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下襄樊之战的时候,曹操为什么不用盲夏侯的二十六军,而是调于禁出战?

ONE万泉


关羽在公元219年发动襄樊之战,北伐襄樊,曹操派出的首支救援襄樊的援兵就是于禁率领的七军三万多人,曹操为何不派夏侯惇率26军救援,而是执意派出于禁率领的七军三万多人救援襄樊呢?

原因很简单,一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于禁驻军离襄樊最近;二是曹操其实已经派出了夏侯惇手下的军队救援襄樊。

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并不是突然发动的,也不是一两天就直接从荆州打到襄樊的,而是有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襄樊之战暴发前,曹营诸多将领已经和关羽在两国交界处进行过多次战争,乐进、满宠、曹仁、文聘等人先后与关羽交过手,但是明显没有成功阻止关羽的北进。

当公元219年关羽兵锋指向襄樊地区时,曹营的军事部署是这样的:

襄阳太守吕常驻守襄阳城,征南将军曹仁驻守樊城,左将军于禁和立义将军庞德驻守樊城北宛城与樊城之间的地方,徐晃驻守宛城(今河南南阳),这是曹魏荆州前线的大概军事部署。

当关羽北伐襄樊时,曹操率领大军还在长安往洛阳的路上,西部的关中留给张郃、郭淮、曹真等将领镇守,而在东部的居巢(今安徽巢湖)及合肥地区由夏侯惇、张辽等将领镇守,夏侯惇从公元216年开始就在居巢率领26军镇守。

从曹操整个边境的防守来看,曹魏的南部边境分为三个军区,一是东部合肥军区,由夏侯惇镇守,二是中部襄樊军区,由曹仁镇守,三是西部关中军区,原来是夏侯渊镇守,夏侯渊战死后,由张郃暂行接替,后来由曹真主管。

当关羽攻打襄樊时,襄阳的吕常和樊城的曹仁都被关羽击败,而且襄阳与樊城两座城池被关羽包围,从当时的军事部署图就能看出,曹操能够调动并且离樊城最近的军队就是于禁和庞德的七军三万多人,所以在曹操本人还在从长安前往洛阳的路上时,曹操首先派出了于禁和庞德救援樊城。

于禁和庞德的七军全部被关羽利用天气和水军优势吃掉后,曹操开始感动事态严重,一旦关羽拿下了襄阳城和樊城,曹操中原地区的南部大门就被关羽打开,中原地区将永无宁日,所以曹操做了好几手准备。

首先是增派离樊城较近的徐晃率军前往,史书上的记载徐晃手下的军队都是新兵,如果是新兵的话,那就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曹操的正规军损失太多,只能另外征兵,或者召集屯田兵,或者召集预备役兵,但屯田兵的可能性较大。

除了调派徐晃,曹操还增派徐商与吕建率领军队支援徐晃,还有殷署与朱盖率领十二营的军队支援徐晃,同时,曹操更从合肥前线调动张辽率部支援襄樊。

徐商、吕建、殷署、朱盖四位将军从何处调来支援徐晃,史书并没有明确记载,根据有限的资料得知,殷署原本是镇守关中的将军,其手下人大多是韩遂、马超的旧部,有可能殷署是从关中调来的,但关中离襄樊较远,而合肥离襄樊较近,其他三位将军徐商、吕建、朱盖从何处调来,不得而知,只能说有可是从合肥夏侯惇处调来的,当然也有可能不是。

但可以肯定的是,张辽一定是从合肥前线夏侯惇处调来的,张辽所率部下就是原来夏侯惇所督的26军中其中一支部队。

另外,很少有人注意到在公元219年6月,关羽发兵攻打襄樊前,孙权曾经准备攻打合肥,当时曹操立刻做了部署,安排大军防备孙权,而正是这个时候,关羽突然发动襄樊之战,攻击襄阳与樊城。

曹操在整个南部防线其实是随时变动,相互支援的,当曹操远在汉中时,只能派出使者调集离襄樊最近的于禁参战,而且于禁是整个曹操手下唯一一个有假节钺权力的将领,不论是外姓还是曹姓及夏侯姓,只有于禁有不经通报斩杀节将的权力。

