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中如果许攸没有投降曹操,那么袁绍能打败曹操吗?

娱乐and八卦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官渡之战中曹操能够取得胜利,与许攸降曹献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然许攸若未降曹,袁绍也未必胜之。

一、 不纳良言,刚愎自用

众所周知,袁绍曾是十八路义军的首领,在消灭董卓后,他便占据了冀州、青州、幽州及并州,更有几十万的军队相随,其中能人异士比比皆是。正因为如此,袁绍又怎会安之一隅,野心也越来越大。终于在建安五年的八月,起兵七十万攻打曹操。而曹军只有七万兵马,若是硬碰硬,几乎毫无胜算。

此时袁军的谋臣田丰就向袁绍谏言:望其静守,不宜兴兵。另一谋臣沮授也劝表,将两军的优劣进行分析,说与袁绍。可袁绍自以为是,哪听得进忠言逆耳之语,接连将两位谋臣关押狱中,并命令三军速发官渡,与曹军决一雌雄。官渡之战至此打开了帷幕。

二、不识兵法,用人不当

官渡之战历时一年多。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双方各有胜负,两军都已疲惫不堪,粮草也成了最大的难题。曹军粮草殆尽,曹操命人催粮,不料半路被许攸截获情报。许攸向袁绍告密,却未被理睬,最终许攸投靠了曹操。虽说袁军粮草充足,可袁绍却派了嗜酒如命的淳于琼看守,如此用人,安能不败。许攸投奔曹操后,便向其告知袁军屯粮之处,乃乌巢也。曹操听后,连夜领兵火烧乌巢。袁军没了粮草,军心涣散,从而加快了失败的步伐。

这场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曹军能以少胜多,取得终极胜利,离不开曹操的运筹帷幄、善于用人的本领。而袁绍之败则在于其妄自尊大、不辨忠言的结果。

对于许攸降曹只是令袁军更快地走向失败,倘若许攸没有投曹,以袁绍之性格,官渡之战仍没有办法取胜。


游子dream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外戚宦官专政,天灾人祸不断,终于酿成黄巾农民大起义。起义虽被镇压下去了,东汉王朝却已分崩离析,名存实亡。从此天下群雄割据,战乱不休。在这场大纷乱中,出现了黄河流域的两大霸主-----曹操和袁绍。袁绍佣兵数十万,占据了黄河以北的幽,冀,青,并等州郡。曹操则挟天子以令诸侯(“奉天子而征四方”),威势大增。占领了黄河以南的兖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隶。两雄相争,互不相让,这样,华北最重要的两个政治军事集团,决战势所难免。

建安四年,袁绍发兵进攻曹操,掀起了历史上有名的官渡之战。官渡之战实质上类似于一场巨人与侏儒之间的战争,因为当时曹操无论是兵力还是装备跟袁绍无法形成正比。跟重要的是曹操的后方还有几个割据势力,在随时准备向他进攻,腹背受敌,整个形式对曹操十分不利。但是就在曹军处于生死攸关的时候,曹操却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他要求起兵正面应敌,因为曹操对袁绍太了解了,按照曹操的看法,袁绍有五大弱点:

第一:袁绍志向很高却谋略不足。

第二:外表威严,内心胆怯(说白了就是纸老虎)

第三:心胸狭窄,缺乏威信

第四:兵力虽多,但不善编制,一盘散沙

第五:人才虽多,但很难驾驭

曹操正是看到袁绍有这五个弱点,所以尽管面临袁绍的十万大军,曹操依然是信心十足。尽管曹操在战略上对袁绍十分鄙视,但在战术上却十分慎重。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今山东临沂北)入青州,占领齐(今山东临淄)、北海(今山东昌乐)、东安(今山东沂水县)等地,牵制袁绍,巩固右翼,防止袁军从东面袭击许都;曹操率兵进据冀州黎阳,令于禁率步骑二千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协助扼守白马(今河南滑县东,黄河南岸)的东郡太守刘延,阻滞袁军渡河和长驱南下,同时以主力在官渡一带筑垒固守,以阻挡袁绍从正面进攻。

战略被动阶段

没想到此时刘备却趁机作乱,认为袁绍十万大军都打过来了,曹操肯定要输。于是借口去拦截袁术,派兵跑到徐州那边,占领下邳,屯据沛县。并与袁绍联系,打算合力攻曹。曹操为保持许昌与青、兖二州的联系,避免两面作战,于次年二月亲自率精兵东进闪击刘备,迅速占领沛县,转而进攻下邳,迫降关羽。刘备全军溃败,丢下妻儿,只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绍。当曹、刘作战正酣之时,袁绍谋士田丰建议袁绍“举军而袭其后”,但袁绍以幼子有病为辞拒绝采纳,致使曹操从容击败刘备回军官渡。

