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举人、进士、状元、贡生、茂才有哪些区别?有哪些联系?

东流的沙颖河


科举制度发源于隋,确立于唐,成熟于宋,巅峰于明清,童生、秀才、举人、进士、状元、贡生、茂才等都是科举考试中常见术语,他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下面以清朝为例,说明上述概念的内涵。

清朝科举制度分四个等次,四级考试,由低到高分别是:

1,童生试,童生考秀才。清朝规定,读书人想要参加科举考试求取功名,必须在州、府、县等官方学校学习,在校学生不管年龄大小,一律被称为“童生”,童生需在学校就读并参加童生试,通过童生试入学者被称为生员,也称秀才。


有些府、州、县的生员(秀才)特别优异者,可以直接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把有人才贡献给皇帝,跟贡士的“贡”表达的同一个意思,上贡、进贡的意思。

清代贡生,别称“明经”,也就是说贡生就等于明经,都是一个意思。

2,乡试,秀才考举人。秀才享受减免赋税劳役优惠,但秀才不是功名,不能直接做官,想做官必须参加各省统一组织的乡试,通过者被称为举人。举人可以做官,但需要等待吏部出现职务空缺才有可能递补为官,而且都是品级很低甚至终身沉沦在基层。因为乡试都是安排在秋后,所以也被称为“秋闱”。


3,会试,举人考进士。举人既可以做官,也可以继续学习考取进士。会试由礼部组织,就在京城统一进行,各地举人齐集京师,同台竞技,最后几家欢喜几家愁。名落孙山者打道回府,来年再战,通过会试者,即为进士。因为会试在每年春天举行,因此被称为春闱。

4,殿试,进士选三甲。被录取的进士还需要皇帝或者授权的知贡举,对会试录取的进士进行测试排名,一甲取三名,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三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


明清时期,会试合格者统称贡士,参加殿试后赐出身,方称进士,但人们长期以来习惯将每会试合格者直接称为进士。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由低向高进行考取,从最初的秀才(又叫茂才,最初指才之秀者,因忌伟汉刘秀而改名茂才),举人,进士,榜眼,探花到状元为最高。

古代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创于隋朝,釆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古代读书人首先要考取童生资格以后才能中考秀才,考取了秀才才有功名在身,可免除徭役,继续学习。

举人是秀才参加省州考试合格后所取得的资格,古时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参加乡试的考生必须是秀才,考中了举人才有资格当官,举人的第一名叫解元。

贡士是会试及格后获得的考试资格,考试的前提必须是举人,贡士的第一名叫会元。

进士只要通过尚书省举行的省试,考取者称进士,进士一般由皇帝主持殿试,最终决定名次。

榜眼,探花,状元是进士中的前三名。在进士榜中又分三甲,一甲取三名,又称三鼎甲。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古代科举制度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每一次的进步,都是自己努力的付出。于是便有了金榜题名时,秉烛洞房夜。





悟兮吾兮


秀才 举人 进士 状元是古代科举制度通过不同层级的考试,选拔出来的考生对应的功名称谓。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经唐宋的不断完善至明清时期,形成了严密完备的公开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明清时科举考试分为县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等层次考试考取获得功名。天下的读书人不分年龄大小,在未取得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

院试:是参加过县试,府试后的童生取得生员资格的考试,考中者称为秀才。

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为举人,有做官的资格。

会试:每三年一次会集各省举人在京城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进士(或贡士)。

殿试:是皇帝在宫廷亲自对会试中考中的贡士所进行的考试。按成绩分为“三甲”。

那么贡生,茂才又是怎么回事呢?茂才是秀才的别称,使用时间很短。贡生是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科举时代,挑选的府,州,县秀才(贡生)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

东汉时为了避讳汉武帝刘秀的名讳,将秀才改为茂才,老百姓还是称其为秀才。

秀才中的优异者经过选拔后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按现在说法,秀才是大学生,那么贡生就是大学保研生。


高楼望月影音


我是文开石,我有靠谱的答案。

这几个称谓根本不是一类!

