸總面積位居世界第五。海陸總面積位居全球第六至十二位的國家依次是1217萬平方公里的巴西、1075萬平方公里的法國、801萬平方公里的印尼、695萬平方公里的新西蘭、571萬平方公里的英國、559萬平方公里的印度、514萬平方公里的墨西哥。我們的地理教科書將日本定義為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實際上這更多是就傳統的陸地資源而言的,在新型海洋資源領域日本不僅不匱乏,甚至還是一個世界級的海洋資源大國:說起日本我們往往只注意到了其37.8萬平方公里的領土面積上缺乏各種資源,卻往往忽略了日本還有31萬平方公里的領海面積、361萬平方公里的漁業水域,海域面積達到了陸地國土面積的十倍以上,日本因此得以成為全球海陸總面積排名第十三位的國家。

日本地處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的火山地震帶上。這一地理位置的壞處是地震、火山、海嘯等地質災害頻發,好處則是火山地震帶上盛產各種稀有金屬礦產,同時肥沃的火山土十分利於農耕。日本自古以來就盛產金、銀、銅、錫等貴金屬,明代中國之所以被稱為“白銀帝國”一部分原因是通過與西洋人的貿易獲得來自美洲的白銀,而另一部分原因則是通過中日貿易從日本吸納白銀。實行金本位制的古代日本重黃金而輕銀銅,而中國實行銀本位制,如此一來中日貿易就成了各取所需的互惠貿易了。與此同時日本盛產各種海產,糧食產量也不低,因此日本自古就人口稠密。早在1720年日本的江戶城人口達到了100萬,而同一時期作為東方傳統的老大帝國都城的北京人口為74萬,作為新興的西方工業文明象徵的倫敦只有70萬。當時日本的城市化率已達到5%-6%,而同時期的歐洲只有2%。當羅斯柴爾德家族的生意剛起步時日本的金剛組已屹立千年不倒,大阪還誕生了世界上最早的大米期貨市場。日本所謂的資源匱乏其實更多是指日本缺乏巨型鐵礦、煤礦、石油等礦物資源,事實上日本的海洋漁業資源和森林資源方面在世界範圍內都算是相當豐富的,而在其他資源方面的確是相對比較匱乏的,也正因如此才使極強憂患意識的日本格外重視戰略資源的儲備工作——目前在戰略原油資源的儲備上日本以158天居全球首位。日本作為一個呈狹長狀分佈的多山地島國、人口多、礦物資源匱乏曾被視為是對經濟發展不利的,這甚至成為日本發動對外侵略戰爭的誘因之一。然而在戰後日本的地理特徵卻顯示出一定的優勢:呈狹長狀分佈的眾多島嶼之間整合得異常緊湊(本州與四國之間的瀨戶內海,最狹窄處寬度僅約10公里,本州與九州之間的關門海峽,最窄處甚至僅有1公里),這就為建設連接各島嶼的交通運輸線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日本海岸線綿長,擁有眾多的優良港灣,而多山地形使日本的城市和重工業幾乎都集中分佈在海岸線上,這就大大方便了用船舶進行大量運輸,在國際貿易日益繁榮的時代日本這種島國優勢就得到了進一步釋放。


目前全世界只有中國、印度、美國、印尼、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亞、孟加拉國、俄羅斯、墨西哥、日本、埃塞俄比亞、菲律賓十三個人口上億的國家。日本憑藉其1.26億的人口數量得以躋身全球第十一位。早在明治維新之前的1850年日本的男孩識字率就已達到45%上下,女孩在13%左右,總識字率不僅超過了當時的清朝,也超過了當時的世界霸主大英帝國。1872年9月明治政府開始正式實施義務教育制度,儘管比英國晚了兩年,但仍早於法國和美國。到1912年日本的學齡兒童就學率已達98.2%。時至今日他們已完成小學到初中全面義務教育——從小學到中學全面免收學費,中小學入學率100%,大學毛入學率為40.3%,受過大學教育的人數佔總人口的比例高達48%,成人識字率近100%。相對可觀的人口規模搭配上高度成熟的義務教育制度使日本能充分享受人口紅利:進入21世紀的日本在18年間拿了18個諾貝爾獎。近五年來日本每年的科研投入平均約為1400億歐元,佔其國內生產總值3.6%左右,平均每年每人約1100歐元。2007年至2017年期間日本發表和引用的論文數分別為81萬和972萬。日本一共有8所大學躋身全球排名前200名的大學行列,其中最高排名位全球第34位。日本最近五年的專利發明項目多達22.4萬件,在專利數量上僅次於美國。日本曾以資源匱乏、人口過剩作為發動對外侵略戰爭的藉口,然而事實證明受過良好教育的高素質產業勞動力不僅不是負擔,反而是日本實現戰後國家復興的強大推動力量。不過日本的人口紅利優勢目前是呈下降趨勢的,而問題的根源就在於少子化、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發佈的人口動態統計顯示:2017年全日本新生嬰兒為946060人,比上一年減少30918人,創下歷史新低。在上世紀90年代末至21世紀初我國的地理教科書上人口上億的國家只有十個,而日本就名列其中,如今又過去了近二十年時間,日本反而跌出了全球人口前十的行列。

