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槍”陳友清與會友鏢局的三皇炮捶拳

京武功夫如是說: 大國崛起 民風尚武

大家好,眾所眾知,我的業主是修習傳武國術,愛好冷兵攝影,健康養生傳播是為大愛分享。百家拳系列將收錄在冊國內優秀拳種。

陳友清,清代末年著名武術家,因為擅長使用大槍,所以被人稱為”陳大槍“。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在“瑞蚨祥”當坐池子的鏢師。(注:坐池子的鏢師,是古代鏢局的行話,大約為“坐鏢,常駐鏢師”之意。)“大槍陳友清”,還有一個絕活叫“三皇炮捶”。而且對“刀、槍、劍、棍、鏟”都十分精通。

本文摘自今日章丘數字報刊,圖文作者馮雷。

百家拳系列 |“大槍”陳友清與會友鏢局的三皇炮捶拳

陳友清嫡孫陳光忠演練“三皇炮捶”

  “三皇炮捶”作為中國傳統武術中的優秀拳種之一,在北京習練者眾多,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而近期在濟南章丘發現的“三皇炮捶”拳,實際上也源自北京,是早年北京瑞蚨祥著名鏢師陳友清所傳。

百家拳系列 |“大槍”陳友清與會友鏢局的三皇炮捶拳

京都會友鏢局四大鏢師之一陳友清

  陳友清(1884—1959),山東省章丘縣繡惠康陳人,清末民國年間北京著名的京都會友鏢局的四大鏢師之一,曾是名震京城的一代武林名家。陳友清與“三皇炮捶”的淵源當從他年輕時到瑞蚨祥學徒說起。

  瑞蚨祥商號創建於1862年(清同治元年)。創始人孟傳珊,是章丘縣舊軍鎮人。最初以經營土布起步,字號為“萬蚨祥”,後其子孟雒川改名為“瑞蚨祥”。經過不斷地經營壯大,瑞蚨祥先後在北京、上海、青島、天津、煙臺等地設立店鋪,由最早的土布逐步增加到綾羅綢緞、皮貨、茶葉等高檔商品的經營,迅速享譽全國,成為馳譽大江南北的民族商業巨擘。

  早年北京瑞蚨祥綢布店從京都會友鏢局請了一位鏢師,名叫於鑑,字鏡堂。瑞蚨祥的掌櫃姚秀巖、孟覲侯在後院宴請於鑑,東邊一桌是客席,西邊一桌為夥計用餐。當年二十歲的陳友清剛到瑞蚨祥當夥計,他身高體壯,氣血方剛。吃著飯有位年長的說:“陳老弟,你知道對面客席上坐的是誰嗎?”陳友清說:“是掌櫃的朋友吧!”老夥計說:“那是咱們掌櫃請來的會友鏢局的鏢師於師爺。”陳友清好奇地悄悄端詳過去,見上坐

一位五十多歲的小老頭,個頭不高,身體也並不顯得多麼強壯,但其雙目有神,舉止文雅謙和,不像習武之人。於是陳友清說:“我一隻手就能把他抓起來。”老夥計說:“你可別小看了於師爺,他功夫精純好生了得,就你這樣的三五個也不是他的對手。”陳友清說:“我就不信。”這邊眾人吵鬧聲驚動了於鑑,他起身問為何事吵嚷,老夥計不好隱瞞就說了實話。於鑑笑著說:“那好吧,咱們就乘著酒興,比一比看你有多大力氣。”陳友清自恃年輕力壯,又仗著學過三招兩式,在好勝心的驅使下,自然要與於鑑動手比試一番。


百家拳系列 |“大槍”陳友清與會友鏢局的三皇炮捶拳

二路 指石點金

於是,二人拱手相請,陳友清先上步出拳向於鑑中路打來,但見於鑑兩手合抱為揖,順勢向下一沉一砸就把陳友清的拳打落,遂以兩虎口置陳友清兩腋下,只一個雙抖式,陳友清兩腳離地騰空而起,被摔出門外,倒在院子裡。於鑑運用了“三皇炮捶”拳法中“夫子三拱手”的劈砸上步雙抖式。陳友清爬起來跟夥計們說:“於師爺這一手真行,我還沒覺著於師爺用多大的勁,腳就離地飛了起來。”陳友清當下就要拜於鑑為師。於鑑說:“咱拜師不能空口無憑,你去跟掌櫃的說說,需要遞個帖,履行一下儀式。”兩位掌櫃為介紹人,從此陳友清正式拜於鑑為師,得到了“三皇炮錘”拳的真傳。此後,陳友清潛心習練,肯下苦功,終達拳藝精純之境。後來於鑑被山西國術館所邀任總教官,陳友清接替他成為瑞蚨祥的鏢師。