秀才、举人、进士是考试过后的身份,相当于资格。

读书人参加院试,考上的叫生员也称秀才。

秀才参加乡试,考上的叫举人。

举人参加会试,考上的叫贡士。

贡士参加殿试,考上的叫进士。

状元说的是名次。

准确说是贡士参加殿试考试第一名叫状元。

贡生是一种特批资格。

考过乡试的秀才中,挑成绩或资格优异者送入京师国子监读书,这个身份的就叫贡生,清代也叫“明经”。

茂才是一种称谓。

西汉察举常科叫秀才,到东汉时因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茂才。

察举就是优秀的人才特别推荐。

这时候的秀才是一种称谓,就是单纯优秀人才的意思,和科举时候的秀才不是一个意思。

明清的时候,也把科举出来的秀才习惯叫茂才。


文开石


是递进的关系。排名情况从大到小为:状元、榜眼、探花、进士、贡士、举人、秀才、童生。

茂才即秀才。因避 汉 光武帝名讳,改秀为茂。明 清 时入府州县学的生员叫秀才,也沿称茂才

贡生简单的说就是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


1、状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唐代举人赴京应礼部考试都须投状,因此称进士科及第的第一名为状元,也叫状头。

2、榜眼:科举殿试一甲第二名称榜眼。北宋初期,殿试录取的一甲第二、三名都称榜眼,意思是指榜中双眼。明、清两代专指第二名,第三名称探花。榜眼授翰林院编修。

3、探花:科举殿试一甲第三名称探花。唐代进士曲江杏园初宴,称“探花宴”,以同榜俊秀少年进士二三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探采名花,探花之名始于此,宋代又称探花郎。

4、进士:意即贡举的人员。唐代科目中以进士科最被重视,明、清两代,始以进士为考中者的名称,凡是举人(乡试考中者)经过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由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为进士。

5、贡士:古代向朝廷荐举人才的制度。自唐以后,经乡贡考试合格的叫贡士。清代,会试考中的为贡士。

6、举人:原指被推荐之人,为历代对各地乡贡入京应试者的通称。明、清两代,为乡试考中者的专称,作为一种出身资格,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简称“发”,习惯上俗称为“老爷”。

7、秀才:别称“茂才”。本系优秀人才的通称。汉代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南北朝时,最重此科。唐代初期,设秀才科,后来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泛称。明太祖曾采取荐举的方法,举秀才数十人,反以知府为官。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府、州、县的学员。


潇扬MedIa


秀才别称茂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称"秀才"为"茂才"。唐宋时凡应举者皆称秀才,明清时指经本省各级考试入府、州、县学者,通名“生员",俗称"秀才”。

举人,汉代无考试(科学)选材,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人才,因以"举人"称所推荐之人。唐宋时有进士科,凡应科目经有司贡举者,称”举人"。明清时,则称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中试的读书人为"举人",中了举人叫“发解",当时习惯雅称举人为"孝廉"。

进士,在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殿试考试分一甲、二甲、三甲等,一甲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每三年进行一次,每次全国六千多举人参加,取三百名进士。

明清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即乡试、会试、殿试。乡试(即省试)在各省省城举行,本省生员(经本省各级考试入府、州、县学者,俗称"秀才")、监生(在国子监读书的生员)、荫生(依靠父亲、祖父官位得到入国子监读书资格或者皇帝看上的人才)、贡生(选优秀的府、州、县生员升入国子监读书),经科考、岁科、录遗合格者均可参加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亚元"。全国举人到京城举行会试,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贡士才能去皇宫参加殿试"。

