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区区三个德国师的隆美尔为何能打的那么猛?希特勒为什么不多给点部队?

王司徒军武百科


隆美尔,德国陆军元帅,成名于北非战场。因为有着狐狸般的狡猾,往往能够以少战多以弱胜强,屡屡让占据优势的敌军惊慌失措,被誉为沙漠之狐,与闪击伯爵曼斯坦因、装甲先锋古德里安并称纳粹德国陆军三大名将。



隆美尔之所以能够以少量的兵力纵横沙漠,取得骄人的战绩,并因此同时收获个人的荣誉,短短几年内升格为陆军元帅,我想应该有这几点原因。


一,学习能力很强

隆美尔小时候的梦想也是长大后当一名飞艇工程师,但知子莫若父,老隆美尔认为最能发挥出儿子天分的还是军队,所以即便隆美尔并不愿意,还是被送往了军营。



1911年隆美尔从军校毕业,校方给予他相当高的评价,其中有一条就是智力出色过人,有相当高的学习能力。 且由于隆美尔对机械非常热情和感兴趣,所以隆美尔能够理解接受坦克飞机等新型武器出现在战场上所起到的革命性变化,并且充分利用,在战场上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装甲战术体系,从一位步兵专家成长为了一位装甲战术专家。



在法兰西会战中,陆军少将隆美尔率领第七装甲师在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内,纵横法国北部,俘虏9.7万盟军部队以及辎重无数,开启了隆美尔的传奇。

二,他是一个战争天才

对于隆美尔这个人评价有很多,有的人说这是20世纪的汉尼拔,是纳粹德国的战神,似乎他走到哪里就意味着胜利;也有的人说隆美尔充其量只配当个师长。


隆美尔的战略能力虽然一直为人诟病,但是不管是喜欢他的人还是不喜欢他的人,都没有否定隆美尔具有高超的战术指挥能力。隆美尔往往能够根据战场环境,发挥出自己天才般的指挥能力,声东击西神出鬼没,让对手惊慌失措,被打的措手不及,连丘吉尔都不得不承认:“我们是在与世界上最伟大的将军作战。”

至于说希特勒为何没有给隆美尔重兵

道理其实很简单,希特勒志不在此。1941年的时候希特勒正忙着准备打苏联,德国现役大部分军队主要放在东线战场,要不是意大利人实在太拖后腿,意大利北非部队差点被英国人打了个精光,希特勒可没有闲情雅致派好几个装甲师长期驻屯北非,所以隆美尔长期只能使用第21装甲师、第15装甲师以及第90轻装甲师三个纯德国师作战。


龙武骁卫


大家好,我是诗涵果果。

德国在二战期间被世界尊称的名将,除了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只有在北非战场所向披靡的“沙漠之狐”隆美尔!



隆美尔之所以用仅有的三个装甲师打得那么猛的原因在于:隆美尔在接任北非军团长以后,很清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采用了游击战术,并且对于装甲的保养和维护严苛要求;希特勒失去了可以向北非运输资源的路线,对于北非,支援远比路上的消耗更严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涌现了一大批可以被后人永远铭记的军事将领,他们非凡的军事才能和卓越的指挥技巧给予这场波及世界的大战更多可能和热度。作为自小就是理科男的隆美尔而言,其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胆大心细的工作作风成就了他传扬后世的美名。如果说战争中除了国力和兵力的比拼以外,能左右这场战争的恐怕就是这些名噪一时的将军了,而在二战期间,可以在北非揍的英国人哭爹喊娘的,一定是“沙漠之狐”隆美尔!

北非战场的开设本意是为了轴心国同盟意大利可以快速打通中东地区和通往印度的次大陆,可恨的是意大利作为三大轴心国主力之一,其军事实力与其地位毫不匹配,被蒙哥马利率领的英军打得节节败退,毫无招架之力!面对盟友的岌岌可危,希特勒不得不在咒骂的同时,选择可以力挽狂澜的将军支援北非军团!

隆美尔的成名作,或者说隆美尔被世人所知的战役来源于二战初期,德国入侵法国时!这个理工男在之前一系列的战役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渐露头角的他很快被希特勒看中,并且成全了他一直以来的梦想,那就是能够亲自指挥一部装甲师!希特勒大手一挥,位于第四集团军第七装甲师的指挥官就落到了隆美尔头上,信心十足的隆美尔在进攻法国的战斗中,其所指挥的装甲师堪称德军装甲部队的榜样,纵横穿插,在撕裂法军防线的同时,保持迂回战术,利用德军强大的突进能力,搂草打兔子,很快,法军面对隆美尔的装甲师的防线被彻底打破!

