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庆余年》里的南北问题?

禅与SCI


问题:如何评价《庆余年》里的南北问题?鉴于历史上北方总是军力强于南方,而文治弱于南方,如何看待《庆余年》里的相反现象?相比金庸作品的顺应历史,此处是否构成减分项?



看过原著的都已经知道了,这个庆余年所在的空间并不是我们所熟悉的古代。而是因滥用武器整个人类文明被毁后的遥远的未来。懂地理也都知道,地壳是存在演变与运动的。所以丘陵因挤压而变高山,高山因板块分离也有可能边裂谷,变平地。。。说人话就是庆余年所在的世界已经与金庸作品中的世界与我们现在的世界完全不同的世界。



甚至于你可以说这其实也是作者为了表明这个世界有别于现在世界的一个伏笔。

甚至于这仅仅是作者一时兴起的一个设定,也都是有可能的。


其实说庆余年南北朝,还不够全面。


因为《庆余年》小说中的架空世界远不止这两个国家。


想要了解《庆余年》中南庆与北齐的关系,必须先把整个《庆余年》的宏大的世界观剖析出来。

没看过的朋友不妨把他类比为我国战国七雄时期的那种历史格局。大家多少了解一下我国古代史的都知道: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实际上已形同灭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

我们可以把战国七雄时期的朝代更替类比为家族公司内部夺权。当时的周天子就相当于日渐式微的的家族总集团。旗下若干诸侯国就相当于若干总集团下属的各个子公司。总集团名存实亡后,各个子公司就处于分庭抗礼的状态。

而《庆余年》中的这个世界中的类同周王朝的就是之前因朝廷腐败而灭亡的北魏王朝。北魏灭亡后,集团就划分为庆国集团,北齐集团,东夷城集团,宋国集团以及西凉集团。

(为了方便理解,自己画的简图。)

依据综合国力排名(排名分先后):


第一名:国泰明安的庆国。

第二名:还有上升空间的北齐。

第三名:实力有限的东夷城。

第四名:类似游牧的西凉。

第五名:仅拥有一名年幼君主的宋国。


这个世界已经不能用现在的地理、现在的风俗去推断。所以,以作者的构建的《庆余年》的世界观去推它的南北是站得住脚的。


以上,就是我的推断。


希望我的答案能给你以启发。


有影club


《庆余年》是一个穿越小说,这本小说已经架空了历史,当然不能以真正历史的逻辑来考虑问题了。作者猫腻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南北王朝形象来了一个大反转,北武南文变成了北文南武;更奇葩的是东夷,这是一个城邦制的国家,没有城墙,港口贸易繁荣,支撑东夷的是大宗师——四顾剑——顾左不顾右,顾前不顾后!

这应该是作者在自己知识积累之上的再创作,体现了众多的王朝制度和国家的形式,不拘泥于历史的范畴。

《庆余年》中有南庆国、北齐国、东夷国和西方草原散居的部落,南庆国国力依靠的是军事力量、监察院、武功高手,北齐国则是依赖锦衣卫、文治、军事力量;作为对手,北齐在文化上贬低南庆人,而南庆人则以武力摩擦北齐,双方谁也灭不了谁。

《庆余年》中决定国家兴亡的是“大宗师”,颠覆传统。

《庆余年》中宗师级别的人物在王朝中至关重要,一人可以灭一国、灭一军队。

一、隐藏最深的大宗师——庆帝。

庆帝是一国之主,身边高手林立,谁也没有想到他自己就是大宗师,将其他人玩弄于股掌之上,武功早已到了化境,返璞归真,让众多的无知者丧命。(庆帝剧照)

二、排名第一的第五宗师——五竹

五竹也是隐藏的大宗师,他只服从于范闲、叶轻眉,每次出手都是神不知鬼不觉,庆帝知道五竹武功奇高,但具体多高没有试验过,其实五竹才是大BOSS级别的大宗师。(五竹和年幼的范闲剧照)

三、叶流云。

叶灵儿的叔祖就是叶流云,叶家忠心于庆帝,叶灵儿的父亲身兼国都防卫的重任。(叶灵儿剧照)

四、四顾剑。

四顾剑坐镇东夷,手下坐拥大量的九品高手,让庆国不敢轻举妄动。

五、苦荷

苦荷坐镇北齐,成为北齐的大宗师,海棠朵朵就是苦荷的弟子之一。(海棠朵朵剧照,苦荷的弟子)

六、神秘的神庙使者

神秘的神庙使者和五竹的武功差不多,一次对决,五竹重伤,神庙使者身死,唯一的差别是五竹光着脚,神庙使者穿着草鞋,慢了那么一丢丢。

这些武林高手的存在,已经颠覆了正常的历史观念,因此不能以正史来评价《庆余年》。

《庆余年》不遵从历史是否减分?

