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是中國的民族英雄,為何日本也尊稱其為民族英雄?

夢醒時分-月兒moon


因為鄭成功是個混血兒,他的母親是日本人。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早年他去過日本,結果在這裡認識了一名日本女子,叫做田川氏,後來兩個人生了一個孩子,這個孩子就是鄭成功,所以說他有一半日本人的血統。

鄭成功是在日本出生的,其於公元1624年出生在日本肥前國平戶島上的川內浦千里濱。他在那裡一直生活了六年,直到他父親鄭芝龍被明朝招安以後,他才被接回到福建。所以,鄭成功和日本淵源頗深。

日本作為東亞文化圈的一員,非常重視血脈關係,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將他認定為大和民族的英雄。與此同時,鄭成功維護漢人統治、堅決抗清復明也很符合日本人忠君愛國的武士精神。

當然除了這兩點,也不排除有著政治上的考慮。

首先當年鄭成功起兵對抗清政府對日本的幫助非常大,因為這個國家一直有統治中國的野心,這點在日後也得到證實,而鄭成功和清朝的對抗可以極大削弱清朝的實力,這對日本來說是有很大的利益。

其次,鄭成功順利收復臺灣之後,也不投降滿清政府,這樣一來就會阻止統一,由於此地的位置特殊,朝廷當時無力派兵大肆圍剿,所以就形成了長期對持的局面。而這也符合日本先攻佔臺灣,再進攻大陸的戰略目標,而且因為鄭成功特殊的身世,他們甚至認為執掌臺灣的就是他們日本人。



最後,當年鄭成功的父親在海上打擊海盜,這也得到了當時日本幕府的欣賞,所以多次撥出大量軍費,即使後來他率軍迴歸內地後,日本也會經常資助鄭氏,這種資助一直持續到鄭成功時期,所以說鄭氏家族和日本有著很深的淵源。

在日本的很多的書籍中,這位民族英雄的形象也被廣泛,甚至還給取了一個日本名字叫“和藤內”。後來還將他收復臺灣的事情拍成了戲文,沒想到上映後非常受歡迎,而且觀看人數達到三十多萬。

總而言之,日本人崇拜鄭成功並非是像某國人那樣,攀枝附會往自己臉上貼金,而是基於鄭成功本身的身份以及他的各種歷史功績所表現出來得一種尊敬和推崇。說他是日本人心中英雄,並不為過!

當然,“民族”二字,不要隨便加!


白話歷史君


鄭成功父親鄭芝龍是海盜出身,一共有過5個妻子,第二個妻子田川氏是日本人,她的父親是日本平戶武士田川七左衛門。田川氏之前一直生活在日本平戶,1645年從日本來到福建,後被清軍俘獲,自殺。

田川氏於1623年 嫁給了當時在平戶發展的鄭芝龍,不久懷孕,1624年7月14日在平戶的千里濱海灘的一塊大石頭旁生下長子,取乳名福松,就是鄭成功。1626年生次子,過繼給孃家田川家,名田川次郎左衛門。

鄭成功一生抗清,跟田川氏被清所害有很大關係


史蹟局


中國人自古就重血緣,講究祖宗崇拜,這個傳統可不止五千年。但可以確信的是,自黃帝時代始,中國人血緣以父系為準,即父親是哪國人,其子孫自然就是哪國人。即使是現在,我們在填一些表格時,籍貫一欄,一般都以父系為準。

漢朝時,公主和親,漢朝公主與匈奴王生下的兒女,自然便是匈奴人,無爭議;張騫通西域時,被匈奴人俘獲,與匈奴人生下兒子,其兒子後隨張騫回漢,儘管其兒子當時連漢話都不會說,也不會因為他母親是匈奴人、生在異國就不認同他漢人身份。

李白父親在商旅途中於中亞碎葉城與妻生下李白,後迴歸四川,在當時的中國,沒人懷疑李白中國人身份,況且當時的碎葉城屬大唐西域都護府管轄,是大唐疆土,是理所當然的中國人。