建安五年二月袁绍派颜良进攻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企图夺取黄河南岸要点,以保障主力渡河。同时派大将文丑,进攻延津,侧应主战场。此时,曹操听取荀攸的建议,声东击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延津,伪装渡河攻袁绍后方,使袁绍分兵向西,然后遣轻骑迅速袭击进攻白马的袁军,攻其不备,解白马之围。袁绍果然分兵延津。曹操乃乘机率轻骑,派张辽、关羽为前锋,急趋白马。关羽迅速迫近颜良军,冲进万军之中杀死颜良并斩首而还,袁军溃败。曹操清楚,白马之围虽然解除,但肯定守不住,于是放弃白马,向延津方向汇合主力部队,再南下官渡。

战略相持阶段

九月,袁绍在官渡一带展开全面攻势,这是一场当时条件下的高技术作战,战争场面极为激烈。绍构筑楼橹,堆土如山,用箭俯射曹营。曹军制作了一种抛石装置的霹雳车,发石击毁了袁军所筑的楼橹。袁军又掘地道进攻,曹军也在营内掘长堑相抵抗,粉碎了袁军的计策。相当于现在的高射炮,迫击炮,碉堡,地道战全都用上了。整个战局变成战略相持阶段。

全面进攻阶段

尽管曹军灵活机动,英勇作战。但毕竟袁绍兵多将广,武器装备先进,加上曹军伤亡十分之二三,粮草也消耗殆尽。士兵们越来越疲乏,部队战斗力也逐渐减弱,眼看就要坚持不下去了。就在这个紧急的时候,一个转危为安,反败为胜的机会突然到来了。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建议曹操轻兵奇袭乌巢,烧其辎重,这样袁绍就失去了他的命根子,不出三天,肯定可以打败袁绍。在当前如此危及的情况下,曹操等的就是这种能改变战局的机会。他怎么会放弃这唯一的机会呢。以曹操的性格,就是龙潭虎穴他恐怕也要闯一闯。于是,他让曹洪、荀攸守营垒,自己亲自率领步骑五千,趁着朦胧的月色,冒用袁军旗号,人衔枚马缚口,各带柴草一束,利用夜暗走小路偷袭乌巢。到达后立即围攻放火。

袁绍此时也慌了神,召开紧急会议,一个叫张郃的就提出来,我们应该赶快派大军支援乌巢,不然乌巢被攻破,我军连退路都没有,此时,一个叫郭图的谋士,他依据一个古代的谋略,叫围魏救赵,猛攻曹军大本营,曹操必然会前往支援,乌巢也就可以解围了。袁绍一听,郭图的建议不错啊,于是派小股部队前往支援乌巢,派张郃、高览率重兵猛攻曹军大营。可是没想到,曹军并不具备围魏救赵的条件,当时魏国实力强大,可如今曹操势单力薄,退也是死,不退也是死,攻下乌巢还有反败为胜的机会。于是曹操励士死战,大破袁军,杀淳于琼等,并将其粮草全数烧毁。张郃、高览闻得乌巢被破,于是投降曹操,导致了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大军崩溃。袁绍仓惶带八百骑兵退回河北。曹军先后歼灭和坑杀袁军七万多人马,建安五年十月,经过一年多的对峙的官渡之战,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


纵观整个战局,虽说许攸的投靠瞬间扭转了整个战局,但是曹操以两万人马,抵挡住了袁绍十万精兵的攻击,并将袁军带入战略相持阶段,曹军以一当十,扼守要冲而使袁绍不能前进,已经半年了。的士气,谋略,领导力可见一斑,情势已然明朗,纵然许攸没有投诚,曹操退居许都,顶多也就是持久战,胜负早已明了。


热门科普


如果许攸没有投靠曹操,曹操打不赢官渡之战!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当时两方军队的实力,据史料记载,当时袁绍兵力约11万人,而曹操只有2万人,所以袁绍在兵力上是拥有着绝对的优势的。而且当时,曹操的处境并不是很好,北方有袁绍,南方有刘表和张秀,东南方还有孙权蠢蠢欲动,而且十二月份刘备起兵反曹,可以说是位于包围圈中。



其次,当袁曹两军在官渡相持三个月之后,曹军已经缺兵少粮,士兵都已经疲惫不堪,而袁军那边粮草充足,按照这计划进展,不出一段时间,曹操那边肯定会军心大乱,当时曹操都已经慌神了,而就是在这个时候,许攸投靠了曹操,并献计截击,烧毁袁军的粮草,直接导致了袁军最终的失败。如果许攸没有投靠曹操,那么对于缺兵少粮的曹军是绝对的劣势。

最后,如果许攸没有投靠曹操,那就代表当时袁绍的内部并没有引发大乱,试问一个军心稳定,内部和谐的军队还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呢?



