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區區三個德國師的隆美爾為何能打的那麼猛?希特勒為什麼不多給點部隊?

王司徒軍武百科


隆美爾,德國陸軍元帥,成名於北非戰場。因為有著狐狸般的狡猾,往往能夠以少戰多以弱勝強,屢屢讓佔據優勢的敵軍驚慌失措,被譽為沙漠之狐,與閃擊伯爵曼斯坦因、裝甲先鋒古德里安並稱納粹德國陸軍三大名將。



隆美爾之所以能夠以少量的兵力縱橫沙漠,取得驕人的戰績,並因此同時收穫個人的榮譽,短短几年內升格為陸軍元帥,我想應該有這幾點原因。


一,學習能力很強

隆美爾小時候的夢想也是長大後當一名飛艇工程師,但知子莫若父,老隆美爾認為最能發揮出兒子天分的還是軍隊,所以即便隆美爾並不願意,還是被送往了軍營。



1911年隆美爾從軍校畢業,校方給予他相當高的評價,其中有一條就是智力出色過人,有相當高的學習能力。 且由於隆美爾對機械非常熱情和感興趣,所以隆美爾能夠理解接受坦克飛機等新型武器出現在戰場上所起到的革命性變化,並且充分利用,在戰場上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裝甲戰術體系,從一位步兵專家成長為了一位裝甲戰術專家。



在法蘭西會戰中,陸軍少將隆美爾率領第七裝甲師在不到一個半月的時間內,縱橫法國北部,俘虜9.7萬盟軍部隊以及輜重無數,開啟了隆美爾的傳奇。

二,他是一個戰爭天才

對於隆美爾這個人評價有很多,有的人說這是20世紀的漢尼拔,是納粹德國的戰神,似乎他走到哪裡就意味著勝利;也有的人說隆美爾充其量只配當個師長。


隆美爾的戰略能力雖然一直為人詬病,但是不管是喜歡他的人還是不喜歡他的人,都沒有否定隆美爾具有高超的戰術指揮能力。隆美爾往往能夠根據戰場環境,發揮出自己天才般的指揮能力,聲東擊西神出鬼沒,讓對手驚慌失措,被打的措手不及,連丘吉爾都不得不承認:“我們是在與世界上最偉大的將軍作戰。”

至於說希特勒為何沒有給隆美爾重兵

道理其實很簡單,希特勒志不在此。1941年的時候希特勒正忙著準備打蘇聯,德國現役大部分軍隊主要放在東線戰場,要不是意大利人實在太拖後腿,意大利北非部隊差點被英國人打了個精光,希特勒可沒有閒情雅緻派好幾個裝甲師長期駐屯北非,所以隆美爾長期只能使用第21裝甲師、第15裝甲師以及第90輕裝甲師三個純德國師作戰。


龍武驍衛


大家好,我是詩涵果果。

德國在二戰期間被世界尊稱的名將,除了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只有在北非戰場所向披靡的“沙漠之狐”隆美爾!



隆美爾之所以用僅有的三個裝甲師打得那麼猛的原因在於:隆美爾在接任北非軍團長以後,很清楚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採用了游擊戰術,並且對於裝甲的保養和維護嚴苛要求;希特勒失去了可以向北非運輸資源的路線,對於北非,支援遠比路上的消耗更嚴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湧現了一大批可以被後人永遠銘記的軍事將領,他們非凡的軍事才能和卓越的指揮技巧給予這場波及世界的大戰更多可能和熱度。作為自小就是理科男的隆美爾而言,其嚴謹的工作態度和膽大心細的工作作風成就了他傳揚後世的美名。如果說戰爭中除了國力和兵力的比拼以外,能左右這場戰爭的恐怕就是這些名噪一時的將軍了,而在二戰期間,可以在北非揍的英國人哭爹喊孃的,一定是“沙漠之狐”隆美爾!

北非戰場的開設本意是為了軸心國同盟意大利可以快速打通中東地區和通往印度的次大陸,可恨的是意大利作為三大軸心國主力之一,其軍事實力與其地位毫不匹配,被蒙哥馬利率領的英軍打得節節敗退,毫無招架之力!面對盟友的岌岌可危,希特勒不得不在咒罵的同時,選擇可以力挽狂瀾的將軍支援北非軍團!

隆美爾的成名作,或者說隆美爾被世人所知的戰役來源於二戰初期,德國入侵法國時!這個理工男在之前一系列的戰役中充分發揮了自己的特長,漸露頭角的他很快被希特勒看中,並且成全了他一直以來的夢想,那就是能夠親自指揮一部裝甲師!希特勒大手一揮,位於第四集團軍第七裝甲師的指揮官就落到了隆美爾頭上,信心十足的隆美爾在進攻法國的戰鬥中,其所指揮的裝甲師堪稱德軍裝甲部隊的榜樣,縱橫穿插,在撕裂法軍防線的同時,保持迂迴戰術,利用德軍強大的突進能力,摟草打兔子,很快,法軍面對隆美爾的裝甲師的防線被徹底打破!

