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重型鱼雷的研制比导弹还困难,是真的吗?

军武吐槽君


重型鱼雷的研制难度确实非常大,不过是不是一定就比研制导弹更难这个不好说,因为不同类型的导弹其研制难度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洲际弹道弹道,这玩意同样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弄出来的,三哥的“烈火”好不容易弄出来了,结果在射程和精度上却还是十分感人,更是被网友戏称为“布朗运动弹”,至于重型鱼雷也一样,现在有能力研制的国家不会很多,下图是北约国家现役的部分533毫米口径重型鱼雷:


▲北约部分重型鱼雷

图中由上至下分别是意大利的“黑鲨”(跟法国一起研制)、美国的MK48、英国BAE公司的MK24、意大利的“白头”公司的A.184以及德国的SUT和SST4,除了以上这些国家的重型鱼雷之外,还有我们国家的“鱼6”、俄罗斯的53型、65型、日本的89型(G-RX2),至于五常中的法国,则是和意大利一起研制了“黑鲨”重型鱼雷,本来是法意德三个国家一起研制的(重型鱼雷的研制难度大、研发成本高,合作研制更加划算),不过后来德国自己跳出来单干了,法国也由于经济的问题也曾推出一段时间,不过后来又重新加入了,最终和意大利弄出来了“黑鲨”,从上面这些资料我们可以发现一些隐藏的信息,比如:

1、能研制重型鱼雷的基本上都是工业化底子很厚的国家,比如美俄中英德意日法;

2、独立研发重型鱼雷的成本很高,除了技术因素外,经济上的投入也非常大,从德意法三国抱团研发重型鱼雷就能大概看出来!

所以,重型鱼雷的研制难度确实很大,并不是随便哪个国家都能造出来的,没有雄厚的工业体系支撑,根本就没有资格涉足这个领域,这也是为什么世界上能造重型鱼雷的国家就那么几个了,因为就这几个国家的科技和工业实力,基本上就代表了人类目前的科技发达程度了,言归正传,重型鱼雷的研制难度通常体现在那几个方面呢?个人认为大概有这几点:

1、体积不大;说是重型鱼雷,其实直径也不过半米多,长度在六七米左右,但是里面却需要装进很多东西,比如燃料、动力系统、战斗部、制导系统等,还要爆炸起码几十公里的射程以及四五十节以上的速度,也许我们可以直接把重型鱼雷想象成一艘小型潜艇,各种配件小型化后装进鱼雷里面!

2、工作环境更加恶劣,鱼雷通常需要在几百米深的水下巡航或者打击目标,而这种深度下的水压是非常大的,所以对用来制造鱼雷的材料要求特别高,这个大家可以参考潜艇,了解一下潜艇的制造难度有多大!

3、由于是在水下工作,鱼雷的动力来源一般采取电动或者燃料驱动,不过重型鱼雷对射程有着更高的要求,所以基本上是采取以燃料驱动的热动力方式,而燃料的选择就是个问题了,比如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沉没事故,就跟潜艇上的鱼雷燃料过氧化氢有关!

4、水下的通信难度更大,在空气中可以直接使用电磁波通信,但是寻常电磁波能量在水中的衰减是非常严重的,所以,水下对目标的探测、定位通常使用声呐,但是其难度却比陆地上使用雷达、红外等导航手段更高!


因此,这就是为什么重型鱼雷的研制那么难的原因,因为需要考虑到的东西太多了,不仅仅对材料的要求很高,各种技术的整合也不能简单地以陆地武器的思维去考虑,也许我们可以把重型鱼雷的研制难度理解成研发一艘微型潜艇,单单是里面各种设备的小型化就够人头疼了!


