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買房難於上青天的今天,古人是否也要為住房而發愁呢?

BjMr_T


當然,而且古代可能買房更難。尤其是京城所在地。

因為在古代全國只有一箇中心城市,就是京城,除此之外,都可以說是二三線城市,不像現在,中國還有好幾個一線城市。

皇帝在哪,哪裡就是中心,所有的官員都往這裡衝,那當然非常擁擠,人多地少房少,自然房價水漲船高。

我們以唐朝為例,唐朝第一大城市當然是長安。當然,後面搞了一個副中心洛陽,但長期來看,長安還是一國之中心。

想在這裡買房,那可不是容易的事。

比如白居易,因為寫了離離原上草,被人稱為容易在長安居住下來。但事實上,他買房也不容易的。

他28歲中舉,到32歲官居校書郎,也算是中央級幹部了,工資也不低,有一萬六千錢,但是,買錢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只是租了間房。離工作單位近,上班方便。但面積就不太大了。到了母親來投奔他,自然不能再住在這個廉租房了,買房就提上了議程。

要買房了,但依然買不起長安的房,只好跑到京郊去買了一個房,等於現在的北京人跑到天津武清買了一個房。上班自然不太方便。所以在交通上又要投入,白居易是買了一個馬,買馬就要養馬,還要有專門的僕人,基本上交通就花了一小半的工資。

於是,白居易還在京城租了一個房子,這跟現在跑到天津買房的北漂一樣,原本想天津居住北京上班,但最終是天津一個大房子,北京租個小房子。其實既沒有享受到房價上漲的紅利,賺的錢還都交房租了。

所以,親們有實力,一定要買房買在核心區。

到了後面,白居易升了五品官,相當於現在的廳級幹部,終於能夠在長安買上房了。地段一般,上班也不算近,附近的配套也差,是省吏嫌坊遠,豪家笑地偏。大概相當於現在的北京五環外吧。但也算是京都有房了。


腦洞歷史觀


中國對於房子的追求,恐怕是全世界最執著的,沒房子恐怕連結婚都難。其實在古代,不說平民,就連吃皇糧的官員買房子都成問題。

官員買房不容易

秦朝的時候,官員的工資就是糧食,官員的職位越大,意味著能領更多糧食。

到了西晉,官員還會得到一塊地,那這下好了,有地還不能蓋房了?不能,因為這塊地往往和你任職的地方差著十萬八千里。並且往往當你退休的時候,地還得退給皇帝。

那官員住哪呢?



福利房

所謂的福利房,就是朝廷按大臣的功勞,分配的官員的住房。

唐太宗的時候,有個叫馬周的官員,皇帝承諾給他買房子,於是他到處打聽哪有房子,後開找到了一個高價住宅,太宗不僅給他買了房 連傢俱都給包了。

《新唐書魏徵傳》中還記錄了這樣一件事,說唐太宗想處死某官員,有個官員叫孫伏伽勸諫太宗說,這個人按律不當斬啊,太宗聽從了建議,並給孫伏伽獎勵,獎的就是一套住宅,叫做蘭陵公主園。

到了清朝,按照品級給旗人分房,規定一品二十間,二品十五間,三品十二間……旗人很幸福啊。

然而他們不少人都把房子買了,再後來每間屋子給30兩銀子補貼。

住宿舍

蘇軾在杭州做知州的時候,就住過宿舍。因為這個宿舍,還給中央上了一個奏疏。為啥?因為宿舍成了危房,差點塌了。

蘇軾上書中說自己的宿舍啊:

小木橫斜撐住,每過其下,慄然寒心,未嘗敢安步徐行……每遇大風雨,不敢安寢正堂之上。

您看,都不敢在裡邊睡個安穩覺了。蘇軾請求中央撥點錢,翻修一下。可是呢,中央說我也沒錢啊,這麼著吧,給你點度牒,你賣度牒吧。後來蘇軾靠著賣度牒,修了宿舍。



明朝時啊,官員大多都得住宿舍,並且有規定。從一品到九品的房舍、車與都有規定。所謂“官舍”就是官員宿舍。

這裡面還有一句話,說“庶民房舍不過三間”。

租房

說說蘇轍的經歷吧。

嘉佑元年進京,只能住公署,後來老婆孩子也來到了京城,實在沒地住了,不得已,蘇洵才去租了一套房。

五年,蘇洵帶著蘇轍到了河南也是租房。後回到了京城,還是租房。



蘇轍快60的時候,終於下定決心買一套房子,他回到了許昌定居,用攢了大半生的錢,並且還賣了不少收藏的書,買下了一處百間的院子。終於買了房,可積蓄也見底了,蘇轍自己作詩調侃自己,“我老不自量”。

唉,老了老了還得體驗一把房奴的感覺,真是我自己不自量力,活該!