在這次戰役裡,隆美爾率領的裝甲師又被賦予了一個響亮的名字“魔鬼之師”!

1941年1月,希特勒在經過反覆的考量以後,下令隆美爾趕赴非洲,接任德國的非洲軍團,以中將銜統領非洲軍團軍長一職!

面對北非戰場咄咄逼人的英軍,在己方兵力,裝甲部隊處於絕對劣勢的情況下,隆美爾在到任後的兩個月裡,快速整合了部隊,並且提出了最重要的問題:


那就是保護裝甲設備的完整率,所有的參戰士兵必須學習裝甲的維護和保養,本身部隊所在的機械師,必須得到部隊的全面保護!

接下來,隆美爾迅速制定了進攻方案,是的,你沒有看錯,在手中僅有三個裝甲師的隆美爾,面對數倍於己的英軍,選擇了進攻,利用英軍在之前對意大利作戰節節勝利後的驕視之心,在方案制定後,隆美爾集結了北非軍團所有的裝甲部隊和參戰人員,孤注一擲,強攻了疏於防範的英軍,結果英軍大敗,隆美爾聯合意大利的軍隊,趁勢收復了之前被攻陷的領地。被德軍打得心驚膽戰的英軍在蒙哥馬利的帶領下,終日惶惶。而隆美爾在鞏固了自己的佔領地區以後,採用游擊戰的打法,四處尋找英軍的小股作戰部隊,對其實施殲滅打擊,並且對可以修復的英軍坦克全部遷回了大本營,這也是很多英國人想不明白的地方,缺少坦克的北非軍團為什麼可以一直進攻的原因,甚至在對戰的時候,可以碰到原本屬於英國的坦克在地方的陣營裡!

可以說,戰事進入後期,北非戰場對於希特勒來說,只能算是牽制同盟國兵力的地方,對於缺少補給和支援的北非軍團來說,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儘可能大的對同盟軍進行殺傷,失去了運輸路線的軸心國,只期待北非戰場的陷落時間可以晚一點,除此之外,無能為力!



但是隆美爾的出現,不僅挽救了北非軍團提前的覆滅,也打擊了所向披靡的英軍!加大了同盟國對於北非戰場的資源投入和兵力投入,拖延了這場戰事結束的時間!


詩涵果果


隆美爾是德國的名將,元帥,在二戰期間深得希特勒的信任,後來他被派往北非作戰,在臨去之時希特勒曾向他交代過,北非不是德國的主戰場,派隆美爾去只是為了拖住盟軍,同時也是為了給軸心國做出個樣子,所以不需要隆美爾打的太猛,德國也不可能給他太多的物資和軍隊,但是隆美爾到了北非以後,卻把希特勒的主張忘在了腦後,一路突飛猛進,逼得希特勒不得不把有限的軍用物資分出一部分來給他,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拖了歐洲戰場的後腿,後來隆美爾在和蒙格瑪麗的對陣當中,敗下陣來,退出了北非戰場,以至於希特勒的對龍梅爾也有一個客觀的評價,說隆美爾只是一個能爭慣戰的將軍,不是一個戰略家,其實希特勒對他的評價還是很客觀的,隆美爾在戰場上分不清主次,他雖然能打仗,但是卻分不清,應該朝什麼地方打,應該打到什麼程度,對戰場上的整體形勢沒有輪廓,缺乏一個戰略家應具備的素質。

隆美爾還有一個缺點,就是有些兒女情長,比如說他在盟軍諾曼底登陸時,作為德軍在諾曼底地區的主帥,竟然脫離了戰場,回到家裡給他愛人過生日,這明顯不是一個將帥的所為。

縱觀隆美爾的軍事生涯,他僅僅相當於戰術家,不是一個戰略家,如果你瞭解了他的軍事生涯,你就會發現隆美爾和德國的其他元帥相比,依然相差甚遠,他缺乏戰場上的經驗,如果不是當年給希特勒當警衛,也不會受到希特勒的重用,他也不會有出頭之日。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歡迎評論。


驕然


在德國的計劃里根本沒有非洲,只是因為那處豬隊友意大利太廢物,所以希特勒不得不派出非常少的兵力幫助意大利“收復”失地。意大利在1941年兩次坑了德國,而且都坑的非常厲害,一個是意大利以優勢的兵力想佔領北非,卻被英法非嫡系部隊差點趕出非洲;另一個是意大利入侵希臘,又把自己陷在了裡面。而在1941年,德國正準備發動“巴巴羅薩”計劃入侵蘇聯,動員550萬左右的軍隊向蘇聯邊境集結,所以沒有多餘的兵力分給非洲。