哨兵ZH


是的。

正式列装部队的重型鱼雷,简直屈指可数。

美帝的mk48图一

毛子的53-65图二

兔子的鱼六图三

英牛的旗鱼图四

意大利的黑鲨图五

法国的F21图六

德国人的sut图七

其余的还有日本,不过据说是mk48-5的仿制版,只不过把otto改成了双氧水三元燃料,速度更快一些。但是没有mk48-6作战深度优秀。

这比能做核弹的国家都少。。。

至于原因。个人分析主要有一下两个:

第一,需求量小,而且鱼雷还是一个体系工程,涉及到材料,化工,水声(小众专业),热动,流体力学,自动化。更坑的是,这个体系和其他兵器比起来几乎都是独立的。只与潜艇制造体系有很少的交集。应用面及其狭窄。导致愿意投资的国家很少。只有几艘潜艇的国家研究这个还不如直接在国际市场上购买货架产品。

第二:贵。及其贵。mk48早期型造价将近400万美刀,现在更是天价。就算财大气粗的美帝也是mk48缝缝补补陆续改进。这也是为什么潜艇训练用鱼雷通常要回收的道理。弹道导弹实弹发射的视频经常看到。但是实弹发射鱼雷的动图还真没找到。。。









满船清梦压熙和



美军MK48重型鱼雷1990年代末的时候就价值350万美元一枚,这都20年过去了价格涨到500万美元一枚都不贵!而1990年代末一枚高档“战斧”巡航导弹(装地形匹配那种)仅130~150万美元, 今年空袭叙利亚的“战术战斧”一枚价格是80万美元左右,“战略战斧”涨到了200万美元。

那么,从价格上来说为啥鱼雷要比导弹贵了这么多?原因就是鱼雷的制造实在是太困难了!目前可以制造反舰/反潜重型鱼雷的国家:中美俄/英法德/日本、瑞典,加在一起连10个国家都没有,而意大利只是在制造轻型反潜鱼雷方面有所建树…技术等级显然要低了一些。

图片上是鱼雷的螺旋桨,鱼雷其实就是一艘微型潜艇,也需要螺旋桨推进,也得使用舵进行方向控制,而螺旋桨的制造则是一项非常困难的事情,它可不是用一块铁片子再拿一把钳子掰成的,它的制造完全是一套铜金属加工工艺,涉及了:铜冶炼、铜精密铸造、热处理、各种车、铣、刨…金属加工母床的机械加工,还有研磨、抛光…等工艺,而且在机械加工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工装、夹具至少上百套!只有这样才能将螺旋桨的精确设计尺寸加工出来 ,那么为啥要耗费这么大的力气去制造它呢?因为螺旋桨是鱼雷推进系统当中非常重要的零件,它若是加工精度太低会直接导致鱼雷在航行过程中出现“跑偏”的问题,影响到鱼雷能否击中目标!还有就是螺旋桨是鱼雷航行中重要的噪声源,舰艇的声呐兵通过噪音就能判断出鱼雷来袭的方向和距离…而螺旋桨加工的精度越高噪音就会变得很低,使声呐兵发现的鱼雷的距离就会降低,所以先进的国家在鱼雷推进系统这个问题上都是严肃对待,一丝不苟的!


这可不是一般的紫铜丝圈,它是稀有的铍青铜合金!那它是做什么用的?鱼雷里面有一个装置叫做“定深器”,就是控制鱼雷航行时候的深度,如果没有这个装置,鱼雷不可能击中目标!而铍青铜合金就是制造“定深器”里面的定深弹簧,为何要使用铍青铜制造弹簧?因为铍是弹性非常高的金属,即便是在“红热状态”下它的弹性依然没有改变!现代的鱼雷都可以潜深至1200米以下的海底去攻击潜艇,本身要经受非常大的海水压力!如果采用一般材料制造“定深簧”一下就被压断了,所以必须采用最高级的材料才行。

“氢氦锂铍硼”,这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中前五个化学元素,而铍是自然界第二轻的金属,并且是非常稀少的金属,从铍矿的开采,选矿→冶炼→铜合金化每一步都伴随剧毒!具有强烈的致癌可能性!在防护措施上是非常严格的,到了制造“铍青铜定深簧”的环节更是难上加难 ,因为它在红热状态下仍然有弹性,使本来已经缠绕好的“簧丝”在热处理过程中加工困难,不是失去了弹性变得坚硬无比,就是软的像一根面条,没有了使用价值。我国第一代“鱼–1”大型鱼雷的制造过程中在这个环节上也消耗了数十公斤昂贵的铍青铜才最后加工成功,可见其制造难度和工艺水平都是极高的!


