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時代正迅速改變新農村人生活 回鄉創業 你準備好了嗎

距2020年春節還有不到半個月,在外務工的人們陸續踏上返鄉的路。

多年以來,肖姚父子每年春節會回到四川威遠農村老家短暫團聚,然後再分赴各自打工的城市。改變始於2015年,肖姚回家做起農村電商,銷售各種農副產品,生意有起色後,還將父親叫回鄉一起幹。2018年,他經營的農副產品年銷售額近800萬元。“回來後做電商也能掙錢,最幸福的是一家人在一起。”如今,肖姚結婚生子,一家團圓而幸福。

過去十年,電商改變了農產品的銷售方式,也改變了許多人的營銷理念。越來越多農村電商從業者讓農產品銷售“去中間商”,讓農民種養的農副產品賣出了更好的價錢,不僅改變了自己的人生,也改變了許多農戶的人生。

电商时代正迅速改变新农村人生活 回乡创业 你准备好了吗

拍短視頻帶貨 一天賣3000斤折耳根

肖姚

返鄉開網店

立足本鄉本土做農村電商

肖姚的老家在四川威遠縣向義鎮,當地的大頭菜在周邊頗有些名氣。早年,因種地掙不了錢,他和父親都走上外出打工這條路。2005年,時年17歲,僅初中文化的肖姚開始到廣東打工。此後10年,他先後在機械廠、模具廠和汽配廠上班。其父肖貴華則在外做焊工。因不在一起打工,父子相聚甚少,每年都是春節回老家才短暫團圓。

2015年,因結婚生子,肖姚和妻子回到老家。“回家後,總要找點事情做。”見有人開網店掙了錢,他開起淘寶網店主營冷吃兔,但半年後不僅沒掙到錢,還虧了一些。儘管如此,肖姚認為自己從中積累了經驗。“我為何不賣身邊的農副產品?”有了想法,他將網店經營的產品轉向了老家周邊農戶種植的紅薯、大頭菜、辣椒、玉米、胡蘿蔔、折耳根、老薑、嫩姜、血皮菜等,種類10多個。經過一年多摸爬滾打,網店有了較大起色,發貨量明顯增加。

網店生意好了,他更看到了農村電商的商機。2017年,他叫回在外打工的父親,一家人一起幹。“和外面(打工)比,要自由些,一家人也能在一起。”50多歲的肖貴華很支持兒子的事業,回家後,他幫著兒子收貨、打包。

雖然生意漸入正軌,但肖姚沒有滿足,在經營傳統電商平臺網店的同時,他也關注到了抖音等短視頻直播平臺興起的社交電商。2017年底,他幫一個攀枝花朋友轉發了一條芒果的短視頻,很快贏得800多萬播放量,幫朋友賣出幾百件芒果。從此,他也開始拍攝短視頻,通過抖音等平臺“帶貨”。“紅苕、折耳根、胡蘿蔔等都拍過,最火的是折耳根,每次都是幾百萬的播放量,有時上千萬。”

嘗試通過短視頻“帶貨”的第一個月,肖姚所賣農副產品的銷售額便接近10萬元。“但賣的東西一定要好,才有回頭客。偶爾我也做做直播,讓大家買東西更直觀。”他也感受到了短視頻和直播帶來的“紅利”,他說,因為視頻火了,他一天賣過近3000斤折耳根,也能一天賣出老薑約2000斤。2018年,他經營的農副產品年銷售額近800萬元,其中短視頻帶貨佔比超過30%。“一年下來,能賣老薑300多噸、嫩姜約10萬斤、大頭菜和紅薯也各有五六萬斤,還有胡蘿蔔、折耳根、玉米……”

肖姚銷售的農副產品,都來自威遠縣向義鎮及周邊鄉鎮。其中,有部分紅薯、大頭菜是他選擇品種交給一些農戶代種,更多產品是農戶種植後賣給他,然後再通過電商銷售出去。

“以前都是一些批發商來收購,價格壓得低。賣給做電商的,每斤要貴1角,幾千斤就要多賣幾百塊。”最近兩年,威遠縣新店鎮張建村村民吳某種植的大頭菜都賣給了肖姚,在他看來,有了像肖姚這種農村電商,他們的農產品價格賣得更高,收入自然也更高。

“我們是直接賣給消費者,多了快遞費,但省去了多級經銷商,所以收購價都更高。比如大頭菜,一般的收購商每斤3角多,我們可以貴1角左右。”肖姚也希望通過電商給周邊農戶帶來改變,讓他們的農副產品賣得更好、更貴。“好賣點,賣貴點,他們收入也高一些。”

电商时代正迅速改变新农村人生活 回乡创业 你准备好了吗

一年四季賣不完的水果 年銷售額衝上2600萬

李興科

農村電商“飛人”

穿梭農村尋找“好貨”

