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秦國能一統天下?

tstdhyjvkbkb


這個問題我有靠譜答案!

第一、秦國在孝公的時候開始變法,在同一時期,甚至更早的時候,魏國,韓國,楚國,就已經開始變法,並且在變法的成功下變強,魏國在戰國初期的時候幾乎把秦國打的爬不起來,魏武卒的力量幾乎是指哪打哪。但是為什麼後來這三個國家又衰落了呢?是因為他們的變法沒有延續性,也就是不能堅持下去,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變法內容侵犯了舊貴族的利益,導致變法受到了舊貴族的抵制,使得變法的內容不能很好的實施下去。但是秦國就不一樣,秦國的孝公的兒子惠文王,雖然和商鞅有仇,但是在報仇以後,依然堅定的推進商鞅的新法。使得商鞅的新法得到了很好的實施。

第二、君主的雄才大略。看秦國的世系圖:孝公開始——秦惠文王——秦武王(很能打,但是自己作死,在位時間較短)——秦昭襄王(長平之戰就是這哥麼在位的時候打的)——秦孝文王(當了幾十年的太子。在位時間很短)——秦莊襄王(趙姬的老公,荒淫兩年後去世)——秦始皇。以上的世系圖譜中可以看出,除了昭襄王早期和趙國打的一場闕與之戰,秦國是戰敗國,其他的戰爭中秦國幾乎是全勝。反觀六國,趙國長平之戰一蹶不振,韓國和燕國在七雄的實力中實在有點提不出來。齊國被燕國打的差點滅國。魏國的地盤被秦國打的越來越小。楚國的懷王客死他鄉。政權都經歷了比較大的動盪。這是秦國能統一六國的政治基礎。

第三、地理上的優勢。這一點是不得不說的,秦國地處漢中平原,函谷關在外,歷史上六國組成的聯盟攻函谷關,沒有一次成功過,但是秦國卻能依靠漢中平原自給自足。即使在六國的封鎖之下,也能安然的從事農業生產。一點都不耽誤。惠文王中後期,在司馬錯的力主之下,秦國攻下巴蜀,使得巴蜀成為秦國的糧倉,奠定了秦國統一六國的經濟基礎!


蛋哥侃歷史


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從秦國和東方六國兩個方面來考慮,下面是我個人的一些看法。

先說秦國,戰國早期,秦國並未被東方六國所看重,偏居西垂,一個魏國就把秦國打的抬不起頭,河西之地被魏國全數佔領,東方六國看不起秦國,是為“卑秦”,並且覺得秦國融不進中原文明。但自獻公和孝公父子開始,便立志奪回河西,尤其是孝公,啟用商鞅進行變法,取得了巨大成功,孝公不僅是成功的君主,也是成功的父親,其子惠文王贏駟繼承父志,堅持商鞅之法,秦國繼續發展壯大。惠文王在位,秦國開始東出,商鞅收復河西之地,惠文王經過反覆,打服了魏國,站穩了腳跟,開始稱王,並獲得東方六國的認同,同時,滅掉巴蜀,給自己建立了一個巨大的糧倉,這對後世起到了巨大作用。

經武王到昭襄王,期間六十來年,秦國發動了多次大規模進攻戰爭,如長平之戰,先後打服了魏國,韓國,楚國,趙國,並且在范雎遠交近攻的政策下,拉攏齊國,燕國,初步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局面,這中間,白起,趙奢,廉頗等等名將輩出。昭襄王末期,尤其是經過長平之戰後,秦國元氣受傷,東方六國更是再也無力阻擋秦國,在經過孝文王、莊襄王和嬴政前期的二十多年休整後,秦國恢復實力,嬴政於前230年開始了統一戰爭,並於前221年結束七國紛爭,統一天下。整個過程中,出現了商鞅,張儀,樗裡疾,范雎,白起,呂不韋,王翦父子,蒙摯父子等等歷史上著名的將相。

從秦國的發展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一方面秦國國君的強國和統一夢想一脈相承,國內沒有發生大的內亂,君主賢明,名將名相層出不窮,整個秦國團結一致。