在非洲慘敗之後,意大利終於向德國求救,德國根本不想理意大利的破事,但是如果非洲失守,軸心國可能失去對地中海的控制(當然制海權一直在英國手裡),並威脅到德國在歐洲的主要石油提供地-羅馬尼亞,在這種情況下德國才派出了隆美爾支援意大利。隆美爾在北非的任務僅是幫助意大利,希特勒根本就不關心這一塊。但是沒想到隆美爾是一個能化腐朽為神奇的將領,他用遠遜於英法聯軍的坦克數量,採用靈活、集中運用的方式,大膽進攻、巧妙設伏,打的英法聯軍節節敗退。他比古德里安還大膽,進攻中坦克不斷的在減少,但他不等維修和補充(本來也沒有補充),一路領著剩餘的坦克不斷的追擊英法聯軍,一度英法聯軍的坦克數量與隆美爾的坦克數量之比為4比1,不是英法坦克太多,而是隆美爾剩下能用的坦克數量太少。在這種情況下,隆美爾幾乎佔領了整個北非,馬上都能拿下埃及的非洲部分,但是因為戰損太嚴重,他的兵力和武器都不如英法聯軍,所以進攻只能停滯。

隆美爾在非洲如此成功是在於他能合理的利用手頭的所有裝備,他的一個偉大發明就是將用於防空的88炮用於反坦克。這個口徑遠遠大於當時所有國家專門用於的反坦克炮,並且88炮的倍徑遠大於其它反坦克火炮,在面對二戰初期裝甲普通偏薄的坦克來說,幾乎可以做到反任何坦克。這個應用最後還影響到了德國坦克炮的研發

可惜,41年希特勒有更大的計劃,所以就算是隆美爾在非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德國還是不給他任何增援。除了因為入侵蘇聯的計劃抽不出軍隊以外,北非到底還是意大利的事情,德國已經把事情做到這個份上,已經仁至義盡,真要是把北非全搞定,可能意大利盟友會不高興的。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地中海的控制權一直不在軸心國手中,無論是意大利海軍和德國海軍,他們都不是英國的對手,德國潛艇戰還可以,但是要做到制海權,靠潛艇肯定是不行的。而且德國的潛艇部隊還有更重要的任務,他們要封鎖英國,分不出兵力到地中海。可憐的隆美爾在整個二戰非洲戰事期間只得到了一次像樣的補給,他最後敗於蒙哥馬利,真不是因為蒙哥馬利多麼利害,而是因為隆美爾最後沒彈藥也沒油了,最要命的是油。

隆美爾真的很悲情,假如德國稍微再給他一些補給,結果就會完全的不同了。


唐格林奇


也不太準確,隆美爾在挺進到阿拉曼之時已經擁有四個德國師,即第15裝甲師、第21裝甲師(第5輕快師升格而來)、第90輕型快速師和由一些空降兵單位組成的摩托化“非洲師”。但是經過數千公里的長途沙漠作戰,他的“非洲裝甲集團軍”已經損耗非常嚴重。



德國人雖空有四個師的番號,卻只有不到40000人和100多輛坦克了,輸掉阿拉曼戰役也屬正常,而隆美爾的不幸在於,希特勒從來沒有意識到北非戰場的重要性。法國戰役橫掃西歐的第7裝甲師師長隆美爾少將,1941年2月接手了德意軍隊在北非的指揮權,並被晉升為德國“非洲軍”中將軍長,以幫助被英國人揍得鼻青臉腫的意大利盟友。

其實在首批到達北非的德軍部隊中,就整整缺少了一個裝甲團的編制,因為該團坦克都隨著貨船沉到了地中海底。這就是希特勒不太願意給隆美爾增加兵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從意大利到北非的航線,大部分時間都在皇家海空軍的控制之下。

(隆美爾在北非)

希特勒對大海是有恐懼感的,他自己也親口承認過,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最終擱淺,多多少少也有一點這方面原因。馬耳他島上英國海空力量的存在,以及德國海軍水面作戰力量的羸弱,使得從德國本土到北非的任何增援行動都是一個危險的航程。而坦克、兵力、補給的匱乏,始終困擾著隆美爾的戰術發揮,在希特勒看來,德軍有限的後備力量,與其冒險過海增援北非,還不如通過鐵路給更重要的蘇德戰場輸血,換誰都會這麼想。

德國海軍在地中海戰區是幾乎沒有水面力量的,運輸船隊的護航任務主要由意大利海軍承擔,在蘇德戰場主動權易手之前,真正協助隆美爾高歌猛進的決定性力量,其實是德國空軍第10航空隊的存在。它們以意大利機場群為基地,完全壓制了馬耳他的皇家海空軍,使地中海航線有過一段時間的順暢,同時也掩護隆美爾的地面部隊快速推進。

(隆美爾在北非)

隨著蘇德戰場吃緊,第10航空隊主力1942年下半年調走,馬耳他的英國戰機和地中海艦隊可謂是死灰復燃,猛烈襲擊著所有過往的軸心國船隊,隆美爾的好日子就算到頭了。而缺乏空中掩護的德軍裝甲部隊,也在絕對優勢的皇家空軍打擊下損失慘重,因此隆美爾缺少的不僅僅是增援部隊和坦克,德國空軍的疲於奔命是第二個重要原因。

那麼,是不是希特勒就無力給隆美爾一些必要的援助呢?顯然不是,在隆美爾奉調回國休養之後的1943年5月,突尼斯戰役全部結束,德意軍隊殘部25萬人走進了戰俘營,其中僅阿尼姆大將指揮的德國第5裝甲集團軍(非洲裝甲集團軍改稱)就有七個師的番號,包括第10裝甲師和武裝黨衛軍部隊等等,被俘人員數量多達125000餘人。也就是說,在北非戰場的最後階段,希特勒仍然有能力緊急實施增援,問題是太晚了!



