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都有哪些变革之路?

珂梦历史人文


战国七雄中,魏赵韩三国是周天子刚刚册封的诸侯国,尤其是魏国,处在中原地带,与秦赵楚韩齐五国接壤,若不强大起来,很容易成为列强瓜分对象,因此,新兴的魏国首先扛起来变法的大旗,魏文侯任命法家人士李悝为相,力主变法图强,掀起了战国时代轰轰烈的时代大幕。

一、魏国:李悝变法

政治上:废除世袭制度,选贤任能,招募贤才。

经济上: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采用“尽地力之教”政策,提高了农民积极性。

法制上:建立完备制度《法经》,明确国家法令、政府职能、官员奖惩等。

军事上:改革军制,建立魏武卒,考核士兵,扬长避短,发挥军队优势,开拓疆土。

魏武侯继位后,吴起离魏投楚,魏国变法夭折,走向衰落,慢慢地一蹶不振。

二、楚国变法:吴起变法

吴起投楚后,被楚王任命为令尹,对楚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实行变法改革,吴起总结了李悝变法经验,确立法治,认为“大臣太重”与“封君太众”是楚国两大弊端,主张废除贵族特权,削弱大臣权威,整顿吏治,使“私不害公,谗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固毁誉”,裁剪冗官。

另外,加强军事训练,提高军队战斗力,南击百越,北败韩魏,加速了楚国封建化的进程。

然而吴起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被乱箭射死,变法宣告失败。

三、秦国变法:商鞅变法

商鞅自魏国入秦,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通过徙木立信,取得百姓对政府的信任,于公元前356年进行第一次变法,确立法治,奖励军功,废除贵族世袭制,建立二十级爵位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扩大了国家赋税和兵源。

公元前350年,商鞅进行第二次变法,废除井田制,承认国家土地私有,推行郡县制,变革旧风旧俗,建立新军,实行耕战体制,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根基。数年后,秦国东出,击败魏国河西军,收复河西高原。



其余四国,韩赵燕齐四国,纷纷效仿秦魏楚三国变法,但只皆为一时功效,遇明君而强,遇常君则弱,遇昏君则亡,是为人治,包括上述的魏楚变法,皆属于人治,只要支持方发生变故,必定人走茶凉,不得善终,只有秦国,以法治国,以法治成明君,以法治防昏君,才能长期稳定,也因此,秦国才能强大,才能繁荣昌盛,才能东出函谷关,扫平六国。


一念长河


战国七雄时期著名的变法有魏文侯时期的李悝变法、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楚悼王时期的吴起变法、赵武灵王改革(胡服骑射)、燕昭王时期乐毅改革、韩昭侯时期申不害变法、齐威王时期邹忌改革。

1、魏文侯时期的李悝变法

李悝(kuī)变法是指战国时期魏国的魏文侯当政时,任用李悝为相,进行变法改革。李悝在政治上主张废止世袭贵族特权,选贤任能,赏罚严明。经济上主要实行尽地力、平籴法。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使魏国因此而富强。为了进一步实行变法,巩固变法成果,汇集各国刑典,著成《法经》一书,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护变法,固定封建法权。李悝在魏国的变法,是中国变法之始,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卫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建立县制、实行统一度量和废除旧贵族世袭特权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3、楚悼王时期的吴起变法

吴起变法是战国初年楚悼王当政时,于公元前386年-前381年,任命吴起(前440年-前381年)为令尹,对楚国政治、法律、军事等实行改革的变法运动。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变法遭到旧贵族的强烈反对,以失败宣告告终。经过变法,楚国国力强盛,在公元前381年,联合赵国大败魏国。

4、赵武灵王改革(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励行改革,改变了中国军队中宽袖的最初正规军装,以后逐渐演变改进为后来的盔甲装备。赵国所用的"胡服",因为衣短袖窄,类似于西北戎狄之服,所以被俗称"胡服"。减弱了华夏民族鄙视胡人的心理,增强了胡人对华夏民族的归依心理,缩短了二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奠定了中原华夏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服饰融合的基础,进而推进了民族融合。

5、燕昭王时期乐毅改革

又名燕昭王改革

乐毅在燕受到的重用后,便在燕昭王的大力支持下,对燕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乐毅改革。

6、韩昭侯时期申不害变法

申不害变法 是战国时期法家人物申不害在韩国境内的一个改革。申不害除了与其他法家人物一样讲法治外,主要强调君主的统治之"术",即任用、监督、考核臣下的方法。他认为君主委任官吏,要考察他们是否名副其实,工作是否称职,言行是否一致,对君主是否忠诚,再根据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提拔和清除。"术"的提出,对于当时建立官吏的任免考课制度,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变法使韩国国内政局得到稳定,贵族特权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渐趋富裕。

