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呼百應的“苗王”,傳承了48代!不是皇位官位,是什麼呢?



在貴州,曾經“地無三尺平”的殊境,令諸多久遠的文化得以留存。絢爛文化的基石,是尋常百姓祖祖輩輩的的日常與勞作。

黔山深處,“非遺”蘊藏豐厚,這些從歷史中迤邐而來的人和故事,世代傳承、生生不息。



“二月場”之憶


當年貴陽市烏當區石頭寨苗族跳“二月場”的場壩,是城市人想象不到的。它不是什麼“廣場”,也沒有鵝卵石鑲嵌;它就是一片田土,收割過的莊稼茬子還穩穩地紮在土裡。千百年來,石頭寨苗人跳場,就是在這樣的場壩上。場壩中間有一棵苦竹,苗語稱為“怎舵”。別看跳場人山人海,它的核心就是“怎舵”(旗杆)。“怎舵”具有王者風範。場壩上諸多的講究和禁忌,構成了一種神秘氛圍,其核心是信仰,如果沒有信仰,這種古老的文明,也許早就斷代而不可能延續至今了。

一呼百應的“苗王”,傳承了48代!不是皇位官位,是什麼呢?

立“怎舵”(旗杆) 貴陽市非遺中心提供

劉朝發是石頭寨的第四十八代“苗王”。可因為沒有文字記載,“苗王”如今只能記住始祖盧德郎和傳承代數,以及近八九代“苗王”的名字,歷代祖宗的姓名卻也數不全了。如果一代“苗王”擔任二十年,往上推就將近一千年了。“苗王”不是皇位官位、行政職務,不是世襲,不領取報酬,“苗王”是和苗人們一樣春種秋收的普通農民。他頗具精神領袖的特質,一呼百應,而又能夠潤澤全寨苗人的心。

一呼百應的“苗王”,傳承了48代!不是皇位官位,是什麼呢?

貴陽市非遺中心提供

至今,劉朝發已經接位二十一年,“二月場”由他統領。農曆二月十三日,石頭寨人就要前往趙家莊尋找“怎舵”了。“怎舵”是節日的聖器,它只能討要,不能交易。這也是苗人一種原始信仰的延續。在得到鄰村趙家莊的應諾後,由“苗王”帶領三四個年輕力壯、父母雙全、有兒有女的男子去趙家莊選竹子。植株高、標直、沒有蟲眼的苦竹,才有做“怎舵”的資格。人和竹,都是高標準嚴要求,這足以見證“二月場”在苗人心中的分量。

一呼百應的“苗王”,傳承了48代!不是皇位官位,是什麼呢?

石頭寨苗王在選竹 貴陽市非遺中心提供

“苗王”一行人的目光在竹林裡快速掃描,無所發現。他們往竹林深處走去,滿眼的翠綠,枝枝挺拔,可那株卓爾不群的“怎舵”在哪兒呢?它也許感知到了“苗王”的氣息,但沒有任何預示。可人們耐不住了,人們篤信,那棵“怎舵”一定存在的!它正在竹林深處的某一個旮旯等我們。它的一生一世,就是為了等待今年今月今日的這一時啊,要不,它枉自長在這竹林裡自生自滅。

緣分說來就來。忽然間,一棵大約3丈高的苦竹在颯颯地搖曳,一進入“苗王”的視線,竹枝就定住不動了,就像“苗王”相熟的老夥計。“苗王”雙眼放光,擊掌定音,“怎舵”就是它!“苗王”向它注目致敬。那時沒有車,竹子砍下後,一扛上肩就不能換肩,要一口氣扛它奔向寨子裡的小場上,挺立一夜。

一呼百應的“苗王”,傳承了48代!不是皇位官位,是什麼呢?