小馬紮上聽歷史


人們對房子的情懷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從古到今房子對於很多家庭來說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無論是古代還是當代,房子一直是中國人心頭的大事,“安居樂業”從何而來,就是從房子方面衍生而來的,首先擁有房子才能更好的生活,才能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在和平年代,房子的價格都是居高不下的。只有在動盪的時期,房子的價格才會相對較低,不過即使如此,大部分的老百姓是在為一日三餐而奔波,更不要提購置房產了。

下面舉幾個古代購房的例子:

在漢朝的時候,在比較繁華的城市內,房價都是根據地段來劃分的,從低到高不等。當時的普通官員,每年只能領到1萬錢左右,而房價基本都在七萬錢往上,除去必要的開支,也需要攢大概10年才能買起一套房子。

在宋朝的時候,房價更是高的離譜,比如一個普通的官員想在開封買房,那麼大概需要省吃儉用存200多年才能買上一套房子,當時比如蘇東坡、歐陽修等都是租房子為主,可見當時的房價已經出現非常離譜的現象。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房子一直都是一個牽動人心的話題。中國人的觀念中,一直都認為首先得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才能叫做一個真正的家!

人類喜歡群居,所以人越多的地方,房價就越高,反之越低。雖然現在大城市的房價確實很高,但是大部分的農村的房價在近十年不斷走低,越來越不值錢,便宜的房子不是沒有,而是人們的需求在隨著人群的流動而改變!


蜜魚生活


房子,可以說是現代人特別關心的話題,特別是房價不斷瘋漲的形勢,令所有人都瘋狂起來。也成了很多人心中的痛。於是許多人想穿越到古代,生活在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中。做一介布衣,無購房之憂。

其實天底下沒有新鮮事,古人也為住房而發愁,這可不是信口開河,在中國歷史上,住房問題同樣是一個讓百姓苦惱的社會熱點。讓我們看看古代名人怎麼說的。蘇轍說“我老未有宅,諸子以為言”;陸游言“猶愧先楚公,終身無屋廬”;

還有白居易,在長安東郊常樂裡租了四間茅屋,上班的地方確實遠,又養了匹馬代步,還僱了兩保姆,每月開銷是七千五百錢,剩下八千五百錢存起來。結果沒想到,存了十年,也沒能在長安買下一套房子。是不是在這裡,宛如看到了自己。

再來說說歐陽修,他考中進士後便進入中央工作,工作多年,卻始終沒買上房子,他給朋友寫信說在京城工作這麼長時間,一直沒有混上自己的窩,一直在小衚衕裡租房住,很慘。沒錯,我們也慘。

看到了嗎,古人和我們一樣都為住房發愁。


秒讀新世界


當然的,在我國從古至今為止都有落葉歸根的說法。根是什麼是家,那麼誰都希望自己的家在繁華地段,不管做什麼都方便,跟現在是一樣的道理。

就好比在古代當官了就有土地有府邸一樣的,這是對人民的一種鼓勵,也是種榮耀光宗耀祖。人人都會羨慕。

古人跟現代的人們一樣為了家拼了一輩子。相比之下我們的還佔優勢,現在安居樂業,買不起還可以貸款,擁有非常好的保障。只要努力一點點,有房有車有家並不是難事。買不起一線,可以買3/4線呀!不能太執著。

房子在什麼時候都是一種保障,是對老婆孩子家人的一種保障,至少不會露宿街頭吧。





傻大蘇


是的,也發愁。

像白居易這樣的大詩人在初次來長安(唐朝首都,相當於北京)時,比他年長的詩人顧況拿他的名字開玩笑:“長安米貴,居大不易。”也就是說長安物價很貴,在這裡居住很不容易。說是米貴,其實房子更貴。

後來白居易當了校書郎,每月薪水一萬六千錢,除去租房子、養代步馬、請保姆的錢,還能每月剩下八千五百錢。但他存了十幾年也沒能在長安買一套房子。

只能在渭南買一套房子,平時住單位,週末回家。和大部分北漂兒一樣,在郊區買房,在北京上班。


蠟筆小新的窩


自古以來,房子的問題也讓皇帝不少操心,也針對其現狀做出了不少的舉措。當然不可避免的,我們要談一下自古以來官員的住房如何。

我們都知道,一些官位比較高的,都有自己的府邸,有些大臣的府邸甚至建的比皇宮還要奢侈氣派,例如乾隆時期的和珅,他的府邸連乾隆看了都稱讚。但像和珅這樣的人物畢竟是少數,皇帝身邊的紅人也就那麼一兩個,其他的官員可就沒有那麼好的待遇了。