当然即使这场战役袁绍赢了,只能说改写了中国的部分历史,因为从袁绍这个人来说,他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又不知人善用,最终还是会失败的,无法统一三国。

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内容为作者所写,不喜勿喷哦!


爱问小漫客


如果官渡之战中许攸没有投降曹操,袁绍也很难打败曹操。



三国演义中,许攸抓住曹操催粮的信使,得知曹操粮秣告尽,向袁绍建议一路攻取曹操大营,一路攻取许昌,袁绍不听,并怀疑许攸的忠臣之心。

于是许攸夜里投曹,曹操王履而迎,许攸献计出兵乌巢,一举烧掉袁绍大军粮草,这是袁绍失败的重大原因之一,如果许攸不投曹,袁绍会胜吗?



不一定。

许攸是谋士,是出建议的,听不听主要还是看袁绍,前期的大战让袁绍对曹操由过度轻视转为了过度重视,即使有好的策略,却认为自己能想的出,曹操肯定也能明白,不敢轻举妄动,错失军机



袁绍多谋寡断,谋臣

互相争斗,三子为世子之位也是明争暗斗,而曹操则上下一心,沆瀣一气,从长远来看,即使曹操粮秣已尽,罢兵再战,战胜袁绍仍有很大的可能性。

两大集团的碰撞主要看主导者的用人方略,而不是有多少人,一个许攸只是催化剂,却难以改变最终大局,所以,即使许攸不投降曹操,袁绍也难以打败曹操。



篇篇原创,给你独特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是我不断创作的动力

津城沐雨


结论是:袁绍无法打败曹操。

任何战争的取胜都有其偶然性和必然性,官渡之战也不例外。

表面上来看,曹操的官渡之战取胜的转折点是因为许攸的叛袁投曹,向曹操提供了袁绍的军事机密,曹操当机立断,进入敌后一把火烧了袁绍的存粮地乌巢,从而最终赢得官渡之战的胜利。



实际上官渡之战曹操取胜的原因并没有这么简单,官渡之战曹操赢得并不容易,这从曹操自身的表现就能看出来,曹操到最后一度想放弃,并因此写信给后方的荀彧咨询,荀彧认为现在是关健时刻,一定要坚持下去。

很多人认为如果许攸没有投降曹操,曹操根本就撑不下去,我只能说,那是你小看曹操了,曹操不是一个没主意的人,之所以写信询问荀彧,是因为心中有些犹豫,曹操在前线的谋士并不少,郭嘉、程昱、荀攸都在前线,并且郭嘉还给曹操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



也有人说曹操已经没有粮食了,如果许攸不投降曹操,曹操就要断粮,就会全面崩溃,其实根本不是这样,曹操是缺粮,并不是断粮,荀彧是负责曹操的后勤补给工作的,同样是荀彧劝曹操坚守前线,缺不缺粮食,荀彧应该比曹操更清楚,如果真没粮食了,荀彧还劝曹操坚守?那不是自取灭亡吗

曹操自从收了青州黄巾军连同随军家属近百万人后,为了安置这些青州兵的家属,曹操采纳了枣衹的屯田建议,设置屯田都尉,大规模进行屯田,粮食产量并不少,只是由于连年征战,粮食消耗也很大,但还没有到缺粮的地步。



而在两军对峙期间,曹操已经多次烧掉了袁绍的军粮,曹仁、史涣袭击并烧毁袁军数千辆粮车,袁绍就算再有粮食,也经不起这样折腾。

曹操很难,袁绍也并不轻松,同样很难。在官渡之战的前锋之战,白马之战和延津之战中,袁绍的大将颜良、文丑就接连被曹操干掉,袁绍虽然军事实力强大,也经不起这种损失,袁绍参与官渡之战的总兵力有11万人,步兵10万,骑兵1万人。