为何调于禁参战,曹操也有这方面的考虑,战场上的形势瞬间万变,于禁在军中一直以有威严著称,在曹军中威望甚高,像朱灵这样的将领,曹操想夺其兵权但有忌惮,但只要派出于禁就立马解决了问题,朱灵看到于禁前来,都不敢有何反对意见。

于禁有假节钺权力,可以在前线凭职权范围作出一些决定,而不用通报千里之外的曹操,有利于控制战场上的形势,否则派一个没权力的将领上去,这个做不定主意,那个没有职权,不好处理战场上的事情,正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就是这个道理,现在有了假节钺,就不用过多顾忌君命了。

再说了,于禁是很早就跟随曹操的将领,跟随曹操近三十年,一直对曹操忠心耿耿,否则曹操也不会给于禁这么大的权力。

另外曹操也不可把夏侯惇的26军全部派到襄樊前线去支援,那合肥谁来守,虽然孙权已经向曹操暗中称臣,但在政治上是没有永远的朋友的,孙权称臣也不过是权宜之计,曹操心知肚明,能够派到襄樊去支援的,曹操一定会派出,比如张辽,需要在合肥镇守的,即使孙权是盟友,照样也要派人守。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襄樊之战中,曹操为啥不用夏侯惇的26军,却指派于禁支援曹仁?


哈哈😄,七军比二十六军牛逼啊!提问说的是,建安二十一(216)年,夏侯惇跟随曹操征伐孙权,曹操撤军时,留夏侯惇率领二十六路人马,驻军居巢(今巢湖市)这个时候,正是张辽威震逍遥津,东吴小儿闻张辽之名,不敢夜啼的第二年,曹操又来打孙权,说明孙权虽吃败仗,大概还不老实。那次战事爆发时,曹操正在汉中,和张鲁对峙,无法分身,留给张辽七千兵,有点单薄,虽然后来打赢,带有很大冒险成份。曹操这次收拾孙权后,又把夏侯惇留在居巢,与合肥成犄角之勢,能相互支援,更保险一些。



但是,三国时战事不断,高级将领的调动、换防,也很频繁。比如,提问说的襄樊之战时,那时候的夏侯惇,早已经不在居巢,而曹操不在邺城、不在洛阳、也不在许都,竟然又是在从汉中撤退的路上,不过这一次,曹操不是干张鲁,而是接到夏侯渊求救后,前往汉中支援夏侯渊,老冤家刘备,正在猛攻汉中,曹操、刘备鏖战几个月,虽然曹操五月已从汉中撤退,支援曹仁在七月,但曹操在汉中之战中,支援前进犹豫,撤退也离离拉拉,十分缓慢,当年十月份,才到洛阳。派出于禁时,曹操还在长安。看《武帝纪》:【 冬十月,军还洛阳。】《三国志.张乐于张徐传》【 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长安,使曹仁讨关羽于樊,又遣禁助仁。】



更糟糕的是,建安二十四(219)初,曹操刚慢腾腾到达,夏侯渊就在定军山被杀,曹操在汉中的仗,也打得很不顺,频频失利。夏侯惇这时就陪着曹操,打理军务。著名的杨修破解“鸡肋”口令,就是杨修先对夏侯惇说的,夏侯惇觉得有理,在曹操没有指示时,就让本部军人收拾行装,提前准备撤退。结果,曹操夜里手提钢斧,巡视军营时,发现夏侯惇部异常,叫夏侯惇一问,知道是杨修撺掇,顿时大怒,以蛊惑人心、违反军令为由,把杨修给咔嚓掉了。



曹操派于禁,是这枝部队驻地较近,另外,于禁以前也是一个牛人。据《三国志.张乐于张徐传》记载,除了曹操征张绣那次,青州兵乘乱抢劫扰民,于禁果断击杀,并不顾个人得失,及时部署防御,击退追来的敌军,受到曹操高度赞赏外,于禁的军功也很厉害。比如,曹操第一次和袁绍对战,袁绍兵勢强大,于禁自请前锋,曹操欣赏,派给于禁两千步骑,驻防延津。曹操抽空东征徐州刘备。袁绍进攻时,于禁坚守不战,袁绍干瞪眼。