(阿尼姆一級上將)

歷史是不能重演的,可是如果在一年之前的阿拉曼戰役中,隆美爾能擁有七個德國師的部隊和足夠的坦克,笨拙的蒙哥馬利幾乎肯定會遭到失敗,德軍就可以衝到尼羅河完全佔領埃及,然後向北席捲中東產油區,向南直撲印度與日本人見面,甚至向高加索方向迂迴跟蘇德戰場的“南方集團軍群”會師。

那將是一個非常可怕的局面,也是美英參謀長聯合委員會最擔心出現的情況,然而這一切都沒有發生,因為隆美爾的非洲軍團已經極度虛弱和強弩之末了。

(蒙蒂來了)

歸根到底,最重要的第三點原因是希特勒的全球戰略格局仍然不夠,以及德國的戰略資源實在不足。在隆美爾前往北非戰場之前,希特勒本不打算在非洲開闢戰場,原計劃是將這些寶貴的兵力用於巴爾幹。可是如果不接濟墨索里尼這個“不爭氣的盟友”,那麼軸心集團就可能出現分裂或者墨索里尼跨臺的情況。怎麼說呢?就跟當初被動介入西班牙內戰一樣,派隆美爾征戰北非也是希特勒並不情願的選擇,一個身不由己的作戰行動。

希特勒最多想到的是,隆美爾軍團的存在可以穩定墨索里尼的政權,並且一旦取得非北非戰場的有限勝利,也可以沉重打擊和牽制英國的勢力,僅此而已。至於深入中近東和迂迴高加索的戰略目標,他連想都沒有想過。他甚至沒有預料到,隆美爾會以那麼有限的兵力,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德國陸軍總參謀部和意大利總參謀部最初給隆美爾的任務,僅僅是守住利比亞別讓意軍崩潰,他們甚至一度阻止非洲軍團無限向東進攻。

(蒙哥馬利在北非)

即便是突擊增調援兵的突尼斯戰役,希特勒的目標也不過是防止北非戰場全面崩潰,那樣盟軍下一步必然要登陸意大利本土,所以德國人仍然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臨時性行動。結果因為海路被嚴密封鎖,七個德軍精銳師最終無路可退全軍覆滅。如果阿尼姆的第5裝甲集團軍不作如此無謂的犧牲,乾脆投入到兵力緊缺的蘇德戰場,效果豈非更好?某種意義上,希特勒的戰略取捨能力,跟常凱申大隊長特別相像。

種種因素疊加在一起,當隆美爾在1942年哭著喊著要求增援的時候,希特勒送來的僅僅是一枚勳章和陸軍元帥的節杖,而這玩意是嚇唬不住蒙哥馬利的,戰爭的勝負畢竟靠的是實力。

(隆美爾在西線)


度度狼gg


德國二戰時期有三個傑出的軍事家,分別是曼施坦因、古德里安和隆美爾,這三個人在一個時期裡指揮德軍所向披糜,創造了很多戰術理論和精典戰役,他們的指揮才能讓世人的側目。

隆美爾作為其中佼佼者,他的的經典口號是:進攻、進攻、再進攻!誰先開火,並能進行最猛烈的集火射擊,誰就能取勝。只要有可能,就要採取欺騙措施。在所有進攻戰鬥中,都要利用心理因素,在敵人中間制.造恐慌等等,時至今日隆美爾的很多理論仍是非常的實用。

隆美爾有著"沙漠之狐、帝國之鷹"的稱號,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在二戰中任第七裝甲師師長,後來被任命為非州軍團軍團長,而他人生的高光點就在非洲之時,他以非凡的指揮藝術,扭轉了意軍失敗的非洲戰局。

1941年為了截斷英法等國戰略物資的命脈蘇伊士運河,作為軸心國之一的意大利開始出擊埃及,同時實現把地中海納入意大利版圖的戰略意圖,但英國在埃及也駐有重兵,兩兵相接,意大利有點太慫,在與英軍和法軍的戰爭中處於被動,大批的軍隊深陷於英法聯軍的包圍之中,其中有10個師被殲滅,其它軍隊有被全殲的可能。作為同盟國,德國本不想在非州戰場上分了精力和兵力,因為他們的重心在歐洲戰爭,在準備和蘇聯的決戰上。但意大利實在太不給力了,不但不能給希特勒分憂,卻處處需要德軍去救援,在這種情況下,隆美爾才臨危受命,只帶了三個師的兵力來到了北非,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隆美爾越打越順,越打越好,不但解了意大利軍隊的圍,還追著英法聯軍打,實現了戰局的扭轉。