这两个是二战期间鱼雷所使用的陀螺,其价格等同于当时的瑞士“百达翡丽”!

陀螺相当于人的“小脑”(是管平衡神经的)鱼雷没有陀螺发射出去之后只能打转,既不前进、也不后退,就像“半身不遂”根本不去攻击目标!

而陀螺的制造的工艺难度要高于鱼雷螺旋桨和“定深簧”!完全是精密的机械,别看上面图片里的“大圈套小圈”,机械加工精度(如果有一丝的精度差就可能出现陀螺卡死,那么鱼雷也就完蛋了)和制成品的光洁度都是最高等级的,据说:研磨用的砂片就几十个规格和“细度目数”,抛光用的“布砂轮”对于棉丝的粗细都有很高的要求!完全是手工制作高级机械表的等级(顺便说一句,能制造陀螺的国家都能制造比肩瑞士的机械表)!

通过上面对鱼雷所使用的三个小零件最粗略的介绍 ,就会清楚鱼雷的“贵”不是没有原因的,就是因为它的制造等级太高了!机械部分的制造是根本绕不过去坎,唯有长期的工业化积累和工艺沉淀才能制造出来!并且它所使用的材质要普遍高于导弹,毕竟要到水下1000米去打击敌人,材质不好经受不住海水压力自己就“粉身碎骨”了!所以,制造鱼雷的技术难度不是我们这些业界之外的人可以想象出来的!


皇家橡树1972


目前,所谓的重型鱼雷包括:

美国的MK-48型鱼雷

中国的鱼-6型鱼雷

意大利的 A184鱼雷

法国的L3鱼雷:

或者俄罗斯的53型鱼雷

这些鱼雷的一个特点就是口径大(530mm左右)、装药多、航程远。有一些鱼雷带有自导装置。

但是实际上从技术上大口径鱼雷并没有太多的技术难点。都是一些中小国家都可以克服掉的问题。如果说研制一型鱼雷比研制一型导弹或者研究一个型号的潜艇困难,那么就是胡说了。

而且——鱼雷由于本身体量相对于潜艇来说很小,因此同等厚度的抗压外壳实际上对鱼雷本身起到的抗压效果更好,所以一枚鱼雷可以攻击水下1000米的目标也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这里没啥玄机。

定深、起爆什么的技术其实也并不是一个特别复杂的事情。

其实以鱼雷本身的技术水准来说大多数国家也都是可以生产的。

可是话说回来——鱼雷不同于导弹。导弹的用途比鱼雷广泛的多,因此军方的需求也多得多。而这种一发就可以重创一艘5000吨级以上战舰的鱼雷则需求很小。

重型鱼雷少这主要还是由市场需求决定的——

以印尼为例:这是一个海军排名20的国家,其最强的作战舰艇为“拉登·艾迪·玛尔塔迪纳塔级巡防舰”,下图

排水量只有2365吨,上面装备的鱼雷系统是B515鱼雷发射器,在美国叫做MK32发射器。

发射的鱼雷也是更小型的MK-46轻型鱼雷。有多小呢,直径只有328毫米。由于轻型鱼雷小,并且容易在舰艇上安置,所以轻型鱼雷其实才是世界上主流的鱼雷。装备了90%的作战舰艇。