看《三国志.张乐于张徐传》:【 太祖初征袁绍,绍兵盛,禁愿为先登。太祖壮之,乃选步骑二千人,使禁将,守延津以拒绍,太祖引军还官渡。刘备以徐州叛,太祖东征之。绍攻禁,禁坚守,绍不能拔。】



因为刘备当年逃回徐州,作为监军副将,朱灵有很大责任,曹操非常痛恨,想夺取朱灵兵权,但朱灵部人多勢重,行动需要慎重。由于当时于禁威望很高,异性将领中,军职、排名都在张辽、徐晃、张郃、乐进之前。曹操反复考虑,把这任务交给于禁,于禁带数十骑兵,拿着曹操令旨,来到朱灵大营,宣布曹操决定,朱灵部下无人敢动,圆满完成任务。曹操非常高兴,加封于禁为左将军,假节钺,封邑五百户,还封于禁一个儿子为列侯。


流誉后


公元219年,关羽发起了襄樊之战,这次战争在三国历史上的规模是比较大的,曹操,刘备和孙权三个阵营都加入了这次战争。

曹操得知关羽围攻襄樊和樊城后,急忙调集于禁和庞德,率领七军支援前线。

根据历史记载,于禁大概带了有5万人,日夜兼程赶往襄樊。

那么,曹操为什么派于禁去支援,而不是勇猛过人的夏侯惇呢?

因为于禁是曹操的五子良将之一,即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左将军于禁、征西车骑将军张郃以及右将军徐晃。

而且于禁跟随曹操多年,立下了许多战功,在曹操阵营中有很高的威望。

包括镇守襄樊的曹仁,对他也是心服口服。

而且于禁不仅精通排兵布阵,对水军作战也非常熟悉,派于禁去对抗关羽,是最合适的选择。

而夏侯惇虽然也是曹操的主力战将,但那个时候他在合肥地区,防备东吴。

如果夏侯惇支援襄樊,那么合肥地区很可能就会落入东吴的手中。

于禁和庞德到襄阳和樊城后,关羽没有丝毫退却的意思。

当时正是雨季,河水出现了暴涨,关羽派人倔开了河堤,大水瞬间淹没了于禁的大军。

双方没有像样的厮杀,于禁的七军就已经全军覆没。

关羽准备一鼓作气拿下襄樊,可是曹仁和城中守军誓死不降,关羽一时之间也没有拿下这两座城。

曹操见于禁兵败被俘,于是派大将徐晃支援襄樊,同时做好了迁都的准备。

此时的孙权不想关羽占了襄樊,于是向曹操称臣,准备在背后偷袭关羽大本营江陵,断了关羽的大后方。

东吴大都督吕蒙通过装病骗了关羽,暗中化妆中商人,准备随时动手。

关羽见吕蒙病重,于是把原来防守东吴的士兵,都调集到襄樊前线。

这个举动给了吕蒙钻空子的机会,关羽控制的荆州三郡落入孙权手中。

后来关羽和关平被东吴擒获并被杀。

襄樊之战让曹操和刘备损兵折将,特别是刘备失去了荆州,等于没有了东部北伐的可能性。

诸葛亮在隆中对里的战略计划,成了一个无法实现的空话。

—End—



冷月钩沉


怎么说呢?这场战争对于曹操来讲也挺棘手的!

首先第一点襄樊战役发生的时候,此时刘备刚在汉中跟曹操打了个平手,而孙权呢也是蠢蠢欲动,对于曹操来讲他需要防范的点复制襄樊战役,这个地方还有合肥还有汉中地区,总之三个地方都需要派重兵把守,万一哪个点被人家给突破了,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在这其中相襄樊反而是最不重要的一个点!

但是想想合肥如果被攻克下来,那么顺带着曹操的徐州,曹操的许多曹操的兖州都会直接处于孙权的进攻锋芒之下!孙权可不是什么善茬,张辽在合肥档了孙权这么多年,孙权功效合肥那一肚子的火气,不知道朝哪个地方撒,你如果这个时候让他把合肥拿下来了,他攻击哪里都说不准!

