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的开始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释义】

当人们都知道美怎样才算是美,这就有了丑了;当人们都知道怎样才算是善,这就有了不善(恶)了。所以,有无相互对立而生,难易相互对立而成,长短相互对立而体现,高下相互对立而存在,音声相互对立而协调,前后相互对立而出现。所以,圣人以“无为”的方式来处事,用“不言”去教导,任凭万物生长变化而不去干涉,孕育了万物却不占为己有,滋养了万物却不自恃功高,成就了万物却不居功。由于不居功,所以它的功绩永不褪去。

【延伸】

这里的重点是强调了圣人做事的原则和方法,进一步说是做事应持有的心境——“无为”和“不言”。这种思想的产生来自于两点:

一,是对生活中现象和认知的体察。

形成了共同认可的“美”,就有了“丑”。形成了共同认可的“善”,就有了“恶”。所有其它的存在皆是在相互对立中存在和转化的,不可能永守一面,所以“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等现象都遵循着这样的规律,即所有的一切都是动态转化过程中的一个暂时的状态而已。“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都是所谓的“名”,从“道“的角度看来,“名,可名,非常名”,这些概念和名称都不是可以长久存在的,不是真正的道,不可一味的视之不变。

二,是对天地之德的效法。

天地是如何体现或发挥自己的作用呢?那就是“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天地生养,成就了万物却不想干预、占有万物,而是慢慢褪去自己的身形,让万物自然而然的发展。作为领导者榜样的圣人就应如此效法(天地这种最玄妙深远的德行就是“玄德”),内化为自己的“德行”。只有这样才可以永远体现自己的存在和影响。

“无为,不言”不是不去做,不去说。“道”的这种德行是隐的、含藏不漏的,不是不去做,而是怎么做,做什么的问题,这与大多数人的做法是相反的。大多数人很多时候都是想显露自己。比如在朋友相处中,即便是好朋友也应该注意说话、做事的方式和时机,不要一味的去用自己的“智”,去照耀揭示出朋友的短,这种自以为是、自认真诚、对人好心的“智”就是刺眼的,伤人的,即便自己不是故意的。好心有时未必能起到好作用,要看时机、场合,这就是“光而不耀”的含义,要如月光般,光亮而不刺眼,光亮是需要的,但关键在“刺眼”与否二字的拿捏上。同样,有的人经常在各种场合说自己多么聪明:看同样的一本书理解的比别人快,自己的经历多么成熟辉煌,自己的处事方式多么老辣精深等等。言外之意如何?自然是别人休想比的过我,我比你们强。这样的公开宣讲,表面看来大家一平如水,其实所有人心里都是翻江倒海,问号连连。这样做的结果适得其反,只能是把自己一贬再贬。作为领导,尤其要注意这点,而这正应了《道德经》中的另一句话“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善恶”的开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