再來看東方六國,最開始魏國強大,魏武侯之後,與趙,韓齟齬,在與秦國的爭奪中不斷弱小;韓國申不害變法後,也曾一時雄起,但內亂不斷,轉瞬即逝;楚國楚威王以後就沒有國家目標,楚懷王被耍的團團轉;齊國與楚國相似,齊威王之後,與燕國紛爭,差點滅國;燕國內亂,也差點滅國;唯有趙國,自武靈王胡服騎射,很快發展起來,但接班人沒選好,導致沙丘宮變,雖一度成為東方六國的最強者,但經長平之戰,一蹶不振。在秦滅六國的過程中,只有與楚國發生了大規模的戰爭,就是王翦帶兵六十萬攻楚項燕,而齊國不戰而降,其他國家一觸即潰。

東方六國自詡文明高尚,但國君不思進取,宮內內訌不斷,奸佞小人不斷擁有大權,以至於國力不斷下降,最終被強秦滅國。

因此,綜合來看,秦的統一有自身因素,自商鞅變法,秦國六世七君,君臣和諧,有著一致的戰略目標,國家不斷髮展,而東方六國,國內政權不穩,相互之間征伐不斷,在彼此的消耗中被秦國滅掉了。這其實也給了後世很多警醒,始皇帝沒有選好接班人就是秦滅亡的重要因素。開明的君主,賢良的將相,明確的國家戰略,平穩的政權過渡等等,都是一個國家繁榮富強的必要因素。



勤勞的貝貝兔


秦統一天下是大勢所趨。

首先說一下,秦滅六國,不是一時一世的結果。借用賈誼的一句話,是“奮六世之餘烈”。下面把這個問題簡要說一下。

第一,秦國前幾任國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各國中,秦國最初是排不上號的。諸侯會盟的時候,秦連參會的資格都沒有。因為秦不是“列強”,是“列弱”,而且秦的歷史短,文化野蠻,所以各國根本看不起秦。所幸,秦沒有自暴自棄,對外擴張領土(主要是向西),對內堅持改革。在當時,秦的改革最為徹底,這也為後來秦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第二,秦國的軍事實力超強。軍事實力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兵器製造業。通過對秦兵馬俑的研究,考古人員發現秦的兵器早已經進入的標準化生產。不同年代,不同人,不同地區製造的兵器居然一模一樣,誤差在0.1毫米左右。而且秦的青銅劍能打造到一米以上。這些工藝現在看起來都不可思議,難以解釋。在當時無疑屬於黑科技。二是軍隊戰鬥力超強,秦國軍功授爵,賞罰分明。軍功是底層人上升的唯一通道,秦人不把戰爭當瘟疫,反而就盼著打仗。因而,朝廷不缺兵員,將士果敢用命。所以,在統一戰爭中,秦能發動百萬之眾,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是舉國之戰。

第三,秦的經濟實力強。兩大水利工程提供了充足的糧草。據計算,鄭國渠可滿足60萬人的糧食需求,都江堰則可滿足100萬人的糧食需求。所以,不管是打速戰還是持久戰,秦都可以,這就佔據了主動。

第四,秦的地理位置好。在各國中,秦在最西邊,免除了後顧之憂。還有函谷關,崤關為天塹。易守難攻。所以秦可以全力向東。

第五,戰略得當。在統一戰爭中,秦用得最多的就是遠交近攻。一方面,被攻打的國家始終處於被包圍的態勢;另一方面,這個戰略使得“朋友”永遠多於“敵人”。從戰略上看,一群敵人就變成了排隊送死。

第六,“國際形勢”有利於秦。秦要東進,第一個障礙便是晉。晉作為老牌強國,絕對是一塊硬骨頭。但是晉自己一分為三,主動給秦讓了路。


刀筆小吏張押司


秦始皇能夠統一六國,是幾代秦王和臣子們共同努力的結果,縱觀秦國曆史,幾代秦王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統一六國。只有胸懷大志是遠遠不夠的,那麼他們是如何把目標變為現實的呢?



首先是會用人。任人唯賢,國家強大,人才重要,用好人才更重要,張儀、李斯、衛鞅、白起、範睢等等,他們對秦國統一天下的貢獻都是巨大的。

秦始皇在車裂嫪毐,剷除呂不韋,流放太后,真正的獨攬大權後任用尉繚和李斯等人,積極推行統一戰略;以絕對的信任姿態任用名將王翦、內史騰、李信、王賁等人攻伐六國,尤其是滅楚之戰的時候,秦王政派王翦帶60萬大軍出征,大破楚軍於蘄,迫使楚將項燕自殺,這是何等的信任和魄力?