如果说汉中地区也就是关中地区的那条防线被刘备给突破了,刘备拿下整个观众那就更完蛋了,刘备这是要复制一场汉高祖刘邦的进军路线,来一次天下的逆袭,这个对于曹操来讲是最要命的一件事情,至于说襄樊战役确实关于可以把襄阳樊城两个城市拿下来之后将刘备的进攻锋芒,向北方,前一步!但是关羽的军队毕竟有限,虽然他的军队是精锐中的精锐!可是军队的人数限制着关羽,接下来把战果继续扩大!关羽的这个举动说实话就是为了配合诸葛亮,如果说诸葛亮关中的军队不出击,那么关羽的军队是死活不会出荆州的!

夏侯惇所率领的26军,或者说青州兵的一部分!本身就是应对合肥这个方向的进攻压力的。此时如果你把作为后援君的夏侯惇的26军调到了前线去跟关羽的军队死磕,战争能不能结束是个问题,能不能打得赢也是一个问题,万一这个时候孙权在帅的10万大军过来把你合肥打个遍呢!上一次,算是险中求胜,最后靠着骗孙权说援兵快到了这样一个消息!最后让孙权的10万大军给撤退了,这一回孙权能不能上到都是一个问题!

而且说实话夏侯惇的着26军战斗力还不如于禁的这七军,夏侯惇的26军主要负责什么的负责粮食,也就是曹操的大军,仍然还是驻扎在许都附近!(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如果真的出了什么大的问题,那么这支军队是迎接曹操的大军进入这个地方,而这支军队主要负责的任务大多数是资中补给和军队的组织!

你如果真的是一支精锐部队,你不可能让他一直负责屯田这样的工作的,而曹操交给夏侯惇26军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屯田!所以夏侯惇的这支军队一开始本就不是什么打仗的料!夏侯惇所率领的青州兵在历史上面也确实战绩拿不出手,虽然顶着曹操第一大主力的名号,但是打仗确实难看了一点儿!

至于说于静的这期均按照历史上的记载,这期均是曹操由各地组建起来的精锐部队组成的一支强悍的机动部队,而统军的将领于禁也是善于治军!在宛城之战里面,曹操所有的军队全部都溃败了,就只有于禁的500泰山,并稳住了阵脚,帮曹操收拢溃兵,并且顺手还把张秀的西凉兵给收拾了!

所以说于禁的战斗力和指挥能力是没有任何异议的!曹操除非是到了那种荆州地区集结了刘备全部的军队的情况之下,才会考虑说把关中地区的槽症的部队和合肥地区的夏侯惇的部队给吊起在一起跟刘备组织一场决战,否则将对将王对王小股部队就是要对上小古布的,这样才能够算得上是打仗,否则你军队派过去人家直接缩到南郡里面,你拿他没有任何办法,你军队白来一趟反而让其他人钻了空子。这才是真正的得不偿失!


漩涡鸣人yy


用了,没用上。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攻合肥,曹魏诸州皆抽调兵力赴扬州屯驻。关羽趁机进犯襄樊地区。 襄樊地区爆发了“会天霖雨十馀日,汉水暴溢”的自然灾害。蜀将关羽趁机乘大船进攻,擒于禁、斩庞德。夏侯惇于是率领扬州地区的军队赶赴襄樊。曹操大军到达摩陂,召夏侯惇同车,不经通传,自由进入曹操的卧室。后受拜前将军,督各军还寿春,徙屯召陵。(孙权)

《三国志》:二十四年,太祖军于摩陂,召惇常与同载,特见亲重,出入卧内,诸将莫得比也。拜前将军,督诸军还寿春,徙屯召陵。

夏侯惇也来了,二十六军来没来不知道。这个时候,徐晃已经击败关羽了,没有战事。准确的说,是赵俨不让曹仁和徐晃扩大战果!留着这个麻烦给孙权解决,曹操也是这个意思!所以,夏侯惇来到摩陂只是受到曹操的礼遇,没有参加战斗,不需要二十六军。