在这次战役里,隆美尔率领的装甲师又被赋予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魔鬼之师”!

1941年1月,希特勒在经过反复的考量以后,下令隆美尔赶赴非洲,接任德国的非洲军团,以中将衔统领非洲军团军长一职!

面对北非战场咄咄逼人的英军,在己方兵力,装甲部队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隆美尔在到任后的两个月里,快速整合了部队,并且提出了最重要的问题:


那就是保护装甲设备的完整率,所有的参战士兵必须学习装甲的维护和保养,本身部队所在的机械师,必须得到部队的全面保护!

接下来,隆美尔迅速制定了进攻方案,是的,你没有看错,在手中仅有三个装甲师的隆美尔,面对数倍于己的英军,选择了进攻,利用英军在之前对意大利作战节节胜利后的骄视之心,在方案制定后,隆美尔集结了北非军团所有的装甲部队和参战人员,孤注一掷,强攻了疏于防范的英军,结果英军大败,隆美尔联合意大利的军队,趁势收复了之前被攻陷的领地。被德军打得心惊胆战的英军在蒙哥马利的带领下,终日惶惶。而隆美尔在巩固了自己的占领地区以后,采用游击战的打法,四处寻找英军的小股作战部队,对其实施歼灭打击,并且对可以修复的英军坦克全部迁回了大本营,这也是很多英国人想不明白的地方,缺少坦克的北非军团为什么可以一直进攻的原因,甚至在对战的时候,可以碰到原本属于英国的坦克在地方的阵营里!

可以说,战事进入后期,北非战场对于希特勒来说,只能算是牵制同盟国兵力的地方,对于缺少补给和支援的北非军团来说,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尽可能大的对同盟军进行杀伤,失去了运输路线的轴心国,只期待北非战场的陷落时间可以晚一点,除此之外,无能为力!



但是隆美尔的出现,不仅挽救了北非军团提前的覆灭,也打击了所向披靡的英军!加大了同盟国对于北非战场的资源投入和兵力投入,拖延了这场战事结束的时间!


诗涵果果


隆美尔是德国的名将,元帅,在二战期间深得希特勒的信任,后来他被派往北非作战,在临去之时希特勒曾向他交代过,北非不是德国的主战场,派隆美尔去只是为了拖住盟军,同时也是为了给轴心国做出个样子,所以不需要隆美尔打的太猛,德国也不可能给他太多的物资和军队,但是隆美尔到了北非以后,却把希特勒的主张忘在了脑后,一路突飞猛进,逼得希特勒不得不把有限的军用物资分出一部分来给他,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拖了欧洲战场的后腿,后来隆美尔在和蒙格玛丽的对阵当中,败下阵来,退出了北非战场,以至于希特勒的对龙梅尔也有一个客观的评价,说隆美尔只是一个能争惯战的将军,不是一个战略家,其实希特勒对他的评价还是很客观的,隆美尔在战场上分不清主次,他虽然能打仗,但是却分不清,应该朝什么地方打,应该打到什么程度,对战场上的整体形势没有轮廓,缺乏一个战略家应具备的素质。

隆美尔还有一个缺点,就是有些儿女情长,比如说他在盟军诺曼底登陆时,作为德军在诺曼底地区的主帅,竟然脱离了战场,回到家里给他爱人过生日,这明显不是一个将帅的所为。

纵观隆美尔的军事生涯,他仅仅相当于战术家,不是一个战略家,如果你了解了他的军事生涯,你就会发现隆美尔和德国的其他元帅相比,依然相差甚远,他缺乏战场上的经验,如果不是当年给希特勒当警卫,也不会受到希特勒的重用,他也不会有出头之日。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欢迎评论。


骄然


在德国的计划里根本没有非洲,只是因为那处猪队友意大利太废物,所以希特勒不得不派出非常少的兵力帮助意大利“收复”失地。意大利在1941年两次坑了德国,而且都坑的非常厉害,一个是意大利以优势的兵力想占领北非,却被英法非嫡系部队差点赶出非洲;另一个是意大利入侵希腊,又把自己陷在了里面。而在1941年,德国正准备发动“巴巴罗萨”计划入侵苏联,动员550万左右的军队向苏联边境集结,所以没有多余的兵力分给非洲。