1945年戰敗投降後的日本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百廢待興:當時由於糧食的缺乏,只得實行配給制——每人每天限定食用297克的食物,這其中30%是白薯、大豆和豆餅,米麵和肉類幾乎快要絕跡了。與此同時在國家的配給制度之外整個日本湧現出了6萬個倒賣各類物資的黑市,黑市上的米價漲到了政府配給物價的130到180倍之間。全國城鄉失業者高達上千萬,另外還有150萬肺癆患者、200萬戰爭孤兒和1800萬無家可歸者。戰爭導致了超過200萬人的死亡,除京都和奈良之外幾乎所有城市都遭到了空襲,一共有250多萬個建築物在空襲中被毀:僅在東京就有709906處住房被毀,當時東京的街頭散佈著200萬噸碎片;大阪也有32.8237萬間房屋被毀;神戶被毀的房屋數量是13.1528萬間;名古屋為13.6556萬間。美國佔領當局必須每天向日本提供100萬美元的資助,至少運來6000噸大米才能保證儘可能少餓死人。日本投降後的第二年(1946年)的工業生產僅相當於戰爭爆發時的七分之一左右,煤炭產量只有戰前的八分之一左右,生鐵產量只有戰前的十二分之一左右。可我們不要忘了二戰前作為世界八大工業國之一的日本就能自主生產飛機、坦克、汽車、航母等等,儘管戰爭摧毀了有形的工廠、銀行、學校、醫院,但卻並沒摧毀日本長期以來積累下來的無形的技術、人才、制度優勢,這就為日本的戰後復興奠定了基礎。

與此同時戰敗也為日本提供了一次難得的歷史機遇——恰恰正是在美國佔領當局的扶植下日本實現了戰後經濟復興和現代化國家轉型。正是在美國佔領當局的扶植下日本得以解決戰後初期嚴峻的糧食問題,也是在美國佔領當局的授意下日本的新憲法得以制定,此後日本全體公民無論性別、財富多寡、社會地位首次可以享有平等的選舉權;他們可以自由發表言論和組建社團而不必再像軍國主義政府執政時期那樣謹小慎微;在沒有律師的即時介入和經過合法的審判程序之前任何人都不會被逮捕定罪;人們不用再擔心無端的搜查,也不會再有人闖進他們家中徵錢、徵糧、徵兵。正是1946年10月21日通過的《土地改革法案》使日本的無地農民獲得了祖祖輩輩夢寐以求的土地。毫無疑問這對提升日本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從而推動日本戰後農業的發展起到了無比重要的作用——至少一個立竿見影的效果是:令當時的日本政府焦頭爛額的糧食危機問題迎刃而解;而從更為長遠的視野審視日本的農地改革使日本開始真正邁入發達國家的門檻——在戰前日本儘管是亞洲首屈一指的工業國,然而戰前的日本農村其實仍是相當落後的,農地改革實際上成為了日本戰後統籌協調城鄉發展的第一個重大舉動。1961年日本又制定了旨在扶植農業生產的《農業基本法》:政府開始有意識為農民提供低息貸款和拖拉機等農業機械設備。根據日本機械振興協會1964年對2061戶農戶的調查數據顯示:購買農機具的農戶自有資金佔77%。1960-1970年農村地區的拖拉機、耕耘機數量增加了8倍,農用卡車增加13倍,其他農機具增加了2倍。在農業機械化取得長足發展的同時各種農業協會異軍突起併為農民提供各種技術扶持。土改可以視為是日本實現戰後國家復興的第一步:戰前的日本儘管已是世界主要工業化國家之一,然而在技術上相比歐美髮達國家仍有相當的距離,與此同時日本將國內財富大部分用於擴充軍備進行對外侵略擴張,實際上國內民生狀態同歐美髮達國家相距甚遠。這點在農村地區表現得尤為明顯,正是土改促使日本農村在戰後迎來了轉型發展,縮小了日本國內城鄉區域之間的發展落差。

戰後初期日本的工業生產和農業生產一樣處於一種萎靡不振的狀態:1946年日本的工業產值只有戰前的七分之一左右、煤炭產量只有戰前的八分之一左右、生鐵產量大約為戰前的十二分之一左右。鑑於日本戰後糟糕的國內經濟狀態當時東京大學的經濟學教授有澤廣巳提出用傾斜生產方式解決當時日本面臨的困境——利用當時日本還能動用的為數不多的經濟資源集中於重點行業領域以期實現質的飛躍,說得通俗些就是就是有多少米煮多少飯。1946年8月12日當時的吉田內閣在根據有澤廣巳的傾斜生產方式理念成立了經濟安定本部並將煤炭和鋼鐵列為重點產業,實行低息優先貸款和價格補貼政策:先將全部進口的重油撥給鋼鐵生產部門,再將由此增產的鋼鐵投入分配給煤炭生產部門,以相互促進的辦法以期實現兩個產業的循環增長,進而再把生產出來的煤炭和鋼鐵分階段投入其他產業部門,以擺脫生產萎縮、供給不足的現狀。在這一時期日本儘管在政治上受美國佔領當局的管轄,但在經濟政策上卻沒選擇傳統的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的路線,而是採取了一種介於西方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和蘇聯的計劃經濟之間的以國家干預主導為基本特徵的統制經濟模式。在日本戰後最早上臺執政的兩屆內閣——吉田茂內閣和片山哲內閣都堅持推行傾斜生產方式,試圖以政府的強力干預重振已陷於崩潰境地的日本經濟。在日本戰後百廢待舉的時期這種政府強力干預的行為的確促進戰後的恢復重建工作,然而所有資本投入完全依賴於國家的復興金融金庫,財政壓力自然很大。越來越多的日本經濟界人士開始意識到:這種政府強力干預的模式只能是日本應對迫在眉睫的戰後恢復重建工作的應急對策,真正要實現日本的經濟復興還是要加大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作用。片山哲內閣時期相繼讓著名的經濟學家都留重人、下村治、大來佐武郎、稻葉秀山等人加入內閣,此後日本的經濟學家在日本內閣中開始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對日本的經濟復興顯然是有利的。1947年日本的煤產量比上年增長了28%,達到2932萬噸;1948年原煤又上升到3477萬噸,比上年增長18.6%。與此同時普通鋼材的產量比上年增長了116.3%,機械工業生產指數比上年增長了71.3%。

