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为何要向李靖透露核心机密

导言

大唐王朝

,作为继汉朝之后最为强盛的一个朝代,自公元618年李渊称帝至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前后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唐朝从谋划立国到最终一统天下,可以说秦王李世民所做出的贡献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以至于李渊为表其功自创名号封其为“天策上将”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为何要向李靖透露核心机密

九州配图:唐太宗李世民

世人评价李世民,除了盛赞其在大唐创业之初所立之不朽功勋外,更多的美誉来源于其登基之后所开创长达22年的“贞观之治”,为唐朝的国运强盛和延续打下了坚实的根基。然而,在这两个时期之间,发生的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件是我们始终无法绕开的,那便是改变唐朝命运和历史走向的“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为何要向李靖透露核心机密

九州配图:李世民影视剧照

熟悉这段历史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参与这场夺嫡之争的人不少,一说是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人,另一说为长孙无忌、尉迟恭、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琼、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人,具体是哪些人,我们在此不作进一步考证。唯一比较确定是,这些个人,作为秦王李世民的铁杆部队,在事变之后,均得到了李世民的信任和重用。

然而,每每翻阅这段史料记载之时,笔者曾有两个疑惑,那就是当时身为灵州大都督的第一神将李靖,为何没有参与其中?而在李世民顺利得位之后,在这场夺嫡斗争中未立寸功的他,却为何依然能够获得唐太宗的重用呢?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为何要向李靖透露核心机密

九州配图:李靖画像

下面,我们边回顾这段历史边进行推理分析,为君解答这两个疑问。


玄武门之变——一场影响深远的夺嫡之变

“太子建成,性宽简,喜酒色游畋;齐王元吉,多过失;皆无宠于上。世民功名日盛,上常有意以代建成,建成内不自安,乃与元吉协谋,共倾世民,各引树党友。”——《资治通鉴·唐纪七》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的这段记述,简明扼要的说明了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之间的矛盾根源。按照史书记载,当时的情形,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确实是对李世民的势力忌惮不已,恨不能除之而后快。除了《资质通鉴》外,还有《旧唐书》《新唐书》《唐会要》等正史典籍,都非常明确的记载了类似的一个情况,那就是当时的李世民如果不奋起一击,那等待他的必然是被迫害而死。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为何要向李靖透露核心机密

九州配图:李建成影视剧照

这样的情形,对于李世民而言,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首先是道德上的,其次是策略上的。动,则可能身死名亡,即便侥幸得胜也可能因“弑兄夺嫡”和“得位不正”而遭致千古骂名;不动,则必然是坐以待毙。正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最终,在秦王府一干谋臣武将的鼓动和逼迫之下,李世民做出了一个勇敢的决定,那就是“不动则已,一动惊人”。

“世民从而呼之,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杀之。”——《资治通鉴·唐纪七》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为何要向李靖透露核心机密

九州配图:玄武门之变示意图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公元626年7月2日),在一番精心策划之下,秦王李世民率领一干铁杆部队入朝,并在玄武门附近埋下伏兵,成功射杀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与此同时,李世民又“使尉迟敬德入宿卫,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尉迟敬德身披铠甲,手握长矛,直抵李渊划船的小湖边,号称是受秦王之命特来“保卫”李渊,实则是前来控制住李渊的。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为何要向李靖透露核心机密

九州配图:尉迟敬德影视剧照

玄武门之变之后,唐高祖李渊知道木已成舟,只好召见李世民说了一句:“近日以来,几有投杼之惑。”(大意是受建成和元吉蛊惑造成误会,投杼的意思来源于曾参杀人的典故,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查资料了解),立秦王为太子,并将国事俱以委之。几个月后,李世民正式登上大宝,改元贞观,是为唐太宗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为何要向李靖透露核心机密

九州配图:登帝位后的李世民

正如宋代苏辙所说:“唐高祖起太原,其谋发于太宗,诸子不与也。及克长安,诛锄群盗,天下为一,其功亦出于太宗。盖天心之所副予,人心之所归向,其在太宗者审矣。”李世民的夺嫡之举并未招来过多骂名,其缘由就在于李建成虽为嫡长子,但在当时大部分人的心目中,更希望是功勋卓著、智勇双全的李世民能够继承大统。

那么,照理来说,身为初唐第一神将的李靖,应该能够清楚的知道秦王李世民才是真正的潜力股,他为什么不参与到“玄武门之变”的行动呢?