在非洲惨败之后,意大利终于向德国求救,德国根本不想理意大利的破事,但是如果非洲失守,轴心国可能失去对地中海的控制(当然制海权一直在英国手里),并威胁到德国在欧洲的主要石油提供地-罗马尼亚,在这种情况下德国才派出了隆美尔支援意大利。隆美尔在北非的任务仅是帮助意大利,希特勒根本就不关心这一块。但是没想到隆美尔是一个能化腐朽为神奇的将领,他用远逊于英法联军的坦克数量,采用灵活、集中运用的方式,大胆进攻、巧妙设伏,打的英法联军节节败退。他比古德里安还大胆,进攻中坦克不断的在减少,但他不等维修和补充(本来也没有补充),一路领着剩余的坦克不断的追击英法联军,一度英法联军的坦克数量与隆美尔的坦克数量之比为4比1,不是英法坦克太多,而是隆美尔剩下能用的坦克数量太少。在这种情况下,隆美尔几乎占领了整个北非,马上都能拿下埃及的非洲部分,但是因为战损太严重,他的兵力和武器都不如英法联军,所以进攻只能停滞。

隆美尔在非洲如此成功是在于他能合理的利用手头的所有装备,他的一个伟大发明就是将用于防空的88炮用于反坦克。这个口径远远大于当时所有国家专门用于的反坦克炮,并且88炮的倍径远大于其它反坦克火炮,在面对二战初期装甲普通偏薄的坦克来说,几乎可以做到反任何坦克。这个应用最后还影响到了德国坦克炮的研发

可惜,41年希特勒有更大的计划,所以就算是隆美尔在非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德国还是不给他任何增援。除了因为入侵苏联的计划抽不出军队以外,北非到底还是意大利的事情,德国已经把事情做到这个份上,已经仁至义尽,真要是把北非全搞定,可能意大利盟友会不高兴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地中海的控制权一直不在轴心国手中,无论是意大利海军和德国海军,他们都不是英国的对手,德国潜艇战还可以,但是要做到制海权,靠潜艇肯定是不行的。而且德国的潜艇部队还有更重要的任务,他们要封锁英国,分不出兵力到地中海。可怜的隆美尔在整个二战非洲战事期间只得到了一次像样的补给,他最后败于蒙哥马利,真不是因为蒙哥马利多么利害,而是因为隆美尔最后没弹药也没油了,最要命的是油。

隆美尔真的很悲情,假如德国稍微再给他一些补给,结果就会完全的不同了。


唐格林奇


也不太准确,隆美尔在挺进到阿拉曼之时已经拥有四个德国师,即第15装甲师、第21装甲师(第5轻快师升格而来)、第90轻型快速师和由一些空降兵单位组成的摩托化“非洲师”。但是经过数千公里的长途沙漠作战,他的“非洲装甲集团军”已经损耗非常严重。



德国人虽空有四个师的番号,却只有不到40000人和100多辆坦克了,输掉阿拉曼战役也属正常,而隆美尔的不幸在于,希特勒从来没有意识到北非战场的重要性。法国战役横扫西欧的第7装甲师师长隆美尔少将,1941年2月接手了德意军队在北非的指挥权,并被晋升为德国“非洲军”中将军长,以帮助被英国人揍得鼻青脸肿的意大利盟友。

其实在首批到达北非的德军部队中,就整整缺少了一个装甲团的编制,因为该团坦克都随着货船沉到了地中海底。这就是希特勒不太愿意给隆美尔增加兵力的重要原因之一:从意大利到北非的航线,大部分时间都在皇家海空军的控制之下。

(隆美尔在北非)

希特勒对大海是有恐惧感的,他自己也亲口承认过,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最终搁浅,多多少少也有一点这方面原因。马耳他岛上英国海空力量的存在,以及德国海军水面作战力量的羸弱,使得从德国本土到北非的任何增援行动都是一个危险的航程。而坦克、兵力、补给的匮乏,始终困扰着隆美尔的战术发挥,在希特勒看来,德军有限的后备力量,与其冒险过海增援北非,还不如通过铁路给更重要的苏德战场输血,换谁都会这么想。

德国海军在地中海战区是几乎没有水面力量的,运输船队的护航任务主要由意大利海军承担,在苏德战场主动权易手之前,真正协助隆美尔高歌猛进的决定性力量,其实是德国空军第10航空队的存在。它们以意大利机场群为基地,完全压制了马耳他的皇家海空军,使地中海航线有过一段时间的顺畅,同时也掩护隆美尔的地面部队快速推进。

(隆美尔在北非)

随着苏德战场吃紧,第10航空队主力1942年下半年调走,马耳他的英国战机和地中海舰队可谓是死灰复燃,猛烈袭击着所有过往的轴心国船队,隆美尔的好日子就算到头了。而缺乏空中掩护的德军装甲部队,也在绝对优势的皇家空军打击下损失惨重,因此隆美尔缺少的不仅仅是增援部队和坦克,德国空军的疲于奔命是第二个重要原因。

那么,是不是希特勒就无力给隆美尔一些必要的援助呢?显然不是,在隆美尔奉调回国休养之后的1943年5月,突尼斯战役全部结束,德意军队残部25万人走进了战俘营,其中仅阿尼姆大将指挥的德国第5装甲集团军(非洲装甲集团军改称)就有七个师的番号,包括第10装甲师和武装党卫军部队等等,被俘人员数量多达125000余人。也就是说,在北非战场的最后阶段,希特勒仍然有能力紧急实施增援,问题是太晚了!



