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谈善恶

大老李又抱着一盆巴西龟放生去了,听说放生是功德,行善消灾祈福。

一、事有“历史局限性”。几百年前,没有外来物种入侵的年代,放生算善举,至少不危害生态平衡。随着时代变迁,人类对生态影响与以前不同,放生是否行善,要在平衡领悟中去理解,否则,有善意未必行善举。二、人有“觉识局限性”。囿于觉识,不知平衡为何物,却要放生求功德,凭着一己之私,披着行善外衣,岂止自以为是,岂止无知愚昧。把热带鱼放到北方河里,把观赏鸟放飞山林,这无异于杀生。

不明平衡,便会不辨善恶,不明是非,何谈善果?不仅是放生,很多事都是这个道理,多领悟平衡,少无知妄为,便是功德了。

言及善恶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因为善恶话题,引人道德联想,而道德,常被某些人有意或无意的利用为工具。

善与恶,不是非此即彼。何为善恶?对平衡的维系即善,对平衡的善导,为至善。对平衡的妄为即恶,对平衡的恶损,为大恶。

室内蟑螂,侵袭脚前,足踏之,蟑螂毙命,此举是善是恶?有人说“不杀是善,杀生是恶”,也有人说“蟑螂害虫,杀恶即善”。以己之利,定性昆虫益害,人类此举是善是恶?

善与恶,并非“生与杀”,更非“杀恶即善”那么简单。明善恶,是建立在对“平衡”深刻领悟基础上的。

同为生灵,有各自量场的平衡,蟑螂侵袭脚前,干扰了人的量场,“足踏之,蟑螂毙命”是量场平衡反噬,因为室内特定环境里的平衡,是被这个足踏者主导的。有人觉得蟑螂挺冤,它不知道室内存在平衡主导,但平衡如此,反噬亦然。其实,众生何尝不像这只蟑螂?自然界,有人破坏环境,感觉人定胜天的时候;社会中,有人飞扬跋扈,凌驾规则之上的时候;反噬会来的,只不过众生看不到那只“踏下来的脚”。

民间“因果报应”式的劝善恐吓,意义不大,你有一百个恐吓,他有一千个对策。善,是源自灵性之下的情感,不是因为怕什么,而是情及生灵万物,自知珍惜善待。我们能做的,是以平衡达至善。

人为何求善?因为善境为宿体提供美好的平衡状态,为意体提供平衡量场,平衡即善,平衡即果。明善恶,还要明辨愚善及伪善,“不以人之善恶善恶之、不以人之誉毁誉毁之”,识之所悟,源于思,得于智。(意之善恶平衡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