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虽然身处大中城市的社会底层,却有非常强的自我优越感?

靓眼看世界


看到这个问题,想起了很多年前的一件事。

当时我刚毕业时间不长,单位里需要去轻工业部办事,我就一个人去北京了,住在劲松那里的一个旅店,女孩子不好意思去饭馆吃饭,就买了面包,想再买两罐老酸奶回去吃,就是那种瓷罐上面包一张纸的,我看到别人买完喝了把罐儿放下,摊主就找回点钱,我问他,能不能买两罐回旅店吃完了回来还罐子拿钱。只见那哥们儿厄斜着眼睛不耐烦的说可以,等我转身的瞬间他嘴里冒出了一句,老嗒!

当时我回看了他一眼,扭头走了。心里想不就是一摆摊卖东西的小商贩吗?有啥了不起的?估计连初中都没有毕业牛啥牛!天知道人家还真是牛,几十年过去,帝都的小伙伴们都成了千万富翁亿万富翁,哪怕再没文化再没技能只要有房子有地就百分百是千万富翁了。

看来老祖宗留下的东西都是有道理的,投胎真的是个技术活,天时就是哪年哪月哪日出生,地利就是出生在什么地方,人和就是看父母的成色如何?不服不行啊!


我的房子我做主


前些天陪闺蜜逛街吃饭,偶然间听到隔壁桌女生们的谈话声。

一个女生说:“现在网上的东西都挺便宜的,我妈经常用拼多多......”

没等女生说完,对面的女生就打断她,大声的说:“天啊,你居然用拼多多,这都是穷人才会用的。我身边的朋友都没有一个用这个的,显的太low了。”

因为声音很大,我连闺蜜跟我说什么都没听清楚,全程都在听她贬低拼多多和用它的人。

本来是一个购物平台,大家想用哪个就用哪个,无可厚非。可是很多人,就会借机大秀自己的优越感:

有的人出过几次国,就嫌弃在国内旅游的人俗气;有的人买过几个名牌包,就觉得背几百块包的人穷酸;有的人看过几部美剧、韩剧,就开始嫌弃看国产剧的人low。

喜欢在我们生活中秀优越感的人,无处不在。就像去年一则新闻,一位当老师的郭女士,在同学群里晒女儿的清华录取通知书,结果被踢出群聊。

当你优越感爆棚,爱评价别人时,才真的是low爆了。

优越感到底是什么?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这样描述:

优越感就是人们对理想自我的一种向往,以及达成理想自我之后所拥有的一种情感体验。每个人从出生,面对自己的双亲,都会由于自己的弱小而体验到自卑感,为了摆脱这种自卑感,个体都会很努力去追求优越感。

优越感,是很符合人性的一件事。但是一味地秀优越感,反而会给人造成不好的影响。

用王小波的话说:“我长大了才明白,人生是一个不断受锤的过程。你不露头都要挨锤,你一露头更跑不了。”

有句话说的好:缺什么,秀什么。爱秀优越感的人,往往骨子里深埋的还是自卑。

电视剧《欢乐颂》里的樊胜美就是这样一个角色。樊胜美的大学同学王柏川要来上海请她吃饭,王柏川曾经追求过樊胜美,为了继续在同学面前保持优越感,她向邻居安迪请求帮助,隐瞒她租房的事实。

后来樊胜美父亲出事,需要一大笔手术费,安迪在得知情况好,自愿拿出一笔钱帮助。

樊胜美并没有感激,反而跟好友安迪翻了脸,因为被刺疼的自卑感另她觉得难堪。

真相揭开,优越感消失,她的吃相就会越加难堪。为什么她不值得同情?因为她不会像电视剧《都挺好》中的苏明玉,同样生在原生家庭,却选择了不一样的活法。

优越感就像内衣一样,可以有但是不能到处秀,如果你非要炫耀,最后的结果,不仅会恶心别人,还会出尽洋相。

优秀的人,是藏在骨子里的

聪明的人,都懂得收敛自己的优越感。许多名人身上,都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

蔡康永世家出身,家世雄厚,接受的是精英教育。他的生长环境、事业上的成功、储备的知识,让他完全有资格在气势上碾压任何人。

然而他并没有这么做,无论是什么节目里,他给人的感觉是如沐春风的温暖。情到深处陪你一起哭,一起笑,他总能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真正优秀的人,是藏在骨子里的。