(阿尼姆一级上将)

历史是不能重演的,可是如果在一年之前的阿拉曼战役中,隆美尔能拥有七个德国师的部队和足够的坦克,笨拙的蒙哥马利几乎肯定会遭到失败,德军就可以冲到尼罗河完全占领埃及,然后向北席卷中东产油区,向南直扑印度与日本人见面,甚至向高加索方向迂回跟苏德战场的“南方集团军群”会师。

那将是一个非常可怕的局面,也是美英参谋长联合委员会最担心出现的情况,然而这一切都没有发生,因为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已经极度虚弱和强弩之末了。

(蒙蒂来了)

归根到底,最重要的第三点原因是希特勒的全球战略格局仍然不够,以及德国的战略资源实在不足。在隆美尔前往北非战场之前,希特勒本不打算在非洲开辟战场,原计划是将这些宝贵的兵力用于巴尔干。可是如果不接济墨索里尼这个“不争气的盟友”,那么轴心集团就可能出现分裂或者墨索里尼跨台的情况。怎么说呢?就跟当初被动介入西班牙内战一样,派隆美尔征战北非也是希特勒并不情愿的选择,一个身不由己的作战行动。

希特勒最多想到的是,隆美尔军团的存在可以稳定墨索里尼的政权,并且一旦取得非北非战场的有限胜利,也可以沉重打击和牵制英国的势力,仅此而已。至于深入中近东和迂回高加索的战略目标,他连想都没有想过。他甚至没有预料到,隆美尔会以那么有限的兵力,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德国陆军总参谋部和意大利总参谋部最初给隆美尔的任务,仅仅是守住利比亚别让意军崩溃,他们甚至一度阻止非洲军团无限向东进攻。

(蒙哥马利在北非)

即便是突击增调援兵的突尼斯战役,希特勒的目标也不过是防止北非战场全面崩溃,那样盟军下一步必然要登陆意大利本土,所以德国人仍然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临时性行动。结果因为海路被严密封锁,七个德军精锐师最终无路可退全军覆灭。如果阿尼姆的第5装甲集团军不作如此无谓的牺牲,干脆投入到兵力紧缺的苏德战场,效果岂非更好?某种意义上,希特勒的战略取舍能力,跟常凯申大队长特别相像。

种种因素叠加在一起,当隆美尔在1942年哭着喊着要求增援的时候,希特勒送来的仅仅是一枚勋章和陆军元帅的节杖,而这玩意是吓唬不住蒙哥马利的,战争的胜负毕竟靠的是实力。

(隆美尔在西线)


度度狼gg


德国二战时期有三个杰出的军事家,分别是曼施坦因、古德里安和隆美尔,这三个人在一个时期里指挥德军所向披糜,创造了很多战术理论和精典战役,他们的指挥才能让世人的侧目。

隆美尔作为其中佼佼者,他的的经典口号是:进攻、进攻、再进攻!谁先开火,并能进行最猛烈的集火射击,谁就能取胜。只要有可能,就要采取欺骗措施。在所有进攻战斗中,都要利用心理因素,在敌人中间制.造恐慌等等,时至今日隆美尔的很多理论仍是非常的实用。

隆美尔有着"沙漠之狐、帝国之鹰"的称号,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二战中任第七装甲师师长,后来被任命为非州军团军团长,而他人生的高光点就在非洲之时,他以非凡的指挥艺术,扭转了意军失败的非洲战局。

1941年为了截断英法等国战略物资的命脉苏伊士运河,作为轴心国之一的意大利开始出击埃及,同时实现把地中海纳入意大利版图的战略意图,但英国在埃及也驻有重兵,两兵相接,意大利有点太怂,在与英军和法军的战争中处于被动,大批的军队深陷于英法联军的包围之中,其中有10个师被歼灭,其它军队有被全歼的可能。作为同盟国,德国本不想在非州战场上分了精力和兵力,因为他们的重心在欧洲战争,在准备和苏联的决战上。但意大利实在太不给力了,不但不能给希特勒分忧,却处处需要德军去救援,在这种情况下,隆美尔才临危受命,只带了三个师的兵力来到了北非,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隆美尔越打越顺,越打越好,不但解了意大利军队的围,还追着英法联军打,实现了战局的扭转。

