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的戰爭真的那麼“有愛”嗎?

VE-諾芯


翻看歷史書,春秋時期的戰爭確實很“有愛”。

春秋時期的戰爭主要是車戰,是一種貴族式的戰爭,有時彼此都以競技的方式看待,排兵佈陣有一定的程序,交戰也有公認的原則。

根據戰爭原則,在某種情形之下,不能追擊敵人。在某種情形之下,不向敵人射擊,把敵人擊傷,不可以乘勢進行第二次的砍殺。頭髮斑白的老兵,俘虜了要放回去。雙方交戰,約定一個時間和地點,不可以設埋伏,什麼火攻、水淹等缺德的計謀,更不可以用。

春秋時期的戰爭,很像歐洲中古時期的騎士精神,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禮”的約束。而到了戰國時期,為了戰爭的勝利,可謂無所不用其極,什麼陰招、損招都用上,類似於“斬首十萬”之類的記載數不勝數,戰爭帶來的苦難比春秋時期大的多。之所以如此,按照孔子的說法就是“禮崩樂壞”,大家不守“禮”,也就沒有原則了。


孤舟釣江雪


春秋時期,我國有大大小小一百多個諸侯國。這些諸侯國為了爭奪地盤,免不了要發動戰爭。但是相對於別的時期的戰爭,春秋時期的戰爭是相當搞笑的。在我看來,這種活動與其說是戰爭,倒不如說是一場體育賽事。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那時候的戰爭到底是什麼樣的。

一、戰場必須選在兩國交界處,你不能把戰火燒到敵佔區,那樣是違反規則的。必須讓雙方的地盤都要燒點戰火,這樣才公平。地形上必須是野外的開闊地,最好是那種荒無人煙鳥不拉屎的地方,這樣大家才能敞開了幹,而且還不擾民。

二、那個時代打仗是要駕車的,而不是騎馬或者步行(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中原才有了騎兵)。一輛車上面一般有三個人:一個負責駕車,一個手持弓箭負責遠程射擊,一個手持戈戟負責近戰。而且這三個人必須是“士”,也就是出身貴族的成年男子,這也說明能上戰場的,必須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一般的平民或奴隸只能待在後方乾點餵馬做飯之類的後勤工作。

三、作戰的時候雙方必須派出數量相等的戰車,1V1、5V5,不管是幾V幾,反正差一個都不行。然後雙方戰車按一字排開,衝到一起進行捉對廝殺:你的戰車只能跟你對面的對手打,不能和其他的敵軍打。而且捉對廝殺之前,必須要等雙方都擺好陣型以後,才能擊鼓進軍。於是每次進軍之前都會出現以下對話:

“你們那邊擺好陣型了嗎?”

“擺好了,你們過來吧”

“那我們衝過去了啊!”

“好嘞,等你呦~“

四、雙方進軍以後,在戰車交錯的一瞬間,車上的戰士會互相攻擊一下對方。在這個過程中,戰車是不停的。一次會車算一個回合。會完車在前方選擇合適地點掉頭,然後繼續下一回合。這樣通常經過幾個回合,戰鬥就會結束,因為回合數太多的話,即使人受得了,戰車也會散架的。

五、如果你的對手在戰鬥中受傷,你必須馬上停止戰鬥,等傷員回去療傷。這期間你不能重新匹配對手投入戰鬥,而是要等之前的對手回來以後,才能繼續戰鬥。而且你在戰鬥中不能俘虜歲數大的對手(只要有白髮就不能俘虜)。即使抓到俘虜,也要好吃好喝供著他們,然後給他們盤纏送他們回去。

六,如果你的對手戰敗選擇撤退,你還不能追擊。追擊倒也可以,但只許追50步。如果你對手的車在撤退的過程中拋錨了,你還得下車去幫忙修一下。於是產生了以下對話:

”哥們咋不跑了,今天是限號不讓上路嗎?“

”我車拋錨了,幫我修修唄“

”修好了,上車接著跑吧“

”哥們謝謝啊,下次車壞了還找你“

順便說一下,當年宋襄公與楚國開戰,楚國還沒列好陣的時候,宋襄公的手下建議他乘機進攻。宋襄公沒有采納這個建議,因為他不想乘人之危,這就導致宋國失了先機,最終敗於楚國。現在看來,大家都認為當時的宋襄公是傻帽。殊不知,他的思想在那個時期才是主流的思


熊熊講歷史


戰爭當然不可能有“愛”,但是卻可以“文明”,應該說,春秋時代的戰爭是比較文明的。所謂文明,就是尊重對手。作為敵對雙方,我們是各自為國而戰;但是作為人,我是尊重的。這體現了春秋戰國高尚的騎士精神,尊重對手,善待俘虜,窮寇不追,敵人也是人,要給予他們人格上的尊嚴。