我們都認為,古代官員,那可都是吃皇糧的特權階級,房子肯定有分配的,事實是不是這樣的呢?在秦漢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官員根本不敢奢望自己有房子,當時秦朝的官員,都是以發糧食作為工資,職位越高,發的糧食越多,並沒有其他的什麼住房特權,這些都是官員自己去解決。到了西晉開始,才開始有些優待,按照官品佔田,然而,皇帝給的地,常常跟官員任職的不是同一個地方,而且到了退休之後,這皇帝給的地還是要收回去的,一般人也不會那麼傻,在分配的地上蓋房子,住不了以後收回去還不是給別人住,所以一般官員都會住在衙署裡,相當於現在的員工宿舍吧。但是官員退休之後或者辭官,皇帝是不會管你住房的問題的,甚至俸祿也會停止發放。當然,也不能說這樣他們就無家可歸了,在當官之前,他們家裡肯定也是有房子的,可以回家住,做官時賺的一些俸祿也可以將原來的房子進行擴建或者修繕。也有一些皇帝高興的時候,或者官員做了比較大的貢獻,皇帝一般也會賞賜良田給官員的。

雖說對官員的住房制度比較嚴苛,但對於老百姓,限制還是算少的,老百姓只要手頭有錢,造房子也不是很難的,到了唐朝時期,政府還允許京城閒置的空地讓來百姓競價買賣,誰買了土地,誰就能在上面蓋房子,當然對於違建,他們也是給了標準的,進行拆遷安置,而且也不必然都要拆掉違建的,只要不妨礙車馬等的通行,國家還是容忍的。到了宋代,此舉更是發揚光大了,不僅賣地,而且開始賣房了,那些因為犯罪 滿門抄斬的,房子自然充公,還有一些流放的,到外地逃亡的,或者人丁不興旺絕戶的,這些房子空著也是空著,國家收走之後稍微進行修繕,再賣出去或者租出去都是有的。



歷史在我心中223


相比買房難於上青天的今天,古人是否也要為住房而發愁呢?

這個古人住房和今天相比,古人是以農耕土地為主,大部分老百姓都住個“茅草房”就像《三國演義》諸葛亮住的“茅廬”,當然也有蓋磚瓦樓房的,那也得是“官商士紳”但也不能隨便瞎蓋,比如當官的不能把房子蓋的和皇宮一樣,都是有講究的,什麼人住什麼樣的房子。但古代人大多一般不會為住房而發愁,因古代戰亂頻發,人口銳減,為了繁衍人口,有時朝廷還會為百姓蓋房子娶媳婦。老百姓以農耕為主,人比較純樸,男女結婚媒人說合都是奔著人去的,不像現代都是奔著房子、車子、票子去的。

而且現代人的房還必須是城區的樓房,如買農村的房應該也不是很難吧?

古人不為房子發愁是結廬而舍的知足,今人為房子發愁是買不起城市的房子發愁。


夏有涼風61


衣食住行是所有人都要考慮的基本需求,住房更是其中關鍵,杜甫都曾疾呼“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那古代人是怎麼解決住房問題的呢?

我這裡以商品經濟比較發達的宋朝為例吧。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北宋出現了許多大都市,人們也都湧入城市之中,房屋供不應求,房價也水漲船高。在這樣的情況下,除了豪紳貴族,貧民百姓,甚至連普通的官吏都沒有安身之地,存身之所。許多到京城彙報工作的官員都只能租房,房租還很高。

政府面對這樣的情況也不會視而不見。公租房政策,限制高官購買房屋,並提倡減租,冬季還對租客進行補貼。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你。





歷史隆中對


住房是一個既簡單又複雜的問題。

說簡單,是所有的動物都能搭起自己的窩,老鼠不會找不到地盤打洞,燕子也不會找不到泥土叼銜。人類也一樣,幾塊石頭,一把泥土,幾根樹枝,處處都是容身之所。

說複雜,是人類自己給房屋加上了太多的附屬價值。學校好,醫院近,交通便利,地段繁華,大城市。。。等等,諸多的限制條件,讓處處為家變成了無處為家。

說到底,住房難不分時代,而是看自己能否拋卻諸多掛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