那么隆美尔有什么神奇的力量,用三个师的兵力约10万人和英法美大约11个师25万人对决,而隆美尔加起来也只318辆坦克,实力非常悬殊。但隆美尔有他的独特战术,通过不断进攻,进攻,再进攻,扰乱敌人,往往有时候正面只是佯攻,而真正的主力却通过迂回到其它薄弱之处,然而出其不意,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在北非战役敌众我寡的的情况下击溃英国著名的第八集团军,隆美尔就是用这种战术,他也因此一战成名。

当然,除了出其不易之外,他还非常狡猾,往往采取很多欺骗的措施,使对方上当,例如昔兰尼加战役中,隆美尔在正面进攻中为了虚张声势,制作了几百辆木头坦克,让英军以为正面是绝对主力,但其实隆美尔则将主力迂回到了英军的两翼,这正是英军的薄弱之处,自然一交火,英军就被打懵了,失败也就不难理解了。

正是这种灵活有效的战术,使得隆美尔一次次取得胜利,也扭转了北非战局。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战术大师,在后来却陷入了暗杀希特勒的事件之中,最后被逼自杀,结束了他助纣为虐的一生,当然,他的战术思想没有因人而消失却被后来人视为经典,不断发挥着军事价值。


华竖


二战期间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军事将领,与其说战争成就了他们,不如说他们给战争赋予了更宽广的维度和更多的可能性,因为他们的存在,战争变得颠荡起伏,反转很大,具有戏剧化的结果。

隆美尔作为北非战场的将领,其实是希特勒不得已下的一个安排,不过他却以有限的三个装甲师的兵力,在战场物资极度缺乏的场景之下,打出了让希特勒惊掉下巴的战役,希特勒甚至试图组织非洲军团无限东进——希特勒不懂,为啥剧本没按他的演?

没错,隆美尔就是极具战争天赋的,他可以扭转劣势,化腐朽为神奇,还可以篡改剧本。德国陆军参谋总部给希特勒的任务,仅仅是让他守住利比亚别让意大利崩溃,墨索里尼这个二货,让希特勒操碎了心,要不是为了这个猪队友,希特勒也不至于这么难。

在隆美尔介入北非战场之前,希特勒本没打算开辟北非战场,而是要把这些资源用在更为重要的地方,可墨索里尼太不像样了,如果不管他,那德国也好不着。

于是希特勒想启用隆美尔来稳住局势,顺便刺激下英国,以达到牵制作用。说实话希特勒没有全球战略格局,在战争的全局观上,他还是个而半吊子,够不上专业的水准。希特勒没想到兵力匮乏的隆美尔,能以一己之力玩那么久,局面一度失控,希特勒有点紧张。

所以在隆美尔向希特勒求援的时候,希特勒仅仅送来陆军元帅的仗节。

那么,隆美尔为何能用仅有的三个装甲师打得那么猛?

这得益于他的头脑,俗话说,“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隆美尔的口号是:进攻、进攻、再进攻,谁能进行猛烈的集火射击,谁就能胜利,他不在乎使诈,“兵不厌诈”,他将兵法的腹黑学也玩得炉火纯青。

有时他进行正面攻击时,只是佯攻,侧面穿插敌军薄弱环节攻其不备,让敌人狼狈逃窜。英国一直想不透,为何缺乏坦克的北非军团能打那么远?首先隆美尔利用英军傲慢骄纵的心理,和轻视敌人的心理对其进行游击战术,到处寻找小股英军各个歼灭,其次隆美尔将英国没来得及弄走的,可以修复的坦克全带回敌营了。

隆美尔擅长游击战,善于心理战,他说:要擅长在敌人中制造恐慌。他从人性入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至今隆美尔的理论也是颇为实用的。

在进攻法国的战斗中,隆美尔纵横穿插,在撕裂法军防线的同时,采用迂回战术集中突进,法国的防线竟然一举击溃,于是他的军队被称“魔鬼之师”。

隆美尔为人十分狡猾,在一场对英军的战役中,塔克不够的他竟然做了几百辆木头坦克,英军以为是主力,在那里布满火力,隆美尔悄悄绕道去英军侧翼,打得他们怀疑人生。正是这种灵活的战术让隆美尔百战不殆,扭转了北非的战局。