我國現行的《國籍法》也充分尊重中國古代傳統,中國國籍的獲得仍以血緣為主,並有所擴大,即只要父母有一方具有中國國籍,本人願意,就有可能自然成為中國人,無論他出生世界何地。

鄭成功母親是日本人,並出生在日本,但他父親是中國人,後迴歸中國,自然便是中國人;在反抗侵略和民族壓迫中,為中華民族作出了傑出貢獻,是理所當然的民族脊樑、民族英雄,無可爭議。

一些人基於西方思維,以英雄出生地與母系血統為籍口,質疑英雄身份,不僅反傳統,也反現行的國籍法,讓英雄蒙羞、讓英雄搵淚,不一定是出於無知,多屬有意為之,真讓人無語。

就象金庸小說裡的喬峰,本來就是中華好男兒,一些人為了私利,逼迫英雄遠走他鄉,使親者痛仇者快,動情讀者無不唏噓。

奉勸這些人,要做就做真正的中國人,遵循中華傳統道德,摒棄洋奴觀念,少做一些譁眾取寵的事。



雲卷飛山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原因有很多,開始是文化目的,後來是政治目的。

鄭成功有一半日本血統。

鄭成功父親鄭芝龍是明末著名的大海盜,大商人,同日本地方大名的關係很好,一直從事對日貿易。

同很多明朝大人物一樣,鄭芝龍也是三妻四妾,他有5名妻子。

其中第二個妻子,叫做田川氏,是日本人,一說是有著華裔血統和日本血統的華僑後代。

鄭芝龍同日本平戶藩藩主松浦關係很好,松浦送給他很大的寓所,並且在明朝天啟三年(1623年)介紹一個女孩田川氏給他為妻。

1年後,田川氏就在肥前國平戶島上的川內浦千里濱生下了鄭成功。

一說田川氏是個勤勞的日本婦女,即便是貴族人士不需要工作,她也經常親手勞動。

當時她正在平戶千里濱撿拾海貝、海菜時,忽然感到腹痛難忍,便急忙走到一塊岩石上,就因此產下了她的長子鄭成功。

現在這塊岩石被叫做“兒誕石”,至今仍立於平戶海邊。

鄭成功一直跟隨母親生活,直到6歲才回到中國的福建,所以鄭成功也能說一些日語。

隨後大家都知道了,鄭成功保持大明流亡政府,孤懸海外同強大的清朝對抗。

要知道,當時臺灣的漢人只有20多萬,而清朝人口接近1億,雙方相差極大。

這種情況下,鄭成功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不投降敵人,忠心輔佐大明。

日本人認為,這是標準的武士道,以忠心為第一,寧可自己千刀萬剮也要保住主公。

同時,鄭成功曾經打敗荷蘭紅毛鬼,威震東亞。

所以,江戶時代武士道非常盛行,也非常鄙視洋人,日本人對鄭成功也特別崇拜。

這主要是文化上的原因。

當時日本還是弱勢文化,國內文化貧瘠,武士以看中國的小說,比如《三國演義》《水滸傳》等為最大樂趣。

日本人本能的對中國文化和英雄,有一種嚮往的心情。

所以,江戶時代鄭成功的名氣很大。

江湖時代著名的歌舞伎作家近松門左衛門,曾經寫了一部戲叫做《國性爺合戰》。

這部戲劇,將鄭成功的崇拜推倒最高峰。

據歷史記載,這出戏在全日本各大劇院連演三年,場場爆滿。

自然,《國性爺合戰》是戲劇,不是真實歷史。裡面的很多情節是編造的小說,但很符合日本人的口味。

於是,江戶時代,鄭成功成為日本的英雄。

而當時清朝自然不可能去歌頌鄭成功,反而被日本人奪了過去。

不過,到了清末以後,這又變成了政治問題。

日本軍國主義巧妙地打鄭成功這張牌,宣揚鄭成功的反清復明,宣揚鄭成功的日本血統。

似乎,日本攻打清朝是在做鄭成功同樣的事情,是在反清復明。

其實,反清倒是真的,復明也就無從談起了。


薩沙


鄭成功出生在日本,母親是日本人,但七歲時候就已經回國。其母親也有華人之說,但歷史無從考證。他一直受到的是中華傳統教育,還到過南京國子監讀書。長大成人後,也在南明朝廷為官。起兵之時,旗號也是“背父救國”,很顯然救的國也是大明王朝,不是日本。而且一生都以明之忠臣自居,從歷史記載看,終其一生,都沒有提過日本。很顯然,從骨子裡看,他都是一箇中國人,而且他本人也這麼認為,並且為了中國嘔心瀝血。