贡生:挑选优秀的府、州、县生员升入首都国子监(国家最高学府)读书,称为贡生。

童试:在唐宋称州县试,在明清称郡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的考试。县试一般由知县主持,本县童生(凡是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资格之前,均称为童生)要有同考者5人互结,且有本县廪生作保,才能参加考试。考试合格者才能参加府试。府试由知府主持,考试内容与县试相同,府试合格者才能参加院试。院试又称道试,由主管一省儒生事务的学政主持,院试合格后称秀才,才可进入官学和正式参观科举专试,即去参观上面提到的乡试、会试、殿试。

廪生:明清时期由官府供给膳食的生员。名额有限,明初是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每月给廪米六斗。清朝沿其制,因州、县大小而名额有异,每年发廪银四两。清代,普通人家每月也就收入二、三两银子。


跪射俑


这个问题直接涉及到的是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与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也有一定联系,所以一并简单的做一个介绍。

中国的教育在孔子之前,是“学在官府”,接受教育权利,把持在少数贵族手里。在西周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体制,学生称之为“国子”,主要是贵族子弟。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开办私学,把教育引向民间,扩大了受教育面。教育是人才选拔的基础。

人才培养出来就要使用,这就有了人才的选拔制度。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的选士、养士制。历经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逐渐定型为隋唐及以后的科举制。
科举制从隋代开始至明、清,实行了1300多年。秀才、举人、进士、状元、正是科举选拔制度中层层考试所获得的称谓。

秀才(茂才)——获取秀才称谓,要通过“童生试”,实际上是一次资格考试。要通过县试、府试、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考生一律称之为“童生”。至于“茂才”的称谓,则是由于东汉时为避光武帝的帝讳,所以称秀才为“茂才”。

举人——获取举人称谓,要通过“乡试”。乡试在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秀才经科考、录科、录考考试合格者,才能参加考试。但也有其他人员经考试合格也可以获取考试资格。如“贡生”(这是府、州、县保送到京师国子监就读的优秀人才)“监生”(由学政考取,或由地方保送、皇帝特许等,清朝后期可以拿钱买的名额)、“官生”、“荫生”等。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试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录人员就是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乡试的场所称为“贡院”。

进士——获取进士称谓经过两次考试。获取举人资格以及国子监监生可参加考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举行一次,会试又称“礼闱”、“春闱”、“春试”、“礼部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考中者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会员”。会试榜上有名,实际上已经确定了进士出身。后一道考试,只是重新排定名次。

殿试是科举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亲临或有时委派大臣主管进行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的称号;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称号。一般总人数在300人左右,统称进士。
要说他们的区别联系,就是一个由低向高,逐级递进的关系。就像中学生、大学生、博士生的关系一样。不同的是进入举人行列,等于已经迈入公务员行列;迈入进士行列,等于迈入领导干部行列。

老龙142346142


提问者所说的这些其实就是科举考试的层级,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并不是单纯一场考试,而是逐级进行、逐级淘汰的一种考试制度。



中国古代,一个读书人要想金榜题名高中进士,必须有“过五关、斩六将”在多场考试中逐一胜出才行,而不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考完录取。首先必须参加县试、府试、院试三级考试,全部合格后录取为生员,分发各地府学、县学继续深造。所谓生员即人们常说的秀才,如果没有取得生员资格,就算你读一辈子书,也没有资格参加下一步的乡试!而所谓茂才是东汉对秀才的一种称呼,其为了避光武帝刘秀的帝讳,东汉以后,茂才又重新改回了秀才。考中秀才之后也并不等于就直接拥有了进入乡试考场的门票!只是拥有了进入府学、县学深造的资格而已。在府学、县学学习期间还要进行淘汰考试,考试合格者才有资格参加下一步的乡试。



