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同仁堂創始人和《大宅門》有什麼關係?歷史是怎樣的?

-嗒嘀嗒嘀嗒-


成為今天享譽中外的民族藥業品牌,作為老字號,同仁堂在近代也是步履維艱,從清朝末年外敵入侵、民國軍閥混戰到日本侵華。

能夠讓老字號屹立不倒,從中可以看出同仁堂的創始人和歷代傳承人恪守德誠信的做藥理念。而《大宅門》通過講述百草廳的興衰罔替,來表現中國中藥世家從創業。守業到發揚光大的過程。兩者有沒有聯繫呢,歷史上的真實有是怎麼樣的呢?

首先,從《大》劇的故事梗概確實和同仁堂有聯繫,但是電視劇畢竟不是真實再現。劇中的主角白景琦也綜合了樂氏家族幾代傳承人形成一個藝術上的人物,為了突出主角的形象,還進行了藝術處理。比如白七爺的英雄主義作派,作為一個大商號的主事人是不打可能的,商人在當時是不受重視的,苛捐雜稅本就讓他們不堪重負,再出現惹是生非的事很容易被同行、對頭藉機打垮,因此這種情節只能出現在電視劇中,不可能反映是同仁堂創始人們的真實性格和作派。

其次,《大》劇的主創團隊有人和樂家有淵源。據說該劇的主要創作人是樂家一個妾的養子,能把一個幾百年的故事講好,能把一個老字號的風雨飄搖說清楚,既能看出創作團隊的創作實力,也能顯示出對真實故事的瞭解。而能夠做到了解這一點的人一定和樂家有關係。

很有可能通過知情人的講述這個百年製藥世家的不為外人所知的故事,並在他的內心留下烙印,等到他長大成人之後,所學專業剛好是編劇方面。為了感謝養母的養育之恩,同時也感慨同仁堂百年發展歷程的艱辛。於是他依靠自己的努力促成了《大》劇的拍攝和開播。讓他意想不到的是,這部電視劇長期排在收視率排行榜前列。

第三,雖然該劇被大眾普遍認為是通過影視形象再現同仁堂的近代發展歷史,但卻不被同仁堂的傳承人所接受。主要是該劇在一些人物描寫上與歷史真實不符,讓樂家後人很難接受。集中體現在劇中對楊九紅和香秀的描寫上,把楊九紅寫成妓女出身以及香秀一個丫頭被扶為正室,這些被樂家認為是誇大其說。認為主創者為了突出其養母的形象,而故意貶損和其養母不好的樂老爺的其他妻室。

最後,作為取得大眾喜歡的作品,主創團隊應該不會為私仇而貶損真實人物。總得來看,《大》劇是以弘揚和讚頌為主的,而一部好劇要形成複雜多樣的人物,就需要主觀創造一些形象。

這個就和《紅樓夢》很類似,曹雪芹把自己家族描寫在紅樓裡面,但是又育許多不同。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在歷史和現實中是有原型的,但是又不完全一致,是有藝術再加工的。

一部好劇和一個老字號發展史共同告訴祖輩的一樣東西,那就是大國的匠心。


無筆


提起北京同仁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它是全國中藥行業的“金字招牌”,是中國現存老字號企業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和中醫藥文化。

被授予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同仁堂中醫文化”稱號。

一、同仁堂何人所創立?

樂家祖祖輩輩都是鈴醫,就是拿著鈴鐺,走街串巷,行醫賣藥的人,到明永樂年間才搬到京城。

傳到第四代樂顯揚,他當上了太醫院的吏目,親眼目睹了官場惡習,他認為“濟世養生唯醫藥”,索性辭官回家,淡泊名利。

1669年,樂顯揚創建了同仁堂藥室,後由他的兒子樂鳳鳴將藥鋪遷到前門大柵欄路南。所謂“同”,天下為公,大同社會的“同”;所謂“仁”,仁愛的仁,正是“仁者,愛人也。”

樂顯揚有四個兒子,只有第三子樂鳳鳴子承父業,從父親手中接過了同仁堂。

樂鳳鳴潛心研究醫藥,在宮廷秘方、民間驗方、祖傳配方基礎上,分別彙集成《樂氏世代祖傳丸散膏丹下料配方》《同仁堂藥目》二書。

質量過硬,服務態度好,使同仁堂聲譽大振,不但一般病家、客商雲集,還是清欽定宮御藥房用藥。

同仁堂到現在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始終秉持“不為良相,只為良醫”的家風,歷代同仁堂人始終恪守“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古訓,樹立“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識,造就了製藥過程中兢兢小心、精益求精的嚴細精神。

