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代父從軍,到底是民間的故事,還是真實的歷史?


花木蘭代父從軍,到底是民間的故事,還是真實的歷史?


《木蘭詩》,或《木蘭辭》,一首北朝時期的敘事民歌,宋朝時,郭茂倩將其歸入《樂府詩集》。此後,這首講述了木蘭代父從軍的《木蘭詩》,和焦仲卿、劉蘭芝夫婦的愛情悲劇《孔雀東南飛》並列為“樂府雙璧”,表示著他們在樂府詩發展史上的崇高地位。

花木蘭代父從軍,到底是民間的故事,還是真實的歷史?

▲《孔雀東南飛》,取材於東漢獻帝年間發生在廬江郡的悲劇愛情故事,原題為《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因首句“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之悽婉,故又名《孔雀東南飛》。

秦漢之後,中原王朝多設樂府官署,專職負責收集和整理民間歌謠、訓練樂工等,隸屬於掌禮儀教化的太常寺。像上述提到的郭茂倩,他之所以能將《樂府詩集》這一部總括中國古代樂府歌辭的總集編撰而成,自己的才能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其父親郭源明曾官至太常博士,在樂府歌辭上可謂是家學淵源。

花木蘭代父從軍,到底是民間的故事,還是真實的歷史?

▲郭茂倩所編的《樂府詩集》,有百卷傳世,解題考據精博,“徵引浩博,援據精審,宋以來考樂府者無能出其範圍。”

像《木蘭詩》這種樂府歌辭,其來源通常有兩種,一就是樂府中御用文人所作,二便是樂府官員於民間採集整編。《木蘭辭》,即是由民間傳唱為始,其後方被樂府記錄。

民間流傳,官府整編,這就是《木蘭詩》的由來,那麼,詩中所講的代父從軍的“木蘭”,是否在歷史上確有其人?在這方面,詩中“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在史書上並無確載,如根據其餘雜史記載,木蘭就連姓氏都有花、朱、魏、韓、任五姓之多,在最初收錄《木蘭詩》的南朝陳時期的《古今樂錄》中,僧人智匠有言:“木蘭不知名。”

花木蘭代父從軍,到底是民間的故事,還是真實的歷史?

▲南朝陳,或稱南陳,是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南朝最後一個朝代,和《木蘭詩》發生的北魏時期相近,都處於南北朝之中。

既然不見史料,是否可以判定“木蘭”只是民間傳唱的英雄形象,而無實人,或是像清代《曲海總目提要·雌木蘭》中說的,“木蘭事雖詳載古樂府。按明有韓貞女事,與木蘭相類,渭蓋因此而作也。木蘭不知名,記內所稱姓花名弧及嫁王郎事,皆系渭撰出。”

其實不然,實際上,漢朝、魏晉時期所流傳下來的樂府經典,如《戰城南》、《東門行》、《十五從軍徵》、《陌上桑》、《孔雀東南飛》等,皆有“寫實”之處,可看作“民間述史”,相當於民間史書,這種“史書”記官方所不記,知史家所不知,其真實性,足與地方誌、文人筆記相媲美,可為官方史料之補充。

花木蘭代父從軍,到底是民間的故事,還是真實的歷史?

▲清朝褚人獲的小說《隋唐演義》中亦有花木蘭的故事,但和《木蘭詩》中的很多細節都對不上,可以說是二次創作,無意義。

所以,要知道“木蘭”是否確有其人,還得從《木蘭詩》中尋找端倪。詩首有言“可汗大點兵”,在北魏歷史上,孝文帝改革之前,皇帝一般便是稱為“可汗”。雖然五胡十六國也有“可汗”的稱謂,但從“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中可以看出,木蘭從軍,在內蒙額爾古納一帶徵戰十年,此“十年”和“百戰死”一般,或為虛指,但所表達的含義,就是戰爭歷時很長。以此可以得出木蘭從軍之時,便是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與柔然開戰之時,而這場戰爭持續二十五年之久,且太武帝拓跋燾亦在孝文帝改革前,和詩中稱皇帝為“可汗”相對應。

花木蘭代父從軍,到底是民間的故事,還是真實的歷史?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漢名元宏,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少數民族政治家、改革家,在位期間漢化改革,為自己取“元”姓,史稱“太和改革”。

木蘭的活動年份可以確立下,在北魏拓跋燾時期,而關於木蘭的籍貫,大致可以確定在譙郡、宋州、黃州、商丘,這四地皆是如今河南商丘市虞城縣一帶,原是南朝劉宋之地,後被拓跋燾於公元前433年至439年統一,和424年開始至449年結束的柔然戰事一比對,就可以看出木蘭籍貫的可能性。

確立下籍貫和年份,再從《木蘭詩》中往下看,北魏與柔然開戰,故而“可汗大點兵”,每家每戶需出一男丁為兵,木蘭也就“從此替爺徵”。後於從軍征戰之前,木蘭開始在各市進行買買買活動,“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這次購買,看似平常,卻也對木蘭生活在北魏時期做出了印證,在北朝時,還有著部落徵兵的習慣保留,其中最大的特點就是武器、戰馬自備,鎧甲派發。

花木蘭代父從軍,到底是民間的故事,還是真實的歷史?

▲要從軍,就得有軍備。北魏的政策中,士兵自備武器、戰馬,而朝廷則對士兵的家庭成員進行補償,十五歲以上的男子授田四十畝,女子二十畝。

木蘭“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自此開始”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的柔然戰事,據推斷,大概率是拓跋燾擊潰高句麗等柔然附屬部落後,於東北設六鎮戍邊期間,約公元435年到447年或449年之間的戰事。439年時,雙方已通過和親改善關係,其後只在西域有所爭奪,未有大戰。

最後,”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木蘭“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皇上欲封其尚書郎,被木蘭所拒,只“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這裡,按照北魏的軍功制度,即使是奴隸,在獲得軍功脫籍後,亦可得封官,更何況是木蘭這麼個“良家子”,故尚書郎這一雖近中樞,但級別並不大,權位不高的官職,木蘭有著戰功,還是受得起,封得了的。

花木蘭代父從軍,到底是民間的故事,還是真實的歷史?


▲木蘭現在已經成為中國民族的文化、精神,在世界範圍都有所影響,是中國巾幗英雄的代表之一。

最後,木蘭返鄉,重拾女兒身,令同伍的士兵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這又有人問了,為何木蘭一個女子在軍中十餘年,未曾被發現身份?關於這點,除軍中同伍因木蘭代父從軍而心照不宣的溫馨答案外,剩下的解釋就是,木蘭的兵種是“甲騎具裝”的騎兵,長時間在鎧甲中,難以讓大眾發現。其後,木蘭又屢立戰功,軍職變高,有了自己的心腹部眾,故而能隱瞞軍中眾人數年之久。

花木蘭代父從軍,到底是民間的故事,還是真實的歷史?

▲甲騎具裝,主要泛指全副武裝的騎馬部隊,一般裝備著較厚重的武裝,就連其馬匹都多半披有馬鎧,在南北朝時期頗為流行。

通過對木蘭詩的解讀,可以得出結論,一代巾幗英雄木蘭,確有其人,不過她的事蹟在《木蘭詩》中隨著年歲的悠長而被傳奇化,但其為子之孝、為臣之忠、為將之勇,都是中華民族不可或缺的美德,故而木蘭方能從一個人,漸漸演化為如今詩中的傳奇人物,精神象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