7、齐威王时期邹忌改革

齐威王和邹忌进行政治改革,接受臣下意见,注意选拔人才,除去不称职的奸吏,奖励得力的将领和官吏,其目的是在巩固统治秩序的同时,谋求国家的富强,这自然也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因而经过一番改革,齐国在政治、经济上都有了新气象。


行者清风06


背景

三家分晋之后,中国正式进入战国时代,而其中最强的七个国家被成为战国七雄。这个时候奴隶制度开始瓦解,新兴地主阶级开始崛起并发展壮大。随着生产力的极大释放,战争规模不断扩大,诸侯之间征战日趋激烈,为了适应这种状况,避免国破家亡。各国陆续开始变法图强。


魏国

三家分晋之后,魏国分得得土地,在富庶程度上不如韩国,在军事实力上不如赵国,而且地处四战之地,东面有老牌强国齐国,南面有强大的楚国,北面有赵国和中山国,西面有秦国和韩国,处境十分不利。

为了摆脱这种处境,增强魏国实力,魏文侯任命李悝为相,变法图强。

李悝的变法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 政治上
  1. 废除春秋时期奴隶制中的世袭制度,唯才是用。通过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这里的淫民指的就是世袭的奴隶主旧贵族。
  2. 以功受禄,赏罚分明。李悝认为必须实行“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才是强国之道。
  3. 制定《法经》,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为变法铺平道路。
  • 经济上
  1. 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使原来的奴隶变为平民,拥有自己的土地,极大的释放了生产力。
  2. 尽地力之教,利用一切可以用来耕作的土地,增产者有奖,减产者受罚。
  3. 实行平籴法,稳定粮食价格,保证百姓得以安居。
  • 军事上

废除了春秋时期只有国人才能当兵的奴隶制兵制,采用严格选拔制度的“武卒制”,通过吴起训练出来的魏武卒,横行天下,未尝一败。创造出了大小战役七十二场,胜六十四场,其余不分胜败的惊人战绩。

魏国通过李悝变法后,国力迅速增强,成为战国第一个霸主,一时无人能抗衡。


楚国

楚国地处南方,地广人众,本是一个强国,但是因为政治腐败,一直萎靡不振,内部动荡不安,外部经常被其他国家进攻,所以在楚悼王时期,任命吴起为令尹,进行变法。

吴起在楚国的变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君爵平禄,废除旧贵族的世袭世禄制。
  2. 制定法律并公布于众,使官民都知晓法律的作用。
  3. 废除无用和无能的官职,削减官吏俸禄,使之不能徇私。
  4. 统一楚国风俗,禁止私人请托。
  5. 加强军事训练,提高军队战斗力。
  6. 禁游客之民,精耕战之士。
  7. 实行四版筑城法,建设楚国国都。

楚国经过吴起变法后,楚国国力渐强,兵震天下,但是在楚悼王死后,吴起被旧贵族反对派射杀,法令大多被废止。而且吴起变法大多在军事上,并不全面。


韩国

三家分晋后,韩国分得土地虽然富庶,但是周围却都是强国,而且国土狭小,很容易有被灭国吞并的危险。于是在公园前351年,韩昭侯任命申不害为相,进行变法。

申不害的变法强调以法治国,尤其注重君主的统治之“”,就是君主驾驭臣子的手段,也就是权术

申不害变法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整顿吏治,灭除豪族,加强君主统治。
  2. 考核手下官员,“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
  3. 整肃军队,进行严格训练,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4. 提倡多开垦土地耕种,同时鼓励发展手工业,尤其是兵器制造上。

申不害变法使韩国国力增强,君主权力加强,百姓逐渐富裕。虽然处于强国包围之中,却能与其他六国并列为战国七雄。

“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

——《史记》

但是申不害的变法有一个致命的地方就是太过依赖君主本身的才能,遇明君则兴,遇昏君则衰,因此韩国只是在韩昭侯时期强盛过一段时间,后来便再无起色。


赵国

赵国在赵武灵王即位初期,正处于衰落时期,内忧外患,为了摆脱这种处境,赵武灵王决定胡服骑射。

“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

——《史记》

通过胡服骑射,赵国建立了一支强悍的骑兵部队,一跃成为仅次于秦国的强国。灭中山国,击败匈奴和林胡,赵武灵王甚至数次想灭掉秦国。

但是这次改革只是涉及到军事上,对于其他方面并没有太大影响,以至于在后期长平之战中惨败。


秦国

战国时期,秦国地处西部,远离中原,各方面发展落后于其他诸侯国,为了增强国力,避免被吞并,秦孝公引进商鞅,变法图强。

先是颁布了《垦草令》,作为秦国变法的序幕,继而先后进行了两次变法。

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废除世卿世禄制,禁止私斗,实行二十等爵制,奖励军功
  2.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和垦荒。
  3. 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通过商鞅变法,秦国国力迅速增强,成为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齐国