二、《大宅門》與同仁堂的關係

電視劇《大宅門》講述了清末民初時期百年老字號“百草廳”藥鋪的沉浮興衰,以及白府三代人的恩怨。

導演兼編劇郭寶昌曾說:大宅門的原型就是北京同仁堂,劇中李天意就是以他為原型。

所以,《大宅門》裡的百草廳是以同仁堂為原型,劇中的白景琦是以同仁堂的老闆樂鏡宇為原型,他是北京同仁堂樂氏第十二代孫,劇中的故事就是根據同仁堂的故事改編而成。

電視劇《大宅門》並不是同仁堂的傳記,而是藝術的再創作,其主線和同仁堂的興建和發展相吻合,真實反映了同仁堂樂家這個家族從1880-1937年隨著國家民族歷史發展的漸變過程。

三、郭寶昌與同仁堂、《大宅門》的愛恨糾纏

導演兼編劇郭寶昌是樂家的養子,養母叫郭榕,原在同仁堂大家族中給老太太當丫頭,後被樂鏡宇收入為房。

樂達聰,號鏡宇,是北京同仁堂樂氏第十二代孫,是著名的製藥專家,濟南宏濟堂創始人,是電視連續劇《大宅門》中主角白景琦的原型,真實的樂鏡宇與電影中的白景琦一樣是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

樂鏡宇同輩兄弟多達17人,他是最不被父兄看好的人,認為將來他吃不了草字頭(藥業)這碗飯。

樂鏡宇受此刺激,反而激起了他的鬥志,潛心學醫,練就了一身過硬本領,後創辦了濟南宏濟堂,獨創“九晝夜練抽阿膠法”,生產出獨具特色的12種阿膠,東阿阿膠是他的名品。

郭榕出嫁時才26歲,而樂鏡宇年已七十,二人沒有生育。

郭寶昌原是建築工人的兒子,原名李寶常。

郭榕為了防老,以孃家買子為由,買了郭寶昌寄養在她母親膝下,暫稱郭榕為姑媽。

直到郭榕母親去世,才把郭寶昌接到樂家,以母子相稱。

因為樂鏡宇本身有好幾個親生子女,郭寶昌隨了郭榕的姓,樂鏡宇幫他把寶常改為寶昌,就這樣郭寶昌成了樂鏡宇的養子。

大家族的族規是很嚴格的,郭寶昌從小很聰明但也很叛逆,經常違反族規,讓養母跟著擔驚受怕。

幸運的是,樂鏡宇對養子郭寶昌很好,對他的頑劣表現得很寬容,不打不罵,不急不躁,常常給他講許多家族往事,講自己小時候叛逆的故事,告訴郭寶昌讀書做人的重要性。

養父的循循善誘讓郭寶昌發生了改變,養父的言行影響了郭寶昌的一生,在專業的選擇上,他的養父也從不干涉,是很開明的老人,解放初就去世了。

後來,年青的郭寶昌與養母的關係並不好,時斷時續,時好時壞,但一直未修復好。郭寶昌後來還找到了自己的親生父母,這對養母打擊很大。

動盪時期,人心浮躁,每個人如同一片樹葉,被歷史裹挾著前進。養母死的時候,郭寶昌並不在她身邊。多年後,郭寶昌為自己當年的行徑深深懺悔過。

郭寶昌16歲開始動手寫家族題材的小說《大宅門》。

開始寫書也遭到母親及家族人的反對,有自曝家醜的嫌疑。後來又遇到動盪時期,直到八十年代中期,郭寶昌又開始大張旗鼓寫《大宅門》,不料婚變惹怒老婆,幾十萬字的草稿被付之一炬。