公明淏


于禁是曹魏一代将帅,所以襄樊之战调于禁出战是合情合理的。

曹操手下虽然猛将如云,但是在襄樊之战时曹仁危机,救援曹仁必定要一将率大军前往营救,而能率领如此之多援军的人,必须一是要曹操及其信赖,二是要官衔够高权限够高、三是要作战经验丰富的人。

曹操又信赖,官衔又高,又能打仗的,符合这三个条件的,右将军乐进已经病逝,征西将军夏侯渊已经阵亡,征南将军曹仁被包围,剩下了就只有在中央的前将军夏侯惇和左将军于禁了,(此时张辽、徐晃、张颌等等将领军衔太低,曹操是不会让他们统领那么多军队的),而夏侯惇督二十六军,坐镇中央,还要为曹操掌控军政要务,加上夏侯惇的实际作战能力是不如于禁的,这样说来,于禁又是曹操嫡系,军衔又够高,作战经验还丰富,无疑是当时最合适的人选。


可惜就可惜在,于禁运气实在太差,演义里说,于禁率先锋庞德共计三万七路大军驰援樊城曹仁,被关羽用计放水击败,给人的印象,于禁就是一个二愣子送人头的。实际上于禁心里苦呀,正史中,庞德不是于禁先锋,庞德是曹仁的手下,一直在樊城,于禁有没有先锋都说不好,至少不出名,三万七军也是从各地集结而来的,于禁到樊城附近的时候,只有于禁本部、朱灵部和本来就驻荆州的冯楷部集结完成,另外四路还在路上,比如正史中记载,

“辽未至,徐晃已破关羽。”

说明,都到了吕蒙袭荆州,徐晃破关羽了,作为七军之一的张辽还没有到樊城。于禁就这样带着还未集结完成的七军,刚驻扎好,就天降洪灾,全军覆灭了。

《魏书》:樊城之败,水灾暴至,非战之咎。
司马懿: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
蒋济:于禁等为水所没,非战攻之失。

曹魏大臣包括《魏书》都说了,战败不是于禁的错,是败在天灾。


就是夏侯惇代替于禁率军救援樊城,也是一场洪水结束的事情。


曹老师xixi


于禁的七军就够关老爷喝一壶的。

关羽北伐,根本没想打出多少成绩,毕竟人数不占优势。后面徐晃一来,关羽都顶不住了。

结果天时地利人和挤到一起,打出个威震华夏。

当时夏侯惇正在和孙权对峙,结果孙十万秒怂,成了大魏吴王。可能是看自己在这硬刚曹操,关羽捡便宜不舒服吧。

曹操眼见扛不住关羽,甚至迁都的话都摆出来了,将淮南一部分将来全调过来打关羽,夏侯惇,张辽(没赶上)。

徐晃后来负责救援曹仁,人数不多根本不敢上,等到兵力占据优势,才开始打关羽。关羽也不怵,打就打,输了我还能退回江陵。

这里提一句,关羽不是没防着东吴,而是没想到糜芳居然献了江陵城。糜芳是谁,可是刘备的大股东啊。举个不恰当的例子,糜竺投降,好比张勇跳槽企鹅。

这是任何人都想不到的。

正因为江陵回不去了,关羽才被吕蒙偷袭得手,否则谁来也抓瞎。


卧牛说历史


翊之来答:在曹操和刘备争汉中之前,为避免两线作战,曹操曾亲自率军进攻孙权,之后因为孙权请降,曹操回师援汉中,留夏侯惇、曹仁、臧霸等屯居巢。一方面是对孙权施压,使其在曹操西援时不会举兵掣肘;另一点是利用夏侯惇来监视以臧霸为首的“泰山军”(这是翊之认为的主要目的)。接下来翊之为您分析一下泰山军,以及曹操后期如何处理泰山军。