  “三皇炮捶”拳屬於三皇門,三皇者:天皇伏羲,地皇神農,人皇黃帝。在少林寺妙興大師所著《少林七十二藝》書中是這樣介紹“三皇炮捶”拳蹤流源的:“今之言技擊者。厥惟兩派四門。兩派者何?少林、武當是也。

四門者何?三皇、形意、八卦、言門是也。考兩派四門之歷史,則三皇門為最悠久。

  “三皇炮捶”拳在歷史的變遷中,不斷髮展和完善。最初只是沿襲前人流傳下來的搏擊之法,多用於強身和實戰用途。始有文字記載和文物可考的是從明末清初年間,由河北冀縣武術名家喬三秀開始傳授此藝。後又傳其子喬齡,喬齡傳宋彥超、於連登、張文彩、王雙奎等人。宋邁倫集平生所學,創“夫子三拱手”之絕技,演練為新架;於連登繼承了傳統老架;因此“三皇炮捶”形成了拳理一致、拳架有別、各有特色的“於”“宋”兩種風格。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宋邁倫赴京投“神機營”,以精湛的“三皇炮捶”武藝在高手如雲的比武中力挫群雄,贏得五品亮藍頂戴。當他目睹了朝政的腐敗,深感報國無望後,便棄官從賈,在北京前門外糧食店街創辦“京都會友鏢局”,從事保鏢生涯。以武會友,同時傳授武藝,從此開創了“三皇炮捶”在北京的傳承歷史。“三皇炮錘”是京都會友鏢局的看家技藝,當年北洋大臣李鴻章的宅院、瑞蚨祥綢布莊和大柵欄周邊的諸多商家都是由會友鏢局來保護的,在兵荒馬亂的時期使之免受了許多損失。一直到上世紀四十年代,北京的一些銀行商號與大買賣家還請會友鏢局的鏢師為他們守衛。

  “於派”創始人於連登,幼年時在家鄉即習拳棒,壯年後投喬齡學習“三皇炮捶”,與師兄宋邁倫同師學藝,感情至深。連登從師多年,得其真傳。經數十年深入研習探討,逐漸形成了自己拳路的獨特風格,成為“三皇炮捶”新的一派。

  於連登之子於鑑(1852—1938),自幼隨父習武,主練三皇炮捶和大槍。父臨終前囑於鑑進京投師伯宋邁倫。後於鑑得宋真傳,拳藝精進,終成大器,世有“於拳宋手”之說。於鑑與鏢師孫德潤、張殿華、宋彩臣等同在會友鏢局坐鎮,在北京傳授“三皇炮捶”。這一時期內京都會友鏢局與三皇炮捶門在北京名聲大震,鏢局生意興隆。“三皇炮捶”也廣為傳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第四代主要傳人還有宋幫真、宋大成、宋雲渠、趙致中(字秋水,白雲觀道長)、大阿夫(清光緒皇帝的妹夫)、惠銘(清刑部掌印)、惠崇(清京都九門提督)、張玉福、劉兆祥和河北省新河縣碼頭李鎮“京都會友鏢局分號”即“南會友”等數十人。之後,因專走西北路鏢的總鏢頭“神彈子李武”去世,於鑑幫鏢走黃牙山,路遇強人劫鏢,於鑑單槍鎮賊王,安全護鏢到達,從此威名遠傳西北。

  陳友清接任瑞蚨祥鏢師後,於1930年在北京琉璃廠土地祠後院創立了第五國術社,其第五國術社《宣言》全文如下:

  夫文以治國,武以安邦,自古以來,文武並重,我國武術,尤為各國所不及。庚子以前,吾國強於世界,良以武術倡明故也。自庚子以後,外人槍炮輸入,吾人以為肉身不足擋其猛利;對於強身之道漸生懈怠,致四千年來國粹,幾至失傳。吾人身體亦因此而衰弱,遂有“東亞病夫”之別號。繼至外侮頻,乃國運日衰,殘殺同胞,蠶食邊圍,現在亡國之禍,迫於眉睫。吾國民族,如不奮興即起,操練舊有之武術,保存故有之道德,其亡也,可立而待之。國家之強勝,固賴物質文明,船堅炮利,但須人民之體魄漸強勝為最要。否則,武器雖良,而動轉遲滯,運用不敏,焉足以言抗敵,而能衝鋒陷陣乎。敝人有鑑於斯,特組大興縣第五國術社,以聯同志會集,虛心研究,俾求強國保種之道,得以奮然而興起,以挽吾國武術隳頹之弊於萬一。更望海內賢豪,奇能異士,不吝指導者,急起參加,不惟敝人幸甚,實國家幸甚也。第五國術社社長陳友清啟。