由於戰爭的破壞導致日本的對外貿易同農業和工業生產一樣出現了嚴重的萎縮,而對日本這種資源匱乏的島國而言:對外貿易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事實上戰後的日本乃至迄今為止的日本執行的都是貿易立國的基本國策。然而當二戰結束時日本的對外貿易幾乎陷於崩潰的境地——比起用於對外貿易的商船隊在戰爭中造成的有形破壞而言:更要命的是日本喪失了貿易市場。戰前日本對外貿易最重要的兩個對象美國和中國都因為戰爭而走到了日本的對立面,儘管戰後不久日本就得以重新恢復對美貿易,然而中國在幾年後誕生了新生的人民政權。在當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的封鎖遏制政策下日本是不可能同新中國建立貿易關係的,事實上日本自己也追隨了西方陣營這一封鎖遏制政策,這意味著日本失去了戰前相當重要的一個市場。為此日本政府和商人不得不著手開闢新的貿易市場:這一時期日本主要集中精力於開拓東南亞市場,與此同時他們也加強了同歐洲國家的貿易往來。由於戰後日本按美國佔領當局的意志制定了《和平憲法》:“永遠放棄把利用國家權力發動戰爭、武力威脅或行使武力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為達此目的,日本不保持陸、海、空軍及其他戰爭力量,不承認國家的交戰權”。這使日本無需承擔軍事費用,無形中為日本的經濟發展節省了相當多的資源。1950年6月訪問日本的美國國務卿顧問杜勒斯試圖遊說日本政府重整軍備,美國這一做法實際上是想把日本打造成為自己在亞洲遏制戰略對手的橋頭堡,然而當時的日本首相吉田茂拒絕這樣做——原因是日本經濟還處於恢復階段,如果此時為非生產性的軍備話費鉅額資金的話,那麼將會使日本經濟的復興背上沉重的負擔。

與此同時隨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之間的冷戰對峙格局日益形成,美國決心將日本打造成自己在亞洲封鎖圍堵社會主義國家的橋頭堡,正是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下美國對日本的政策由打壓逐漸轉向扶持。這一時期美國對自己的歐洲盟友推行了馬歇爾計劃以恢復振興歐洲經濟,而在日本道奇路線則應運而生:日元對美元的單一匯率被確定為1美元兌換360日元,這一措施從根本上決定了日本經濟的穩定。道奇宣佈單一匯率後進出口商品實行統一匯率,擴大了日本的進出口貿易,更是有利於日本的出口,為日本的貿易立國奠定了金融基礎。在日本國內經濟學家的傾斜生產方式下生產逐漸恢復了,然而通脹問題又日益嚴峻起來。在道奇路線的指引下通脹被遏制住了,卻帶來了近百萬工人的失業問題。1949年9月由於英鎊貶值壓迫到日本的出口,於是日元匯率也隨之下跌。這時日本政府開始認為道奇路線已無法解決日本經濟面臨的新問題,因為這時其他國家的戰後經濟復興都已走上正軌,日本卻依然在蕭條的邊緣徘徊,於是日本政府打算放棄道奇路線而改弦易轍,可美國佔領當局卻不同意。無可奈何的日本央行和政府只得採取金融緊縮政策,而這使本就不景氣的日本經濟更加雪上加霜。然而就在第二年一切都改變了,因為朝鮮戰爭爆發了:朝鮮戰爭中美軍的司令部就設在日本東京,日本成為美國海軍、空軍出擊的基地,同時也是美軍軍需物資的中轉補給基地。一時間軍事訂單如潮水般湧來,而以船舶、鐵路等為代表的交通運輸行業則直接在軍需物資的週轉調度過程中被最大限度地運營起來。不難想象這些對當時處於蕭條狀態中的日本經濟而言將帶來何其巨大的提振。持續3年的朝鮮戰爭使日本從美國獲得了高達10億美元的“特需”收入,這還沒考慮到駐日美軍以及其他所有外國駐日機構在日本消費所支付的款項。相比直接的經濟收入而言:駐日美軍以及其他所有外國駐日機構需要日本人為其提供各種各樣的服務,這就為日本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就業的增長又進一步提升了日本的內需,從而促進了宏觀經濟的整體發展。整個朝鮮戰爭期間日本興辦了大量工廠,基本實現充分就業,股票市場也開始回暖,外匯收入猛增,棉紡織品的出口量躍居世界首位。到1951年日本經濟已全面恢復到戰前水平,隨後日本利用從西方國家引進先進技術與設備實現了經濟的加速發展。