隆美尔用三个师的兵力约10万人和英法美大约11个师25万人对决,隆美尔拥有的坦克也不过318辆,这简直是一个不可能的战争神话,难怪他被称为:“沙漠之狐”、“帝国之鹰”。


静说历史


隆美尔在北非战场初期之所以势如破竹,都是西线盟军太弱,衬托出了他的强大。到了战争后期,当盟军加大支援力度时,面对持久战时他也得跪。

1941年初,英国人把意大利军队赶出了昔兰尼加,面对意大利的呼唤支援,隆美尔奉命进入北非。隆美尔在没等到兵力充足时就发动了突然袭击,尽管丘吉尔已经料到他的意图,并且还建议英军统帅韦维尔积极应对。然而韦维尔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德军在夏季之前不会发动大规模进攻,而且还想着让隆美尔进入沙漠腹地后再进行反击。

这明显是高估里英军及其附属军队的实力。在阿盖拉的排兵布阵上,虽然英军在前沿位置布署有3个装甲单位的第二装甲师,而隆美尔此时只有2个,并且英军在坦克的数量上拥有优势。然而这些坦克有很多是缴获的意大利M13式坦克。英军的坦克已经匮乏,尽管缴获的坦克已经磨损严重,但是不得不用此来滥竽充数。

而且根据韦维尔的指示,这支部队只要完成迟滞德军即可,无需拼得鱼死网破。因此,英军在面对隆美尔在1941年3月31日的进攻时,选择放弃了阿盖拉以东的瓶颈阵地,打开了北非沙漠的大门,让其在沙漠里拥有广阔的纵深可以活动,隆美尔也就能在沙漠里自由选择进攻路线和攻击目标。此后战略的主动权就落到了隆美尔的手里,英军只能在广袤的沙漠里和他玩猫抓老鼠的游戏。若不是盟军的物资充沛,北非战场的走向很可能因此改变。

(韦维尔)

此后的几个星期里,英军从昔兰尼加一路退到了埃及西部边境的托卜鲁克,并以此为根据地抵抗德军的进攻。在溃逃中,英军上下信心一路崩溃,对德军的实力拥有恐惧心理。隆美尔利用耶稣受难日这天英军的防守松懈,在4月11日展开了对托卜鲁克试探性的进攻。而到了复活节才发起总攻。最终德意联军将英军从托卜鲁克狭窄袋形地区驱赶了出来,在丧失了有利地形后,英军坚守托卜鲁克和重夺此地区的意图就非常渺茫。

就在这时,隆美尔接到了德军最高统帅部让其停止扩大战果的命令。希特勒表示,他即将要发动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战略物资已经无法同时供给两个战场,若继续进攻会影响到德军在东线的供给。然而希特勒在面对隆美尔意想不到的战果,也是见猎心喜,纵容隆美尔在北非的进攻行动。

面对隆美尔的自作主张,哈尔德派遣他的副手保卢斯去北非劝阻。保卢斯到了北非后,虽然对隆美尔再次传达统帅部的命令,并且对其告诫了一番,但是面对唾手可得的托卜鲁克,还是批准隆美尔再次发动新一轮的进攻。

德军坦克后来在托布鲁克的进攻中遇到了英军埋设的雷区,英军依靠部署在雷区后方的炮火,20辆英军坦克的拼死抵抗,以及其澳洲部队的顽强抵抗,和意大利军队的无所作为,致使德军只能暂停进攻。鉴于当前形势严峻,保卢斯在返回德国前,禁止隆美尔再作任何进攻企图。此时托卜鲁克的西南角已经落入隆美尔的手里,但是隆美尔的实力还不足彻底攻克托卜鲁克,只能采取围城战。

为了赶走隆美尔和救援被困的守军。英军发动了代号为简短作战和战斧作战的行动,然而却都失败了。隆美尔面对的是与英军在坦克数量上1比4的劣势,而且德军拥有的真正意义上的战防炮几乎2/3都是老式的37毫米口径,是二战前5年就已经研发,明显已经落伍了。它们对于英军的坦克毫无办法,甚至是德军新式的50毫米口径战防炮,也只有在较近的射程才可以穿透马提达坦克的厚装甲。隆美尔采用的办法是将八八(88毫米)炮埋伏在防御工事内,这种高射炮原本是用于防空之用,在有效利用时成为了战防的利器。

但是隆美尔在托卜鲁克的取胜也有一定的侥幸因素。英军在简短作战中失利后,所剩的坦克寥寥无几。尽管盟军的船队增援的坦克能够重编2个装甲旅,然而由于英军前期的战斗损失惨重,新增援的坦克只能装备其中的2个团。为此丘吉尔曾主张再送100辆坦克到前线,但是英海军部不愿再冒险直接经过地中海前往北非运输物资,结果船队绕着好望角航行,直到7月中旬才到苏伊士,此时战役已经结束。