经常有路人在香港的地铁上偶遇周润发,穿着人字拖和最普通的T恤。经常乘坐各种公共交通,配妻子去菜市场买菜。

台风袭击香港时,周润发冒风砍树清路,如果不是被网友偶遇,可能很少人知道。

当周润发裸捐56亿时,热度竟然没有当红女明星公布婚讯高。

刘青云,出门买菜的时候被街头采访,不但没因记者把他当普通市民而生气,反倒认真回答记者问题。

作家周国平曾说:真正优秀的人,能分清楚他们人生价值中的主次,知道自己要什么,他们往往能达到幸福。

不秀优越感的人,往往才是活的最幸福的。

内心真正富足的人,从不炫耀拥有的一切

《华尔街日报》前不久做过一个调查:发现精英阶层跟以前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他们更在乎品位、教养和社会责任了。”

以前精英阶层非常在乎“名声”,就是在乎有多少人知道自己。现在他们更在乎自己是否是“名流”,就是有多少人为自己着迷。

他们不再炫耀金钱、地位、智识上的优越感,而是“炫耀”自己的修养。他们越来越信奉一句话:“做一个君子,就是我最深层的优越感。”

让我想起了主持人孟非的一句话:“所有的优越感,都不是来自容貌、身材、知识、家族、财富、地位、成就和权力,它只来自缺见识和缺悲悯。”

真正强大的人,从不把优越感写在脸上。当有人刻意秀优越感时,其实不一定是他的真实状态。毕竟现在谁自拍还不开美颜呢?

我们能做的就是礼貌性的点个赞,或者跳过这个糟心的谈话内容。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才是最高级的表现。


人人贷财富


这个问题我亲生体会也是在上海,多年前上海姑姑回娘家我父母处小住,返回时我正好有公差顺送姑姑回上海家。

去时大包小包带多少食物,大姑当然对我们也很客气,专腾出一房间让我们住下,她家住在闸北是解放前自搭十分简陋的两层局部三层楼房,我的几位表哥姐妹均是自由职业在餐饮店帮人打工,可以说是上海底层人群。

在上海几天真被他们看不起,举止眼神都不对,言谈中时不时带出你们乡窝怎样、怎样,我心里,我们条件在当地还说得过去,不管是从住房和社会地位自感比他们强多了。

我不知,他们优越感不知从何而来,他们根在苏北,生在苏北,不过就在上海长大罢了。


陈一222


我就是一只在江南省会城市从出生到今近70岁社会底层下里巴人,有优越感吗?有,神经一发作什么都有,神经一但冷静下来,什么都没有,南昌话,死卵一条。

我现住老城区,混砖结构,是九三年返建房,虽退休,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一分钱巴不得扳成二半用。

可不,每上午去状元桥旁钟鼓楼菜市场,为省买一块钱香葱拌点米粉吃,总会与菜贩讨价还价,不己五角钱成交,不得霸休,三伏天搞得一头汗,裤子都湿了,吵闹刻巴子钟,口干舌燥,才笑咪咪,点支五六块钱一盒"高档"庐山牌烟吸着,一边唱着:"今天是个好日子,一块钱东西,五角钱香葱才化算…",一边赶急脱离菜场,生怕他(她)又赶追过来,后诲扯着我老头衫要我补交五角大洋铜板。