轻型鱼雷要打击的目标也就是3000吨以内的舰艇。同样,这些3000吨左右的睡眠舰艇也是目前世界范围内主流海军的主要装备。

如果使用重型鱼雷去攻击这些舰艇,第一、大材小用;第二、自身舰艇需要腾出更大的空间安放鱼雷。

因此,其实重型鱼雷和洲际导弹一样是没有几个国家在使用的。并且,即便是装备重型鱼雷的国家,对重型鱼雷的采购数量也是很低的。

由于需求少,采购数量少,因此,重型鱼雷的单价就相当高了。例如MK-48,在2001年美国库存有1046枚。这些鱼雷一直没有参与采购,直至2017年,在美国的采购清单上才出现了50枚新的MK-48鱼雷。研发成本都集中在为数不多的几十枚鱼雷上了,因此才能看到380万美元一枚的鱼雷——单从采购单价上看的确是比战斧导弹要贵。对比下同期,美国采购了2611枚BGM-109战斧导弹,采购单价才135万美金。这价格的确是要比鱼雷便宜,但是订单总价要注意一下,2611枚导弹可是35亿的订单,对比鱼雷的1.9亿的采购合同来看,鱼雷单价必然是高了很多。

之前说的MK46型鱼雷,由于使用国家多,装备数量大,因此一直是白菜价。一枚最新型号的MK-46鱼雷才不到80万美元。连重型鱼雷的零头都不够。

所以,重型鱼雷贵,主要贵在了低产量低需求上了,而对于高科技部分来说——真不贵,对研发来说——真不难,对大多数用户来说——真没用。


军武数据库


图为西方国家的系列鱼雷示意图

按照惯例,只要能自主研发和生产出重型鱼雷的国家,大多都是有很好的经济基础和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因为重型鱼雷是一项国家级的系统工程,好比能建造船只的国家很多,能建造核潜艇的国家却少之又少。

图为俄罗斯战略攻击核潜艇

导弹是在空气中飞行的武器,所涉及的学科相对重型鱼雷窄很多;重型鱼雷是在水中飞行的武器,所涉及的学科极其广泛。

一句话:“能够研发和生产重型鱼雷的国家,基本上也同步具备了研发和建造常规潜艇甚至战略核潜艇的能力!

重型鱼雷的特点

图为伊朗海军装备的“曙光”型重型鱼雷

无论是轻型鱼雷还是重型鱼雷,它们都是由携载平台发射入水,能在水中完成自航、自控和自导,并最终击中目标的水中武器。

如果说常规鱼雷是一只迅猛龙,那么重型鱼雷就是霸王龙,它拥有高定深、机动性好、隐蔽性强、攻击速度快、威力大等特点,一枚足以把几万吨级的水面舰艇炸成2半。

造价成本高

图为重型鱼雷近照

重型鱼雷之所以没有在世界范围内普及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研发和造价成本太高,在数十年前,美国的MK48型重型鱼雷的造价就已经高达350万美元,比同期的战斧导弹还要贵,包括美国、北约在内的实力派都承受不了。

基础工业体系

重型鱼雷投放之后并不是直接瞄准目标前行的,它是靠着其特殊的制导方式前行寻找目标,这一点上,重型鱼雷就需要特种钢(接近潜艇用钢)和精密的加工仪器来完成,不说建造所需的特种钢,就特殊导航和特殊制导等技术都不是一般国家能攻克的。

知识延展

图为重型洲际鱼雷示意图

据业内专家称,俄罗斯现在正在研发一种射程超过10000千米的重型洲际鱼雷。

该鱼雷可以每小时约190千米的速度航行,一枚便可完成跨洲际打击,该鱼雷的战斗部是热核弹头,一旦击中某个航母编队,势必是毁灭性的。


墨墨观察


是真的,因为导弹也分三六九等。重型鱼雷和低端导弹比当然就难得多。目前,能够自行研制重型鱼雷的国家有美、俄、中、英、法、德、意、瑞典,总计不超过10个国家。而可以自行研发导弹(只要是导弹就算)的国家,至少有几十个。