從1646年起兵開始,他一直在率軍抵抗清朝。清朝確實是中國正統王朝,但是在清軍入關之時,對漢族來說,滿洲人是異族,是蠻荒之人,而且實行剃髮易服。所以,鄭成功反對的是外族入侵,更是民族壓迫。至1661年,他出兵臺灣,併成功將荷蘭侵略者趕走。在與荷蘭總督書信中曾提到,“臺灣,中國之土地也”,說明他認為自己就是中國人,否則不會這樣寫。在臺灣期間,曾經警告菲律賓的西班牙殖民者,不要殘害華人,否則會出兵保護華人。難道一個外國人,會如此保護華人利益嗎?



終其一生來看,鄭成功不僅是名副其實的中國人,還是一箇中國人的脊樑,是中華的民族英雄。


天涯海角任平生


1如果追蹤溯源,日本的大和民族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分支,所以,現在仍有許多日本人來中國尋宗認祖。但是,很久之前因大海相隔,日本國與其他的附屬國不一樣,被視為海外的宗主國,就是現在聯合國的成員國,一個主權國家。現在的中華民族的概念,僅指中國現在疆域內的新定義的56個民族。雖然日本大和民族也緣析於中華民族,但在國家意義上,已視為異族了,但日本人如果認祖歸宗,也認為即是大和民族,又是中華民族,那是他們的自由。

2日本人國籍與民族的認同以人的出生地為標準,特別是1945年日本戰敗後,連日本九個女兵跟一個蘇聯男兵在菲律賓生的孩子都視為日本人,出生日本移國籍於另一個國家當總統的人仍當日本人。以此而論,鄭成功出生日本,他的生母是正宗的日本人,日本人把鄭成功當作日本和大和民族的一分子,也不覺得奇怪了。

3中國認定國籍和民族與日本標準不一樣。主要是以父系為主。特別是古代宗法觀念的影響。鄭成功父親是中國人,是華夏族嫡主系的漢人,也就是現在中華民族正宗的一分子,不論他的妻子國籍在哪裡,他的孩子出生在何地,只要回到父親的祖國定居,一切隨父親,不隨母親。

4鄭成功6歲從出生地日本回到中國,後來日籍生母也隨夫回到中國。他接受了中國傳統文化光宗耀祖、忠君報國等儒家思想教育,不僅在科舉上爭得功名光宗耀祖,還為南明隆武帝、永曆帝率軍衝鋒陷陣忠君立功,更有收復臺灣為中華民族從外國異族那裡奪回主權,他精忠報國主體是中國的中華民族而不是日本的大和民族。所以鄭成功被譽為中國的中華民族英雄是主要的,日本人認為是大和民族英雄是次要的。


林柏忠


這倒是讓我想起高曉松在之前說過的話:他在節目裡宣稱“鄭成功是如假包換的大倭寇”。

高曉松的觀點與這個問題真是遙相呼應。雖然我不認可民族英雄這種概念,但是更不認可這種“血統論”的論調。

鄭成功的生母田川氏確實是日本人,這不是什麼秘密。

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是17世紀從日本到東南亞海域的武裝走私商人集團領袖。1623年,鄭芝龍到日本結識了田川氏;1624年,田川氏生下鄭成功。

崇禎元年(1628)九月,鄭芝龍接受了明朝的招撫而降明,隨後鄭成功也跟著父親來到中國居住。以上就是鄭成功與日本的淵源。

鄭成功是日本人,還是中國人,關鍵在於他的自我認同是什麼?