很多人觉得官渡之战的曹操实力比袁绍弱得多,袁绍占据了富庶的河北四州:青州、并州、冀州、幽州,同样曹操不是占据了中原四州:兖州、徐州、豫州、司隶州吗?论实力曹操并不比袁绍差多少。

曹操参与官渡之战的军队数量一直是一个迷,但肯定是低于袁绍的军队数量的,但不至于只有万余人,个人认为至少有三到四万人,能够沿黄河两岸数百公里与袁绍对峙,就需要不少军队,再加曹操的主力军,坐拥四州的人力物力,你要说曹操比袁绍实力差得远,我是不会相信的。



曹操后期之所以在官渡之战中打得如此艰难,是因为后期曹操与袁绍已经打成消耗战,面对面的拼实力,曹操是占不到好处的,曹操的优势在运动战,如同白马之战和延津之战一样。

就算没有许攸来投降曹操,个人认为曹操能够撑下去,在对峙与消耗中寻求突破,只要袁绍的能力不如曹操,他就是占不便宜的,袁绍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整个袁绍势力内斗非常严重,郭图排挤沮授,逢纪与审配不和,田丰被袁绍狱,又被逢纪进谗言害死。



但曹操不同,曹操对部下的控制力相当强,而且几乎没有派系之争,容易团结一致对外,况且曹操在官渡还有战术大师荀彧、鬼才郭嘉等人辅佐,在对峙中,曹操利用计谋打败袁绍,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就算没有许攸的投降,曹操大概率能挡住袁绍的进攻,如果能让曹操抓住机会实施计谋的话,袁绍将会被击败,就算曹操不能击败袁绍,挡住袁绍使其不能南下,还是非常有可能的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我始终认为官渡之战最关键的转折点就在于许攸的反叛。

没有许攸的反叛,曹操是打败不了袁绍的。

官渡之战开始于199年六月,于200年十月结束,历时一年零四个月。

袁绍动用约十 一万人马,曹操约两万人。

在双方拉锯战中互有胜负,也就互有伤亡。

据有关资料介绍,袁绍伤亡约十万,曹操伤亡约八千。

我认为,曹操这八千的伤亡恐怕是确切的;而袁绍的十万伤亡,恐怕是投降和溃败的占大多数。

作为对峙决战,两万人是不可能诛杀十万人的。

史料记载,在对峙的最后,曹操已经是顶不住了,准备撤军。

但荀彧、贾诩等人力主坚持,但坚持的希望在哪里?

没有一个人说清楚。

至于荀彧所说的“双方都疲惫不堪,谁后退谁被动,谁放弃谁灭亡,战机就在这时出现”,这就是一个说辞。

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是没错的。

但决定胜负的还是实力。

这场战役,曹操几乎已经失去了取胜的机会。

但奇迹却发生了。

那就是许攸的反叛。

打家劫舍,偷鸡摸狗,杀人放火的事,曹操会干。

但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许攸的到来,给曹操提供了绝密的情报。

火烧乌巢,这是曹操取胜的关键,也是唯一的机会。

想象一下,曹操动用的兵力就是两万人,伤亡八千。

可以大体推算,火烧乌巢之前,经过一年多的征战,曹操大体伤亡在五千以上。

此时,曹操也就还有一万五千人。

就按照一比五的伤亡,袁绍也就损失二万五千。

袁绍至少还有八万以上的兵力。

曹操就靠这一万五千人,如何取胜哪?