那麼隆美爾有什麼神奇的力量,用三個師的兵力約10萬人和英法美大約11個師25萬人對決,而隆美爾加起來也只318輛坦克,實力非常懸殊。但隆美爾有他的獨特戰術,通過不斷進攻,進攻,再進攻,擾亂敵人,往往有時候正面只是佯攻,而真正的主力卻通過迂迴到其它薄弱之處,然而出其不意,給敵人以沉重打擊。

在北非戰役敵眾我寡的的情況下擊潰英國著名的第八集團軍,隆美爾就是用這種戰術,他也因此一戰成名。

當然,除了出其不易之外,他還非常狡猾,往往採取很多欺騙的措施,使對方上當,例如昔蘭尼加戰役中,隆美爾在正面進攻中為了虛張聲勢,製作了幾百輛木頭坦克,讓英軍以為正面是絕對主力,但其實隆美爾則將主力迂迴到了英軍的兩翼,這正是英軍的薄弱之處,自然一交火,英軍就被打懵了,失敗也就不難理解了。

正是這種靈活有效的戰術,使得隆美爾一次次取得勝利,也扭轉了北非戰局。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戰術大師,在後來卻陷入了暗殺希特勒的事件之中,最後被逼自殺,結束了他助紂為虐的一生,當然,他的戰術思想沒有因人而消失卻被後來人視為經典,不斷髮揮著軍事價值。


華豎


二戰期間湧現出一大批優秀的軍事將領,與其說戰爭成就了他們,不如說他們給戰爭賦予了更寬廣的維度和更多的可能性,因為他們的存在,戰爭變得顛蕩起伏,反轉很大,具有戲劇化的結果。

隆美爾作為北非戰場的將領,其實是希特勒不得已下的一個安排,不過他卻以有限的三個裝甲師的兵力,在戰場物資極度缺乏的場景之下,打出了讓希特勒驚掉下巴的戰役,希特勒甚至試圖組織非洲軍團無限東進——希特勒不懂,為啥劇本沒按他的演?

沒錯,隆美爾就是極具戰爭天賦的,他可以扭轉劣勢,化腐朽為神奇,還可以篡改劇本。德國陸軍參謀總部給希特勒的任務,僅僅是讓他守住利比亞別讓意大利崩潰,墨索里尼這個二貨,讓希特勒操碎了心,要不是為了這個豬隊友,希特勒也不至於這麼難。

在隆美爾介入北非戰場之前,希特勒本沒打算開闢北非戰場,而是要把這些資源用在更為重要的地方,可墨索里尼太不像樣了,如果不管他,那德國也好不著。

於是希特勒想啟用隆美爾來穩住局勢,順便刺激下英國,以達到牽制作用。說實話希特勒沒有全球戰略格局,在戰爭的全局觀上,他還是個而半吊子,夠不上專業的水準。希特勒沒想到兵力匱乏的隆美爾,能以一己之力玩那麼久,局面一度失控,希特勒有點緊張。

所以在隆美爾向希特勒求援的時候,希特勒僅僅送來陸軍元帥的仗節。

那麼,隆美爾為何能用僅有的三個裝甲師打得那麼猛?

這得益於他的頭腦,俗話說,“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隆美爾的口號是:進攻、進攻、再進攻,誰能進行猛烈的集火射擊,誰就能勝利,他不在乎使詐,“兵不厭詐”,他將兵法的腹黑學也玩得爐火純青。

有時他進行正面攻擊時,只是佯攻,側面穿插敵軍薄弱環節攻其不備,讓敵人狼狽逃竄。英國一直想不透,為何缺乏坦克的北非軍團能打那麼遠?首先隆美爾利用英軍傲慢驕縱的心理,和輕視敵人的心理對其進行遊擊戰術,到處尋找小股英軍各個殲滅,其次隆美爾將英國沒來得及弄走的,可以修復的坦克全帶回敵營了。

隆美爾擅長游擊戰,善於心理戰,他說:要擅長在敵人中製造恐慌。他從人性入手,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至今隆美爾的理論也是頗為實用的。

在進攻法國的戰鬥中,隆美爾縱橫穿插,在撕裂法軍防線的同時,採用迂迴戰術集中突進,法國的防線竟然一舉擊潰,於是他的軍隊被稱“魔鬼之師”。

隆美爾為人十分狡猾,在一場對英軍的戰役中,塔克不夠的他竟然做了幾百輛木頭坦克,英軍以為是主力,在那裡佈滿火力,隆美爾悄悄繞道去英軍側翼,打得他們懷疑人生。正是這種靈活的戰術讓隆美爾百戰不殆,扭轉了北非的戰局。