有些人比較矛盾的地方是,一面宣稱漢族是最“純”的民族,如同吊癌一般謳歌y染色體DNA,無視母系遺傳的問題;一面又因為鄭成功的生母明確為日本女性,而搞出“國人為何稱其為民族英雄”這種問題。

歸根到底,還是種族主義式的血統論出了問題,這就是中文語境下的“一滴血”原則。

最後,民族英雄這個提法是有自身問題的,不過這不是本文的重點。

總而言之,對鄭成功身份的質疑,體現出某種僵化思維。


HuiNanHistory


關於日本人對鄭成功的評價,我尚未仔細查閱他們的全面、權威的觀點,自己還需在這方面“充電”補課。

以自己粗略所聞,在日本,較常見的定位是:稱鄭成功為“日本出生的亞洲英雄”。這個描述,與“日本民族英雄”畢竟還是有區別的。不過,“日本出生的亞洲英雄”這個定位也已經是很高的讚譽了,反映出日本人對他是很崇敬的。

近年來,日本長崎縣平戶市(鄭成功出生地)興建了鄭成功紀念館,為紀念、宣傳鄭成功作了不少努力,進一步可見日本人對他的重視。



日本人之所以敬重鄭成功,事出有因。因為,鄭成功的一生與日本有著密切的聯繫:

(一)鄭成功1624年出生於日本平戶。

(二)其母親是日本人 田川松。

(三)鄭成功生命最初的六年是在日本平戶度過的,七歲時才隨父鄭芝龍回到祖國。

(四)1646年,清軍大舉進攻福建安平,鄭成功母親遭到清軍羞辱,奇恥大辱之下,自縊身亡,23歲的鄭成功聞訊,悲憤之至,毅然脫下儒服,披上戰袍,從此以後,完全以武裝抗清為生。此前鄭成功早已開始抗清,不過,母親之死,使得他“國仇又添家恨”,從此,抗清更加義無反顧。

(五)由於鄭成功抗清的穩固據點僅限於以廈門、金門為中心的閩南沿海一帶,地狹人口少,本地財力來源極其有限,為了支撐龐大的抗清大軍,鄭成功的軍費大多數是依靠他的巨大的貿易網絡收入來維持的,對日貿易就是重要一環,可以說,包括對日貿易在內的貿易收入,是鄭成功軍隊賴以生存並保持強大戰鬥力的主要經濟源泉。

談到這裡,順便引用一下傅衣凌、楊國楨、陳支平《明史》的敘述。據該書說,鄭成功海外貿易範圍驚人,北到日本,南至荷屬巴達維亞(今印尼雅加達),西至暹羅(泰國),極其活躍,每年從中獲利達到兩百三十萬兩以上(本人按:當是指白銀兩)。書中沒有詳細列舉這筆海貿易總收入的細目,不過,考慮到日本是鄭氏家族的長期重要經濟對象,對日貿易收入在總收入中的比例應該是很可觀的。

綜上所述,鄭成功有一半的日本血緣,日本是他的出生地,是其幼年成長搖籃,其日本母親殉難是鄭成功抗清到底的“催化劑”之一,對日貿易更是他抗清大業的重要財源之一。這些千絲萬縷的聯繫,使得日本人很自然地對鄭成功有著親切感。

日本人出於血緣因素而尊敬鄭成功,這一態度乃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不過,我不認為鄭成功是“日本民族英雄”。按當時中國人以父系為主的家庭觀,按鄭成功本人的認同感,鄭成功是一位具有一部分日本血統的華夏人、明朝忠臣,而不是日本人。以鄭成功畢生的事業追求來看,他的抗清是為了他心中的“大明”,而絲毫不是為了日本。所以,談不上是什麼“日本民族英雄”。


曉帆輕舟


鄭成功父親是漢人,母親田川氏的確是一個日本人,所以鄭成功身上流著日本人的血液。然而,那種依照血統來定論一個人的言論其實是一種狹隘的民族主義,比如高曉松,他認為鄭成功是一個如假包換的大倭寇。

中國古代混血的人非常多,比如唐朝的皇帝,大名鼎鼎的李世明就是漢族人與鮮卑族的後裔,身上流著鮮卑族的血液,難道李淵、李世民開創的大唐就是胡人朝廷?