坚持的结果那就是曹操彻底失败,连看家的一点本钱都没有了。

但机会来了,曹操挑选了五千精锐,突袭乌巢。

剩下的一万老弱病残,就叫他听天由命吧。

曹操是在孤注一掷,如果不能成功,曹操也没打算再回到许都去了 。

侥幸的是曹操这一把赢了。

袁绍只带领八百骑逃走。

曹操的目标是乌巢的粮仓,并不是淳于琼等护卫粮仓的将士,因而斩杀的敌军并不多。

袁绍溃败逃走,袁军也就失去了作战信心。

曹军也没有能力去诛杀全部的袁军。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的确很了不起。

但如果没有许攸在关键时刻的反叛,曹操战胜不了袁绍,而且很有可能被袁绍所灭。

整个战役,袁绍还是稳步推进的。并且还有足够的兵力作为后援。

但曹操已经是连吃奶的劲都用上了。

如果没有火烧乌巢,再坚持三个月到半年,曹操就撤了。

最大的可能就是曹操换个地方打游击去,他不会吊死在这一棵歪脖子树下。

结果就是袁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荀彧最不希望看到的结果。

这也是荀彧无论如何让曹操顶住的根本原因。

曹操之所以接受建议,是因为他的五千精锐还在,随时可以撤离。

有这点本钱,曹操很快还会是一方诸侯。

这是曹操坚持的根本原因所在。

但奇迹就在这坚持中发生了,这不仅成全了曹操,更是成全了荀彧和献帝。

从这一战就看出曹操的非凡之处,把曹操称作汉贼,实在是不公允。

曹操冒着很大的风险,坚持到了最后,继续维系着名存实亡的汉室。

献帝再糊涂,也不会不清楚。

只是不明白的,却又不想去了解历史真相的人,喝茶时聊点闲话,说三道四而已。


豹眼看历史


冥冥中凡事还是有因果的。你种什么因就得什么果。曹操集团在对付袁绍集团时,曹操奉天子讨不臣,师出有名,又有荀彧‘四胜四败’论为纲,上下同心,所谋皆为如何发挥最大的长处打败袁绍。而袁绍一方,却无统一细化的破曹方案,攻击方略总带有要么不明要么犹疑的成分。

这就好比两人下棋,甲方占得先手,却疏于封喉之杀,缺乏全盘通虑。乙方落得下风后,步步谨慎算好,一招也不敢错,一丝机会也立马抓住。一般通常的发展逻辑而言,胜利的天平往往就会倾向于认真细心的乙方。甲方一旦轻心,一步不慎,就会被乙方反杀。




从唯心因果论上来说,甲方不认真是他的因,致成败果。乙方全力以赴,坚持执著是他的因,终得胜果。从辩证唯物论上来说,甲方一步不慎看似偶然性,实则是必然性中的偶然性。偶然性与必然性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甲方步步不严谨,必然吃亏。那么看似偶然性的错误,也必然会不一定就在哪一步上表现出来。


许攸叛袁投曹,献头烧乌巢之计,致使袁军大溃。看似两军对垒的偶然,其实就依存着袁绍少谋犹疑所导致的必然。这种必然,又会让我们明白,袁绍其偶然性的错误势必会出现,即使不是许攸投曹,也会出现张攸、王攸等偶然性因素出现,致成他最终必然性的失败。

往事越千年,历史让我们明白,天道酬勤,机会只会给那些做事认真、坚持执着的人们留着。任何依图侥幸、不费心力而获得成功的事例,终是少有。


跨越时空—散发弄舟


小小小百科全书观点

曹操官渡之战之所以能胜袁绍,就是因为他偷袭了袁绍的粮草辎重之地乌巢。袁绍军断粮军心大乱。曹操趁机攻打袁绍一战而胜之。而曹操之所以能知道袁绍的粮草储存之地也是因为许攸背叛并且出卖了袁绍。如果没有许攸的投靠,曹操能否战胜袁绍还真尚未可知。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官渡之战前袁绍和曹操的实力对比。官渡之战前袁绍坐拥冀、青、幽、并四州之地。几十万军队。手下谋士如云武将如雨。而为物资粮草充足,幽,并二州又是产马之地。可以说袁绍的势力空前强大是当时天下第一的军阀。而曹操方面只有兖州是经营了许久的大本营。徐州和司隶都是刚刚攻克的地方。这些地盘不仅短时间内帮不上曹操什么忙。相反曹操还需要派重兵守卫这些地方。这无形中就把曹操的兵力进行了分流。而且曹操还面临着粮草短缺军械缺乏的弱势。所以从实力对比上曹操是完全落后于袁绍的。


从官渡之战袁绍和曹操双方派出的兵力来看,袁绍军11万人。而曹操军只有2万人。当袁绍大军来袭的时候曹操阵营很多人态度都非常悲观想要投降。但曹操认为袁绍志大才疏认为有机会可以战胜袁绍。所以曹操毅然出兵对抗袁绍。而且在这期间曹操还顺手灭了刘备势力,让刘备又白忙乎了一场。在袁曹大战初期袁绍确实吃了很大的亏,白马一战颜良被曹操麾下关羽斩杀输了一阵。之后曹操又设计埋伏剿杀了大将文丑。之后袁绍军队士气确实大跌。但这样的损失对袁绍来说并不致命。所以袁曹之战陷入了僵持阶段。