在當時的冷戰格局下美蘇展開了日趨激烈的軍備競賽,這導致美、蘇兩國往往將資金優先用於軍工研發生產,而在民用工業領域則不可避免有所收縮。這種現象蘇聯表現得更為明顯,最終導致了蘇聯在農業、輕工業、重工業比例上的失衡,進而影響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成為蘇聯解體的誘因之一;然而即使強大如美國者在冷戰期間也不可避免出現了民用工業萎縮的現象,在這一過程中日本趁機佔據了美國民用工業所退出的國際市場份額。與此同時美國出於扶植日本的目的而向其開放了國內市場,技術方面也對日本進行有意識的扶植。事實上在二戰之前乃至戰後初期日本產品在國際市場幾乎等同於廉價劣勢的代名詞,然而在獲得美國的技術扶植後善於學習的日本人迅速令世界改變了對日本產品的既有印象。當然打鐵還需自身熱——儘管日本戰後經濟的崛起有美國扶植的因素,但至少日本並不是扶不起的阿斗。戰後經濟重建時期的日本沒走傳統的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的道路,而是選擇了一種介於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與蘇聯計劃經濟之間的統制經濟模式:在這種模式指導下日本政府有意識地加大了對企業的扶植力度。同時日本企業形成了在全世界範圍內都較為獨特的經營理念:首先日本企業並不將盈利作為第一目標,而是將佔據市場作為第一目標,通過更為物美價廉的產品培養固定忠實的消費者群體;其次日本企業極為重視人才,也極為講究團隊協作意識,甚至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日本公司實行的是終身僱傭制——只要員工不存在令公司蒙受重大損失的嚴重過失就不會解僱員工,同時隨著員工工齡的增長會使其在工資福利待遇上水漲船高,即使在遭遇經濟危機時當時的日本企業的第一反應通常都不是裁員。這一時期的日本企業表現出很高的創新能力:生產摩托車的本田公司在開始生產汽車時組織了一個研發小組專門分析歐美髮達國家的汽車技術,結構在半年內就設計出具有自己風格的汽車。

1955年日本農業取得大豐收,與此同時日本各項經濟指標都已超過戰前最高水平,這一年日本的實際國民生產總值已達到戰前的135%、工業產值達到戰前的158%、農業產值達到戰前的148%、人均實際國民總產值達到戰前的105%。以此為標誌日本已走出戰後經濟恢復重建時期,開始真正邁向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就在這一年日本政府公佈的戰後《第十次經濟白皮書》中強調:在恢復中求發展的時代已經結束,從此以後日本的發展要依靠實現現代化,於是提倡科技創新的呼聲日益強烈。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在科技教育領域奠定的基礎並沒在二戰中被摧毀,相反在戰後日本進一步強化了自己在科教領域的實力——義務教育從六年提高到九年,到70年代日本的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已達到100%、高中入學率達到97%、大學入學率達到30%。日本在科教領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為日本經濟的進一步振興提供了人才優勢。1961年12月27日當時的池田內閣正式通過了《國民收入倍增計劃》——這一計劃的核心在於:以10年為期限力爭使日本國民的收入在進入70年代時比60年代初增加1倍以上。這一計劃的提出和實施極大提升了人們的勞動工作熱情。戰前日本的工人曾在財閥的盤剝剋扣下一天辛勤工作十幾個小時,卻連維持他們和家人基本生活的食物都無法獲得;然而在1945年12月22日終於可以組建自己的工會組織,1946年9月27日他們獲得了罷工的權力並且企業主不再能隨意開除他們,1947年9月1日他們獲得了最低工資保障和對最長勞動時間的限制性規定。隨著經濟的發展日本開始完善各種國民社會福利保障,這一切大大提升了日本人民的工作積極性,到1968年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已超過聯邦德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號經濟大國。到1970年日本各項經濟指標均超過了《收入倍增計劃》所規定的目標:國民生產總值超過了目標的41%,工人工資增長了2倍以上,私人投資也超過了預計目標的42%。

70年代後日本不僅在資本主義世界第二經濟強國的寶座上越坐越穩,甚至在很多方面出現了直逼美國的趨勢。進入80年代後日本開始在全球各地大采購,一時間日本人甚至開始熱衷於買下整個美國的話題。這時日本人絲毫沒意識到已然出現的經濟泡沫問題,最終在美國的《廣場協議》刺激下終於導致了日本泡沫經濟的破滅,從此日本進入了所謂“失去的二十年”。事實上日本媒體用“失去的二十年”一詞形容泡沫經濟破滅對日本的打擊是因為這打擊的確過於沉重,然而這並不是說自上世紀90年代泡沫經濟破滅後的二十年日本就當真停止了一切發展:泡沫經濟破滅後的日本仍貫徹著外向型貿易立國的戰略——通過以工業製成品出口為主的外向型經濟發展,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以此攫取超額利潤,加速擴大再生產。在國際商戰中日本大規模引進國外先進技術,重點依靠六大企業集團創出本國的名牌和拳頭產品,利益九大商社打通海外市場。泡沫經濟破滅前夕的1995年是日本經濟的巔峰——這年日本人均GDP達到4萬美元左右,排名進入全球前5的日本甚至高於美國。同年中國大陸地區的人均GDP只有六七百美元,這還不到日本的2%。儘管泡沫經濟破滅後日本進入了所謂停滯的20年時期,但這一時期日本經濟並沒停止發展,只不過日本經濟的發展勢頭相比其他世界主要經濟體明顯慢了很多,但由於日本經濟早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所以即使是年均0.77%的增速實際上也會帶來很大的增量。即使日本經濟在20年左右的時間增速緩慢,但仍足以使自己的人均GDP保持4萬美元左右的水平,這樣依舊能排名全球前列。

泡沫經濟破滅的確令日本經濟從上世紀80年代那種突飛猛進的增長狀態沉寂下來,但如果就此認為日本經濟在所謂“停滯的20年”完全沒任何發展就與事實不符了。事實上在泡沫經濟破滅前夕的90年代初日本就已展開對21世紀發展戰略的研究:1990年日本通產省提出《2000年的產業結構》政策展望報告;1991年和1994年日本經濟研究中心兩度發表了題為《2000年的世界與日本》預測報告;1995年12月日本政府《1995~2000年度新經濟計劃》正式出臺;1996年初日本經濟研究中心進一步提出題為《新產業論》的2010年日本中長期遠景並協助通產省完成了關於21世紀產業結構的報告。這些報告和計劃均提出一個共同觀點:以信息和通訊一體化為特徵的新技術革命可能使以往的產業和社會組織發生根本性重組。21世紀日本將面臨老齡化社會與國際大競爭時代,因此有必要對日本的產業結構、經濟體系進行調整與改革。事實上日本經濟在經歷多年的高速增長後進入相對放緩的時期是一種必然趨勢,只不過泡沫經濟的破滅加劇了這一趨勢。事實上日本政府和經濟界對日本經濟的放緩趨勢是事先有準備的,在泡沫經濟破滅前日本經濟的轉型其實就已開始佈局,當然泡沫經濟的破滅的確是令當時的日本政府和經濟界始料未及的,他們不得不應對這一事先未能預料到的新情況。