泰山军

泰山郡在汉末属兖州刺史部。在东汉,也是盛产精兵的地方。介绍以下比较出名的以泰山军起家的人。

(1)王匡。据《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引《英雄记》曰:“(王)匡字公节,泰山人。辟大将军何进府,(何)进符使匡于徐州发强弩五百西诣京师。”同传引谢承《后汉书》曰:“其年为(董)卓军所败,走还泰山,收集劲勇得数千人,欲与张邈合。”王匡属何进心腹,曾奉命到徐州征发强弩至洛阳,等到何进被杀,他参加了讨董战役,被董卓击败之后,他就回到家乡泰山,募集了数千精兵,准备和张邈联合。后来被曹操利用兖州大族的矛盾所杀(王匡杀了胡母班,曹操于是联合胡母班家族,杀了王匡)。

(2)鲍信。在前任刺史刘岱死后,身为兖州豪族的鲍信是支持曹操入主兖州的。《三国志·魏志·鲍勋传》记载:“勋父(鲍)信......大将军何进遣东募兵。后为济北相,协规太祖。”当时何进不仅遣王匡“发强弩”,还派遣鲍信到泰山募兵,等到鲍信快赶到洛阳时,何进被杀,“(鲍)信乃引军还乡里,收徒众二万,骑七百,辎重五千余乘。”但是之后鲍信身死。鲍信剧照

(3)于禁,曹操的重要大将于禁就是在鲍信募兵的时候加入到鲍信的队伍中。“于禁字文则,泰山钜平人也。黄巾起,鲍信招合徒众,(于)禁附从焉。”等到曹操杀了王匡,鲍信身死之后,可以想到曹操所属的“泰山军”统帅肯定是于禁,所以他才能凭借“泰山军”跻身于五子良将。于禁剧照

(4)其次是以臧霸为首的泰山军。据《三国志·魏志·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记载:“臧霸宇宣高,泰山华人也。父(臧)戒,为县狱掾,据法不听欲所私杀。太守大怒,令收戒诣府,时送者百余人。霸年十八,将客数十人径于费西山中

要夺之,送者莫敢动,因与父俱亡命东海,由是以勇壮闻。黄巾起,霸从陶谦击破之,拜骑都尉。遂收兵于徐州,与孙观、吴敦、尹礼等并聚众,霸为帅,屯于开阳。”从“救父”可以看出臧霸勇力过人,逃到东海之后(东海属徐州刺史部),被陶谦利用击破黄巾,那么“收兵徐州”毋庸置疑收的是泰山兵。另据《三国志·魏志·吕布张邈臧洪传》引《英雄记》曰:“时东海萧建为琅琊相,治莒,保城自守......(萧)建寻为臧霸所袭破,得建资实。(吕)布闻之,自将步骑向莒......(臧)霸畏布抄暴,果登城拒守。布不能拔,引还下邳。霸后复与布和。”臧霸在开阳袭取了琅琊,即便骁勇如吕布对臧霸也无可奈何,只能联合。这就说明了臧霸的不好控制。那等曹操击杀吕布,收降“泰山诸将”,他是怎么做的呢?

曹操如何对待臧霸?

(1)利用臧霸牵制袁绍。据《三国志·魏志·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记载:“既擒布,霸自匿。太祖募索得霸,见而悦之,使霸招吴敦、尹礼、孙观、观兄康等,皆诣太祖。太祖以霸为琅邪相,敦利城、礼东莞、观北海、康城阳太守,割青、徐二州,委之于霸。”等曹操攻杀吕布之后,就封臧霸为琅琊相,就是承认臧霸对琅琊的占有从非法变成合法的了。另外让臧霸与其余四人各领太守,并将青徐二州都交给臧霸。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这二州当时盗贼甚多,曹操一来无精力顾及;二来曹操要为即将到来的“官渡之战”做准备。当时袁谭是青州刺史,他对境内的各大势力进行拉拢,“豪杰多背叛,袁谭就加以官位。”使得这一地区一下子多了好多中郎将。如果此时臧霸投降袁绍,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曹操决心将青、徐二州割给臧霸自治,让其在侧翼为了自身的自得利益与袁绍展开抵抗。而事实上曹操也达到了他的目的,“时太祖方与袁绍相拒,而霸数以精兵入青州,故太祖得专事绍,不以东方为念。”这一阶段曹操利用臧霸牵制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需要说明的是,《后出师表》说:“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应该是指同属“泰山诸将”的昌豨。为什么五攻不下?就是因为曹操那会顾忌臧霸的态度,当时官渡之战前后以及曹操平定河北的时候,昌豨数次公开反叛,还被曹操活捉过,可都放了,这就是害怕杀了昌豨激起其他“泰山诸将”的反心。等到平定了河北,曹操就遣同是“泰山”籍的于禁领兵灭掉了昌豨。