九十年代接觸到電視劇後,他才又投入創作中。

真是一波三折,其間辛苦也只有他自己知道。2001年,《大宅門》在中央電視臺首播,成為了當年收視率的冠軍,算是對他的慰藉。

《大宅門》雖說是以同仁堂為原型,但並不是同仁堂的紀實電視劇,電視劇裡的是百草廳不是同仁堂。

電視劇裡的是白家老號,不是樂氏家族,裡面有真實的歷史,也是虛構的部分,拿原型與電視劇對號入座是不可取的,有些人物雖有生活原型。

但也可能是幾個人的綜合,就拿電視劇人物白景琦來說,這並非單純描寫樂鏡宇,有很多創意在裡面,這是一部有著30%虛構的文藝作品。

我們應該用辯證的觀點看待它。電視劇反映的是某一特定歷史時期一部分人的生活縮影,我們可以從中體會世道的艱辛,做人應具備的倫理道德,以及人生需要奮鬥的感悟。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同仁堂在充公之前呢一直姓樂創始人樂顯揚,同仁堂最後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老闆樂靖宇,也就是白景琦的原型。《大宅門》的導演編劇郭寶昌是樂靖宇的養子。郭寶昌原名李保常,他曾經笑談:“我是無產階級”其實是對的,李保常的生父母都是農民。他還有一個妹妹,他生父在一次勞作中摔傷了腿,家裡為了給他父親治病傾家蕩產,他父親最後死在街頭。他的母親沒辦法賣兒賣女。李保常被他的姑姑賣到他養母郭蓉那裡,郭蓉是樂家放丫鬟,擔心沒人養老,才買了他,更名郭保常。不久郭蓉就成了樂靖宇的妾室。郭寶昌也就成了樂靖宇的養子,這個名字也是樂靖宇給起的。雖然樂家給他同輩的人不喜歡他,說他是野種,但是樂靖宇非常喜歡他,兩個人經常單獨在一起吃飯。吃飯的時候樂靖宇就跟他說這些事情,郭寶昌曾經說《大宅門》的前四十集梗概就從養父口中知道的。他從上學的時候就在構思《大宅門》。等播出以後同仁堂集團的人說這寫的不是同仁堂。郭寶昌坦言,這個電視劇的人物是由好幾個原型構成,但是虛構的成分只佔30%


天性寫書人


首先說一下北京同仁堂的歷史。

提起北京同仁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它是全國中藥行業的“金字招牌”,是中國現存老字號企業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和中醫藥文化。1669年(清康熙八年)由樂顯揚創建於。起名為同仁堂。樂顯揚是這樣解釋的:

同仁兩字,原取自樂氏家傳鈴醫留下來的刻有針灸穴位的銅人。銅人的模型是根據北宋名醫王惟一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設計而成。樂氏家族原想用銅人為設堂製售藥物的奇異標誌,後因考慮到銅人全裸而不雅觀,轉而聯想到“銅人”的諧音“同仁”二字。

樂顯揚(1630年—1688年),祖籍浙江寧波府慈溪縣(今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區慈城鎮),曾任清皇宮太醫院的官員。明朝永樂年間,曾祖父樂良才舉家遷往北京,以走街串巷,行醫賣藥為生,在當時稱為“鈴醫。”



▲樂顯揚

樂顯揚是樂家第四代傳人,早期也是鈴醫,清初他在皇宮太醫院出任出納文書的吏目,在工作之餘,他收集大量的宮廷秘方、古方、民間驗方及祖傳秘方。

康熙八年(1669年)樂顯揚辭去太醫院的工作,在西打磨廠這個位置創建了同仁堂的雛形。



樂顯揚有四個兒子,其它三人沒有行醫,唯有第三子樂鳳鳴潛心研究醫術,從父親手中接過了同仁堂祖業,於康熙四十一年(1702)在北京前門外大柵欄路南開設同仁堂藥鋪,並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樂鳳鳴把父親遺留下的丹方分別彙集成《樂世代祖傳丸散膏丹下料配方》、《同仁堂藥目》二書,使同仁堂聲譽大振,迅速波及全國,不但一般病家、客商雲集,就是清宮御藥房用藥亦必指令到同仁堂選購。


同仁堂到現在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同仁堂經歷了清朝的覆滅,民國的戰亂以及新中國的誕生和發展,但始終秉持“不為良相,只為良醫”的家風,歷代同仁堂人始終恪守“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古訓,樹立“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識,造就了製藥過程中兢兢小心、精益求精的嚴細精神。

到了1954年公私合營,末代老闆是樂松生,1955年樂松生受到毛澤東和周恩來的接見,1957年成立同仁堂中藥提煉廠。1991年晉升為國家一級企業。2005年,同仁堂以一億零六百萬人民幣投標併購擁有147年曆史的天津狗不理包子店。 同仁堂中醫藥文化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電視劇《大宅門》是郭寶昌依同仁堂為原型創作的作品,三分虛,七分實。

電視劇《大宅門》不是同仁堂的傳記片兒,而是藝術的再創作。描寫了北京百草廳白家三代人的恩恩怨怨,(百草廳原型就是同仁堂),從清朝光緒六年(1880年)寫起,一直演繹到1937年抗日而結束。其主線和同仁堂的興建和發展相吻合。