泡沫經濟破滅後日本政府採取了包括降低利率、增加政府開支等辦法克服危機,然而事實證明這一切都是無濟於事的:日本央行的再貸款利率降到了0.5%的水平,這意味著幾乎已沒繼續降低的空間了。1996年日本的財政赤字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5.4%,在西方七國集團中高居第二位。1997年初時任日本首相橋本龍太郎提出了包括行政改革、財稅體制改革、金融體系改革、經濟結構改革、社會保障改革和教育改革在內的六大改革措施。橋本政府改革的重點是到2003年將財政赤字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5.4%降到3%。因此日本政府採取了緊縮性財政政策。從1997年4月1日起日本為維持政府財政平衡而大幅提高消費稅。此舉導致消費下降:汽車和連鎖店消費連續6個月下跌,導致日本經濟在1997年第二季度出現了高達11.2%的負增長,刷新了石油危機以來最大的歷史紀錄。當年9月日本經濟企劃廳在其經濟預測報告中將過去15個月一直使用的“民間需求穩健恢復”中的“穩健”一詞刪除。10月份的報告中又將“個人消費朝著復甦方向前進”改為“復甦速度相當緩慢”。10月21日執政的自民黨通過了經濟振興方案:建議政府採取多管齊下的方針,從解除管制、盤活不動產市場、輔助中小型企業及改革稅制四個方面著手促進經濟發展。泡沫經濟破滅對日本的打擊固然是沉重的,但並沒破壞日本經濟的基礎。

自20世紀80年代起日本就確立了“技術立國”戰略,日本的科學研發能力位居世界前列。1994年12月日本政府發表的《尖端基礎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方針》中提出了日本在10年內十大重點攻關領域:利用電腦進行物質解析技術;觀測及記錄生物構造與機能技術;細胞培養與物種保存技術;以原子和分子為單位的超微製造材料技術;從原子到地球規模的測量解析技術;模糊方式解析實驗數據技術;接近人類感覺的傳感技術;耐久與安全測評技術;促進思維的模擬技術;微空間醫療技術。如今日本在新材料,能源、生物、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產業領域日本可謂獨領風騷,索尼、松下等電子產品品牌完全不輸於美國,甚至在某些技術上已經領先於美國,目前美國尖端武器的電子裝置中使用所用的陶瓷部件95%都是日本製造的。日本每年的科研經費達1300億美元,高居全球第二。迄今為止日本已誕生過28位諾貝爾獎得主,位居全球第6位。推進技術立國戰略的關鍵在人。因此1994年6月通產省提出《為走向“新技術立國”推進綜合性、戰略性、國際產業研究合作》報告:建議加強與其他發達國家的科技人才交流,建立研究信息網絡,建立企業、政府、學界三結合的“產、官、學”聯合攻關機制,促成研究開發成果迅速變化為企業的新產品。

日本是亞洲率先實現工業化的國家——當其他亞洲國家還在為爭取民族獨立奮鬥時日本已是一個工業化國家。日本建立了涵蓋電子、汽車、半導體、造船、鋼鐵、軍工、化工、醫藥、食品加工等各領域的成熟工業體系。以半導體芯片技術領域為例:近二十種必須原料之中日本就獨佔3/4的份額。特別是日本互聯網帝國軟銀集團在2016年收購了半導體技術設計大佬ARM,所以現在的日本既在上游有著設計核心,又在下游摸著產品製造,還在中游把控著原料。日本的汽車生產量超越美國和德國,是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國,日本的豐田、馬自達、本田、日產等汽車品牌因此享譽全球。在實體產業發展的同時日本的流行文化與其工業製成品一樣開始佔據國際市場:從1951年4月起“光文社”的《少年》漫畫雜誌開始連載手冢治虫的漫畫作品《鐵臂阿童木》,如今阿童木已成為日本動漫文化的典型代表,其影響力早已跨出了日本的國門。1954年的電影《哥斯拉》創造了此後數十年間經久不衰的日本流行文化符號,1956年《怪獸王哥斯拉》登上了美國銀幕,從此這一日本流行文化符號開始走向世界。1970年1月《小學1-4年級生》雜誌開始連載藤子·F·不二雄創造的漫畫作品《哆啦a夢》,這部作品很快就和《鐵臂阿童木》一樣成為整整一代亞洲青少年的童年回憶。1974年三麗鷗公司為其設計的凱蒂貓形象創造了一段頗具世界性的簡歷:“凱蒂貓出生於英國倫敦並於父母和雙胞胎姐妹咪咪生活於此。凱蒂和咪咪都念三年級,她的興趣是音樂、讀書、吃妹妹自己做的餅乾以及最重要的交新朋友”。凱蒂貓這一卡通人物形象為三麗鷗公司創造了100億日元的利潤。由井出博正作詞、遠藤實譜曲、千昌夫演唱的《北國之春》於1977年4月5日發行,到1979年《北國之春》唱片累計賣出500萬張,這首歌的影響力同樣跨出了日本國門——1988年中國大陸將其評為“過去10年最為人們所熟悉的外國歌曲”。這首歌曲還在泰國、蒙古、印度、越南、菲律賓、美國夏威夷、巴西唱開,成了一首為15億人所喜愛的歌曲。1984年鳥山明創造的《七龍珠》截至2018年在全世界範圍內累計發行超過2億5000萬部,同時這部作品還作為被改編為遊戲次數最多的漫畫而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同年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的《風之谷》使其獲得了國際盛譽。日本是亞洲比較少有的可以同時利用工業、農業、貿易、金融以及文化產業賺錢的國家。