《庆余年》和金庸的小说相比,一个不按照历史,一个基本遵循了历史的脉络,这和读者群有非常大的关系,金庸的小说大都成书于上个世纪60-70年代,他首先针对的是那个时代香港、台湾、澳门的受众,上个世纪70-80年代进入中国大陆,风靡一时,电影、电视剧翻拍了N次,在受众中影响非常大。

《庆余年》如果再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写作,很难超越金庸的小说,也很难超越二月河的《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作为娱乐小说,反其道而行之,反而能收获不小的受众,这样做是加分,而不是减分的。


时代在变化,受众也在变化,抓住受众的心,必然能够大火的。


穿越再现彼岸


庆余年中的南北问题蛮有意思的,南庆军队强悍,有秦家,叶家,大皇子的边疆部队,胶州水师等等,都是小说的写到过的,另外还拥有两个大宗师的高手(庆帝,叶流云),九品高手(范闲,影子,叶重,洪公公,秦业),八品高手那就更多了(虎卫,宫典),特务机构监察院,现代化制造业司库,构成强大的庆国,也就造就了庆国人尚武。不过呢相对文治这一块就弱了很多,甚至文渊阁大学士舒芜还是出自北齐庄墨韩门下,在北齐考的科举,这对志在一统天下的庆国,对想要文治武功的庆帝而言是绝对不能接受的,可是天下文人心向北齐,视其为正宗,不是一时半刻能够改变的。

这个里面有点类似于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这场不可多见、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官学为黄老之学。它作为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书中想要表达的意思就是天下士子皆以为北齐为文坛正宗,同时也说明北齐的文很强。表明天下的士子,学者想要扬名立万都得北齐走一遭。同样,我们分析一下北齐的战斗力,北齐是继承当年被庆帝打残的大魏,元气大伤,有猛将上杉虎,一直抗击蛮族未得重用,特务机构的权柄,能量也不能和监察院相提并论,战略上一直处于防守状态。

有意思的地方在不同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北方军事实力强悍,文气渐弱,南方保留文种,战备懈怠。南北,文武都是相反的。个人的一点看法觉得作者猫腻应该是特别喜欢明朝吧:

第一,史无前例的特务机构监察院实在是和明朝的锦衣卫太像了,直接听命与天子,上管军马,下治钱粮,节制百官;

第二,朱元璋统一天下就是开创性的由南向北,有寓意吧。

第三,明朝时期的科举出现过南方学子直接霸榜,不得已分南榜北榜以示公平。


紫城焉沙


关于南北朝的历史,在我国历史上一共上演过两次,一次是316年西晋灭亡到589年隋灭南陈,称南北朝;一次是两宋辽金夏(960年北宋建立到1279年南宋灭亡)。习惯上认为南北朝指的就是第一阶段,即316年到589年。

个人认为北朝占据中原地区,在南宋之前均有着政治、经济等各方面优势。同时由于实力的强大,最后北朝统一南朝。589年,隋文帝兵发50万大军消灭南陈,持续了300多年的魏晋南北朝大分裂时代终于结束!

而《庆余年》也聚焦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南北朝时期。但笔者认为这是一部架空朝代的古装剧。如果说依托哪个时代,目前看更多人倾向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刘宋的开国皇帝武帝刘裕该是庆帝的原型。

对于题目中所说是否顺应历史趋势的问题,个人认为历史剧的影视表达确实需要严谨。

目前大多历史剧,都是剧情跌宕起伏,但不是架空历史就是虚构人物。历史是幌子、外衣,内核是权谋、言情。

期待着历史剧可以回归到用小切口展现气势磅礴的时代,用小人物刻画真实的历史。当然所有的一切,需要以历史为基础。

但历史剧并不是严格的历史,需要编剧进行文学创作。《庆余年》个人认为编剧还是有着人文温度的。他着眼于日常生活的批判,把个人人生观放在了南北朝的宏大叙事中,进而制造古今碰撞。亦正亦邪,正剧与喜剧完美融合,既严肃又活泼,反差萌又有背后的深意。

只是任何一个编剧都需要面对的一个难题就是如何不被宏大叙事所冲淡,如何用小来展现大,展现到文明和制度的碰撞。

笔者依然认为,真实的历史远比虚构的故事更有戏剧性,更有质感。创作者熟读历史,才能创作更多“真实”的艺术。





热评论冷吐槽


《庆余年》可以说是一部不贴合历史的题材得电视剧,只是为了让电视剧,有一个落脚点。夹杂了许多的现代元素,增加许多看点,跟《神话》有些同工之妙。只是这部电视剧飘渺不是按历史去编排的。

所以在南北朝军力这方面也不要深究,只是做一个观赏罢了。历史上南北朝确实是北方军力雄厚,南方的文臣墨客居多。

如果跟金庸的武侠小说去对比得话,只能说金庸武侠小说可以得到好多对历史感强的观众的喜欢,有历史里面还夹杂自己向往的武侠世界。

《庆余年》就不一样了,是单存的以剧情搞笑来吸引年轻的人的关注,把现代很多现在的元素搬到里面来,增加一些搞笑,莫名其妙的感觉。

所以,我们静静的观赏就好了,就不必要去和历史扯在一起了。


麦嘟影视故事汇


那老朱算是南方统一中国的吗?不然,南北多少有点地域和文化差。但是也有几句话说法无湘不成军,广西狼兵。。。。这只能说去个平衡点罢了


Tim0909


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庆余年这部是架空的,里面的综合国力和实力因素都是作者主观设定的,不需要完全遵循中国历史。否则就成为历史小说,束缚了自己的视野和人物的发挥,也减少了思维碰撞的亮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