我來舉幾個例子。

比如晉楚邲之戰。

楚國三名勇士樂伯、許伯、攝叔駕車偷襲晉國兵營。晉軍派出幾輛戰車追趕,楚國人一邊跑,一邊還擊。樂伯箭術十分精湛,左右開弓,晉國戰車沒法靠近。但是射了一陣子後,樂伯發現箭袋裡只剩下一支箭了,怎麼辦?此時前方正好一隻麋鹿在奔跑,他把最後一支箭射向麋鹿,不偏不倚,正好射中脊背中部,麋鹿立斃。

晉國戰車正追趕上來,攝叔跳下車,站在麋鹿屍體邊,衝著追趕上來的晉國將領鮑癸喊話:“現在還不到進獻禽獸的季節,我冒昧地先獻上這隻麋鹿,慰勞一下你的隨從們,拿去作為膳食之用吧。”喊完後又跳上戰車揚長而去。

鮑癸停止追擊,對左右說:“這三位是勇士。一人善於駕駛,一人善於射箭,一人善於言辭,都是真正的武士,我們還是回去吧。”在那個尚武的年代裡,勇士敬重勇士,這就是中國的武士精神。

對於楚人的挑釁,晉國人當然不服。晉軍將領魏錡也駕著車去楚營示威,楚軍將領潘黨駕車追擊。魏錡抵擋不住,向北逃竄。到一個叫熒澤的地方,魏錡看到前面有六隻正在吃草的麋鹿,於是搭箭上弓,射倒了一隻麋鹿,衝著潘黨喊:“將軍你軍務纏身,恐怕在營地中是吃不到新鮮的鹿肉吧,在下冒昧把這隻麋鹿贈送給你的隨從們。”

潘黨見狀,停了下來,接受魏錡的麋鹿,不再追趕。這就是對等的武士精神。

邲之戰,以晉軍的失敗而告終,但是在晉軍逃跑時,又發生有趣的一幕。

晉軍一路逃跑時,有一些戰車陷入窪地中,拉不出來,在後面追趕的楚軍就朝他們喊話:“你們把戰車前的橫板卸下來,戰車就可以前行了。”

晉國士兵按楚軍的提示去做,有些戰車脫離了窪地,有些車因陷得比較深,馬走了幾步又停下來。楚軍士兵又在後面指導:“你們把軍旗拔下來,綁在車前轅端的橫木上,跟馬匹一起拉,這樣就可以完全把車子弄出來。”

晉軍又按楚軍的指導去做,果然把戰車都拉出了窪地,然後對追趕的楚兵說:“我們不象你們楚國老打敗戰,所以逃跑的經驗不如你們多。”

看到這裡,每次我都要大笑一通。戰爭的殘酷性,被這些士兵們風趣的談話沖淡了,至少讓我們感覺到,戰爭無情,人卻是可以有溫情的。楚軍很有風度,在戰場上幫助敵人指點逃跑之術,這在世界戰爭史上,恐怕都是少見的。

這就是春秋時代的文明戰爭,春秋武士的那種優雅與無畏,令我深深嚮往。


君山話史


西周破滅,東周開始,春秋戰國時代初露。只是戰爭,不會有愛。

春秋作為諸侯拱衛的周王朝和中央統一的秦王朝之間的一個過渡期。社會形態的發展和轉變必然是有一定的時間的。周朝主張禮儀之邦,一切活動合乎禮。禮制是國家和人民行動的規則。

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僅僅是禮制對人們的訓導作用已經不足以使人們那顆不甘的心得到滿足了,所以社會需要更加明確的體系來治理和規範社會秩序,所以這時候出現了法制。

至於春秋時期的戰爭是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樣“有愛”呢。個人覺得有待考察,之所以我們會覺得那時候人麼即便是兩軍對戰,也會遵循禮儀規矩。所以會讓大家覺得有愛。

但是要知道,戰爭的本質是殘忍的,是以人命犧牲為代價的一種行為。兩軍對抗,非死即傷,哪裡有愛了?

如果僅僅說雙方遵守規則,不搞陰招就算有愛的話,那是不是還要對敵人說一句對不起啊。然後再咔嚓下去。

我們聽說過很多的故事,都是講那時候的戰爭中人們是多麼的謙讓和遵循大義。但是要知道的是他們需要的結果只有勝利,其他的都是為了勝利而衍生出來的東西罷了。

另一點,那時候的他們不是“有愛”,二是軍事技術、戰略不高明,只能用最原始的方式來決戰罷了。無所謂愛與大義。

不然的話,到了戰國。不論是軍事技術還是戰略思維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人們勾心鬥角的局面逐漸風靡。但是這些東西也都是一步步發展過來的啊,並不是說是戰國時代突然蹦出來的東西。

戰爭有愛,希望大家不要相信此類假話了。如果戰爭有愛,那就不需要戰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