而且在使用这批坦克时,英军没有采取集中所有一切能够动用的坦克力量去粉碎德军在前进地区内的装甲部队,而是将其分散使用,并没有将其形成有效的火力配合。在战斧作战时,英军打算将第四印度师负责进攻哈勒法亚—塞卢姆—卡普措一线的要塞地区,由装备着马提达坦克的第四装甲旅加以协助。而第7装甲师的其余部队则掩护在沙漠中盟军的侧面,随后该师的2个装甲旅向托卜鲁克扩张前进,最后该师才与托卜鲁克的盟军守军会和,一同向西推进。

这个进攻计划本来就有问题。刚开始就已经把装甲部队的一半用来协助步兵,而错过了德军在增援托卜鲁克未到来之前击毁其装甲兵团的机会。因此在德军装甲兵团还存活下,接下来的计划想成功实行难度就增大了。英军的计划是必须等待其炮兵有了足够的光源能够准确射击充当火力协助时,坦克才获准进攻。而等到天亮之后,英军的马提达坦克在哈勒法亚要塞就已经被隆美尔的八八炮轰成了碎片,丧失了奇袭的效果。

而德军没有八八炮的卡普措要塞,英军尽管将其攻占,但是当期正想要迂回德军的侧翼时,却遭遇了隆美尔在哈菲德山脊埋伏的坦克伏击,英军在进攻受挫后只能撤退。英军此役坦克损失在总数的一半以上,而隆美尔几乎毫发无损,而德军增援托卜鲁克的另一坦克团已经赶到,胜利的天平向其倾斜。

隆美尔随后乘胜追击,将其第五轻装师倾巢而出,包围英军在沙漠中的左翼,而其第15装甲师则对卡普措发起反击,尽管这一反击被英军所击退,但是德军在正面和侧面同时进攻扰乱了英军准备发起攻击的计划。隆美尔将其机动部队移动到沙漠侧面上,目的是切断英军的退路。英军在慌忙之中下令撤退,英军没来得及带走的坦克只能丢弃,3天的战斧作战英军损失了91辆坦克,而德军只损失了12辆。

在接连的失利之后,英军卷土重来,加大了对北非战场的投入。而隆美尔能获得的增援非常有限,他唯一能够用来扩充其兵力的办法是把一些额外的炮兵和步兵单位,勉强拼凑编成了一个非摩托化步兵师,也就是后来的非洲师,后来改名为第90轻装师。意大利原本的3个师的兵力,也只增加了3个较小的步兵师,但由于其装备太陈旧和缺乏摩托化运输工具,效果有限。

而隆美尔能抵消兵力弱势的,就只有到了秋天后,将其2/3的战防炮都换成了新型的50毫米长筒炮,那比他原油的37毫米口径的战防炮在贯穿能力增加了70%,而且比英国的两磅炮也占有25%的优势。所以隆美尔在防御上就不像夏季时那样依赖少数的八八炮。

(英军的两磅炮)

而且德军对其五0(50毫米)战防炮有了新的用法,隆美尔把这种射程较短,但是相当轻便的小炮推进到距其坦克很远的前方,隐藏在有隐蔽的位置上。英军的坦克兵以为在远离火力掩护下,德军的战防炮不敢布置得这么靠前而中了埋伏。而在慌乱之中,在极其隐蔽的环境里,他们看不清到底是被坦克还是战防炮所伤,误以为是被对方的坦克伏击,造成英军坦克对自己坦克不如对手的错觉,进而丧失信心,影响战场形势的误判和决策。

尽管英军在北非战场上的统帅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是其还是犯了相同的毛病,就是英军坦克数量虽多,但是分配却分散,到处都是,但是到处都薄弱。这是一开始英军将德军放进阿盖拉地区后的恶果,原本英军是想着来个瓮中捉鳖,没想到却弄巧成拙,忽略了德军在沙漠地形的机动性,到处围堵,却到处有纰漏。正如隆美尔所说,:“如果你有2辆坦克,而我只有1辆,但你却把它分开好让我有各个击破它们的机会,那么2与1又有什么差异呢?"从这可以看出,英军的战术素养和战略素养和德军差了一大截,只能靠堆积兵力的人海战术才笑到了最后。


