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來姓“棘”,曾拒絕過袁紹的拉攏,建議曹操施行屯田


他本來姓“棘”,曾拒絕過袁紹的拉攏,建議曹操施行屯田

艱辛歷盡誰得知,望斷天南淚如雨。糧食對人們生活十分重要,古今都不例外,“斷糧”也是戰爭中常見的手段,糧道、汲道都是要重點保障的。本篇就來聊聊棗祗zhī。

案《晉書·棗據傳》,棗據是豫州潁川長社人,而《三國志·任峻傳》的註解中提到棗據是棗祗的孫輩,因而棗祗的籍貫也應該在此。棗祗本來姓“棘”,但是他的先輩為了躲避仇人,這才改姓為“棗”。

“棗據,字道彥,潁川長社人也。本姓棘,其先避仇改焉”——《晉書·棗據傳》

棗祗也參與了諸侯討董,與曹操共舉義兵,袁紹也很看好棗祗,他曾試圖把棗祗留在身邊。棗祗並不看好,他選擇接受曹操的任命,前去擔任東阿令。張邈、陳宮、呂布等人在兗州作亂時,兗州境內大部分郡縣都反水了,僅有荀彧所在的鄄juàn城、靳jìn允所在的範縣、棗祗所在的東阿沒有反叛,在這種形勢下依然堅守,也能說明棗祗有多麼看好曹操。

“張邈等叛迎呂布,郡縣響應,唯鄄城、範、東阿不動”——《三國志·程昱傳》


他本來姓“棘”,曾拒絕過袁紹的拉攏,建議曹操施行屯田

其中靳允經過程昱的勸說才堅定了守城信念,棗祗是早早組織了吏民守城。程昱正是東郡東阿人,後來曹操大軍回師缺乏糧草,還是靠東阿補給的糧草,這筆功勞也被記在了棗祗賬上雖然棗祗、韓浩是在建安元年(196年)提出屯田舉措的,但在初平三年(193年)曹操收服青州黃巾百萬人口時就應該有屯田的雛形了。就像後來鄧艾所言,擊破黃巾後發起屯田,才保證了許都有足夠的糧食儲備。

“昔破黃巾,因為屯田,積穀於許都以制四方”——《三國志·鄧艾傳》


他本來姓“棘”,曾拒絕過袁紹的拉攏,建議曹操施行屯田

當然,在討論屯田這事時還有反對者,有些人認為應該“計牛輸谷”,也就是按照耕牛數量來計算應該繳納多少租谷。但是棗祗堅持把田地分給百姓,按照田地數量來收田租,如果要使用官牛還要額外收稅。在他的堅持下曹操、荀彧才同意了他的方案,棗祗也從羽林監遷任典農中郎將。

“祗猶執之,孤不知所從,使與荀令君議之。”——《三國志·任峻傳》註解

在《方輿紀要》中還能看到“棗祗河”、“洧倉城”,依稀可見當年棗祗為曹魏屯田做出的貢獻,這幫助曹操積累了大量的糧草。所以曹操還是記著棗祗的好,棗祗最後擔任的職務是陳留太守,而在他故去後,曹操下令為棗祗的兒子棗處中封爵,並且為棗祗的貢獻定性,“不朽之事”。而棗祗的後人也挺優秀,子侄輩棗叔禕出任鉅鹿太守,孫輩棗據曾擔任冀州刺史。

“祗子處中,宜加封爵,以祀祗為不朽之事”——《加棗祗子處中封爵並祀祗令》

“又臨潁縣北二十里,有棗祗河,或謂之棗村河”——《方輿紀要》

千里無煙已十年,一朝許洛翠秧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