低端一点的导弹可以直接使用有线的指令制导,始终保持人在回路中,技术难度和成本可以做得很低,比如第一代反坦克导弹;再比如驾束制导的导弹,导弹只需要骑在无线电波上向前运动即可,不需要任何复杂控制,当然代价也是需要人在回路中。

战后第一代反坦克导弹,采用简单的线缆传递指令,至今仍在我军大量服役

驾束制导导弹,导弹只需保持在雷达波束中央运动就行,导弹自身不需要关注是否锁定目标,同样是人在回路中的一种导弹

高端的导弹研发则要比鱼雷复杂的多,比如能够执行路基中段反导(GMD)任务的GBI拦截火箭,和其配套的大型X相控阵雷达系统和计算系统,那可是比重型鱼雷复杂变态得多的存在。GBI的在外层空间的飞行速度可以达到7km/s,携带的是动能杀伤系统KKV(kinetic kill vehicle),也就是要直接把目标撞下来,这个控制难度可想而知;而大型X波段雷达要求能把数千公里外一个高尔夫球大小的目标看得清清楚楚,这个技术难度和成本都不是研发一款鱼雷能比的了。至于最近几年中俄美都在实验或将要实验的高超音速武器系统,就更不是鱼雷可以比的。

美国的GMD系统拦截火箭GBI,使用这是目前导弹里技术含量最高的一种

而重型鱼雷,它是用来对付航速较高的核潜艇和驱逐舰的,这二者的航速往往都超过30节,所以它的速度一定要快;而且重型鱼雷为了能打到核潜艇,潜的要比核潜艇深,这对耐压技术也提出了很高要求;此外重型鱼雷的导引头与导弹不同,导弹一般使用雷达或者红外导引或者反辐射导引头,信号处理相对简单;在深水中,电磁波衰减很快,红外技术更是没法用,甚至GPS也不能用。所以鱼雷只能使用惯性测量单元自己计算位置,并声波寻的进行制导。惯性测量单元需要使用昂贵的机械陀螺仪,昂贵复杂的宽频声纳在海洋噪声背景下分析出可以目标螺旋桨发出的噪音声纹。现如今各军事强国都很重视潜艇的减噪的情况下,为了保证鱼雷能锁定潜艇,技术自然非常复杂。

所以重型鱼雷的技术瓶颈主要是动力系统和导引头。为了能追上高速舰艇和核潜艇,鱼雷的速度要能达到50节以上,才可以保证追上;最大射程也要能够达到40公里以上,否则发射载具自身的安全性就无法保证。以美国1956年开始研究的MK 48 重型鱼雷为例,最大速度可以达到55节,下潜深度达到2600英尺(800多米),这样的包线可以让任何潜艇和水面舰艇无法摆脱追击。为了达到这样的速度,一般的动力系统是没法工作的。MK48的动力系统输出达500马力。

MK48鱼雷

要知道我们的59坦克这么个大家伙,输出功率才520马力。一个口径仅533mm,圆筒里塞下这样的一个发动机,功率密度可想而知。所以这样变态的要求,之前装在MK35~MK45鱼雷上的电动机输出是不够的,核反应堆又塞不下。MK48为了满足动力要求,先是采用了一款燃气涡轮发动机,然而由于采用的过90%氧化氢的柴油混合燃料过于危险,后来转向使用了一种叫“OTTOII”的五汽缸斜盘式活塞发动机类似;此种活塞式斜盘发动机的燃烧室在发动机以外,汽缸沿着发动机轴向布置,可减少整个发动机的正面截面积,以安装在直径有限的鱼雷内;燃料在汽缸内点火产生高温高压气体,带动汽缸并推动连杆机构,连杆进而带动传动轴旋转、驱动推进器。这相当于为一款鱼雷凭空又造了一种热机出来,难度和成本可想而知。

OTTO II 轴向活塞发动机

MK48鱼雷的喷水泵

MK48前半段采用线控指令制导,末端则开启自身的主被动宽频声呐,追踪目标方向。导引头采用数字处理器,能够对搜集的声波进行分析,提取特征后与存储的声纹对比分析,确定是敌方舰艇或潜艇后才会发起攻击,这套系统同样非常复杂。