您说我是不是地下十八层底下人,可我平日还常是耀舞扬威,自为了得,僻如在孺子亭公园与人下象棋,赢了也好,输了也好,总会把对方数落几句,对方还不敢哼声,要不立马停了你智力体育运动。

为什么,首先象棋是我的,再则我是众棋友推举出"象棋协会"会长,前二年还雕了个半斤重萝卜章子,这些日子找不到,脑瓜糊塗,是否头伏天买了二三两猪排骨熬汤燉,同把萝卜章子放到锅中,吃进肚子里去了。这确实记不清。

生活在都市人们,那有什么三六九之分,什么底层,高层,什么优越,忧郁,不管在哪,人只要活着就够了。


易家巷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第一次体会到这种底层优越感,是很多年前在上海。

那时,楼盘汤臣一品刚刚卖出每平方13万元的天价,这个价格放到现在的上海已经不算什么,毕竟去年汤臣一品每平方价格已经达到三十多万元,但在当时,这可真是大新闻。所以一上出租车,司机就开始念叨这事儿。

为了证明大上海的房价高,司机还会介绍沿途楼盘价格,这个两万那个五万的,一脸自豪。后来我觉得有意思,问了句“那师傅您住哪里”,他马上一脸沮丧说:“我住得可远了,市区我可买不起啊”。但没过一分钟,他又开始夸起了上海的房价,告诉我这里房价到底有多高,其他城市没法比,都是乡下。

在其他城市,我也见过类似情况。比如青岛,出租车司机对新东部赞不绝口,一再强调那些海景小区的高房价。这真是一种谜之自豪:你又买不起,甚至被高房价所拖累,为什么还会如此自豪呢?

这类大城市底层的谜之自豪感,还会体现在许多方面,不仅仅限于房价。当然,地方风气不同,情况也有轻重之别,相对务实的城市,程度就轻微得多。

老实说吧,与其说这种优越感是为了在外地人面前寻找平时难求的存在感,倒不如说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发作,被虐久了,反而也有了虚幻的主人翁意识,甚至变成代言人。比如一边受着高房价之苦,一边为高房价打造出来的亮丽城市喝彩,哪怕自己只是这个城市最边缘的一分子。

这种优越感当然是虚妄的,其实也是三观有问题的体现。或者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心理鸦片,但并不值得同情。


叶克飞


这种情况虽然存在,但总的来看是越来越弱了。

讲到这种事情往往最容易联想到上海本地人对于外地人的歧视。这种情况不仅在上海,在北京广州等地都有,但是因为上海是中国最发达的城市,所以往往被作为代表。在这一点上,上海人很不幸的成为了最容易被指责的对象。所以不妨以上海为例谈谈这个问题。

客观的说,上海人对外地人的歧视是真实存在,这一点不容否认。但是又要很公正的说,并不如很多外地人所想的那么严重。在某些条件下,这种歧视被放大了。比如由于语言习惯的问题,对于某些语言的理解存在偏差。还有就是生活习惯所导致的差异。

那么是不是如有些人所设想的那样,上海上层人士反而没有那么强烈的歧视心理,中下层民众的这种心态更为严重的?

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不能说完全没有合理性,但也是偏颇的。

首先,这句话虽然没有明确说明,但却隐含了一个很不好的前提,那就是认可了中上层民众天然的具有对于下层民众的歧视权力。实际上用阶层歧视替代了地域歧视。上海的下层民众当然没有歧视他人的权力,但同时上海的中上层民众也必然没有歧视他人的权力。地域歧视本来就是一种不健康的心态,阶层歧视同样如此,地域歧视不能因为转成了阶层歧视就获得了合理性。

其次,认定中下层民众有更强的地域歧视,实际上并没有现实依据。时至今日,中国目前也没有任何一位社会学家专门进行此类研究,通过调查得出一个确切的数据来证明这个观点。单纯从个人感受来谈,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总体来看是偏颇的。我们大部分人都是中下层民众,说实话,接触上层人士的机会是不太多的。从统计学角度来看,样本不足,结论就不具有可信度。