事實上GDP並不能完全準確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水平,尤其是像日本這種有著龐大海外產業體系的國家:日本作為世界資本輸出大國有四分之三的製造業企業都在海外建廠生產。海外產業的產出雖沒計入日本的GDP之中,但創造的利潤卻轉移到了日本本土,成為了日本的居民收入。日本豐田汽車在1997年其營業收入約為900多億美元,2017年上漲到2600億美元。豐田汽車大部分的流水線都已經移居海外,日本本土並不多,但是該企業產生的利潤卻全部流回到日本本土。2002年日本在三個重要領域位居世界第一:外貿盈餘達9.9萬億日元,是外貿順差最多的國家;外匯儲備4697億美元,是外匯儲備最高的國家;對外淨資產(純債權)餘額達175.3080萬億日元,是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截至2014年日本海外淨資產增加13%,達到366.9萬億日元(約合3萬億美元),至此日本已經連續24年為全球最大債權國。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首先要糾正一下題主的看法:

1,日本的領土面積有37萬多平方公里,屬於中型國家。日本領土面積比英國、德國、意大利等國要大得多。

2,日本海岸線很長,日本領海加上日本專屬經濟海域面積,那是相當可觀的,據說排在全球第六位。因而日本的海洋經濟十分發達,日本是海洋經濟強國。

3,日本位於火山地震帶上。壞處是經常地震,好處是火山地震帶上,盛產各種稀有金屬礦產,而且火山土十分肥沃,十分利於農耕。

自古很多人類文明中心,就位於火山地震帶上,例如古羅馬、古波斯、古埃及、古印度都是位於地震帶上。

總之,日本自古富庶,日本自古就屬於人口稠密地區。

日本盛產金、銀丶銅丶錫等貴金屬,古代我國的白銀丶銅,有一部分就是通過中日貿易,從日本流入我國的。古代的日本實行金本位制,重黃金而輕銀銅。而我國實行銀本位制,如此一來,中日貿易,就成了各取所需的互惠貿易了。

日本盛產各種海產,糧食產量也不低,因此日本自古就人口稠密。

所謂日本資源匱乏,只是指日本缺乏巨型鐵礦、煤礦、石油礦而已。

日本之所以富足有錢,主要原因是:

1,日本面對著極為廣闊的亞太大市場,而且日本工業化起步早,底子好,有先發優勢。

2,日本人很擅長進行高科技產業投資。日本人投資高科技產業,不但關注科技的先進性,日本人更關注投入產出比。日本人只會重點投資那些中短期內,能創造鉅額利潤的高科產業的重點環節。

3,日本人有全局觀念,日本人一直在認真的做全球產業佈局。

4,日本人很會投資海外有潛力的經濟項目,日本人在海外的金融運作是很成功的。

5,日本的內政外交,全都是著眼於服務經濟、著眼於為日本創造財富。安倍政府,在這個方面,做得最為出色。

綜上所述,儘管曰本有產業空心化丶國民老年化、少子化等一系列問題。但是這些問題,絲毫不影響日本的財富增長,因為日本人是以經略全球的思維去看待經濟問題的,去處理經濟問題的。

日本的經驗,值得各國深思和借鑑。


鬼影147951010


怒答此題!

我們的偏見太多了,平時小日本小日本的叫,總覺得日本很小。事實上,除去中美俄之外,這個星球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底氣的敢管日本叫小國家。所以從國土面積、人口等等數據分析一下日本到底小不小。

國土面積

日本國土面積(37w),比浙江+江蘇+山東省面積都大,或者是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上海市的總面積,這三個省加起來剛好德國(35w)國土面積,日本差不多快趕上雲南省(39w)。

純粹說數字沒什麼概念,貼幾張圖


日本的EEZ,海域專屬經濟區,在全世界可以排的非常靠前,比加拿大略少,大概有450萬平方公里,幾乎佔到了中國陸地面積的一半,而中國的EEZ大概只有200萬平方公里,只有日本的一半都不到。(紫色區域為EEZ)

人口數量

全球人口過億的國家一共才幾個?歐洲(不算俄羅斯)一個都沒有。今天日本的人口約為1.27億,可以排進世界前十

上圖為以人口數量畫的地圖。所以看起來扭曲。

1.3億人口大致相當於英國+法國,或者沙特+伊拉克+科威特+敘利亞+阿聯酋,或者5.5個澳大利亞

在中國,大致和湖南+湖北人口規模相當,或者相當於上海+浙江+福建。

唐朝後期河朔三鎮也就是河北+山東北部的地方勢力,對抗唐朝的中央政府百餘年之久。

經濟體量

20年前世界gdp分佈圖,日本是僅次於美國的存在,幾乎佔歐洲三分之一還多。放在歐洲就是第一大國。


近現代,日本是如何發家的?