梓蕤


被誉为沙漠之狐的德军名将隆美尔在北非地区凭借其出色的军事才华,多次以少胜多击败英军,在北非的黄沙中展现出了一次又一次精彩的战争艺术行动。自1941年以来,英军在北非地区的兵力从来就没有低于过10万,英军经常是利用十几万人和几百辆坦克来对抗隆美尔只有几万人的非洲军,然而隆美尔的非洲军最多的时候也只有三个装甲师,尽管如此,德国人仍然经常把英国人打得落花流水。

不可否认的是,德军派去非洲的部队都是精英部队,第21装甲师的前身就是德军第五轻装甲师,属于德军师级部队中的第一流水平,同样的还有第15装甲师。唯一的一个轻装甲师第九轻装甲师,也经过了专门的沙漠战训练。而英国在整个二战中,陆军部队就没有打过什么硬仗,英军的炮兵部队也许拥有一定的训练水平,但英国的装甲部队仍然保守老旧战术古板。当然最重要的原因在于隆美尔确实是一个机动战大师,他对于机动作战和进攻力学都极为了解,总是将兵力集中在英军最薄弱的地方大胆攻击,尤其是他英勇无畏的行动总是令英国人惊慌失措。无论是在第一次攻克希兰尼加的战役中以薄弱兵力全军出击、还是战斧行动中沿着英军装甲部队的轴线进行反攻、亦或者在贾扎拉战役中大胆的全军绕过贾扎拉防线,他的行动都是英国人始料未及的,这也就是德国人总能取得胜利的原因。

然而,北非从来都不是一个重要的主战场,非洲就算丢给西方盟军,对德国的主要战线没有太大的影响。即使是北非战役的后续行动登陆意大利,也没有危及到德国的根基,唯有在西欧登陆才是真正的危及德国根本。希特勒的想法是在这里吸引盟军的注意,拖延盟军在意大利或者西欧的登陆,在非洲决胜并不是德国的战略。反而是隆美尔的胜利刺激了德军总参谋部给他们派去更多的兵员,试图冲向苏伊士运河。但是从根本上说,德军的这一点兵力是不可能压过整个大英帝国的。更重要的是,在非洲维持军力,实在是要耗费太多资源。德国向非洲运送物资需要跨过地中海,这个过程遭遇英国海空军拦截因此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

而且随着隆美尔在北非的推进,跨越数千公里的运送油料和各种物资是非常困难的。仅仅是负责非洲军团后勤的各种载具,在东线战场上就足够供应上百万规模的军队。沙漠作战车辆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一个非洲军团的汽车就是上万,而苏德战场,拥有500辆机动车辆的师就已经算得上是德军中的机动部队了,可见非洲沙漠对部队机动性的高需求和对后勤的高消耗。隆美尔拿更多的部队推得更远,在整体上更是加重了德军的负担。

希特勒只需要隆美尔牵制盟军而非耗费巨额补给推进,而隆美尔执意要冲出去的后果后来也就很明显了,那就是即耗费资源,又使得进攻力量消耗殆尽被打了回来。而德军后期增兵非洲,更是一种愚蠢的行动,因为在制海权制空权被夺取的情况下,加入非洲的德国军队基本就是进入一块没有后撤之路的死地。


科罗廖夫


北非战场并不是德国的目标,德军出兵北非,更多的原因是为了支持意大利,免得意大利在北非垮台了,进而威胁到欧洲。

北非这块地原本就有意大利和英法,欧洲那一块打的挺热闹,北非这一块殖民地也得抓紧时间争夺,意大利在这边就开始打了,结果他还没打过英国。意大利不仅没打过,还被英国打的一败涂地。这会儿德国实在就是属于看不下去了,不能放任意大利在那边打输了,就得帮他一把。

德国出兵北非实在1941年初,这会儿的德国西边要防备英国,东边要准备进攻苏联,他要扩军,他要准备入侵。这会儿德军兵力是比较有限的,能够提供给北非地区的部队非常少。也就是这样,派出没多少部队,组成非洲军,正好隆美尔军衔能够匹配的上,就直接开过去了。

德国的重心不在北非,北非对于德国来说,仅仅是牵制英法用的,他的重心在于苏联。他需要的是苏联的资源,全力拿下苏联才是当务之急,对于非洲,你隆美尔爱打成啥样就打成啥样,打赢了你是英雄,打输了我也不怪你,正好你在那广阔天地大有作为,随便玩吧,但是兵力,就那些了,后续再给你派一些意思意思。

说到底,北非压根就不在希特勒计划之内,他的计划是苏联,是欧洲,而不是那些沙漠。而且,这个北非吧,其实是意大利的事情,德国属于去帮意大利收拾烂摊子去了,而不是将那块地据为己有。这会儿又要准备打苏联了,希特勒能给隆美尔的军队,也就那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