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藥,究竟是怎麼治病的呢?

讀完此文,您就知道什麼才叫做“膏藥”!

膏藥可不僅是咱們中國有,西方醫學體系裡,膏藥屬於經皮吸收的一種藥物劑型。但是,咱們中醫的膏藥尤其應用廣泛,而且歷史悠久,幾乎覆蓋所有的疾病治療領域。

中醫學領域包含五大藥物劑型——丸、散、膏、丹、湯,膏藥是五大劑形之一。而且,它的作用不可小覷:“膏藥能治病,無殊湯藥”。

膏藥,究竟是怎麼治病的呢?

咱們中醫傳統的膏藥,包括膏和藥兩個部分。

首先說說“膏”:膏,其實就是藥的一種載體。中藥外治的膏劑有硬膏和軟膏兩大類。大家平時常用的一般都是硬膏,是將組方配伍的中藥混勻於適當基質中,攤塗在紙、布或皮上(狗皮膏藥)成型的。使用時貼於患處或人體經絡穴位上,藥物透皮吸收,進入血液循環,產生局部作用或全身作用,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古裝電視劇裡的壞人太陽穴上常貼的那種,就屬於硬膏。這裡所說的基質是用來將藥汁固化的一種物質,譬如鉛膏藥,包括“黑膏藥”和“白膏藥”;松香膏等。

膏藥,究竟是怎麼治病的呢?

而軟膏,就是大家常用的像牙膏一樣的抹劑。一般是用植物油、蠟臘、凡士林或動物脂肪等作基質,加入中藥研粉所製成的半固體劑型。《倚天屠龍記》裡的黑玉斷續膏就屬於一種軟膏。【當然,這只是小說哦!】

膏藥,究竟是怎麼治病的呢?

膏藥在我們國家出現得很早。《山海經》中就記載了一種羊脂類藥物,用於塗擦皮膚防治皸裂。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成書於公元前413年的戰國時代,是目前我國現存最早的醫著,也是目前最早記載用膏藥治病的醫書。這本書中記載的膏藥還僅限於以單純的動物脂肪為基料,用以治療外傷。

膏藥,究竟是怎麼治病的呢?

甘肅武威縣漢灘坡漢墓出土的《武威漢代醫簡》,年代在漢初,其中有目前最早以“膏藥”命名的3個完整的組方:“百病膏藥方”、“千金膏藥方”、“婦人膏藥方”。——也就是劉邦、項羽那個時代的人使用的就是這樣的膏藥。我們看這樣的膏藥處方,就能大致猜測出那個時代的人容易得什麼樣的疾病,也就能推斷出那個時代的人大致的飲食和生活習慣。【生在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度,確實很容易有一種穿越感啊!】其中最為完整的是“千金膏藥方”,原文記載:“治千金膏藥方:蜀椒四升、川芎一升、白芷一升、附子三十枚、凡四物皆冶,父且,置銅器中,用淳醢三升漬之......此膏藥大良,勿得傳。”翻譯一下,就是說此方由四味藥物組成,將藥物研成粗粉,用醋泡,豬油炸,以脂肪和雞蛋黃為基質,可外用也可內服,效果良好,使用部位應該是直接作用於患部。【還沒有後代的按經絡穴位用藥的概念】

膏藥,究竟是怎麼治病的呢?

魏晉之後,膏藥的發展就變得越來越迅速了。而且,後世至今最常見的黑膏藥也在這個時期出現了,那就是西晉《崔化方》中的烏膏。黑膏藥是以食用植物油與鉛丹為基質,根據臨床醫療需要配入不同的藥材原料,經高溫煉成的一種鉛硬膏。

到了宋代,由政府組織編纂的《太平聖惠方》是歷代外用膏藥記載最多的一部著作,此時的黑膏藥已經得到大範圍的應用,在民間也廣為流傳。到明代《本草綱目》中膏劑品種已佔有相當的比重。其中,用吳茱萸研末醋調,敷湧泉穴,治療鵝口瘡至今還應用於臨床。

膏藥,究竟是怎麼治病的呢?

清代,膏藥已經是一種常見的民間用藥了。當時的硬膏主要是以黃丹、麻油、官粉、松香為基質。軟膏多以麻油、黃蠟、白蠟、醋、酒、水為基質。針對不同病情,隨症加藥。譬如王洪緒《外科全生集》中的“陽和解凝膏”,現在也是消腫散結的一個有效手段。

膏藥,究竟是怎麼治病的呢?

近代,隨著社會發展、科技進步,膏藥從煉製方法到劑型改造都極大地發展和革新了。譬如傳統黑膏藥存在環境汙染大,中藥在高溫油炸濃縮時有效成分容易丟失,使用時可能造成鉛中毒危險等缺陷,臨床上已經基本被中藥橡皮膏所取代。但是,中藥橡皮膏採用橡膠和松香,所以存在著難以克服皮膚過敏的問題。如今,有高分子材料工業的發展做後盾,出現了中藥巴布劑——將中藥提取物或藥物,與適宜的親水性基質和適量比例的輔料混勻後塗於布上製成的外用製劑,作為新型外用透皮貼劑,是目前臨床使用的主流膏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