  • 目前主流觀點都認為,明治維新後,西學沉澱,日本基本完成近現代化

  • 甲午中日戰爭後,日本靠大量的戰爭賠款,完成原始積累

  • 太平洋戰爭,日本擴張夢碎

  • 冷戰時期,日本作為前線,依靠大量工業基礎和人才,以及美國的援助,還有日本人自己的努力,重新振興

  • 廣場協議後,日本經濟停滯。幾乎近20年,經濟都沒有增長

總結一下

日本不是小國,我們應在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

個人認為,日本是美國的半殖民地。既有天皇又沒有軍隊,還有美國駐軍。


對了,你都不關注一下我嘛


你咋不上天


首先得說,經濟是否發與土地面積並沒有必然的聯繫,日本經濟發達也確實是有其原因的,歷史上的發展咱們就不說了,啥與唐朝學習之類的,主今天太遠,咱們就來說說最近幾十年,為啥這麼有錢。

一、日本經濟是怎麼恢復起來的

二戰戰敗以後,日本經濟受到嚴重打擊,打擊到什麼程度呢?日本共有66座城市遭到美國轟炸機的慘烈轟炸,日本五分之四的船舶、三分之一的機械、四分之一的運輸工具被毀滅,國家損失三分之二的財富,超過2000萬人無家可歸。據1947年的統計,日本20-29歲婦女比男人多100萬。

怎麼會恢復的那麼快呢?

這裡面朝鮮戰爭幫了日本經濟大忙。

1950年6月,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發動了對朝鮮的侵略戰爭,大家都知道,戰爭打的不僅是人,更是經濟,打仗用的槍炮,人員的吃喝拉撒,美國大兵又是講究生活品質的,即使在戰爭時候也要享受一把生活,所以對戰略物資的需求量無限大。美國本土距離朝鮮的太遠,所有物資都從本土運過來也不現實。而作為美國統治下的日本就成了生產物資最有優勢的後方,特別是美國統治的幾年裡發現,日本人不但不記恨自己,反而對自己非常忠誠,包括朝鮮戰爭期間,最苦最累的活都是日本人在幹,而且從不抱怨。這種情況下,美國就把大量戰爭物品的生產放在日本,各種”特需“物品源源不斷的生產出來,高達36憶美元。這些”特需“物品的生產極大刺激了日本經濟的發展,日本人不僅有了工作崗位,企業也有了源源不斷的訂單。日本經濟學家,不論學術觀點如何,也不得不承認美國的侵朝戰爭是“救助日本經濟之神”。

朝鮮戰爭之後,為了限制中國、朝鮮、蘇聯的發展,美國也改變了對日本的政策,由原來的限制改為扶持,在這種情況下,日本經濟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展。

二、大力發展先進科學技術

雖然大多數人都不怎麼喜歡日本,但不得不承認日本的產品確實好,當然能生產出好產品的還有德國。這些質量好的產品並不是你今天想下定決定生產一款好產品就能生產出來的。比如相機鏡頭,即使現在能生產出優秀相機鏡頭的國家也屈指可數,至少我們生產不出來。還有前段時間被拿出來說的圓珠筆芯的圓珠,看著簡單,可就是生產不出來。這些與很多方面有關,但很重要的幾方面在於:

1、認真

不管是日本人還是德國人,在做事情的時候都非常認真,認真到你都不願意與他們打交道。正是這種認真,讓他們在製造業不斷髮展,而且是飛速發展。

2、積極發展教育

當然人家發展的教育並不像我們現在,普及基礎教育、發展大學教育。他們在做到這兩點的同時也在大力發展技能培訓。

技能培訓是很重要的,像汽車發動機原理在家都明白,可為什麼我們製造不出來呢?並不是我們研發不出來,而是我們製造不出來,我們缺少製造領域的專業人才。日本的教育也在培養大量高精尖人才的同時,也在大量培養製造人才。

三、大力發展產品深加工

我們都知道日本資源不豐富,甚至用匱乏來形容都不為過。日本人自己當然也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在二戰期間日本才會把大量佔領區的資源運回國內,甚至從中國運了很多煤炭回國,拉回國也不用,直接沉入海底,以備不時之需。

可即便這樣,日本的資源仍然匱乏,所以日本人更多是進口原材料後做深加工,然後再出口給其他國家。比如日本的特種鋼一直是世界最好的,從全世界掙了不少錢。但原材料很多都是從中國進口的,經過人家深加工以後再以幾倍的價格出口。深加工的利潤可要比原材料高太多了。

在這方面,上面所說的幾點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比如教育、比如認真精神,比如朝鮮戰爭時期生產戰爭物資的技術沉澱。

當然更重要的一點是日本人對創新、對高精尖技術孜孜不倦的追求,這些都讓日本的深加工產業領選於世界水平。為日本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

四、強大的危機意識

島國文化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有非常強大的危機意識,不僅日本,英國也是島國,所以你看英國當時也是全世界搞侵略,整殖民地,究其原因就在於他們強大的危機意識,如果不發展就必然被消滅。

強大的佐櫻意識讓日本人更勤勞,更願意未雨綢繆。在上世紀70年代日本經濟進入高速發展期以後,在80年代的經濟泡沫尚未破裂之前,日本就已經基本完成了福利制度的建設,建立起了足以抗衡後來出現的更嚴重、更長時間的經濟衰退的力量。這些年來但凡西方國家出現較大規模的經濟危機,日本都沒能躲過,有時甚至經受危機的時間比別的國家更長,但日本都沒有一蹶不振,謎底就在於日本分配製度的“基礎建設”比較好。

危機意識還讓日本人不敢浪費,他們所有原材料都是花錢從別人手裡買的,所有的浪費成本都很高,所以他們不敢浪費,也不願意浪費,直接結果就是日本的工業非常發展,技術非常好,生產出來的產品成本低、質量好。