再次,上海人的优越感从哪里来?上海确实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城市,上海人以上海为荣,以上海人的身份自豪,是一种可以理解的朴素情感。这种情感是合理的,应当被尊重。不过这种情感走向极端就会转化成一种不合理的优越感。对于这个度的把握,普通人恐怕很难精确掌握。某种程度上讲这就是所谓上海中下层民众优越感的主要形成原因。也是让不少外地人觉得不太能接受的主要表现。

最后,由于移民的不断涌入,优越感实际上正在不断受到冲击,因此时至今日,已经所剩无几了。上海是一个移民城市,现在公布的常住人口数据是接近3000万,但很多学者估计的实际常住人口应该突破了3000万。在这其中有一半都是外来人口。相比较于本地人口而言,能够在上海长期立足的外来人口,其各方面素质都是比较高的,竞争力也很强。这些人实际上就成了冲击上海本地人优越感最主要的力量。这种现象其实不仅仅发生在上海,北京,广州等人口涌入的大城市都是如此。

实事求是的说,在上海没有竞争力的土著居民已经越来越边缘化了。在上海城市发展过程当中,多次动迁最后从中心城区搬离到远郊区的土著居民也不少见。留在中心城区的,基本上也都是住在未改造的老式小平房里边。生活条件是比较恶劣的。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有真正的优越感呢?就算嘴上占点便宜,也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


用户4325101516


答,从历史的视野看,与城镇居民吃国家供应有关系。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改革开放前,城乡生活水平差距很大,城里人和乡下人比,城里人的优越感是显而易见的。上世际70年代初,我们央企在当地占地招工。有一个家徒四壁的俩光棍,进矿后,曾经绕门过的媒婆们,一夜之间,踏破门槛。当年的这种现象,从一个则面,折射出城里人优越感深层次原因。

从现代的眼光分析,拿典型的国际都市上海来讲,上海社会底层人士的优越感,不是他们所处的层次,而是他们310待遇及主城区故有的沪上方言。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市民,有其宽阔的视野和独特的为人处事逻辑。上海人看们的小区,对沪牌普桑和外牌奥迪,内心的情绪是不一样的。他们可能不会把外牌的保时捷看在眼里,但绝对会把沪牌的奇瑞放在心上。上海逻辑,就是不以貌取人!大家就此早已达成共识:每一个“叫化”装背后,都有可能是三套房的房东。很多正版的清贫市民,被这个逻辑共识罩着,本能地搭上了优越感的便车。

其实,这种所谓的优越感,在全国其它大中城市,是被外乡人的偏见和自卑注水了。除了北上广深这些超大城市,比较明显,其它大中城市并不突出。


0老三两0


世间上没有小人物,只要发大心,就是大人物;

世间上没有大问题,只要虚其心,就没大不了。 ​​

There are no small people in the world, as long as a big heart, is a big man; there is no big problem in the world, as long as empty heart, it is no big deal. Yoo-chow


水木清华76318705


以上海为例吧,上海有上只角居住区主要民国时期没走资本家科教文艺者为多,下只角以工人劳动者为主,还有郊区农村农民,上只角市民由于历史原因现在不一定有钱,但是有教养文化用眼神看不起外地没教养大声讲话人,下只角和以前郊区人却不同,同咀巴说上海了不起地方来看低外地人,现在年轻一代由于工作单位外地人很多逐步认识也有许多学历高素质良好人。


勤155880304


社会分阶级,阶级还分层。比如有的人在城里只是一个普通工人,哪怕是扫马路的卖凉皮的,他在城里那些有钱人眼里一文不值,可他对外来的人面前还是挺自豪的,俺是城里人,我亲眼见一个车站买票的卖报的那“高傲”的对顾客满是蔑视的眼神,让你看了又好气又好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