老魚攝影

十四日上午巳時,“怎舵”被再次扛起,由小場移送大場。這移動是有古規的,“怎舵”前行,嗩吶隨後護衛。苗人們個個莊嚴肅穆。到了花場,大家鄭重地把“怎舵”栽上,然後,由“苗王”唸誦祭詞祭祀祖先。祭詞是“苗王”掌握的族人秘密,只有“苗王”知曉,只能念給祖先聽。在這個莊重的祭祀場合,哪怕最調皮搗蛋的小夥子,也個個畢恭畢敬恪守秩序,沒有人敢越雷池一步。

一呼百應的“苗王”,傳承了48代!不是皇位官位,是什麼呢?

黃震攝影

莊嚴的時辰到了,13人組成的火槍隊,持13支火藥槍,鳴放13響!此時,放槍是辟邪。“苗王”自豪地告訴我:“這火藥槍是祖傳,政府特許我們保留它!”不過,到了2012年終因安全事大,這一習俗已然改變。

圍著場地周邊,騎手翻身躍上兩匹紅鬃馬,馭馬圍著場壩疾奔。這時鞭炮炸響,紅鬃馬疾馳三圈,鞭炮也鳴放了3圈。樂手吹奏長號、嗩吶,擊鼓打鑔。奔馬、鞭炮和器樂交響,它在你心中久久縈迴,不到現場,是沒法體驗的。

一呼百應的“苗王”,傳承了48代!不是皇位官位,是什麼呢?

黃震攝影

接著,本寨子的姑娘後生翩然出場,舞蹈稱為“朗場”。他們以主人的身份先朗三轉,是一個開場儀式,緊接著,各路賓客們就能上來朗場了。這個細節,展現了苗人重禮儀的習俗。朗場的後生姑娘站得層層疊疊的,大多互不相識,苗人們吹笙舞蹈,歡快忘情地朗場,由曼舞而至勁舞,高潮迭起。一個年輕人能夠朗場的歲月屈指可數,這也是生命中永記的一個亮點。

一呼百應的“苗王”,傳承了48代!不是皇位官位,是什麼呢?

老魚攝影

舞者對時光的流逝渾然不覺。時光老人已奔到了下午酉時,馬上要舉辦一個把祖先接回寨子過夜暫時收場的儀式。七個男子朝天放槍再拔起“怎舵”,然後將“怎舵”扛回寨上的小場。

在跳場的三天裡,祖輩的象徵物都是早送晚接,晚上一定要把它請回寨子,不能讓“怎舵”孤零零地在田壩裡空蕩蕩的大場上過夜。這也是苗族對祖先的尊崇呵護。只有對尊者的虔敬才能有如此細膩的關懷。

一呼百應的“苗王”,傳承了48代!不是皇位官位,是什麼呢?

黃震攝影

傍晚,每個家庭來一位男人參加“二月場”的盛宴。在物資匱乏的年代,吃著酸菜豆米,也是必須一醉方休的。那種節日的莊重、歡樂和親情,為每一個苗人心嚮往之。

一呼百應的“苗王”,傳承了48代!不是皇位官位,是什麼呢?

老魚攝影

夜深沉,苗歌時而高亢時而婉轉。在小場,“怎舵”上獵獵飄揚的旗幡,繼續著“二月場”的夜會。月色映照著山寨的醉意,山醉了,水醉了,苗鄉醉了。只有月光是清醒的,它明亮得直指人心。年輕的苗人們用黑布傘來應對月光,傘下是一個個溫馨朦朧的二人世界。寨上安排了巡夜。巡夜人孤獨地穿行在傘叢中,不耐寂寞時,突然對傘下人開個小玩笑,笑聲響徹夜空,驚飛幾隻山雀兒。

一呼百應的“苗王”,傳承了48代!不是皇位官位,是什麼呢?

老魚攝影

其實,石頭寨與貴陽老城中心的距離只有十幾公里。十多年前,石頭寨原住的158戶人中,有146戶苗族。在這裡,苗話是通用語言,人人都會。更有趣的是,石頭寨的漢族也會苗話,這也是民族涵化的一個鮮活案例。石頭寨強勢的苗族文化,讓人感悟到它那種難以撼動的文化力量。


動靜貴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