1月2日,四川宜賓玉龍街村,34歲的李興科忙得沒空接電話。因為妻子和姐姐前往眉山拍視頻,公司兩位員工又有事請假,上百份訂單和產品發貨,基本全部落到了他的頭上。

李興科大專畢業,是宜賓果子禮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和掌舵人,主要運營水果交易。起初,公司是個“家族企業”,李家四姐弟都是股東。企業做起來後,李興科的一些同學朋友也加入進來,團隊越來越大。2019年,這家只有十來人的微型企業,實現銷售收入2600萬。

李興科的家鄉是中國茵紅李(也稱脆紅李)的發源地,該品種目前已被推廣到四川、雲南、重慶等多個省份,是一種季節性水果。2008年,李興科從山西林業學校畢業後,創辦過苗圃,代理過快遞,但都發展平平。2015年,結合家鄉出產茵紅李的優勢,他開始嘗試在朋友圈做微商在網上賣茵紅李,但第一年由於渠道太窄,只賣出去幾百件李子。

2016年,李興科開始提前謀劃,根據宜賓當地不同時節出產的水果,到田間地頭和農民談價格,開發訂單農業,同時拓寬網絡銷售渠道,制定品控、售後、促銷等詳細可行的方案,實現一年四季,不同季節的水果在線銷售,當年實現銷售收入超500萬元。慢慢地,李興科摸索出經驗:四川境內什麼地方出什麼水果,他們就在那裡,會理石榴出來了,他們在會理;蒲江獼猴桃出來了,他們在蒲江……兩年多來,李興科及其團隊,就像“飛人”一樣,穿梭於四川最優質的水果產區。

李興科團隊銷售的產品,也一直在“飛”:每年1、2月份主推塔羅科血橙,3月主推不知火,4、5月主推沃柑,6~8月主推茵紅李、汶川翠紅李,8~9月主推獼猴桃、會理石榴,10~12月主推愛媛(柑橘)和昭通醜蘋果。季節在“飛”,李興科團隊及其產品也在“飛”。“一年四季,總有賣不完的水果。”李興科說,2020年將依託視頻平臺,把公司影響力和業績再提高,做成現代化企業。

电商时代正迅速改变新农村人生活 回乡创业 你准备好了吗

全年銷售各類農副產品近500萬

劉金銀

網紅“金牛哥”

大山深處建農產品基地

“飛”進山村做電商的,還有網紅“金牛哥”——劉金銀。1月3日,火山、抖音、西瓜等視頻賬號“金牛TV”的運營者劉金銀驅車兩小時,從四川合江縣趕到石頂山,這裡是他的農產品基地。石頂山位於四川與貴州交界地帶,山高林密,山村幾乎處於原生農村狀態。山上人少地多,有50多戶村民一百來號人,出產農作物有水稻、玉米、紅薯等,村民還用富餘糧食養豬、雞、鴨。

2018年夏,劉金銀到石頂山拍視頻,偶然發現這處深山中的“寶藏”。“村民家的臘肉晶瑩剔透,肥而不膩,口餘回香。”他說,自己在村民家吃了一頓飯後突發靈感。“我的直播中,不少跟吃有關係。網友們越來越多地要求給他們帶貨,比如四川老臘肉、鹹菜等等。”劉金銀說,當時他就覺得石頂山農家臘肉有商機。而在石頂山待了幾天後,他還發現,這裡不但豬肉、土雞好,山裡就像一座“寶庫”:蔬菜都不用化肥,全是農家肥。“同樣的蓮花白、青菜,石頂山產區的煮熟後柔軟入口。”他說,此外,石頂山還出產大量的竹筍、藥材等,但以前都賣不出去。

經過多次瞭解,劉金銀決定把自己電商平臺的農產品基地設在石頂山,收購農民的生豬、蔬菜、竹筍、藥材等,並租用農戶的土地種植葛根等藥材。很快,“金牛哥”的臘肉得到了網友們的認可。劉金銀開始通過快手、抖音、西瓜直播和短視頻,向網友展示銷售石頂山各類農副產品。他告訴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2019年是“金銀TV”電商起步階段,全年銷售各類農副土特產品近500萬元,還幫助了農民脫貧增收。

據石頂山社長趙良平介紹,劉金銀在石頂山投資合作一年多,已給當地160多位農民帶來增收效益,人均增收達3000餘元,農民都很支持。“以前,我們都不知道什麼叫網紅,現在都知道金牛是網紅。”60多歲的村民劉友秀,去年賣給“金牛哥”的農產品,僅青菜一項就獲利500餘元。

电商时代正迅速改变新农村人生活 回乡创业 你准备好了吗

入駐區域電商平臺 他帶農戶走出新路

劉正鈴

微商轉電商

任村級電商服務站負責人

“批發商來問,一直說我桃子不好,意思就是還要壓價。”回鄉流轉土地,帶著村民們創業,劉正鈴曾在2018年遭遇“當頭一棒”。那年,桃子市場價每斤超過6元,但收購商最多給2.5元還不斷壓價。一氣之下,他將數萬斤桃子倒入魚塘。