二是秦國的戰略確實用的很好,他們選擇了去安撫一個國家在攻打一個國家的策略,確實是相當成功的,這個策略很好的利用了人性,因為大家都知道,現在這個社會誰還願意真正的幫你呢,就相對於我們個人而言都是這樣子,整個國家之間的外交就更是勾心鬥角了,當時秦王承諾的時候那是相當的慷慨陳詞,但是一旦實行起來那就真的是六親不認。雖然承諾了不打你,但是真正在打起來了,你有什麼辦法呢?

三是有一套完善的強軍富國的制度,也就是商鞅變法。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的變法最為徹底。商鞅變法鼓勵人口增殖、重農抑商、廢除世卿世祿制度、獎勵軍功、編制戶口、實行連坐之法。衛鞅徹底廢除舊的世卿世祿制、建立新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推行郡縣制以加強中央集權,重視農產,出現了“家給人足”的繁榮景象。


全國百姓以私下鬥毆為恥,以為國家立下戰功為榮,國家戰鬥力不斷增強,屢敗魏軍。富國強兵的秦國,成為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國家,傲視於西方。
經過幾代人的不斷努力,秦王嬴政僅用十年即掃平六國,統一天下。


折角歷史k


夏商周,華夏文明已在神州大地蓬勃發展,天下一統,四海之內皆兄弟的理念,巳經匯成不可遏制的浪潮。秦始皇幸運地站在時代浪潮的濤頭,完成了華夏的中央集權郡縣制的大統一。

秦國兵強馬壯、人材濟濟,但秦始皇能乘時而興、應運而生,雄材大略,歷史無疑地選擇了秦始皇統一中國。


夏雨風


一是商鞅變法後,歷代君主均堅持秦法;二是六代君主均抱一統天下之志向,矢志一心;三是遠交近攻,採取了一系列正確的戰略;四是秦孝公以來,歷代秦王才智尚可,沒有昏庸之主;五是其他六國大多衰弱,即便偶有強國,也死於孤立。

秦法是秦朝立國的根本。商鞅變法以後,秦國充分調動起全國力量,實現了富國強兵。並在商鞅法制的基礎上,歷代君主不斷豐富秦法,逐漸衍生出了一系列符合國情,符合大爭之世的兵制,農制,商制等,耕戰連坐一系列法制,確保秦國國力的強盛。

而自孝公以來,無論是秦襄文王,秦武王還是之後的昭襄王,孝文王等,無論才智,都始終堅持一統天下為秦國策,一切軍事行動都緊緊圍繞這一目標的師兄,確保了戰略上的統一性。

而在實現這一戰略過程中,秦基本上都採取了正確的行動。攻佔漢中巴蜀,增加了秦國戰略縱深與基本國力,一躍使得秦成為疆域遼闊的大國;持續不斷打擊韓趙魏三國,獲得東進渠道,長平之戰更是為東出掃清障礙;加入五國攻齊,消滅了東方大國的有生力量;國內發展商事,重視農桑,興修水利,引進人才。加上地理優勢,有優勢則出關攻擊,無優勢則閉關發展,遠交近攻,秦的這一行為,持續六代,最終形成秦的壓倒性優勢。

當然,這個過程中,與君主關係很大。但秦,在秦孝公之後,在位時間長的襄文王,昭襄王等君主,都是有為君主;而一些才智平庸的君主,如武王,孝文王等,在位時間又極短,保證了秦上層機構的正確性。再加上即便偶逢內亂,都處理應對得當,未造成大的損失。

而東方六國,意識到秦國危險之後,既無法一心抗秦;而國力衰弱,也沒有挽狂瀾於的有為君主。還相互爭鬥,導致齊,趙等強國都相繼衰弱,無力抵擋秦國。

看完的朋友都是真愛,歡迎關注我,多交流。謝謝


姑且說


為什麼秦始皇可以一掃六國,統一天下?

從毛主席的詩詞“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中我們就看得出來,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千古一帝,不然也得不到偉大領袖毛主席的讚許。

當然,這只是後人對於秦始皇的美譽。那麼作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到底是憑藉什麼成為千古一帝,一掃六合統一天下呢?