導演兼編劇郭寶昌曾說:大宅門的原型就是北京同仁堂,劇中李天意就是以他為原型。

郭寶昌說:我曾在同仁堂這個大宅門中,生活了整整26年,我熟悉這裡面的故事,郭寶昌是白家的養子。




郭寶昌1940年8月出生在北京一個貧困家庭中,先被母親以80塊大洋賣給河北沙城火車站站長吳家,改姓了吳。後其三姨借錢將他贖回,轉手以200大洋賣進同仁堂。因養母姓郭,遂改名郭寶昌

郭寶昌的養母叫郭榕,原在同仁堂大家族中給老太太當丫頭,後樂家四爺樂鏡宇招她為太太。

【樂鏡宇(1872~1954)字鐸,北京市人。著名的製藥專家,濟南宏濟堂創始人,出身於北京同仁堂樂家。是電視連續劇《大宅門》中主角白景琦的原型。】

當時郭榕出嫁時26歲,而樂鏡宇年已七十,二人不能生育。但按樂家族規,過繼子嗣必須在本族中挑選,不容外姓。郭榕不在樂家挑選,主要是不願意財產旁落他人。所以買郭寶昌先以為孃家買子為由,寄養在她母親膝下,暫稱她姑媽,等她母親去世後,才把郭寶昌接到樂家,隨後便母子相稱。換言之,郭寶昌是《大宅門》中白景琦的養子。



▲右一白景琦(原型樂鏡宇)

郭寶昌16歲開始動手寫家族題材的小說《大宅門》。1964年,因寫《大宅門》被判刑3年。罪名是為資本家立傳。

“文革”開始後,依然寫,改判無期徒刑。

1969年3月,到張家口繼續接受監督改造,並重新開始寫《大宅門》。

1979年7月,郭寶昌的冤案得到平反,參加了工作。隨後從事電影創作。

2001年,郭寶昌編導的家族劇《大宅門》在中央電視臺首播,成為了當年收視率的冠軍。



▲白景琦的扮演者陳寶國參觀濟南宏濟堂

所以說,《大宅門》裡的百草廳就是同仁堂的原型,劇中的白景琦是同仁堂的老闆。劇中的故事就是根據同仁堂故事改變而成。有興趣的親們不妨搜搜看,一飽眼福。


秉燭讀春秋


電視劇《大宅門》講述了清末民初時期北京一家中藥世家如何從一家普通藥堂步步成長為民族老字號的傳奇故事。


其中,藥堂百草廳的現實原型就是北京百年老字號“同仁堂”,而白家便是“同仁堂”的創始人樂良才所在的樂氏家族。

樂家並非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其祖籍也很難再考,樂良才這一支為寧波樂氏,祖籍慈溪,即現在的慈城鎮,到樂良才這一輩,寧波樂氏已經經歷了二十六世。

明初,樂良才原本是寧波府的一個普通江湖郎中,靠著一手祖傳的行醫秘方和技術為生。之後永樂帝遷都北京,樂良才也從寧波遷到了北京城。樂良才定居北京後開始娶妻生子,樂家也開始了以家族企業經營為模式的行醫生涯。

北京樂氏傳承到四世樂顯揚,才開始逐漸走向輝煌。樂顯揚很有醫藥天賦,加上自幼便傳承家學,成年後又苦讀醫術,最終得以進入清廷太醫院供職。樂顯揚成為官醫,標誌著北京樂氏正式結束江湖行醫的歷史。樂顯揚自幼便有懸壺濟世的醫者仁心,有了官方身份後,樂顯揚就萌發了開藥鋪以濟百姓的想法。


康熙八年(即1669年),北京樂氏四世樂顯揚在北京城正式創辦“同仁堂藥室”。據傳,“同仁”之意來源於《易經》中的“和同於人,寬廣無私”一句。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樂顯揚去世,樂氏五世樂鳳鳴子承父業。

不同於其他幾個兄弟,樂鳳鳴和父親樂顯揚一樣,自幼便對中醫學情有獨鍾,所以樂氏五世中只有樂鳳鳴真正得到了樂顯揚的真傳。

樂鳳鳴接掌同仁堂藥室後,不想辜負自己的醫學天賦和先輩的期盼,一心只想將同仁堂藥室發揚光大。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樂鳳鳴決定將同仁堂藥室搬遷至北京前門外大柵欄路,並將其正式改名為“同仁堂藥鋪”。