劉正鈴是四川內江田家鎮七家嘴村人,2015年回鄉創業,陸續流轉了600多畝土地,種植了桃、李、柑橘、獼猴桃、枇杷等10多個品種的果樹。村民們除了流轉土地,也有上百人以土地等入股。2017年底,產出水果1萬多斤,他靠微商就賣了一半左右。“和賣給批發商相比,微商的價格至少翻倍。”因為做微商的嘗試,劉正鈴看到了電商帶來的更大利潤。但在2018年果樹大面積掛果,產量明顯增加後,因微商的銷售量畢竟有限,也未進駐電商平臺,面對收購商不斷壓價,他一氣之下“倒桃餵魚”。

衝動之後,他開始接觸電商平臺。2018年底,他正式入駐當地的區域電商平臺內江全搜索,成為該平臺村級電商服務站的負責人。“2019年,我們的水果產量50多萬斤,走全搜索銷售了10多萬斤,剩下的大多數都是進商超。”劉正鈴說,因電商渠道的銷售價格和賣給批發商的價格懸殊較大,他希望專合社的水果能更多通過電商平臺賣出去。“走電商,省去了很多中間商,消費者可以買得更便宜,我們種植的可以賣得更貴。我們種出來的水果賣得更好,在我們這打工和入股的村民也能收入更多,早點拿到分紅。”

內江全搜索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是當地一家區域農產品電商平臺,核心業務便是農村電商和社區電商。“我們目前做的是農副產品區域電商,就是把內江農村的農產品買到本地及周邊城市。”該公司負責人胡耀斌2013年發現農產品電商潛力大且是未來發展趨勢,遂回內江創立了這家公司,他介紹,經過5年發展,公司已在內江東興區設立了168個村級電商服務站,100餘個社區電商便利店或自提店,並在瀘州、自貢等城市開設了分公司,公司旗下電商平臺年交易額上億元。

綜述

780萬人返鄉創業

遍佈50萬個農村電商基層站點及電商平臺

根據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不久前發佈的《2019中國電商興農發展報告》,2018年農村電商保持較高增長速度,農村網絡零售額接近1.3萬億元,電商興農、興村作用日益凸顯。但在高速發展同時,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增速卻明顯低於農村網絡零售額。《報告》指出,“發展農村電商的最終目的是解決‘三農’問題,目前農產品通過網絡進城仍然比較難,農業資源無法通過電商大規模有效地轉化為經濟效益,電子商務在部分地區推動農產品上行的潛力仍有待挖掘。”

可喜的是,2017年起,以拼多多、抖音、快手為主要平臺,以社交裂變、直播、短視頻為主要展現方式興起的農產品上行活動,已成為新電商代表在電商興農業態中的主要運營模式。電商模式由單一的網絡零售向網絡零售、網絡批發並重轉變,從傳統電商向社交電商、社區電商並重轉變,互聯網逐漸在農村區域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截至2018年,各類返鄉下鄉創新創業人員累計達780萬,主要分佈在電子商務等領域。從創業載體來看,返鄉創業人員主要分佈在遍佈全國的近50萬個農村電商基層站點以及拼多多、淘寶等大型電商平臺。《報告》認為,農村電商將繼續向線上線下融合、“品牌化+平臺化”方向發展。

“電商改變了農產品的銷售方式,也改變了營銷理念,原來是種出來再賣出去,現在可以針對客戶以銷定產。”長期從事區域農產品電商的胡耀斌說,目前其公司電商平臺銷售的農副產品有六七十個品種,其中70%左右來自農村的專合社,剩下的由村級電商服務站收購散戶農副產品,包括針對一些貧困戶的“以買代幫”。後期,他期待農村電商的理想化模式是,大部分農副產品來自專合社,再由專合社去帶動更多村民包括貧困戶加入。“這樣,產品更有保障,可追溯,才能談通過‘一村一品’更好促進農民增收等深層次的問題。”

在胡耀斌看來,最近幾年,越來越多農村電商從業者讓農產品銷售“去中間商”,省去了二級三級甚至更多級中間商,讓農民的農副產品能賣出更好價錢。“電商給農村帶來了一些改變,我認為未來電商會給農村帶來更多改變。”他分析認為,未來幾年,目前這批電商從業者在大浪淘沙,有一部分人積累一定的實力後,很可能回到農村自己去種地,自己去辦專合社,帶動更多農民加入。“電商要改變農村,也需要更多的這樣有想法,有經濟能力,有營銷能力的年輕人回到農村去,通過全新的銷售模式反推農村種養業,把農村的產業做起來。只有產業做起來,才會有更多年輕人回到農村去。”

胡耀斌建議,農村電商的參與者需要下沉到農村,通過5G技術帶來的迭代產品,讓城市購物和農村電商無縫銜接。同時,農村電商也需要在農村形成越來越多的地域化分散性小品牌,然後逐漸形成一些中大型品牌。商務部《報告》也提出建議,農村在加強“三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村物流網絡完善,形成物流信息共享平臺等的同時,還應完善電商人才培訓和引進體系,並加快農村品牌建設。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姚永忠 羅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