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罩難求”背後是對應急管理能力的追問

“你今天買到口罩了嗎?”“還有哪裡可以買到口罩?”隨著官方不斷公佈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進展,口罩已經成為人們新的聊天問候關鍵詞。在深圳、廣州等出現確診病例的城市裡,隨處可見佩戴口罩的行人;在微信家族群上,年輕人也通過一條條科普文章鏈接、一張張疫情防範要點解說長圖,向長輩們介紹疫情的危害,劃出戴口罩、勤洗手等重點,甚至以發紅包的形式“利誘”各位親朋好友購買口罩、佩戴口罩出行。

不同於17年前的非典疫情,這次人們沒有瘋狂搶購板藍根、白醋,“吸菸能夠阻擋新型肺炎”等奇葩傳言也在傳播中被人們迅速甄別、快速消失。換句話來說,這正是2003年非典疫情給我們帶來的正面影響。面對洶湧而來的新疫情,面對又一個未知的病毒,正確的抗疫方法不僅縮小疫情傳播的範圍,為醫護人員、科研人員爭取更多救治病人、解決病毒的時間,而且“我們走在正確抗疫道路上”的這個認知,也讓公眾無比安心,得以眾志成城共抗疫情。

然而,藥店口罩斷貨、各地口罩脫銷等消息一點點加劇公眾的恐慌,天價口罩、假口罩、二手口罩的存在也讓公眾再次亂了手腳。人們開始在各個藥店之間奔波,搶購口罩,也在線上線下怒斥無良商家,質疑相關部門監管不力、抗疫不力。不滿憤懣聲音的背後是對疫情的憂慮恐慌,而這種情緒向上傳導,將給對抗疫情的全局工作帶來更大的阻力和壓力。

仔細聽聽,不僅我們身邊的藥店口罩告急,就連抗疫一線的醫院口罩也告急。口罩作為常見的、低廉的、有效防範疫情的工具,它的短缺彷彿讓我們所有人以手無寸鐵的狀態與病毒作戰,與疫情對抗,這樣怎能不讓人焦慮恐慌?


“一罩難求”背後是對應急管理能力的追問

除了春節口罩廠停產以外,還有什麼因素讓口罩這個至關重要的防疫工具供應緊張?為什麼截至目前,防疫工具仍跟不上防疫需求?人們在焦慮的同時,拋出了一個個問題。相對內地市民遲來的憂患意識,香港用超前的“緊張感”作了回答。去年12月31日,在疫情的消息剛透出時,香港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陳肇始以及醫院管理局和衛生署代表就向媒體公眾說明疫情情況,並表示正在評估香港的應對措施,加強口岸的健康監察。針對內地病例日趨增多的情況,香港特區政府1月20日確定了三條更加嚴格的防疫措施。在這個時候,香港醫管局已經能夠向公眾表示,香港配備有大量防禦裝備,準備了約500張負氣壓隔離病床,足夠醫護人員使用三個月。

在2003年非典疫情之前,國內沒有應對大規模傳染病的經驗,而如今,我們不僅在非典疫情中汲取了經驗和教訓,意識到國內公共衛生薄弱的狀況和加強公共衛生體系、應急體系建設的迫切性,而且在汶川地震之後,社會各界更是進一步重塑了應急管理理念。這場疫情仿若一場大考,考驗著十數年來我們在公共衛生體系、應急體系的建設有無作用,社會治理能力有無提升。

面對這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肺炎疫情,我們應當可以有意識、有體系、有策略地去應對,例如相關部門及早部署,合理調配防疫物資人力;有關單位在指導下快速投入生產,合理分發防疫用品;媒體及時宣傳引導,人們在意識上迅速進入防疫狀態,在行為上根據所需理性準備防疫物品。

我們身處在一個與病毒、災難共存的社會,在現有的病毒、災難以外,還存在許多人類並不知曉的事物。我們只有將每一次疫情視為最後一次補課機會,將這一場場戰役中的教訓和經驗內化為自身的一部分,不斷完善應急管理體系,提高應急管理能力,補足公共建設中的種種短板,才能以此為裝備,以人類的名義和智慧打好打贏每一場生存之戰!(趙穎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