樂鳳鳴執掌同仁堂的數十年間,不僅開創了同仁堂“前店賣藥,後場制丸”的經營製作模式,還編撰了後來風靡全國並對整個醫藥行業產生巨大影響的《同仁堂藥目》。


被樂鳳鳴發揚光大後的同仁堂,隨後也得到了皇帝的另眼相看。雍正帝看中了同仁堂在藥材原料上的精挑細選以及加工上的製作精良,最終在雍正元年正式聘用同仁堂為朝廷御藥房供藥單位。

此後的清朝皇帝也一直承認同仁堂的皇家身份,同仁堂的輝煌得以延續至清廷滅亡。

同仁堂從一家普通藥鋪起步,一步步成長為一家影響全國的連鎖藥鋪,憑藉的就是樂氏家族寧缺毋濫、誠信經營的醫者仁心和商業精神,同時它也見證了中華文明數百年之間的風雨興衰。


夏目歷史君


349年前的清康熙年間,北京同仁堂誕生於世,從“同修仁德,濟世養生”到“俢合無人問,存心有天知”,再到謹遵至今的“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質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祖訓。

2001年首次播放於中央電視臺一套黃金視播的《大宅門》,更是以真人事蹟改編而成的影視劇作品,導演(同時也是編劇)郭寶昌在其中所敘述的百草廳就是清朝末年北京同仁堂的原型。而郭寶昌本人,既是《大宅門》當中的主角,亦為在同仁堂生活長達26年的當事人。

1.北京同仁堂的歷史淵源

公元1669年,時任清朝太醫院吏目的樂顯揚首次於北京創辦了同仁堂,但同仁堂初創階段,並未正式運行。公元1723年,即雍正元年,雍正帝親自欽定了同仁堂專為清宮皇室供藥,由此便開啟了同仁堂長達188年之久“獨辦官藥”的醫藥發展道路(在此期間,同仁堂先後共經歷了八任皇帝)。

公元1912年,歷時267年封建統治的大清王朝在宣統帝的“和平退位詔書”下宣佈結束。北京同仁堂隨即便開始了面向大眾,真正體現了“醫者仁心,服務人民”的醫藥品質。但因為民國時期時代背景的混亂,無法給予如同北京同仁堂這類行業一個穩定發展的和平環境,因此幾乎導致同仁堂在此階段險些葬送。50年代後,北京同仁堂才開始了穩定繁榮的發展。300多年來,正是同仁堂歷代經營者(樂家子孫)不斷與時俱進、恪守成規,才使得同仁堂至今在國內外都享有盛名。

2.《大宅門》與北京同仁堂的不解之緣(現實原型終上升到藝術創作的高度)

其一:郭寶昌的生活經歷(輾轉兩次來到同仁堂)

郭寶昌一生命運多舛,他於1940年出身北京,兩歲便經歷了喪父之痛。因生活困苦,其母將其以80大洋賣給他人。原本以為這也許就是郭寶昌最後的命運了,但其三姨的到來卻打破了一切。因為貪圖利益,郭寶昌三姨借錢將郭寶昌贖出而經手以200大洋再次轉賣給同仁堂。由此便使得年紀尚幼的郭寶昌開始了在同仁堂26年的生活,為其後創作《大宅門》提供了堅實基礎。

其二:《大宅門》就是百草廳(白家就是樂家)

編劇郭寶昌曾在《大宅門》中這樣寫到:“我曾在同仁堂這個大宅門中,生活了整整26年,我熟悉這裡面的故事。”由此可見,《大宅門》同現實確實是有緊密聯繫。眾所周知,《大宅門》中所演繹的是自公元1880年到1937年之間關於白家三代人在百草廳中發生的恩怨糾紛,而劇中的百草廳正是同仁堂的現實原型,劇中主角白景琦也正是導演郭寶昌的養父樂鏡宇。

其三:郭寶昌從現實和故事中兩度“身入其境”

郭寶昌說:“這北京百草廳的原型就是同仁堂,而劇中李天意這一角色則是以我自己為原型。”是啊,正如同郭寶昌所說的一樣,他本人曾身入同仁堂26載,同仁堂幾百年的歷史都是其養父樂鏡宇親口相授。16歲的郭寶昌就曾執筆編寫《大宅門》這部以同仁堂為現實原型的藝術創作,“三分虛,七分實”的《大宅門》向社會大眾展現了同仁堂老一輩人的恩恩怨怨,又一度將今人帶向身臨其境的藝術高潮!