第一點:秦始皇心憂天下,為的是國家,是整個中華民族。

熟悉歷史的朋友們,應該都很清楚齊楚燕韓趙魏秦是春秋五霸之後的戰國七雄。在戰國七雄初步形成時,秦國是裡面整體實力最弱的。當時齊國和楚國的實力是最為強大的,尤其在軍事實力上比秦國強上好幾倍。

可是為什麼當年如此強大的楚國、齊國沒有成功,反而讓後來的秦國,偏偏完成了這個驚天偉業。在秦始皇嬴政手上建立了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國家呢?

因為當時六國的君主想的都是自己,想的全是自己的榮華富貴!而秦國,秦國的君主想的全是整個中華民族,天下百姓!

尤其是到了秦始皇嬴政這一代時,秦始皇天天想的是如何一統天下,造福天下百姓。秦始皇為的不是秦氏一族,為了也不是秦國,而是整個中華民族。

秦始皇一掃六合是為了統一天下,修築萬里長城是為了讓我們華夏民族能夠生生不息。

正如秦始皇所言:秦國可以滅,但是中華民族不可以滅!

第二個原因:秦國通過商鞅變法,到秦始皇時期已經形成體系。

如果說,秦國能夠一掃六合統一天下,是秦始皇的文韜武略,道不如說是秦國幾代人的努力。

由於秦國是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弱的,從秦襄王時期開始,秦國就進行改革。到了秦惠王時期,秦國的改革浪潮達到了空前規模。於是,在這種背景下,進行了赫赫有名的商鞅變法。

通過商鞅變法的實施,秦國迅速從一個實力弱小的國家成為一個可以跟其它六國任何一個國家抗衡的泱泱大國。

尤其是到了秦始皇時期,秦國的軍事實力最為強大,達到了可以跟六國一較高下的能力。在秦始皇英明神武的領導下,不到幾年時間秦國就一掃六合,統一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國家。

第三個原因:六國不和,給了秦國一掃天下的機會。

我們都知道在戰國時期,有一位非常厲害有名的謀士鬼谷子。他的兩個徒弟,蘇秦和張儀更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在秦國軍事實力還不足以橫掃天下時,蘇秦曾多次遊走六國,號召大家聯合起來對抗秦國。

在蘇秦的遊說下,六國先後兩次組成了聯盟一同對抗秦國。可是,最後都被蘇秦的同門師兄弟張儀給化解了。兩次六國同盟,均以失敗告終。

正是因為六國同盟的失敗,給了秦國逐一擊敗各國的機會,讓秦始皇能夠率領大秦鐵騎遠征六國時,不用擔心他國來犯!

以上就是小編,對於秦始皇為何能夠統一六國所做的幾點解讀!

各位愛好歷史的朋友們,大家要是有不同的觀點和看法,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哦~



論道天下歷史


大秦帝國統一的國內形勢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統一條件最複雜、最艱難、最困難的,天時、地利、人和都是極不利於統一的,因為你要統一的是一個個成立了幾百年的國家。

秦朝的建立,是在秦國幾百年君、臣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在秦孝公等歷代明君、商君、無數將軍、大秦勇士和秦國人民的幾百年努力下,他們拋頭顱灑熱血,終於實現了大一統帝國,結束了戰國並雄的局面,結束了人們愛各自小國的思想,在全國人民心中首次建立了大一統思想。自始,全國人民開始有了大一統思想,這個大一統思想在中華民族及人民的心裡生根發芽,茁壯成長,形成了一種統一祖國的思想,全國人民並以此為正義正確的思想,並紮根在每一箇中國人心中,平日不起眼,當祖國危難時,全國人民緊密團結在一起,為祖國奮鬥,為祖國犧牲,在祖國大一統的方面,是從千古一帝秦始皇開始的,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大一統思想,依法治國思想,統一的文字的思想,書同文,車同軌使人們在生活習慣中認識到中華大地上的人都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國大且強,才不易被欺,國家才有了戰略縱深,不至於滅國滅種。並結合儒家思想不斷完善,勤勞致富,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早日實現。

