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後危機就是轉機的開始

新型冠狀病毒成了2020年飛出來的一隻黑天鵝。

這隻黑天鵝的出現,讓多少企業,多少人亂了陣腳。

但是,一切偶然的背後都是必然。

哪裡越有危險,哪裡就越有機會。

舉一個例子。

2003年的非典,由於大家都不敢出門,劉強東把中關村的實體店鋪搬到了線上,馬雲看到了C端購物的需求,順勢創立了淘寶。

2020年的今天,因為這次病毒大家又閉門不出,實體店空蕩蕩,但大街上依然有快遞員、外賣員在奔波。

像盒馬鮮生,叮咚買菜,每日優鮮這樣的平臺,你每天稍微晚一點都搶不到青菜。

所以,每一次大波折,都會倒下一批人,也站起來一批人。

這是歷史的鐵律。

那麼,這隻黑天鵝會對中國經濟產生怎麼樣的影響?

還是以非典做一個對比。

2003年的非典,中國GDP水平12萬億人民幣,但是17年後的今天,中國GDP總量水平已經100萬億。

也就是說,中國現在整體的抗風險能力,已經是當年的近10倍!

正是基於此,我堅信的是:

無論這次的病毒怎麼折騰,都不可能對中國經濟產生動盪性的衝擊,只能是帶來局部的催促。

中國經濟本來就處於大調整之中,而這一次事件,將使調整的步伐加速。

以下是10個加速的變化。


“線上購物”對”線下購物“的加速替代。

儘管大家早就形成了線上購物的習慣,但是經歷這次疫情之後,這個習慣還會被深度發掘。

比如買菜,之前我們還是習慣去菜場,但是這次之後,很多人將習慣於在網上買菜了。

如果僅從購物方面來講,未來的購物一定絕大部分都是在線上完成的,即便是線上場景產生的交易,也會在線上進行。

就好比你去商超買東西,手機當場就可以下單,然後很快送到你家裡。

疫情之後危機就是轉機的開始

  • 體驗式場景”對“傳統實體店”的加速替代。
  • 既然購物都是在線上完成的,那麼實體店的存在價值在哪裡?

    未來的實體店不再是以“銷售產品”為中心,而是以“提供體驗”為中心。

    人們去實體店不是為了買東西,而是為了購買各種“體驗”。

    如果實體店依然把自己當成買賣的場所,那麼將失去存在的價值。

    消費者的需求,已經從對產品的滿意度升級成了精神層面的滿足感。

    商家需要營造出一種無與倫比的消費場景,需要構建能夠把消費者帶入到某種幻想場景的故事!

    實體店只要能夠做到這點,一定大有可為!

  • 線上獲客“方式對”傳統獲客“方式的加速替代。
  • 經歷這次疫情,很多企業才發現“線上獲客”能力的重要性。

    無論是什麼類型的企業,都必須擁有一種從線上獲客的能力,傳統的獲客方式無非是電話、廣告、分銷等等。

    但是這些模式的主動權越來越小,而且成本將越來越高。

    線上獲客的本質,是靠內容獲客,深度一點來講是靠價值獲客。

    未來各種線上平臺會越來越開放,圖文、短視頻、音頻等各種形式都有,你必須創造出有價值的內容去吸引你的客戶。

  • 線上教育“對”傳統教育“的加速代替。
  • 經歷這次疫情,很多人已經習慣了在家裡學習,傳統的學習、培訓機構必須加速轉型。

    就像互聯網改變了產品的流通路徑一樣,互聯網同樣也改變了知識傳播的路徑。

    以前知識傳播只能在教室才能發生的,每個老師只能面對幾十個最多上百個人授課。

    而現在一個老師可以在線上跟上萬人乃至幾十萬人授課,而且這些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包括落後山區,只要有網絡就行。