歷史課課代表


距離《大宅門》的播出已經過去了18個春秋,這部經典電視劇演繹了一個老字號的百年浮沉,也演繹了清末民國的過往歷史。商人之間的勾心鬥角、家族之間的恩怨情仇、每個人的不同命運,都在這部經典作品中上演。從普通藥房到民族老字號,它都細細道來,雖然電視劇已然成為過去,但是這部電視劇中出現的藥堂百草廳,歷史上真有其原型,它就是北京的同仁堂。

《大宅門》海報

這個百年老字號,到底和藥堂百草廳有著怎樣的故事?他們的創始人是否曾經在《大宅門》中出現過呢?其實整個電視劇作品中的白氏家族,就是以同仁堂的創始人樂顯揚為原型的。

樂顯揚的祖籍在寧波慈溪,明朝初年,最先從慈溪定居北京的是他們的祖先樂良,樂良本是一個江湖郎中,但是家中一直有祖傳秘方,他一直以行走江湖為人治病謀生。到了永樂帝年間都城遷往北京,樂良為了謀求生計,。來到北京定居,開始了他在京城的行醫生涯。

《大宅門》劇照

到了樂顯揚這一輩的時候,整個樂家早已經日益壯大,正在逐步邁向輝煌。樂顯揚傳承了醫學家風,同時又鑽研各種各樣的醫術,最後考入了朝廷的太醫院,在得到一個官方身份以後,樂家的整個江湖行醫生涯結束。

康熙8年,樂顯揚秉持著懸壺救世的心,在北京城裡創辦了同仁堂藥室。康熙27年,樂顯揚去世,在他的幾個兒子中得到的父親真傳的,唯有樂鳳鳴一人。

現在的同仁堂

相較於其他的眾多兄弟,樂鳳鳴是真的喜愛中醫。他不想辜負父親的期望,想繼續將家族企業發揚光大。因此在康熙41年,樂鳳鳴將當時的同仁堂藥室搬到了大柵欄路,並且將“藥室”更名為了“藥鋪”。

在他坐鎮同仁堂的數十年,除了繼續賣藥以外,他根據祖傳秘方、宮廷秘方、前人制藥經驗,製作出了經典的同仁堂藥丸。從此以後,同仁堂就開啟了“前店賣藥,後場制丸”的經營模式。

舊時的同仁堂

在樂鳳鳴帶領下,同仁堂甚至還出版了《同仁堂藥目》一書,在此後多年,這部鉅作對中國的整個醫藥行業有著非常重大而深遠的影響。雍正元年,同仁堂的繁榮壯大也得到了皇帝的認可,此後它就成為了皇宮的御藥房,專門承辦官藥製作。

同仁堂前後歷經八代清朝皇帝,輝煌時間多達188年之久。從江湖郎中到朝廷御醫,從民間藥鋪到宮廷藥房,樂氏一族的興衰成敗,多年以後搬上了大銀幕,成為了《大宅門》。

同仁堂祖訓

這部作品它向人們展示了一個家族的堅守,也展示了那個時代人們難以逃脫的命運洪流,向人們宣揚著一種民族和家國的精神。在歷經百年以後的同仁堂,至今仍然是中國極為有影響力的連鎖藥鋪。希望現在的它,能夠依然給人們傳遞什麼叫做醫者仁心,什麼叫做誠信經營,期待樂氏同仁堂的精神傳遞永遠不會停歇。


鳶飛九天2018


一、三個時間段、三代人的矛盾

說起電視劇《大宅門》相比大家都不會陌生。這部長達數十集的電視劇從晚清寫起,一直寫到了一九三七年,前後跨度不可謂不長,展現了中國近代紛繁複雜的社會圖景。

而這部電視劇所要表現得就是在近代社會,那些中小企業家族的興衰歷史。百年老字號“百草廳”歷經三代三個時間階段:

晚清、民國、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

同時這一時間段也對應了三代人之間的矛盾:

晚清影響下的老一輩、受到就有傳統羈絆但是又渴望突破的新一代、在二十世紀特殊的國內外局勢影響下的進步人士以及懦弱的投降者、麻木者。

老一輩的代表是演員斯琴高娃所飾演的白府長輩以及景琦的叔叔們,他們有著老一輩的傳統和智慧,為人處世圓滑精明。這體現在他們為了重振白府以及百草廳的努力上。

儘管他們在這一過程中使用了不少手段,但是在當時的社會來看,這也是無可厚非的事情。

新一代的代表是景琦,他天資聰慧,生性活潑,不喜約束,但是又有傳統的價值力量在約束於他。這主要體現在他個人自由的意志和老一輩的傳統道德的衝突上,比如他對青樓女子的情感以及想要娶青樓女子的渴望和家長的反對,這一矛盾在他小時候體現在大人的管教和他活潑自由的天性上。