乡试虽然是分别在各省举行,却属于国家级考试,有些类似于现在的公务员省考,但又不完全一样!参加乡试的秀才们如果通过考试,就获得了举人的身份。不要小看举人,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举人属于“后备官员”,享受见官不拜、不服徭役、不纳税等一系列优待政策。除了获得下一步参加会试的资格以外,举人还可以直接入仕为官,即俗称的一榜出身。虽然举人直接入仕的名额有限,而且以八九品的下层官员为主,但毕竟拥有了进入官场的门票。即便不能入仕,举人们还可以入高官幕府充当幕僚,一旦为高官所赏识,同样是有着光明前途的!晚清著名的左文襄公便是这样一种存在。



没有录取为举人的秀才还有一个晋身途径,那就是副榜补录,这些没有过线、但成绩还不错的考生通常会被补录为副榜贡生。这些副榜贡生没有举人直接入仕的资格,而是统一进入国子监继续深造,学习、考核合格之后才具备和举人差不多的待遇。除了副榜补录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贡生,诸如恩贡、纳贡拔贡等等,主要是选拔途径不同,贡生资格本身并没有什么区别。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贡生是低于举人的一种特殊身份,贡士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下面说一说贡士,举人如果自认为还有继续应考进阶的能力就可以参加进一步的考试——会试了。会试三年一次,在京师举行。全国所有应考的举人都必须进京参加考试,考试合格者就可以获得贡士身份了。贡士实际上已经具备了为官资格了,接下来的殿试仅仅是重新排名而已,名额上不进行删减、淘汰。换言之,中了贡士等于就是中了进士!



接下来的殿试便是由皇帝出面对贡士进行重新考核、重新排名,将所有贡士分为三个等级,即所谓三甲。一甲只有三人,赐进士及第,即人们常说的状元、傍晚、探花,一甲第一名就是人们常说的状元了。除此之外,又拣选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二甲第一名即人们常说的传胪。剩下的则全部划入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考中进士者也就此迈进官场,接下来就是等待进一步分配工作了。一甲通常直接进入翰林院镀金,状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进行再次选拔,成绩较好者进入翰林院镀金,任庶吉士。剩下的则分发各部院担任主事等职或者外放担任知县等职,总之就是人人有份、永不落空,比举人待遇要好很多!



在很多影视作品里似乎中了状元就如同当了高官一般,实际不然,状元被授予的翰林院修撰只是一个从六品官职,只比正七品知县高一级而已,搁现在也就是比县处级略高,离高官还有很大距离。而且,在中国古代,中状元仅仅表示你能考试、起点比别人略高而已,接下来便是看各人的本事了!中国古代状元真正做到宰辅高位的并不多!大多数都是默默无闻、庸庸碌碌……可见,能考试并不代表能力强!


农民工歪说历史


在隋唐以后,如果要想做官,必须参加科举考试。取得科举考试资格之前,必须参加童试。童试又分为三个阶段(县试、府试、院试),凡参加考试的人都称之为“童生”。院试优秀者背称之为“秀才”又称之为“生员”。取得秀才资格,可以参加乡试。乡试中榜者为举人,第一名称之为“解元”。举人可以参加

会试,会试中榜者称之为“贡士”,第一名称之为“会元”。贡生就可以参加殿试,凡参加殿试的人都称之为“进士”,第一名称之为“状元”。

秀才:秀才一词春秋时期就出现了,意思是优秀的人才,明清时期称之为“生员”。根据清朝最后一名举人钟毓龙在《科场回忆录》中的说法“院试俗称考秀才,参加科举考试的人,经过院试,取得入学资格的‘生员’称之为秀才。无论年龄大小没有考取秀才之前,都称之为童生。”院试考中之人,称之为“秀才”,后来“秀才”成为读书人的一种代称。

举人:在参加乡试考中者被称之为“举人”,取得举人资格,可以参加会试,即便是不中也能做官。如果朝廷有空缺,举人可以成为替补官员。一般是知县、候补知县或者教谕等县级长官。所以,《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即便是还没有参加会试,就有人为他送去银子而巴结他,说明他以后会做官,地位显赫。