  第五國術社的宣言,代表了陳友清和正義國民的心聲,充分體現出當年陳友清愛國憂民之情。他作為“三皇炮捶”的傳人,開門授徒不忘愛國,傳藝強身更重立德,弘揚武術精神,高舉自強大旗,盡心竭力,譽滿京華。他在北京教授學生徒弟有上千人,不乏我國武林界精英,其中著名的有:

  楊遵寶(約1919—1999),山東人。20世紀30年代拜陳友清為師學習“三皇炮捶”拳術器械。長期跟隨師父陳友清在瑞蚨祥大院和九門錢市練功。後在陶然亭公園和宣武公園傳徒授藝。授徒眾多,教風嚴謹,擅長炮捶大槍、炮捶拆拳和炮捶刀術。

  崔廷忠(1909—1990),北京市人。早年拜陳友清為師習“三皇炮捶”拳術器械,尤擅炮捶大槍和技擊散手。崔兄弟五人,被武林人稱“崔家五虎”,他們長期在瑞蚨祥大院和九門錢市學練炮捶功夫。曾任“三皇炮捶”研究會副會長、顧問等職。

  袁敬泉(1899—2001),河北涿州人。20世紀30年代拜陳友清為師,學習“三皇炮捶”拳術器械。1979年,參加在南寧舉行的首屆全國傳統武術觀摩交流大會,獲得一等獎。1981年在東城武術館任教,傳授“三皇炮捶”拳。1982年與他人合作創建了北京市武協“三皇炮捶”拳研究會,歷任第一和第二屆會長、名譽會長、顧問。2001年無疾而終,享年102歲。

  “三皇炮捶”拳的第五代傳人中主要有名震武林的“大槍”陳友清、“大槍”侯金魁、“神彈子”白雲峰、“大刀”劉德勝、“鐵羅漢”王福全等人。“三皇炮捶”拳第五代傳人、傑出鏢師李堯臣曾兩次打擂戰勝日本武師,並在抗日戰爭期間傳教國軍,他自創的無極刀法,在喜峰口戰役中,大刀隊手刃鬼子近百人,追殺日寇60餘里,繳獲大炮18門。當年跟隨李堯臣學武的人很多,京劇武生泰斗楊小樓演鬧天宮的猴拳和梅蘭芳演虞姬的劍法都是由李堯臣傳授的。以上諸事充分體現出會友鏢局的鏢師們當年英勇不屈的愛國壯舉和歷史貢獻,“三皇炮捶”拳在民族存亡之際奮起抗擊外敵的功績當書上一筆。

  1949年以後,會友鏢局的最後一代鏢師們多分散在民間傳徒授藝,為傳播和發展武術事業默默奉獻著自己的力量。新中國初期,陳友清仍然在北京瑞蚨祥負責店鋪的保衛工作,直到1956年因病回家修養,於1959年去世。由於陳友清一直在北京工作,當地人難有機會跟他學拳。後來很多人是跟隨他的侄子陳鴻彬以及他的兒子陳鴻藻學習的。除拳術外,一些人還學習了單刀、齊眉棍等器械。當年學過拳的人如今多已作古,健在者也大都八九十歲了,最小的也已經六十歲。由於種種原因,“三皇炮捶”在章丘沒有得到廣泛的發展和傳承,能夠堅持習練的人不多,周圍會“三皇炮捶”的也只有四五人,最出色的就是陳友清的孫子陳光忠。他可謂是得到了陳友清的嫡系親傳。陳友清傳其子陳鴻藻和侄子陳鴻彬,陳鴻藻和陳鴻彬再傳陳光忠,陳光忠應該是“三皇炮捶”的第七代傳人。其承傳脈絡為:喬三秀—喬鶴齡—於連登、宋邁倫—於鑑—陳友清—陳鴻藻—陳光忠。

  由陳友清所傳承的“三皇炮捶”武藝,是章丘本土的一項珍貴拳種,流傳至今已經有四代100多年的歷史了。說起“三皇炮捶”,陳光忠還是深感遺憾,他雖得嫡傳,但只學會一部分拳藝,由於工作多變,生活不穩定,只能時斷時續地練習“三皇炮捶”功夫。現今他已經六十歲了,他希望能把先輩留下的功夫傳承下去,使其發揚光大。

敬請關注京武功夫如是說!功傳有緣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