隨著老一輩的離世,新一輩開始成為大宅門中主要的掌握者,因此這個時候矛盾稍弱。

緊接著在第三個時間階段上,由於當時特殊的局勢造成了一部分人的懦弱麻木,比如景琦的兒子,那個整天抽大煙、瘸了腿的兒子,這個時候景琦已經成為第三代的代表,在角色轉換上開始成為進步人士,他面對威逼利誘,寧死不屈,反倒是他的兒子膽小怕事,為人不齒。

因此這部劇前後跨度之長、展現的矛盾複雜多變,可以稱得上是“當代的紅樓夢”了。

二、同仁堂、《大宅門》和郭寶昌

作為一部家族劇,導演郭寶昌實際上有著豐富的人生經驗,他自稱電視劇中的百草廳實際上就是現在眾所周知的同仁堂,他曾經在其中生活26年,所以無比熟悉。因此就以同仁堂為原型而展開的創作。

歷史上的同仁堂是樂顯揚老爺子創立的。樂家世代都是赤腳醫生,也就是那種走街串巷的江湖一生,因此樂家從此積累了不少人脈、經驗,這位他們日後創立同仁堂做了準備。

到了樂顯揚這一代,他在太醫院謀了一官半職,但是在其中從事並不快樂,每每目睹官場險惡,他都痛心不已,因此辭去官職,回家創業,就有了後來的同仁堂。

同仁二字,也是取自《四書五經》中的“天下大同”、“仁愛”等儒家理念,這就體現了同仁堂世代“儒醫”的願望。如今,同仁堂已經三百多年了,而它始終恪守“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古訓。以“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自我約束。

樂顯揚有四個兒子,其它三人沒有行醫,唯有第三子樂鳳鳴潛心研究醫術,從父親手中接過了同仁堂祖業,於康熙四十一年(1702)在北京前門外大柵欄路南開設同仁堂藥鋪,並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樂鳳鳴把父親遺留下的丹方分別彙集成《樂世代祖傳丸散膏丹下料配方》、《同仁堂藥目》二書,使同仁堂聲譽大振,迅速波及全國,不但一般病家、客商雲集,就是清宮御藥房用藥亦必指令到同仁堂選購。

同仁堂到現在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同仁堂經歷了清朝的覆滅,民國的戰亂以及新中國的誕生和發展,但始終秉持“不為良相,只為良醫”的家風,歷代同仁堂人始終恪守“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古訓,樹立“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識,造就了製藥過程中兢兢小心、精益求精的嚴細精神。

導演郭寶昌原來是被人販子賣到樂家的,所以對整個同仁堂的興衰歷史有所瞭解,這樣就創作了我們現在看到的電視劇《大宅門》了。


松風閣書法日講


電視劇《大宅門》是由郭寶昌所導的家族劇,講述了百年老字號“百草廳”藥鋪的沉浮興衰,以及白府三代人的恩怨。時間是清末民初,從1880年一直持續到了抗戰1937年!



而百草廳的原型便是“同仁堂”,導演郭寶昌曾說:“我在同仁堂生活了整整26年……出於各種考慮,經過藝術加工,才寫成百草廳,實際上他就是同仁堂。《大宅門》也真實反映了同仁堂樂家這個家族從1880-1937年隨著國家民族歷史發展的漸變過程。”

所以說《大宅門》真實反應著同仁堂在特殊時期的漸變,三分虛,七分實,也著實讓郭寶昌嘔心瀝血一番,有時候人們又把《大宅門》稱作當代紅樓夢。



到這裡就存在著三個問題,下面就著重來說一說這三個問題。

一、同仁堂何人所創立?

同仁堂的創始人叫樂顯揚,樂家祖祖輩輩都是鈴醫,拿著鈴鐺,行醫賣藥,到明永樂才搬到京城,可鈴醫也不是長久之計,所以“向正規中醫轉變”就成了樂家人的使命,家訓。

到第四代樂顯揚才正式完成轉變,開頭他也還是個鈴醫,後來當上了太醫院的吏目,親眼目睹過官場惡習,他認為“濟世養生唯醫藥”,類似當年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索性辭官回家,淡泊名利。

經過一段時間準備,籌備出了《同仁堂》,所謂“同”,天下為公,大同社會的“同”,所謂“仁”,“仁愛”的“仁”,正是“仁者,愛人也。”這一年,康熙八年,1669年。



如今,同仁堂已經三百多年了,而它始終恪守“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古訓。以“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自我約束。

二、導演郭寶昌是誰?