我国的鱼-6重型鱼雷,就借鉴了当时搞到的一枚MK48鱼雷后逆向研究的成果。从80年代开始仿制,中途资金困难中断,直到90年代才研制成功。其中MK48的热机的成果被我们借鉴,使我国自主重型鱼雷技术迎来了一个飞跃。

我国的鱼-6重型鱼雷


纸上的宣仔


就目前来说是这样的,我简单从三个方面例举:

鱼雷工作环境更复杂、苛刻。

导弹在大气层和外层空间飞行,归根结底仍在我们熟悉的空间中,我们在最底层而已。相关的大气环境、气动外形、动力、飞控、制导等航空航天技术,我们有长期积累和交叉研究,技术比较成熟。

鱼雷在水下,我们的研究积累少。海水特性和空气相差很大,密度是空气的800多倍,阻力非常大,就像顶着十级大风前行。空气易压缩,水的压缩性却忽略不计。所以鱼雷威力大,攻击舰艇水下部分,大部分能量被船身吸收,一发重型鱼雷就能让3000吨舰船拦腰折断。

发动机、零部件更复杂,工艺更加精密

导弹使用火箭发动机、喷气发动机(涡喷/涡扇)以及冲压发动机等等。这些发动机在飞机、火箭上大量使用,基础材料、结构设计经验丰富,相关技术可以很方便的移植到导弹上。

鱼雷发动机要单独研发。鱼雷发动机要动力强、冷却好、嗓音低、排气少,才能满足大航程、高航速和隐蔽性需求。深度越大,阻力越大,背压越大,为了攻击深海潜艇,高端重型鱼雷要潜到水下800~900米,发动机压力极大,工作温度上千度,如何控制是个难题,需要大量实验总结(积累少)。零部件制造等级非常高!机械部分的制造是绕不过去坎,据说:研磨用的砂片就几十个规格和“细度目数”,抛光用的“布砂轮”对于棉丝的粗细都有很高的要求!完全是手工制作高级机械表的等级。唯有长期的工业化积累和工艺沉淀才能制造出来!并且它所使用的材质要普遍高于导弹,毕竟要到水下1000米去打击敌人,材质不好经受不住海水压力自己就“粉身碎骨”了!

制导困难。

鱼雷和导弹制导原理相似。导弹的制导方式多,有雷达、红外、毫米波、可见光、激光等等,电磁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快,损耗还小。导弹有空基、陆基、海基多平台提供中继和数据链支持。鱼雷在漆黑的大海中,电磁波、可见光、红外、激光通通用不上,只有线导、主被动声自导和尾流制导,干扰大,衰减大、定位误差大,距离短。


剑指



重型鱼雷的研制难度确实非常大,不过不能笼统的就说比研制导弹更难,因为不同类型的导弹其研制难度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洲际弹道导弹。但是重型鱼雷的研发的确是比一般普通的常规导弹要难得多,目前能够研制重型鱼雷的基本上都是工业化底子很厚的个别国家,比如美俄中英德意日法;而且独立研发重型鱼雷的成本很高,除了技术因素外,经济上的投入也非常大,连德意法三国都要抱团才能研发重型鱼雷就可以看出来难度有多大,那么为什么重型鱼雷研制这么困难呢?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说是重型鱼雷,其实体积没有多大,直径也不过半米多,长度在六七米左右,但是在这有限的狭小空间里面却需要装进很多东西,比如燃料、动力系统、战斗部、制导系统等,还要具备起码几十公里的射程以及四五十节以上的速度,所以我们可以直接把重型鱼雷想象成是一艘小型潜艇,只是把各种配件小型化后装进了鱼雷里面,潜艇的制造难度不用我说,大家也都清楚,至今也只有少数国家能够建造,这就不难理解重型鱼雷为什么那么难研制了。


