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餐飲業能挺過難關迎來“陽光”嗎?

距離全民戒備狀態的開啟已經過去十多天了。1月22日起,新冠肺炎的新增病例登頂微博熱搜榜,此後的每一天,我們都習慣性地看看病例的實時通報,看那個冰冷的數字不斷爬升。憋在家裡的小半個月裡,不少人可能都在腦海裡做好了盤算:疫情一結束,就去涮鍋兒燒烤擼串吃冰粉餈粑宮保雞丁小蛋糕喝奶茶等等等等。


然而另一面,餐飲企業卻是哀聲一片:疫情之下,餐飲業迎來徹底的寒冬。供應鏈受到嚴重影響,貨品積壓,現金流中斷,工資發不出去,企業沒有進賬,但是高昂的成本卻在源源不斷地壓向企業的肩膀……餐飲業龍頭西貝集團董事長賈國龍甚至坦言:“賬上的現金流,可能三個月都抗不過去了”。


蕭條和窘迫,是餐飲業當下的貼切描述。一面是政府壓力下的門店關停,另一面是人人自危情況下自覺的抑制消費,二者的合力作用下,大批門店被迫關停,而少數的營業門店也是冷冷清清,鮮少問津。對於蕭條中的餐飲業而言,“活下去”是最重要的議題,只要撐過了疫情帶來的寒冬,未來才有其他可能。

疫情之下,餐飲業能挺過難關迎來“陽光”嗎?


然而,就目前形勢看來,線下餐飲的恢復昔日的繁榮還需要很長的時間。在此期間,現金流一旦中斷,工資發不出去,企業就會面臨破產風險,遣散員工。根據國家規定,員工放假期間也必須發工資。短期之內,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照發工資無可厚非。然而倘若長期不復工,企業的現金流很快會被高額的人工成本消耗殆盡。


此外,由於疫情爆發時期的特殊性,企業在年末已經發出了大量工資、獎金,為春節備貨支出大量生產成本,現在生產成本卻由於食材的過期、變質而變成壞賬準備。多方面的資金壓力將餐飲業置於窘迫的境地。


受到影響的就僅僅是企業嗎?絕非如此。餐飲行業一旦出現大面積倒閉,接踵而至的將是失業,失業後的人們消費能力驟降,又將帶來新一波的蕭條,社會問題也將層出不窮。在中國,餐飲業GDP佔比高達5.8%,從業人數將近2500萬,如此龐大的人群體量在當今情境下面臨著巨大的危機。

疫情之下,餐飲業能挺過難關迎來“陽光”嗎?

疫情之下,餐飲企業已經不堪重負。十幾天的光景,已經將不少小企業逼向清算的邊緣。對於該承擔的社會責任,企業已經在盡力承擔,保障員工疫情期間的工資問題。然而企業可持續的發展問題,也是政府必須關注的。


我們都知道,2020很難。在這個很難的關口上,該是萬眾一心,每個人擔一些重量。企業幫個人擔負一些,個人承擔一些,政府幫襯一些。擔子很重,但是我們可以一起抗過去。疫情過後,總有晴天,總有晴朗的好日子。只是今天,這些餐飲業正迫不得已地經受著至暗時刻的洗禮,政府是否可以給出一些利好政策幫助企業走出寒冬呢?我們期待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