(2)调虎离山,收其兵马。等到曹操胜了袁绍,不再需要臧霸了,就要想办法解决掉他。于是首先就是将其调出琅琊,调出老巢。使其与孙权相争。《三国志·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记载:“(臧霸)从讨孙权,先登,再入巢湖,攻居巢,破之。张辽之讨陈兰,霸别遣至皖,讨吴将韩当,使权不得救兰。当遣兵逆霸,霸与战于逢龙,当复遣兵邀霸于夹石,与战破之,还屯舒。权遣数万人乘船屯舒口,分兵救兰,闻霸军在舒,遁还。”另据《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记载:“(建安)二十二年春正月,王军居巢……(孙)权在濡须口筑城拒守,遂逼攻之,权退走。三月,王引军还,留夏侯惇、曹仁、张辽等屯居巢。”另据《三国志·魏志·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留(臧)霸与夏侯惇等屯居巢。”


曹操将臧霸调出老窝,一直让其与孙权作战,不再给他独立的机会。其中孙观更是阵亡在征讨孙权的战场上。

而夏侯惇是曹操心腹中的心腹,在曹操去汉中的时候,估计也就只有夏侯惇才能镇住臧霸吧!所以夏侯惇需要坐镇居巢。

夏侯惇剧照

曹操针对襄樊之战做出的谋划

实际在后期曹操接受孙权的请降,就将夏侯惇调到摩陂了,准备袭击关羽、孙权。针对这点,还请大家阅读我之前回到的问题“于禁投降加速了关羽的失败,于禁算不算功臣?”在这里,我将曹操如何准备利用孙权袭取荆州的机会一举解决关羽、孙权做出了详细的介绍,敬请您一阅!


总结

翊之经过学习得到了以上的分析,还请大家指教!


我是翊之,感谢大家的支持!


好好工作吧


夏侯惇不是很能打仗的人,不要被《三国演义》误导了。

  夏侯惇字元让,沛国谯人,夏侯婴之后也。年十四,就师学。人有辱其师者,惇杀之,由是以烈气闻。太祖初起,惇常为裨将,从征伐。太祖行奋武将军,以惇为司马,别屯白马,迁折冲校尉,领东郡太守。太祖征陶谦,留惇守濮阳。张邈叛迎吕布,太祖家在鄄城,惇轻军往赴,适与布会,交战。布退还,遂入濮阳,袭得惇军辎重。遣将伪降,共执持惇,责以宝货,惇军中震恐。惇将韩浩乃勒兵屯惇营门,召军吏诸将,皆案甲当部不得动,诸营乃定。遂诣惇所,叱持质者曰:“妆等凶逆,乃敢执劫大将军,复欲望生邪!且吾受命讨贼,宁能以一将军之故,而纵汝乎?”因涕泣谓惇曰:“当奈国法何!”促召兵击持质者。持质者惶遽叩头,言:“我但欲乞资用去耳!”浩数责,皆斩之。   惇既免,太祖闻之,谓浩曰:“卿此可为万世法。”乃着令:“自今已后有持质者,皆当并击,勿颐质。由是劫质者遂绝。   太祖自徐州还,惇从征吕布。为流矢所中,伤左目。复领陈留、济阴太守,加建武将军,封高安乡侯。时大旱,蝗虫起,惇乃断太寿水作陂,身自负土,率将士劝种稻,民赖其利。转领河南尹。太祖平河北,为大将军后拒。邺破,迁伏波将军,领尹如故,使得以便宜从事,不拘科制。建安十二年,录惇前后功,增封邑千八百户,并前二千五百户。二十一年,从征孙权还,使惇都督二十六军,留居巢。赐伎乐名倡。令曰:“魏绛以和戎之功,犹受金石之乐,况将军乎!”二十四年,太祖军(击破吕布军)于摩陂,召惇常与同载,特见亲重,出入卧内,诸将莫得比也。拜前将军,督诸军还寿春,徙屯召陵。文帝即王位,拜惇大将军,数月薨。   惇虽在军旅,亲迎师受业。性清俭,有余财辄以分施。不足资之于官,不治产业。