进士: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最高一级的功名。乡试中榜者称之为“举人”,会试中榜者称之为“贡士”,殿试中榜者称之为“进士”。进士又分为三甲,一甲分为三人,赐进士及第,分别称之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和三甲,分别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一甲及第立刻授予官职,二甲和三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予官职。明清时期官吏主要由举人和进士充任,中举之人基本做县级官员。

状元:前面也说了,参加殿试中榜,一甲进士及第,第一名称之为“状元”,第二名称之为“榜样”,第三名称之为“探花”。这些人都呆在中央任职,走到这一步的人,绝对是光宗耀祖。

贡生:朝廷会在个州、府、县的秀才当中选拔成绩优异的人,进入京城的国子监读书,称之为“贡生”。明代贡生有四种,即“岁贡(州、府、县每年或者两年选1-2名秀才)、选贡(州、府、县三年或者五年选1名秀才)、恩贡(因为朝廷有喜事而开恩,被选中的秀才)、纳贡(用钱买来的秀才资格)”。清朝的时候贡生有六种,其中岁贡和恩贡和明朝一样。优贡和例贡和明朝的选贡和纳贡差不多。另外,还有拔贡和副贡。“拔贡”从各省科举考试的一二名秀才当中选拔。“副贡”从乡试落榜的优秀者中选拔。据说,蒲松龄屡试不中,最后凭贡生身份取得了一个“儒学训导”的官职,负责县学的校风,只是一个副职。所以,要想做大官,还是要实打实的去考才行。

茂才:前边我们也说了,“秀才”一词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在东汉时期,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讳,于是改“秀才”为“茂才”。所以,“茂才”即是“秀才”的另一种称呼。


谋士说


历时一千三百多年的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始于隋朝隋炀帝杨广,终于上世纪初的光绪年间(1905年)。科举制度是中华帝国时代的文官选拔制度,在中国的政治史和文化史方面有着重大意义。

秀才、举人、进士、状元、贡生、茂才等名称,是科举取士过程中各级考生功名的称谓。

最初的"秀才",是春秋时期的"俊才"、"英才",也是读书人的泛称,并非科举功名的范畴。东汉光武帝刘秀时期,为避皇帝的名讳,改为"茂才",直到三国曹魏时期才又改回"秀才"。

隋唐兴科举之初,科举考试制度还不规范。当时的"秀才",是唐代名目繁多的常科考试中的一种,如秀才科、明经科、进士科、俊士科、明算科等五十多种。是一种单科考试的名称,并不是考生功名的名称。当时秀才科难度最高,敢于报名考试的人很少,大多报名考明经科和进士科。由于秀才科受到冷遇,后来逐渐被取消。

科举制到了宋、明朝代,才逐渐完善和规范。一是考试时间为三年一科(次),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进行;二是考试内容基本固定,主要是《四书》、《五经》及诗词歌赋,测试考生的历史经文以及文学知识,到高一级的会试、殿试,则加策论,考察考生的治国为政方略。

科举乡试的考场设在各省的省城,时间定在年秋八月,因此也称"秋闱"。具备资格的考生,一是在校学生,即国子监监生和府、州、县官学就读的生员;二是分别通过叫做童试,即县试、府试和院试录取的秀才,也称为"充场儒士"。如果这其中的特别优秀者,被选入京城的国子监读书的,就称为贡生。实际上第一类考生,大多就是贡生。

乡试考中者就是举人,具备了到京城参加会试的资格,在宋朝时还不具备做官的资格,只是到明、清两朝,举人也具备了充当县及县以下低级官员的资格。

科举的第二级考试是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季二月举行,因此也称"春闱"。考场设在京城的礼部(相当于文化教育部),称"贡院"。会试中榜者称为贡士,实际上就是进士了。因为录取的贡士到最后参加皇帝的殿试,已经都是进士,没有落选者,只是先后排名的区别。进士取一甲三名,分别叫状元、榜眼、探花;另取二甲、三甲各五名,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余下的均为进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