隆美爾用三個師的兵力約10萬人和英法美大約11個師25萬人對決,隆美爾擁有的坦克也不過318輛,這簡直是一個不可能的戰爭神話,難怪他被稱為:“沙漠之狐”、“帝國之鷹”。


靜說歷史


隆美爾在北非戰場初期之所以勢如破竹,都是西線盟軍太弱,襯托出了他的強大。到了戰爭後期,當盟軍加大支援力度時,面對持久戰時他也得跪。

1941年初,英國人把意大利軍隊趕出了昔蘭尼加,面對意大利的呼喚支援,隆美爾奉命進入北非。隆美爾在沒等到兵力充足時就發動了突然襲擊,儘管丘吉爾已經料到他的意圖,並且還建議英軍統帥韋維爾積極應對。然而韋維爾卻不以為然,他認為德軍在夏季之前不會發動大規模進攻,而且還想著讓隆美爾進入沙漠腹地後再進行反擊。

這明顯是高估裡英軍及其附屬軍隊的實力。在阿蓋拉的排兵佈陣上,雖然英軍在前沿位置佈署有3個裝甲單位的第二裝甲師,而隆美爾此時只有2個,並且英軍在坦克的數量上擁有優勢。然而這些坦克有很多是繳獲的意大利M13式坦克。英軍的坦克已經匱乏,儘管繳獲的坦克已經磨損嚴重,但是不得不用此來濫竽充數。

而且根據韋維爾的指示,這支部隊只要完成遲滯德軍即可,無需拼得魚死網破。因此,英軍在面對隆美爾在1941年3月31日的進攻時,選擇放棄了阿蓋拉以東的瓶頸陣地,打開了北非沙漠的大門,讓其在沙漠裡擁有廣闊的縱深可以活動,隆美爾也就能在沙漠裡自由選擇進攻路線和攻擊目標。此後戰略的主動權就落到了隆美爾的手裡,英軍只能在廣袤的沙漠裡和他玩貓抓老鼠的遊戲。若不是盟軍的物資充沛,北非戰場的走向很可能因此改變。

(韋維爾)

此後的幾個星期裡,英軍從昔蘭尼加一路退到了埃及西部邊境的託卜魯克,並以此為根據地抵抗德軍的進攻。在潰逃中,英軍上下信心一路崩潰,對德軍的實力擁有恐懼心理。隆美爾利用耶穌受難日這天英軍的防守鬆懈,在4月11日展開了對託卜魯克試探性的進攻。而到了復活節才發起總攻。最終德意聯軍將英軍從託卜魯克狹窄袋形地區驅趕了出來,在喪失了有利地形後,英軍堅守託卜魯克和重奪此地區的意圖就非常渺茫。

就在這時,隆美爾接到了德軍最高統帥部讓其停止擴大戰果的命令。希特勒表示,他即將要發動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戰略物資已經無法同時供給兩個戰場,若繼續進攻會影響到德軍在東線的供給。然而希特勒在面對隆美爾意想不到的戰果,也是見獵心喜,縱容隆美爾在北非的進攻行動。

面對隆美爾的自作主張,哈爾德派遣他的副手保盧斯去北非勸阻。保盧斯到了北非後,雖然對隆美爾再次傳達統帥部的命令,並且對其告誡了一番,但是面對唾手可得的託卜魯克,還是批准隆美爾再次發動新一輪的進攻。

德軍坦克後來在託布魯克的進攻中遇到了英軍埋設的雷區,英軍依靠部署在雷區後方的炮火,20輛英軍坦克的拼死抵抗,以及其澳洲部隊的頑強抵抗,和意大利軍隊的無所作為,致使德軍只能暫停進攻。鑑於當前形勢嚴峻,保盧斯在返回德國前,禁止隆美爾再作任何進攻企圖。此時託卜魯克的西南角已經落入隆美爾的手裡,但是隆美爾的實力還不足徹底攻克託卜魯克,只能採取圍城戰。

為了趕走隆美爾和救援被困的守軍。英軍發動了代號為簡短作戰和戰斧作戰的行動,然而卻都失敗了。隆美爾面對的是與英軍在坦克數量上1比4的劣勢,而且德軍擁有的真正意義上的戰防炮幾乎2/3都是老式的37毫米口徑,是二戰前5年就已經研發,明顯已經落伍了。它們對於英軍的坦克毫無辦法,甚至是德軍新式的50毫米口徑戰防炮,也只有在較近的射程才可以穿透馬提達坦克的厚裝甲。隆美爾採用的辦法是將八八(88毫米)炮埋伏在防禦工事內,這種高射炮原本是用於防空之用,在有效利用時成為了戰防的利器。

但是隆美爾在託卜魯克的取勝也有一定的僥倖因素。英軍在簡短作戰中失利後,所剩的坦克寥寥無幾。儘管盟軍的船隊增援的坦克能夠重編2個裝甲旅,然而由於英軍前期的戰鬥損失慘重,新增援的坦克只能裝備其中的2個團。為此丘吉爾曾主張再送100輛坦克到前線,但是英海軍部不願再冒險直接經過地中海前往北非運輸物資,結果船隊繞著好望角航行,直到7月中旬才到蘇伊士,此時戰役已經結束。