不努力幾百年能統一嗎?而不是有些人說的什麼歷史必然。

秦朝統一後,雖只有十幾年時間,但成就是輝煌的,秦朝時間短的原因是複雜的,在秦朝的時候,沒有現代先進的生產力,沒有現代諸多的詞彙,比如那時還沒有為國奉獻這個詞,所以要把國家統一這麼大,並守好是特別不容易的。因為當時生產力相對低下,所以建設國家更是不易。所以秦始皇經常親自巡視邊疆,車馬勞頓,日理萬機,最終秦始皇積勞成疾,享年只有50歲。我們乘坐現在交通工具出差或旅遊都覺辛苦,更何況乘坐硬輪子的馬車走在崎嶇不平、坑坑窪窪的野路上,秦始皇完全可以選擇呆在咸陽宮中,之所以要在國境線上巡視,就是為了國家統一,不再分裂,人民再遭分裂戰爭之苦。所以他勤勉治國,為國家統一大有作為。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建立了中央集權郡縣制大一統帝國,創建了一個嶄新國家體制。

春秋戰國時期,周室的分封制國家體制諸多弊端暴露出來,諸國相互征伐,周室軟弱無力管理,給各地人民帶來災難,利於分裂而不利於國家統一和政令暢通。

中央集權的郡縣制是一種制度創新,首先中央集權的郡縣制,消除了諸侯國生存的可能,國家體制上消除了大中華分裂的可能,更不會從國家體制上造成全國各地人民產生狹隘的愛地方小國意識,在國家意識上,讓全國人民認識到只有一個國家意識,這個國就是大中華,愛國就愛大一統帝國,沒有其他,在全國人民心中建立起大中華不能分裂。如果分封制,還繼續分封齊、楚、燕、韓、趙、魏諸國,不就又回到戰國,不就又回到群雄逐鹿了嗎,各地人民的國家意識又要分裂了嗎。所以,中央集權的郡縣利於祖國統一,兩千多年來,至今,都是祖國統一的好體制,省相當於郡,縣和秦時的縣一樣。

國家意識一旦形成,誰想搞破壞,分裂祖國,都沒有那麼容易。誰想消滅這個國也沒有那麼容易。無論對於中國還是對於世界,都是一樣的。大秦帝國一統天下,不容易,了不起,結束了戰國幾百年征伐,統一了祖國,統一了各地人民的國家意識,建立了大一統意識。

現在的歐洲成立的歐盟沒有幾年,歐盟雖不是國家,但英國脫歐鬧的世界人都知道。兩千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在歷代明君和賢臣、大秦銳士、將領及老秦人的拋頭顱灑熱血下,經過幾百年努力,終於實現了歷史上大一統。值得我們為先人們致敬,並懷念他們為祖國和中華民族做出的貢獻。


大秦老秦人


最主要的原因我覺得秦國有一個穩定的政治生態,回頭看看秦國的歷史,從春秋到戰國,不論國王的水平高低,秦國沒有發生兄弟相殘或父子相殘的事件,反觀中原大地,此類事件此起彼伏地在多國發生,動盪的國內局勢,即使再有作為的國王也不會把國家治理好。再就是一代接一代有作為的國王,從秦襄公、秦穆公、秦孝公,到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皇一個個響噹噹、叫得響。最後就是特殊的地理位置,廣闊的發現空間,遠離中原群雄紛爭的是非之地。這些都是秦國能在戰國七雄中脫穎而出的原因。


切磋琢磨5


秦國一統天下,始於秦孝公時代開始的商鞅變法,商鞅變法之後的秦國,無論政治,經濟,社會制度,都遠遠領先於山東六國,秦國一躍成為了一個戰爭機器。

其二 ,變法之後的秦國,在秦孝公之後,難得的是,歷任國君都能堅守依法治國,而且山東能人才俊都紛紛來到秦國謀取機會,秦國吸引了一大批的能文能武的賢才。

其三,最難能可貴的是,從秦孝公開始,直到秦始皇一統天下,秦國曆代統治者都是君明臣賢,勵志滅掉六國,一統九州,並且目標堅定,全國上下堅持不懈的努力,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秦國相比著山東六國,在民心民氣上遠遠甩開六國一大截。

其四,此時的山東六國沒有任何一個國家進行過深徹的變化,各種政治經濟制度都遠遠落後與秦國,而且山東六國各有各的算計,面對生死存亡之際,還不能團結一心,被滅也就無可避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