這是和平年代,再往前推個一百年,危機意識的表現就是他很惦記別國的領土,所以發動戰爭只是早晚的事情。

當然,除了這些還有其他很多原因,比如日本有全球最大的漁場,這些基礎奠定了日本現在的經濟,所以你會覺得日本很有錢。我們不能因為不喜歡這個國家就去否定他的成績。


客扛新


大家好,我是奇趣講史,我來為大家解答。

首先要糾正一個錯誤,就是日本的領土面積。在我們看來是一個彈丸小國不足掛齒,但是它和雲南一樣大,大於歐洲國家的英國、羅馬利亞、希臘、冰島等國家,是一箇中型面積的國家。

日本有錢的原因可以追隨到古代、近代說起,我就說幾個典型的例子吧。

日本國(日語:にほんこく;英語:Japan),簡稱“日本”,國名意為“日出之國”,位於東亞,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及6800多個小島組成,總面積37.8萬平方公里。主體民族為大和族,通用日語,總人口約1.26億。

日本有錢的理由

①明治維新的改革讓日本脫亞入歐走資本主義道路

明治維新(日本語:めいじいしん),是指19世紀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文明衝擊下所進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全盤西化與現代化改革運動。這次改革始於1868年明治天皇(めいじてんのう)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進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憲政體。經濟上推行“殖產興業”,學習歐美技術,進行工業化浪潮,並且提倡“文明開化”、社會生活歐洲化,大力發展教育等。這次改革使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逐漸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開端,是日本近代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

引進西方近代工業技術,設立工部省管理工商業;改革土地制度,廢除原有土地政策,許可土地買賣,實施新的地稅政策;廢除各藩設立的關卡;統一貨幣,並於1882年設立日本銀行(國家的中央銀行);撤消工商業界的行會制度和壟斷組織,推動工商業的發展(殖產興業)。

教育方面,設立文部省,頒佈教育改革法令—《學制》,發展近代資產階級性質的義務教育,將全日本劃分為8個大學區,各設1所大學,下設32箇中學區,各有1間中學,每1中學區下設210小學區,每一所小學區設1所小學,總計全國有8所公立大學,245所中學,53760所小學。

②20世紀80年代日本確立了“技術立國”戰略

1980年3月,日本政府根據世界科技革命的發展趨勢,提出了“通向技術立國之路”、“創造性的技術立國”的戰略思想。1981年1月,日本政府又強調科技振興是“打開今後所面臨許多問題的關鍵”,“科學技術進步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是國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礎”。由此,“技術立國”就正式成為日本經濟發展的新戰略,1981年也被稱為“技術立國元年”。


技術立國並不是對貿易立國的否定,而是在新的條件下減少資源能源多消耗型的重化工產品出口,增加資源能源節約型的高附加價值的知識密集型產品出口。這種轉換,不僅沒有削弱對外貿易的重要地位,反而有利於提高日本的國際競爭力,使其在國際分工中處於更為有利的地位。由於推行技術立國戰略,日本經濟不僅順利地實現了從高速增長到穩定增長的轉變,而且在80年代繼續成為世界經濟的優等生,鞏固了第二經濟大國的地位。

③日本的工業經濟也帶動了財富

日本工業高度發達,工業結構向技術密集型和節能節材方向發展。主要部門有電子、家用電器、汽車、精密機械、造船、鋼鐵、化工和醫藥等,工業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很強的競爭力。主要工業區大都集中在太平洋沿岸,主要形成了京濱、阪神、中京、北九州4個主要的工業區。 機械工業一直處於重化學工業的中心地位。

日本工業集中於幾個工業區的方式發展,例如關東地方和東海地方,東京和福岡之間。一個狹長型的工業地帶擁有亞洲最悠久的工業史。許多產業在日本高度發展,包含消費性電子、汽車、半導體、光纖、光電、多媒體、影印機、高級食品。

自二次大戰後,日本的製造業得到迅速發展,尤其電子電氣產業和汽車製造業。日本三菱是世界上僅次於美國通用的超級企業財團。日本的電子電氣產業和高科技著名製造商包括索尼、松下、佳能、夏普、東芝、日立等公司。汽車製造業方面,日本公司的汽車生產量超越美國和德國,是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國。其中豐田、馬自達、本田和日產等製造商,均有汽車產品暢銷全球。

(日本國徽)


日本在電子、手機通訊、低耗能環保車、機械、工業機器人、光學、化學、半導體和金屬等多項領域具世界領先技術且屢獲殊榮。日本的工業用機器人產量佔世界一半以上。

日本經濟高度發達,國民擁有很高的生活水平。2014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9731美元,是世界第17位。若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國內生產總值位居世界第3位(僅次於美國和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世界第23位。

結論得出,日本有錢的原因和統治者的改革,社會經濟的改動,還有國家提出的方針有關,也和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戰爭掠奪錢財資源有關係,主要還是囯家的政策好,老百姓的日子就過的更好,錢也就帶動了起來。


奇趣講史


很簡單的一個問題,老百姓日常生活中能接觸到的所有東西沒有任何一樣日本做的不是世界最好,不是最好也是最好之一!音樂有久石讓,中島美雪.電子有松下,索尼,東芝,佳能,尼康,brother等等等等太多了.汽車有雙田一桑,旗下高端有凌志,謳歌,英菲尼迪,三菱,馬自達,大發就不說了.材料科學就更不用說了,汽車渦輪扇葉世界最好就日本,什麼IHI啊等等.像冶金,材料,機床,3D打印等等工業日本跟德國都屬於世界頂端。本人有點技術宅,所以每次看到什麼技術就會查一下世界那個國家做的最好,每次基本都是一樣的答案!日本的技術不說領先我們100年,我感覺保守估計50年內難以趕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