而且在使用這批坦克時,英軍沒有采取集中所有一切能夠動用的坦克力量去粉碎德軍在前進地區內的裝甲部隊,而是將其分散使用,並沒有將其形成有效的火力配合。在戰斧作戰時,英軍打算將第四印度師負責進攻哈勒法亞—塞盧姆—卡普措一線的要塞地區,由裝備著馬提達坦克的第四裝甲旅加以協助。而第7裝甲師的其餘部隊則掩護在沙漠中盟軍的側面,隨後該師的2個裝甲旅向託卜魯克擴張前進,最後該師才與託卜魯克的盟軍守軍會和,一同向西推進。

這個進攻計劃本來就有問題。剛開始就已經把裝甲部隊的一半用來協助步兵,而錯過了德軍在增援託卜魯克未到來之前擊毀其裝甲兵團的機會。因此在德軍裝甲兵團還存活下,接下來的計劃想成功實行難度就增大了。英軍的計劃是必須等待其炮兵有了足夠的光源能夠準確射擊充當火力協助時,坦克才獲准進攻。而等到天亮之後,英軍的馬提達坦克在哈勒法亞要塞就已經被隆美爾的八八炮轟成了碎片,喪失了奇襲的效果。

而德軍沒有八八炮的卡普措要塞,英軍儘管將其攻佔,但是當期正想要迂迴德軍的側翼時,卻遭遇了隆美爾在哈菲德山脊埋伏的坦克伏擊,英軍在進攻受挫後只能撤退。英軍此役坦克損失在總數的一半以上,而隆美爾幾乎毫髮無損,而德軍增援託卜魯克的另一坦克團已經趕到,勝利的天平向其傾斜。

隆美爾隨後乘勝追擊,將其第五輕裝師傾巢而出,包圍英軍在沙漠中的左翼,而其第15裝甲師則對卡普措發起反擊,儘管這一反擊被英軍所擊退,但是德軍在正面和側面同時進攻擾亂了英軍準備發起攻擊的計劃。隆美爾將其機動部隊移動到沙漠側面上,目的是切斷英軍的退路。英軍在慌忙之中下令撤退,英軍沒來得及帶走的坦克只能丟棄,3天的戰斧作戰英軍損失了91輛坦克,而德軍只損失了12輛。

在接連的失利之後,英軍捲土重來,加大了對北非戰場的投入。而隆美爾能獲得的增援非常有限,他唯一能夠用來擴充其兵力的辦法是把一些額外的炮兵和步兵單位,勉強拼湊編成了一個非摩托化步兵師,也就是後來的非洲師,後來改名為第90輕裝師。意大利原本的3個師的兵力,也只增加了3個較小的步兵師,但由於其裝備太陳舊和缺乏摩托化運輸工具,效果有限。

而隆美爾能抵消兵力弱勢的,就只有到了秋天後,將其2/3的戰防炮都換成了新型的50毫米長筒炮,那比他原油的37毫米口徑的戰防炮在貫穿能力增加了70%,而且比英國的兩磅炮也佔有25%的優勢。所以隆美爾在防禦上就不像夏季時那樣依賴少數的八八炮。

(英軍的兩磅炮)

而且德軍對其五0(50毫米)戰防炮有了新的用法,隆美爾把這種射程較短,但是相當輕便的小炮推進到距其坦克很遠的前方,隱藏在有隱蔽的位置上。英軍的坦克兵以為在遠離火力掩護下,德軍的戰防炮不敢佈置得這麼靠前而中了埋伏。而在慌亂之中,在極其隱蔽的環境裡,他們看不清到底是被坦克還是戰防炮所傷,誤以為是被對方的坦克伏擊,造成英軍坦克對自己坦克不如對手的錯覺,進而喪失信心,影響戰場形勢的誤判和決策。

儘管英軍在北非戰場上的統帥換了一茬又一茬,但是其還是犯了相同的毛病,就是英軍坦克數量雖多,但是分配卻分散,到處都是,但是到處都薄弱。這是一開始英軍將德軍放進阿蓋拉地區後的惡果,原本英軍是想著來個甕中捉鱉,沒想到卻弄巧成拙,忽略了德軍在沙漠地形的機動性,到處圍堵,卻到處有紕漏。正如隆美爾所說,:“如果你有2輛坦克,而我只有1輛,但你卻把它分開好讓我有各個擊破它們的機會,那麼2與1又有什麼差異呢?"從這可以看出,英軍的戰術素養和戰略素養和德軍差了一大截,只能靠堆積兵力的人海戰術才笑到了最後。