1940年,郭寶昌出生在一個貧困的工人家庭,原名叫李保常。後來,在他兩歲時由於父親凍死街頭,被母親賣給了一個吳姓的火車站站長,之後,又被三姨贖回,倒過手,再次將他賣給同仁堂的郭榕。

郭榕起初是樂家老太太的丫鬟,後來被樂家四爺樂鏡宇招為太太,可兩三年郭榕還是沒有生,儘管四爺都近七十歲了,郭榕才二十多歲。所以便買了郭寶昌。大戶人家嘛,繼承財產得有兒子呀!



就這樣,郭寶昌得“郭姓”!

三、《大宅門》和同仁堂

郭寶昌後來說,他非常仰慕他的養父“樂鏡宇”,他說他是真正的大男人。在《大宅門》中,陳寶國所飾演的白景琦的原型便是他的養父樂鏡宇。同時,導演郭寶昌說,其實他非常想演白景琦,但年齡限制了。

樂鏡宇這個人必須得提一下,他是濟南宏濟堂的創始人,藥堂的匾牌曾是“但願天下人無病,哪怕架上藥蒙塵”,主櫃之上,還懸掛著寓意“懸壺濟世”的5把錫壺。七七事變後,樂鏡宇曾響應號召抵制日貨,同時號召濟南業界拒賣日藥。抗日戰爭爆發,樂鏡宇也積極籌藥支持偉大事業!等到1955年,已經成了公私合營了!

綜上,這便不難理解《大宅門》和同仁堂的關係了,中間紐帶便是導演郭寶昌!


史小二記


說起北京的同仁堂,大家都會豎起大拇指,原因無他,只因人家的藥好用,而且質量有保障。去過同仁堂的人都知道,不但是北京的店建的很復古,就連全國各地的諸多分店,也都是古香古色的,甚至是他們的醫藥盒都做得很有古典氣息。這就讓人不禁好奇:難道這是一個很有歷史的藥店?

其實同仁堂不但是一個有歷史的藥店,這個歷史還不是一般的長。

我們現存的大學,歷史最久的也就百餘年而已,但是這家藥店,卻有著近四百年的歷史。這個藥店現在不是國營的,在從前也不是官府的,是一家家族醫館。這家醫館創辦於1669年,距今已經過去了350個春秋。第一代醫館的館主姓樂,出生在一個醫學世家,這家人世代行醫,早在明朝時候就有人在朝中太醫院任職。生在這樣的家庭,他們的醫術自然非常高超。樂氏創辦醫館之處,選址就在北京,只不過當時還是一個很小的門店。

據說有一次康熙心情不好,自己出宮轉悠,走到這家醫館的時候,只是開了幾種常見的藥草,回去服用後就好了。後來他還專門送去了匾額,上面寫著“同修仁德”,還送了一座大宅邸讓他們行醫。到了雍正登基後,他們還成了皇室御用的醫館,這樣殊榮一直持續到清末滅亡,長達近兩百年之久。在民國時期、解放前後,直到現在,同仁堂一直受到各界政府的信賴,所以這家藥店的歷史真的很長。


《大宅門》的作者叫郭寶昌,他同時還導演了這部作品。這部電視劇為何能獲得很高的評價?

那是因為這部作品裡面,不但有作者對真實歷史的深度的掌握,更有自己對這段歷史的深刻情感。其實作者的本不姓郭,而是姓李。在出生後不久,他的家庭就陷入了極大的貧困。因為貧困,先後遭到母親、姨母的販賣,最後一次被賣入同仁堂。此後他由郭氏撫養,後來就隨了養母的姓氏。郭氏雖然起初只是樂家的丫頭,但是後來受到同仁堂少東家的喜愛,被立為夫人。這位少東家叫樂達聰,也就是後來《大宅門》裡面男主角的原型。


在他年少的時候,雖然地位高,卻經常受到同族人的嘲笑,後來他憤然研究醫藥,在熬製驢膠方面成就巨大,就像在電視裡面演的那樣,後來獲得人們的肯定,同仁堂的名聲也更加顯揚。而在電視的後來,白家收養的那個養子,就是該劇的作者。

在郭寶昌幼年時候,因為他非常聰明,而養父已經七十多歲,所以受到喜愛,精通唱戲和文學。雖然他對醫學並不精通,但是良好的文學素養,卻讓他把樂家的這段歷史用文字記載下來,還將家族史拍成了電視,讓很多人瞭解到極負盛名的同仁堂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