2.重型鱼雷的战斗环境十分恶劣,通常需要在几百米深的水下巡航或者打击目标,而这种深度下的水压是非常大的,所以对用来制造重型鱼雷的材料要求特别高,所以对一个国家的工业基础有着很高的要求。


3.由于是在水下工作,鱼雷的动力来源一般采取电动或者燃料驱动,不过重型鱼雷对射程有着更高的要求,所以基本上是采取以燃料驱动的热动力方式,而燃料的选择就是个问题了,没有雄厚的工业实力根本制造不出来这种特殊的燃料,比如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沉没事故,就跟潜艇上的鱼雷燃料过氧化氢有关!


4.水下的通信难度更大,在空气中可以直接使用电磁波通信,但是寻常电磁波能量在水中的衰减是非常严重的,所以,使用重型鱼雷在水下对目标的探测、定位通常使用声呐,但是其难度却比陆地上使用雷达、红外等导航手段更高!这可不是一般的国家就能够制造出来的。


综上所述,这就是为什么重型鱼雷的研制那么难的原因,因为需要考虑到的东西太多了,不仅仅对材料的要求很高,各种技术的整合也不能简单地以陆地武器的思维去考虑,也许我们可以把重型鱼雷的研制难度理解成研发一艘微型潜艇来看待,大家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这么难了,单单是里面各种设备的小型化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米曹说事


重型鱼雷的研制比导弹困难,这是真的!

世界上拥有研制和生产重型鱼雷的国家并不多,目前只有八个国家有这种能力,分别是中、美、俄、法、意、瑞典、德国、日本,这个数量和有核武器的国家差不多。

导弹的范围有点广,空空导弹、地空导弹、空地导弹、巡航导弹、战略战术核导弹等,世界上只要不是工业太落后太穷的国家,都有研发能力。如朝鲜和伊朗都能研发中短程弹道导弹,但生产不了鱼雷。



鱼雷和导弹的工作原理差不多,分为制导、战斗、动力、控制等几部分。由于它们的使用环境不同,鱼雷在水中使用,水的密度远远大于空气密度,要知道我们在岸上走一千米很容易,在水中游一千米就费力的多。这样的环境导致其使用的发动机、推进燃料、制导能力性能都要大大高与导弹,所以研发鱼雷所需要的技术实力也大大高于导弹。没有一定技术积累、强大工业实力、大量的研发资金、优秀的研发人才的国家是不行的。



名小明


重型鱼雷真的比导弹研发更困难、科技成分更高很多吗?

目前研发重型鱼雷的国家用手指头也能数过来,无法就是美国、俄罗斯,还有欧洲的英、法、德、意大利、西班牙,还有亚洲的中国、日本,可能还有2个漏网之鱼吧,暂时我能想到的就这么多。但是所有国家基本都能研发导弹,从这一方面来说确实重型鱼雷非常难,研制难、生产难、成本还非常的高,远比战斧导弹高,而战斧能打击2500公里意外的目标,而重型鱼雷只能打击50~100公里外的目标,这再次说明了研发重型鱼雷的艰难!

重型鱼雷的艰难体现在技术和成本两方面,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

1、技术上,首先就是鱼雷在水下使用,甚至几百米、上千米水下,需要承受几十上百个大气压压力,想象潜艇的下潜就像走钢丝,鱼雷虽然小要好一点,但是对材料的要求同样比导弹高得多很多!