梓蕤


被譽為沙漠之狐的德軍名將隆美爾在北非地區憑藉其出色的軍事才華,多次以少勝多擊敗英軍,在北非的黃沙中展現出了一次又一次精彩的戰爭藝術行動。自1941年以來,英軍在北非地區的兵力從來就沒有低於過10萬,英軍經常是利用十幾萬人和幾百輛坦克來對抗隆美爾只有幾萬人的非洲軍,然而隆美爾的非洲軍最多的時候也只有三個裝甲師,儘管如此,德國人仍然經常把英國人打得落花流水。

不可否認的是,德軍派去非洲的部隊都是精英部隊,第21裝甲師的前身就是德軍第五輕裝甲師,屬於德軍師級部隊中的第一流水平,同樣的還有第15裝甲師。唯一的一個輕裝甲師第九輕裝甲師,也經過了專門的沙漠戰訓練。而英國在整個二戰中,陸軍部隊就沒有打過什麼硬仗,英軍的炮兵部隊也許擁有一定的訓練水平,但英國的裝甲部隊仍然保守老舊戰術古板。當然最重要的原因在於隆美爾確實是一個機動戰大師,他對於機動作戰和進攻力學都極為了解,總是將兵力集中在英軍最薄弱的地方大膽攻擊,尤其是他英勇無畏的行動總是令英國人驚慌失措。無論是在第一次攻克希蘭尼加的戰役中以薄弱兵力全軍出擊、還是戰斧行動中沿著英軍裝甲部隊的軸線進行反攻、亦或者在賈扎拉戰役中大膽的全軍繞過賈扎拉防線,他的行動都是英國人始料未及的,這也就是德國人總能取得勝利的原因。

然而,北非從來都不是一個重要的主戰場,非洲就算丟給西方盟軍,對德國的主要戰線沒有太大的影響。即使是北非戰役的後續行動登陸意大利,也沒有危及到德國的根基,唯有在西歐登陸才是真正的危及德國根本。希特勒的想法是在這裡吸引盟軍的注意,拖延盟軍在意大利或者西歐的登陸,在非洲決勝並不是德國的戰略。反而是隆美爾的勝利刺激了德軍總參謀部給他們派去更多的兵員,試圖衝向蘇伊士運河。但是從根本上說,德軍的這一點兵力是不可能壓過整個大英帝國的。更重要的是,在非洲維持軍力,實在是要耗費太多資源。德國向非洲運送物資需要跨過地中海,這個過程遭遇英國海空軍攔截因此不是一個簡單的任務。

而且隨著隆美爾在北非的推進,跨越數千公里的運送油料和各種物資是非常困難的。僅僅是負責非洲軍團後勤的各種載具,在東線戰場上就足夠供應上百萬規模的軍隊。沙漠作戰車輛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一個非洲軍團的汽車就是上萬,而蘇德戰場,擁有500輛機動車輛的師就已經算得上是德軍中的機動部隊了,可見非洲沙漠對部隊機動性的高需求和對後勤的高消耗。隆美爾拿更多的部隊推得更遠,在整體上更是加重了德軍的負擔。

希特勒只需要隆美爾牽制盟軍而非耗費鉅額補給推進,而隆美爾執意要衝出去的後果後來也就很明顯了,那就是即耗費資源,又使得進攻力量消耗殆盡被打了回來。而德軍後期增兵非洲,更是一種愚蠢的行動,因為在制海權制空權被奪取的情況下,加入非洲的德國軍隊基本就是進入一塊沒有後撤之路的死地。


科羅廖夫


北非戰場並不是德國的目標,德軍出兵北非,更多的原因是為了支持意大利,免得意大利在北非垮臺了,進而威脅到歐洲。

北非這塊地原本就有意大利和英法,歐洲那一塊打的挺熱鬧,北非這一塊殖民地也得抓緊時間爭奪,意大利在這邊就開始打了,結果他還沒打過英國。意大利不僅沒打過,還被英國打的一敗塗地。這會兒德國實在就是屬於看不下去了,不能放任意大利在那邊打輸了,就得幫他一把。

德國出兵北非實在1941年初,這會兒的德國西邊要防備英國,東邊要準備進攻蘇聯,他要擴軍,他要準備入侵。這會兒德軍兵力是比較有限的,能夠提供給北非地區的部隊非常少。也就是這樣,派出沒多少部隊,組成非洲軍,正好隆美爾軍銜能夠匹配的上,就直接開過去了。

德國的重心不在北非,北非對於德國來說,僅僅是牽制英法用的,他的重心在於蘇聯。他需要的是蘇聯的資源,全力拿下蘇聯才是當務之急,對於非洲,你隆美爾愛打成啥樣就打成啥樣,打贏了你是英雄,打輸了我也不怪你,正好你在那廣闊天地大有作為,隨便玩吧,但是兵力,就那些了,後續再給你派一些意思意思。

說到底,北非壓根就不在希特勒計劃之內,他的計劃是蘇聯,是歐洲,而不是那些沙漠。而且,這個北非吧,其實是意大利的事情,德國屬於去幫意大利收拾爛攤子去了,而不是將那塊地據為己有。這會兒又要準備打蘇聯了,希特勒能給隆美爾的軍隊,也就那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