之后袁绍决定直捣黄龙进攻许都,而曹操也把主力挡在了袁绍大军面前。之后两军各自安营扎寨就这么对峙了起来。这一僵持差不多维持了三个多月。袁绍大军依旧粮草供给充沛。而曹操军队却面临着断顿儿的风险。曹操虽然也派军队袭扰袁绍军队的补给线。但是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袁绍这个时候也聪明了。就是不和你正面对决。拖也要拖垮曹操。曹操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做“焦头烂额”。就是曹操一筹莫展之际许攸来投曹操。曹操当时正在泡脚,顿时高兴的鞋都不穿就跑出去了。

你真以为曹操是高兴许攸这个人吗?当然不是。曹操深知身为袁绍谋臣的许攸这个时候来投一定是背叛了袁绍。而身为袁绍谋士的许攸肯定知道很多的情报。曹操是高兴终于有破敌之计了。果不其然许攸告诉了曹操袁绍屯粮之所,这才有了曹操突袭乌巢,赢了官渡之战的事情。如果没有许攸,曹操别说战胜袁绍了。能不能从官渡一战中脱身都尚未可知。毕竟曹操和袁绍之间实力相差太大。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小小小百科全书


我是海浮人,我来回答。

自然是不能的,最多花多一点功夫。许攸的到来,是让曹操如锦上添花一般,迅速打开了僵持的局面,但还说不上是起决定作用。袁绍失败的真正原因,归根结底还是他好大喜功的性格,太过轻敌了。

许攸当时在袁绍那里的处境

倘若许攸没有投降曹操,那他在袁绍这里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吗?显然是不能,他并不是是袁绍真正的心腹,排除行兵打仗之外,在其他的战略谋划上发挥作用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且我们来看看当时袁绍身边的谋士,沮授,审配,逢纪,田丰,辛毗,荀堪等,皆是当世一流的谋士,个个都不比许攸差,因此他在袁绍这边的地位就显得有些尴尬。

因此就算他没有投降,这些因素也注定了袁绍的败亡。

即是他的主要谋士,但是与他共事的几位同僚能力也不比他差,再加上袁绍任人唯亲,好大喜功,在他身边出谋划策实在需要留有余地,否则一个不小心惹怒于他,被下令关押监狱的田丰就是这样的例子。

许攸对于曹操的作用

毕竟他也是袁绍的主要谋士之一,跟随他也有一段时间,对袁绍的情况可谓知根知底。恰逢战前投降,既能给曹操带来袁绍最新的战略安排,也能说出袁绍团队最新的情况。

在了解对方的战略布局后,方便曹操迅速打开局势,转危为安,对于当下的局势作用很大。

而了解对方团队情况,让曹操知道袁绍阵营的内部矛盾,这是打败他的关键。

而许攸投降的作用就在于此。往小来说他的作用确实不容忽视,但往大来说,袁绍这种性格注定了众叛亲离,少了一个许攸,自然会有另外一个人投降曹操。

曹操的优势

抛开许攸的谋划,曹操这边除了兵马方面不能与袁绍匹敌,其他方面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1)拿性格来说,袁绍志大才疏,守成有余,胆略不足。为人又刻薄寡恩,刚愎自用。这样的性格注定了他在战略布局上瞻前顾后,又好大喜功,正所谓骄兵必败。而曹操不同,他选贤与能,对手下人可谓信任之至,一定程度上又推心置腹,让众人心悦诚服,能各尽其职,各司其位。

(2)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大义上是被世人认可的。

(3)袁绍阵营矛盾愈演愈烈,谋士相斗,世子相争,各方制衡,利益瓜葛导致不能令行禁止,可谓是兵家大忌。而曹操上下一心,沆瀣一气,内外皆铁桶,如此众志成城,军队效率尤甚袁绍百倍。

浮人结语
因此,归根结底是因为袁绍自身原因,导致了官渡之战的失败。许攸的反叛,只能说是一个引子,加剧了对方的败亡。

我是海浮人,你也在漂浮吗?欢迎关注。


海浮人


袁绍不是曹操对手,别说一个袁绍,就是十个都打不过。袁绍的才能主要在组织能力上,能联合十八路诸侯对抗董卓,说明他确实有一定的组织能力。但是他不懂兵法,谋略上远不及曹操,这就是成败的关键。而且帐下也没有什么出色的谋士,再加上袁绍刚愎自用,失败是在所难免的!曹操知人善用,帐下能人志士比比皆是,猛将如云,而且曹操深知兵法,用兵如神,袁绍安有不败之理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