李世民事前透露意图,但李靖终未参与

“世民腹心唯长孙无忌尚在府中,与其舅雍州治中高士廉、左候车骑将军三水侯君集及尉迟敬德等,日夜劝世民诛建成、元吉。世民犹豫未决,问于灵州大都督李靖,靖辞;问于行军总管李世绩,世绩辞;世民由是重二人。”——《资治通鉴·唐纪七》

《资治通鉴》记载:“玄武门之变”前,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人力劝秦王诛杀太子和齐王。对此,秦王李世民犹豫未决,于是便去询问灵州大都督李靖。但是李靖却不置可否,请辞而去。也就是说,在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冒着被告发的风险,基本上已经将心里的这一想法透露给李靖了,结果后者并不愿意参与其中。而仔细想来,李靖之所以不参加,笔者以为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三点

  • 其一,不便参与——李靖身为外将,领兵在外。

如前文所述,参与玄武门之变

的文臣武将,皆是秦王李世民心腹谋臣和武将,常年跟随他东征西讨,忠心可靠。而李靖身为灵州大都督,绝大部分时间应该是领兵在外。据史料记载,武德八年(公元625年)李渊已封李靖为灵州大都督前往边境抵御突厥,因此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时,李靖行军总管李世绩应该都不在朝中,无法直接参与。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为何要向李靖透露核心机密

九州配图:统兵在外的李靖

  • 其二,无须参与——夺嫡之争是帝王家事,一旦介入,性质大变。

从性质上来讲,李世民发动的这场玄武门之变,是一场皇子之间为了争夺储君之位的事变,说白了无论谁最终胜出,都是皇帝的自家事,并不是影响国本的大规模兼并战。可如果李靖、李世绩等统兵在外的武将为了支持李世民而带兵回京城相助的话,那这场事变的性质就不再只是夺嫡之争了,而是皇子勾结外臣举兵谋反了。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为何要向李靖透露核心机密

九州配图:带兵回都假想图

所谓,杀鸡焉用宰牛刀。这样的一场宫廷兵变,要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控制内廷即可,根本无需动用外兵,因此参与其中的都是秦王府的嫡系人马。

  • 其三,不愿参与——李靖身为当世第一名将,十分爱惜羽毛,不愿因此背负骂名。

再者,假如李靖带兵回长安支持秦王李世民,那就等同于对唐高祖李渊的背叛,而且,也会因此让他背负历史骂名。有人可能会说,历史不都是胜利者所主导篡写的吗?那些参与玄武门之变的其他人并没见到有谁因此而得到骂名啊。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为何要向李靖透露核心机密

九州配图:秦王近臣代表——房玄龄和杜如晦

话虽如此,但是我们也要知道,李靖和其他人不一样,他曾是隋朝属臣(担任过马邑郡丞),曾经还打算去向隋炀帝告密李渊之谋,后来是在法场上慷慨陈词而被李渊赦免的。李渊对其从一开始的猜疑到后来的极度信任,相信李靖比谁都更清楚李渊对于他的恩情多重,因此他绝不会干这种事。另一方面,三国时期的吕布就是因为多次卖主求荣而背上了“三姓家奴”的臭名。作为智勇双全、当世第一名将的李靖,为了爱惜羽毛,也断然不会这么干。

综上三点,李靖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


李靖既然未参与事变,为何依然获得重用,甚至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太宗嗣位,拜刑部尚书,并录前后功,赐实封四百户。贞观二年,以本官兼检校中书令。三年,转兵部尚书。”——《旧唐书》

玄武门之变发生后的次年元月,李世民正式登基为帝,不仅没有怨恨李靖,反而极度倚重,先是官拜刑部尚书,而后兼任检校中书令,继而转拜兵部尚书。此后多年,每每边患再起之时,太宗第一个想到的征讨元帅都是李靖。他也确实不负众望,先是“率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威振北狄”灭了突厥,后又以古稀之年率军远征吐谷浑,稳定边疆。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为何要向李靖透露核心机密

九州配图:功勋卓著的李靖

李靖以其功,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据《新唐书》所载:“二十三年,病甚,帝幸其第,流涕曰:“公乃朕生平故人,于国有劳。今疾若此,为公忧之。”薨,年七十九,赠司徒、并州都督,给班剑、羽葆、鼓吹,陪葬昭陵,谥曰景武。由此可以看出,李世民对于李靖的惜才和感恩之情有多浓烈。

那么,回到本文的问题上,李靖既然未参与事变,为何依然能够获得李世民的重用,甚至还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笔者结合史料推想,原因无外乎以下三点:

  • 李世民的“醉翁之意不在酒”