2、推进方式,导弹推进使用火箭发动机、涡喷发动机等,其实这些在火箭、飞机的应用上非常普遍,而且那些装备远比导弹的发动机复杂,应用在导弹上的发动机有借鉴的对象,只要进行简化、小型化,研发难度小很多。

但是鱼雷采用潜艇一样的螺旋桨方式驱动,重型鱼雷一般采用燃料推进器,水下还得自带氧化剂,包活液氧、过氧化氢、硝酸等,这些都必须保证安定性,否者像库尔斯克的悲剧就会重演。而且重型鱼雷还要跑得快,一般重型鱼雷的速度都在50节以上,这需要发动机提供很大的能量密度,这也是一个较大的难题。

还有推进器的螺旋桨加工问题,这个耶要求非常高的精度,就像潜艇螺旋桨精度越高,性能越好一个道理。精度越高产生的噪音就会越小,就越难被对方声纳兵听到鱼雷的行踪,精度越高鱼雷才不会跑偏,才能更精准的控制,毕竟水下的洋流对鱼类的影响可比空气对导弹的影响大多了!螺旋桨的加工自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材料到各种加工工序都异常复杂!

3、制导方式,这个比之导弹就更困难了,导弹在大气中有各种制导,雷达电磁波、红外、激光、电视、光电等等,还有GPS定位,甚至多种组合模式,这也是导弹决战千里之外还如此高精度的原因所在。

但是在水下这些都不管用了,甚至声纳制导都不是那么管用了,鱼雷的体积毕竟还是太小了,不能像潜艇那样安装如此完善的声纳阵列以及异常优秀的电脑精确计算,而且大洋背景噪音,加上海洋不同区域水温不同造成声音传播折射等等影响,即使是重型鱼雷要分辨目标声纳信号也非常困难,只能在靠近几公里范围方能准确采用声纳定位,而之前的几十公里目前还是采用线导,以前采用铜丝,现在采用光纤,几十上百公里长的光纤一旦被洋流拉短,鱼雷也就失去眼睛和耳朵。因此保障鱼雷内能缠上百公里细光纤而且不被拉断想象都是非常复杂的问题!

目前还有一种制导利用追踪尾流气泡制导方式,这样的制导对传感器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成本同样不可小觑!

4、使用量小。像战斧导弹,全世界每年大约使用200枚作用,美国自己就得使用150枚左右,加上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的巨大消耗,现在恐怕已经生产了好几万枚有余吧!巨大的使用量本身就是推动导弹发展的动力所在,也能摊销成本让其更便宜。

但与导弹打击目标不同的是,各国无论是水面军舰还是潜艇,数量其实都是非常少的,能有几十上百艘的大型军舰的国家都是世界响当当的大国了,因此重型鱼雷对付的目标本身就小,再加上和平时期大家都用“操雷”训练,反复使用,即使演习或者试验,一个国家的一型重型鱼雷恐怕不会消耗超过5枚,生产顶多也就几百枚数量,这样小的用量自然无法推动鱼雷的迅速发展,摊销在每一枚导弹上的研发成本也是相当惊人的,这是重型鱼雷如此之贵的根本原因所在!

目前美国的MK48重型鱼雷1990年代末的时候就是350万美元一枚,现在估计物价上涨得500万一枚,而战斧海湾战争时100万一枚,现在成本还略有下降,这就是根本区别1

因此,这就是为什么重型鱼雷的研制那么难的原因,因为需要考虑到的东西太多了,除了技术还得考虑经济上的高投入,不仅仅对材料的要求很高,各种技术的整合也不能简单地以陆地武器的思维去考虑,里面的各种小型设备尤其令人头疼!相比鱼雷,中小国家更愿意把有限经费投在导弹上,使用范围广,效费比更佳。

综合来说,重型鱼雷的所有问题都需要进行大量的试验得出数据,没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大量投入,门都没有,但是海量的投入使用量却不是非常大,尤其在和平时期的需求量尤其小,巨大的投入得不到摊销自然成本就居高不下。但重型鱼雷的威力非常大,一枚就能让一艘8000吨大舰拦腰斩断,这也是大国如此高成本下也要追求重型鱼雷的原因!

个人并不觉得重型鱼雷的科技水平就真的比导弹高,相反导弹发展已经进行相当高的高度,如果有一天重型鱼雷的使用面也有导弹这么广,相信鱼雷也会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和导弹一样非常先进,但是这样的局面绝对出现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