過去,教科書將岳飛等人當做民族英雄,後來標準有所變化,有人指出民族英雄這個概念不宜廣泛使用,這個概念要分為兩部分來看,一種是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比如林則徐、孫中山;另一種則是具體的某一個民族的英雄,所以岳飛不能算作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而只能算作漢族的民族英雄,但是如果突出這個身份,就會弱化中華民族的包容性和民族的大一統,畢竟岳飛抗擊的金朝後來大多也融入到了中華民族當中。

所以,評價歷史人物,要根據其所言所行,尤其是行動來判定。鄭成功堅持抗擊入關的清軍,是漢族的民族英雄,鄭成功率軍收復了被荷蘭人侵佔的寶島臺灣,也是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

我是文史工作坊,謝謝您的關注,歡迎一起探討文史知識。


文史工作坊


民族英雄這個概念,實際上並不是很清晰,起碼日本官方沒有這麼確定過鄭成功是日本的民族英雄,但中日混血鄭成功在日本江戶時代,確實被日本人所推崇,並且衍生了一系列的“鄭成功文學”作品。

1661年,在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前一年,日本出現了第一部以鄭成功為題材的文學作品《明清鬥記》,這部作品可視為日本“鄭成功文學”的開端,此後又陸續出現了《國仙野手柄日記》,以及後來風靡整個日本的近松門左衛門的《國姓爺合戰》。

《國姓爺合戰》上演的三年裡,創造了連續17個月上演都的長盛記錄,當時大阪人口約30萬,其中百分之八十的人觀看國此劇。之後,近松有創作了《國姓爺後日合戰》、《唐船嘶今國性爺》,並與《國姓爺合戰》,一起被譽為“國姓爺三部曲”,掀起了日本“國姓爺文學”創作熱潮,成為了近一個世紀裡,日本文學家最大的IP。

發端於江湖時代的“鄭成功文學”其實與歷史事實完全背離,結局大多以鄭成功攻陷南京城為結局。這種背離體現了江湖時期社會盛行的日本國家主義意識,聯繫到1894年日本發動中日甲午戰爭以及後來的侵華戰爭,可以清楚看出這一時期日本人的國家主義意識已經開始膨脹,此後的三百年時間裡,日本不斷對外擴張,從琉球到庫頁島、北方四島和沙俄的爭端就可見一斑。

同時,日本的鄭成功文學,到了明治、大正及昭和前期(1868-1945)這一段高速發展期,政治色彩濃厚,反應了日本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鄭成功被認為是具有“大和魂”的日本英雄式人物,特別是1894年出版的《國姓爺討清記》中更是很無恥地指出國姓爺具有“日本人的氣象”,是“日本種子發出的芽”。

鄭成功之所以成為日本文藝創作,崇拜的人物,主要還是在於其特殊的身份,以及他抗清精神中所傳達出來的那種國家主義特點。、

鄭成功有日本血緣,少年時代在日本長大,這一點出身,使得鄭成功算是半個日本人,雖然鄭成功不認為自己是日本人,但日本人顯然不會這麼認為,從血緣上看,這麼說確實沒有什麼問題,日本人崇拜他,卻也說得過去。

但大部分的文學作品,其實都會一定程度上反應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社會的政治情況,以及時人的精神訴求。江戶時代的日本,由於西方殖民者的到來,開始了閉關鎖國的時代,使得日本的國家意識越來越強。鄭成功抗清,其實就是一種國家意識的延伸,以及超脫了簡單的改朝換代,這對於日本凝聚國家民族意識,是有十分積極的意義的,而之所以選擇半個日本人的鄭成功,是因為在對外抗爭上面,日本確實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人物,何況是鄭成功這種具有“國際化”身份,連接大陸、臺灣、日本、荷蘭以及整個東南亞的人物。

當然在圍繞鄭成功創作的文學作品中,一直在不斷地試圖將鄭成功身上的不屈不撓的儒家忠君為國思想,扭曲成日本武士道,大和魂的精神。這種創作意圖,除了滿足日本人的精神需求以外,也充滿了政治目的,試圖將日本的對外擴張侵略闡述為一種國家民族情懷,以此來凝聚國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