如本文前一部分分析,作为智谋过人的李世民

不可能不知道笔者所说的“不便参与”、“无须参与”和“不愿参与”,他之所以在发动玄武门之变前询问李靖和李世绩,正可谓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主要目的在于试探两个手握重兵的大将的态度,而并非是要得到他们的直接帮助。笔者以为,李世民此举有两层含义:

一方面,李世民想要得到李靖的中立态度,不参与可以,但也料定他不会反对。只要这些手握重兵的大将们不反对,不来搅局,那李世民凭借自己的势力和布局足以稳操胜券。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为何要向李靖透露核心机密

九州配图:深思熟虑的李世民

另一方面,李世民向他们暗示其意图,是要获得大将们的同情,激发他们的同理心。李世民知道如果不做好外围舆论导向,那么即便他最终成功夺嫡,那也会落人口实。因此,他要向手握重兵的李靖表达他的委屈,暗示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对他的极致迫害,他是被逼无奈的。

由此,随着李靖和李世绩的不置可否保持中立态度,李世民得到了他想得到的东西,扫除了外顾之忧。

  • 李靖的“此处无声胜有声”

那么,我们转化角色,从李靖的角度来考虑一下。作为身处乱世的名将,李靖对于权谋和斗争自然是多见不怪,他心里非常清楚李世民向他这么一个统兵在外的边疆大吏透露核心机密的

真实意图所在绝不仅仅是对其的敬重和请教这么简单,而是要从他这里获得某种意义上的支持罢了。

作为李靖,虽然对于李世民也是非常的欣赏和感恩(法场相救可是李世民所为),但是这里面的微妙之处,只有他和李世民心照不宣。面上,绝不可以公开支持甚至是带兵相助,不仅背叛李渊徒得“逆臣”之名;同时也不能公开反对李世民之谋,以免为自己今后遭来祸患。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为何要向李靖透露核心机密

九州配图:李渊影视剧照

因此,最好的作法就是“不置可否”,不听、不看、不参与也不反对,保持中立姿态。而他的这种中立态度,实际上是偏向于秦王李世民的,这是无形的暗助,可谓“此处无声胜有声”,因为李靖和李世绩的沉默和中立,实际上让李渊陷入了孤立无援的被动境地,只能任由事态发展,听凭李世民摆布了。笔者想来,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所说的“世民由是重二人”,其中的深意大体于此。

两个聪明人的过招,就是这样的充满的智慧的味道。

  • 李靖的才能确实让李世民看重

李靖在初唐时期,号称第一名将,仪表魁伟就罢了,还善于用兵;善于用兵就罢了,他还长于谋略,为唐朝立下了赫赫战功,当世无人能出其右。关凭他南平萧铣和辅公祏北灭突厥西破吐谷浑这几项齐伟的壮举,便可见一斑了。这样一位神将,在国家刚刚建立不久,外患为靖之际,李世民不可能放着这么粗的一根“大腿”不用的。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为何要向李靖透露核心机密

九州配图:李靖战场杀敌

综上三点,已经很清晰的解答了李靖虽然未直接参与玄武门之变,却依然获得李世民重用的原因。

九州君评

“昌、发启国,一门三圣。文定高位,友于不令。管、蔡既诛,成、康道正。贞观之风,到今歌咏。”——《旧唐书‧太宗本纪》

“建成、元吉自家讨死。太宗杀之。不为过也。但待鞠问明白。以废立之柄归之太祖。更为无议。然势不并立。先著胜人。亦不可悬度也。”——李贽

“然而,中国人应该庆幸李世民先生夺嫡成功,李世民为中国带来名垂千古的‘贞观之治’,成为治世的典范。”——柏杨

由古至今 ,世人谈及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时,多持理解、同情甚或赞赏的态度。这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成功,也确实是彼时久乱思治的百姓之幸。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为何要向李靖透露核心机密

九州配图:玄武门之变

然而,对于这场影响深远的夺嫡之变,大家将焦点皆放于李世民及其秦王府一干属臣的传奇故事上,而对于手握重兵、号称唐朝第一名将的李靖等外围重臣在这一重大事变前后的潜在作用少有提及。而本文即立意于此,为大家解答了这背后的一些历史迷惑,以全读史之广阔思路。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为何要向李靖透露核心机密

九州配图:大唐盛世


1.《资治通鉴》

2.《旧唐书》

3.《新唐书》

4.《唐会要》

1.图片多源于网络,首先感谢图片原作者,其次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本文为个人观点,如有错误之处和观点不一,请留言探讨,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