    這就是線上教育的核心優勢,它使優勢的教育資源平民化,而這一點恰恰是解決中國教育的核心問題。

    疫情之後危機就是轉機的開始

  • “線上辦公“對”傳統辦公“的加速代替。
  • 如果疫情持續時間長,就會有大量人群習慣於在家裡辦公。

    而且未來是個體崛起的時代,大量個體都脫離了公司獨立發展,比如網紅、自由職業、自媒體等,他們都不需要傳統的辦公室。

    可以預測,2020年的寫字樓租賃行情可能會差。

    與此同時,各種線上辦公軟件會加速盛行,尤其是能夠實現個體協同的辦公軟件,將被加速普及。

    除此之外,個體使用的辦公傢俱也會流行,未來我們工作不再受地理空間限制。

    社會越發達,人的獨立性就越強,未來有能力的人都會變成獨立的經濟體,而且人與人的協作性也會加強。

    線上協同工作,是未來工作的主流。

    疫情之後危機就是轉機的開始

  • 免費”對“收費”的加速取代。
  • 這次疫情,徐崢的《囧媽》突然放棄了院線,改為線上免費收看,開了中國電影業的先河,可以說是徹底顛覆了傳統電影行業的盈利模式。

    這是一種必然,因為線上免費是大勢所趨。

    隨著社會的發展,未來一定有越來越多的東西開始免費,越來越多東西的利潤開始無限接近於0,那麼商家靠什麼盈利呢?

    靠收費的後移。

    今後商品的利潤環節越來越後移,甚至是隱藏的。

    比如《囧媽》雖然免費,但是收看的人更多了,於是廣告可以收費更多了,此外電影的衍生品可以賺錢。

  • “新型醫療“對”傳統醫療“的加速代替。
  • 這次疫情,讓我們看到了科學醫療體系的重要性。

    至少在初期,從武漢傳來的消息都是關於醫療資源緊缺的。

    醫療問題的核心,在於醫療資源的更加更合理的分配,在於關鍵時刻醫療資源的調度能力,在於醫療資源的協同性和共享性。

    我相信,經歷這一次疫情,中國的醫療體系的改革會被加速推動,比如國家第一時間就宣佈為本次病毒的確診患者免費提供治療。

    那麼在接下來的醫療改革中,互聯網如何參與?民間資源如何參與?不同區域之間如何打通?需要我們在事後做一個詳細探討。

  • 智慧城市對傳統城市的加速代替。
  •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這一次疫情,武漢這個人口達到千萬級別的城市,而且是九省通衢,在春運期間被封城,確實是人類有史以來的罕見事件。

    如果武漢的每一個市民的情況都被掌握,每一個人都可以被精確追蹤,每一個流出人口都可以被定位,那麼我們這次處理起來會更加井然有序,這就是智慧城市的價值。

    智慧城市包括:

    交通管理、物流供應鏈、應急災備、信息溯源等等,都會全面數據化,甚至具備了人工智能的災備預測等等。

    這體現整個社會的管理水平,相信經歷這一次疫情,中國在智慧城市上又會前進一步。

    疫情之後危機就是轉機的開始

  • 現代化治理”對“傳統治理”的加速代替。
  • 城市是社會的一分子,有了智慧城市,就會有更加科學的治理手段,比如經歷這次疫情,我們的治理方式,也會被倒著改革。

    比如信息披露的節奏。當然其中原因是複雜的,那麼我們未來會採取什麼方式更好地實施?

    現代化治理,一定是以事實為依據,一切以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為第一考量。

    相信這次疫情之後,各方面都會吸取經驗教訓,做好總結,並且落實下去。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也是一個不屈不撓的民族。

    每經歷一次困難,就會堅強一次,成長一次,我們不僅沒有被打趴,反而會變的更加強大。

    這種敢抗爭、不怕輸、不服氣的性格,就是我們的民族精神。

    這是一個越挫越勇的民族,它的韌性不可想象。

    對企業來說,要知道世界上所有偉大的公司,都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

    而我們現在經歷了兩次病毒的洗禮,我相信必然會有一部分企業邁上新的臺階。

    決定一個人最終高度的,往往並非起點,而是拐點。

    機遇都在拐點。

    2020年是鼠年,鼠在12生肖裡排第一位,這也就是意味著是新的起點。

    相信經歷這一次疫情,中國一定能站在新的歷史起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