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罩难求”背后是对应急管理能力的追问

“你今天买到口罩了吗?”“还有哪里可以买到口罩?”随着官方不断公布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进展,口罩已经成为人们新的聊天问候关键词。在深圳、广州等出现确诊病例的城市里,随处可见佩戴口罩的行人;在微信家族群上,年轻人也通过一条条科普文章链接、一张张疫情防范要点解说长图,向长辈们介绍疫情的危害,划出戴口罩、勤洗手等重点,甚至以发红包的形式“利诱”各位亲朋好友购买口罩、佩戴口罩出行。

不同于17年前的非典疫情,这次人们没有疯狂抢购板蓝根、白醋,“吸烟能够阻挡新型肺炎”等奇葩传言也在传播中被人们迅速甄别、快速消失。换句话来说,这正是2003年非典疫情给我们带来的正面影响。面对汹涌而来的新疫情,面对又一个未知的病毒,正确的抗疫方法不仅缩小疫情传播的范围,为医护人员、科研人员争取更多救治病人、解决病毒的时间,而且“我们走在正确抗疫道路上”的这个认知,也让公众无比安心,得以众志成城共抗疫情。

然而,药店口罩断货、各地口罩脱销等消息一点点加剧公众的恐慌,天价口罩、假口罩、二手口罩的存在也让公众再次乱了手脚。人们开始在各个药店之间奔波,抢购口罩,也在线上线下怒斥无良商家,质疑相关部门监管不力、抗疫不力。不满愤懑声音的背后是对疫情的忧虑恐慌,而这种情绪向上传导,将给对抗疫情的全局工作带来更大的阻力和压力。

仔细听听,不仅我们身边的药店口罩告急,就连抗疫一线的医院口罩也告急。口罩作为常见的、低廉的、有效防范疫情的工具,它的短缺仿佛让我们所有人以手无寸铁的状态与病毒作战,与疫情对抗,这样怎能不让人焦虑恐慌?


“一罩难求”背后是对应急管理能力的追问

除了春节口罩厂停产以外,还有什么因素让口罩这个至关重要的防疫工具供应紧张?为什么截至目前,防疫工具仍跟不上防疫需求?人们在焦虑的同时,抛出了一个个问题。相对内地市民迟来的忧患意识,香港用超前的“紧张感”作了回答。去年12月31日,在疫情的消息刚透出时,香港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陈肇始以及医院管理局和卫生署代表就向媒体公众说明疫情情况,并表示正在评估香港的应对措施,加强口岸的健康监察。针对内地病例日趋增多的情况,香港特区政府1月20日确定了三条更加严格的防疫措施。在这个时候,香港医管局已经能够向公众表示,香港配备有大量防御装备,准备了约500张负气压隔离病床,足够医护人员使用三个月。

在2003年非典疫情之前,国内没有应对大规模传染病的经验,而如今,我们不仅在非典疫情中汲取了经验和教训,意识到国内公共卫生薄弱的状况和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应急体系建设的迫切性,而且在汶川地震之后,社会各界更是进一步重塑了应急管理理念。这场疫情仿若一场大考,考验着十数年来我们在公共卫生体系、应急体系的建设有无作用,社会治理能力有无提升。

面对这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肺炎疫情,我们应当可以有意识、有体系、有策略地去应对,例如相关部门及早部署,合理调配防疫物资人力;有关单位在指导下快速投入生产,合理分发防疫用品;媒体及时宣传引导,人们在意识上迅速进入防疫状态,在行为上根据所需理性准备防疫物品。

我们身处在一个与病毒、灾难共存的社会,在现有的病毒、灾难以外,还存在许多人类并不知晓的事物。我们只有将每一次疫情视为最后一次补课机会,将这一场场战役中的教训和经验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不断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急管理能力,补足公共建设中的种种短板,才能以此为装备,以人类的名义和智慧打好打赢每一场生存之战!(赵颖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