齐威王渴望变法图强,立志改革,任用

邹忌为相,开始变法。

齐国的变法有以下几点:

  1. 奖励官吏和百姓进谏。
  2. 修订法律,严明赏罚。
  3. 监督官吏,选拔君子为官。

经过邹忌变法,齐国在一定程度上变强,不过作用有限。


燕国

作为战国七雄中最没有存在感的国家,真心没有什么像样的变法。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战国最后归于秦,最主要还要归功于商鞅变法。


海洋望星空


战国七雄是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最强大诸侯国的统称。

七个国家之中,齐、楚、韩、魏、秦五国为了更加强盛,均进行了变革!

魏国-李俚变法,结果成功,魏国强大:战国时期魏国的魏文侯当政时,任用李悝为相,进行变法改革。李悝在政治上主张废止世袭贵族特权,选贤任能,赏罚严明;经济上主要实行尽地力、平籴法,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了巩固变法成果,著成《法经》一书,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护变法,固定封建法权。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李悝变法”。李悝变法增加了魏国的国力,使之成为战国初期强国之一。李悝在魏国的变法,是中国变法之始,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揭开了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序幕,而且在魏国首先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和个体小农经济制,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

楚国-吴起变法,结果失败,支持变法的楚悼王死得太早,吴起被杀:楚悼王当政时,任命吴起为令尹,对楚国政治、法律、军事等实行改革的变法运动。经过变法,楚国国力逐渐强盛,在公元前381年,联合赵国大败魏国。但楚悼王去世后,吴起变法遭到楚国旧贵族的强烈反对,以失败告终。

齐国-邹忌变法,结果不错,注重选拔人才:齐威王和邹忌进行政治改革,接受臣下意见,注意选拔人才,除去不称职的奸吏,奖励得力的将领和官吏,其目的是:在巩固统治秩序的同时,谋求国家的富强,这自然也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因而经过一番改革,齐国在政治、经济上都有了新气象。

韩国-申不害变法,结果一般:申不害除了与其他法家人物一样讲法治外,主要强调君主的统治之“术”,即任用、监督、考核臣下的方法。他认为君主委任官吏,要考察他们是否名副其实,工作是否称职,言行是否一致,对君主是否忠诚,再根据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提拔和清除。“术”的提出,对于当时建立官吏的任免考课制度,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变法使韩国国内政局得到稳定,贵族特权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渐趋富裕。

秦国-商鞅变法,结果非常成功,只是商鞅本人被五马分尸: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秦孝公支持商鞅进行的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改革运动。商鞅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最终商鞅虽落得“车裂”的下场,但变法却持续实行下去。此次变法壮大了秦国国力,为秦后来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它推动了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大江侃历史


其实七雄都有变革,

最简单一点,以前春秋时期一般人当不了兵,慢慢放宽;以前军队数量限制严格,慢慢放宽;以前打仗进攻防守如礼仪一般,慢慢放宽

此外印象最深的三种

魏国,内耗型改革,官僚贵族互相勾心斗角,以改革之名排除异己,但是琢磨多了,也贡献了大批人才

赵国,生存所迫,纯军事改革,胡服骑射

秦国,根子上改革,说白了,越来越多的财富(人,地,官)归国王,贵族越来越不值钱,越来越像后续的中国


苍茫云海间波澜远帆里


秦孝公任总商鞅变法

韩昭侯的申不害变法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

魏国的吴起变法

楚国公子黄歇屈子等人的新法

不过各国变法都功亏一篑

赵武灵王的惨死

吴起被逼走

楚国老氏族的阻挠

韩国的衰败

唯有秦,虽商君车裂,但新法得以延续,为秦统一六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不贰过者


七国变革举措很多,都想民富国强,唯统一大志是最神圣的最伟大的,三国演义已经说清楚了中华民族“大则统、小则乱”的治国真缔。


用户1406451643641刘


首先是李悝在魏国变法,让魏国成为战国七雄中第一个强盛起来,称霸中原百年的国家。但到了魏惠王时期,未坚持李悝变法的成果,魏国衰落了。

韩昭侯任用申不害变法,使韩国国家太平,兵力强盛,在对外扩张上也取得不小成绩。在申不害死后,韩国的变法未能很好地延续下去。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强盛起来,为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孝公以后的秦国君主均坚持商鞅变法的政策。

吴起被楚悼王任用变法,使楚国国力强盛。楚悼王死后,楚国的变法就人亡政息了。


跪射俑


商鞅变法,吴起变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