《三国志·夏侯惇传》

夏侯惇被射瞎一只眼睛不假,但并没有什么“拔矢啖睛”的壮举。

全篇下来就没见过夏侯惇独当一面打过什么仗,还被人挟持过。这一段表现看:“时大旱,蝗虫起,惇乃断太寿水作陂,身自负土,率将士劝种稻,民赖其利”,反而像文官。夏侯惇多数工作是在后方留守,即使随曹操出征也是在后队,恐怕曹操也明白他不太能打。

唯一一次夏侯惇独立领兵作战的记载,在《先主传》:

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

还是一场败仗。

襄樊之战关羽气势一度盛到“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可见情况紧急,既然夏侯惇不是很善战,曹操当然不会在这个关键时刻点他的将了。


真正鳄鱼不哭


首先、当时曹操的统治并不太稳定,刚刚平定了魏讽的叛乱,拥汉派又蠢蠢欲动,曹操自己远在长安,需要有个可靠的人帮他打理。

其次、攻打关羽从理论上讲并需要那么多兵力,因为曹操直到打不过关羽,排再多的兵也是没有用的。于禁的七军是足够能够震慑关羽的,不至于二十六军倾巢而出。
第三、关羽水淹七军并不是常规的作战,他是借助了天时地利人和。而且这样的操作连关羽自己都没把握再搞一次。

襄樊之战时,东线还处于戒备状态,当时曹操在汉中大战中刚刚大败,曹仁被关羽围困在襄樊,东线和孙权也处于开战状态。那么远在长安的曹操派出于禁统领七军去救襄樊中的曹仁也属正常,当时西线战事也结束了,而中军为了保护曹操只能驻扎在长安。

东汉末期襄樊之战是继赤壁之战,汉中之战,合肥之战后,又一次影响三国走向的战役,因为襄樊之战,既决定了曹操的生死,又决定了刘备是否能够真正的崛起,后来结果大家都知道,

不过在关羽战事推进最顺利的时候,也就是关羽水淹七军的时候,斩杀了庞德,俘获了于禁,这一行为可以说对曹操的打击最大,曹操折损了兵马是必然的,但是于禁的投降让曹操始料未及。

于禁之前在征讨陶谦和吕布的军事行动中表现不俗,而且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曹操才真正信赖倚重于禁。曹操手下其他将领,哪怕是宗亲宿将,都没有一个能够击败张绣,唯独于禁率领自己的大军,成为当时唯一一支可以和张绣军交战的部队。

当时发生了让曹操不可思议的两件事,一件事是:于禁在撤退的途中,斩杀了抢劫的青州兵,也就是当初曹操收编的黄巾军精锐,另外一件事就是:别人向曹操说于禁坏话的时候,于禁不但没有向曹操解释,而是整军备战,防止张绣军的偷袭,保证了曹军后方的安全之后,于禁才去找曹操解释,而且于禁也没有辩解,只是陈述当时额事实,曹操不但没有罚于禁,而且还重赏了于禁。

其实这是基于两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曹操相信于禁绝对不会叛乱,所以曹操没有听信别人的谗言,而且在这次事件中,于禁展现出了一名合格统领的大局观,于禁不但是忠心于曹操,而且还忠心于整个曹氏集团,后来证实,于禁也把曹操当成了自己的知己,他明白曹操清楚自己的为人,他清楚自己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无需和曹操有进一步的解释,简单来说,就是两人相互懂得对方。张绣这次反叛对曹操来说,是坏事也是幸事,幸事是他发现了于禁有成为优秀将领的潜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