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东北没有南方那么多的工厂?

东北飛哥


J、Q、K!



热爱山河


做为一个东北人(土生土长哈尔滨人),不说几句,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建国前,甚至追溯到被侵略为国耻伪满洲国,东北地区是全亚洲最富饶的地区之一,GDP占了全国的70

%左右,当时的东北工业占有率在独占鳌头,工业基础相当雄厚,现在都说工匠什么什么的,东北那个时候就有此称谓。

建国后,东北作为工业基地,毗邻前苏联,更是占了天时地利人和,基于基础雄厚,前苏联的专家援助在东北占有很大的比重。就哈尔滨而言,三大动力,十大军工,轻合金,飞机制造,轴承等,其余的中型国企星罗棋布,从当时来看,都是事关国家最基础和安全的命脉产业,本人就生活在三大动力大国企的生活圈内,当下班的时候,职工如潮水涌出,十分壮观,工厂搞福利,都是火车皮直接进厂。当时的东北工业不夸张的说支撑了共和国基础产业,涉及到了最基本的国计民生。

改革开放初期,东北的工业仍比较强劲,在九十年代前,哈尔滨大国企的工人工资由百元以下升值百元以上,消费能力也大为可观,单就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时,当电视在国内还没有普及的时候,哈尔滨各大商场去搬电视的绝大多数都是大国企的职工,大国企俨然是个小社会圈子,休息日都要与礼拜日分开,内部五脏俱全,医院,中小学学校乃至职工大学,职业高中,技校,附属的服务公司都有。当时的哈尔滨的主流消费群体就是大国企的职工。几乎每个工人家庭幸福指数都非常高。

个人认为,明显分水岭是在九十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南方尤其是沿海地区在普通商业发展中壮大,数量是可观的,加之由于企业大量减负,东北的下岗职工也犹如潮水涌入社会,就连像哈尔滨几个大国企,随着自动化,科技化,信息化的提高,也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些人怎么办,只能推向社会来消化,让半辈子都围着车床工厂转的工人都去下海经商,很显然不现实。除了少数人选择了弄潮,绝大多数的下岗职工还是老守田园,靠微薄的养老金乃至低保生活,长期的体制化和还没有濒临绝境的产业工人群体,至今还有相当一部人满足于现状。

另外,由于东北体制内外形成的固有模式,长期以来,国家对东北的投入较少,先进的科技信息产业也出关较少,从而导致东北地区吃老本,资源枯竭,等救济乃至部分人对现代商业化的排斥,东北逐渐退出了工业辉煌历史的舞台。这都是看得见的,不回避的问题。

但是,本人认为,一个国家要振兴,仅仅靠房地产,小商业群体是不行的,时至今日,东北的工业也在为国家默默无闻的奉献着,而且,更重要的是,有些现在看赚的盆满钵满的商业是起不到支撑国家的作用的,有些涉及到重大国计民生的产业,是花多少钱都买不到的,只能由自己创造。所以,任何一个负责的政党和政府,都不会忽视和放任工业的衰退,随着改革进一步深化落实,我相信,东北的工业会重振雄风,在国内大气候影响下,东北也会在各个商业领域进行深化改革,东北第二个春天不久就会到来!


极品白丁


为什么东北没有南方那么多的工厂?东北比较冷吧,人口相对来说比较少一些,加上流动人口也不好太多,所以工厂数量不是特别多,但是,我们东北的工厂都非常大,少则百亩,多则千亩。

像是沈阳工厂就非常密集了,铁西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沈北新区的工厂一个挨着一个,上班的高峰期经常堵车,通勤大巴车都排成了长龙,几百辆的大型公交车呼啸而过,这就是沈阳的工业区,大城市的工厂还是特别大的,小城市的小工厂几乎没有什么抵抗风险的能力,稍有风吹日晒就没了。



东北的气温变化比较大,冬季最冷要零下三十多度,如工厂车间冬季低温不停工,就要开足暖气,大家都知道工厂里面要是暖气开放,那得多少电力和热能啊,不少工厂到了冬季就要停工了。有时候土木工程的春节放假就是三个月以上,冬天没法干活,冻手!



冬季的设备还有一个大问题,温度降低油都会凝固,一些液压油啊、压缩机油、润滑油都得靠蒸汽管道来加热,粘度变大,机器性能变差了,土地分分钟冻成实心的,什么也挖不动啊,抗低温的油还特别贵,要是换好油,费用增加不少的,很多设备都要冬季停摆了。

东北建筑工地也是如此,水会冻得邦邦硬, 纯电动车在东北使用也会活性降低,充电电量下降,续航里程降低。这一切都要持续小半年的情况,所以东北开工厂的费用要高于南方,加上东北人冬天不爱出门,为什么不爱出门,因为路滑,骑车开车都不爱出去,有时候东北的冬天工厂找不到工人啊。


辽沈美食


,接触了一些东北人,也共过一些事,说实在话,我觉得东北人豪爽些外,基本上跟华北一带的人性格方面相近,并不是象网上有些人说的东北人很另类。本来嘛,东北人大部分都是山东和河北一带闯关东过来的,虽然在习俗方面受了些原少数民族的影响,但总体上说,各方面习俗跟山东河北一带相似。

东北经济的发展步伐,暂时落后于南方,根本原因是因为东北工业化早,国营企业多,人们早己习惯于国营和集体。市场经济后,南方的省,一是国家给了更多的政策,二是容易轻车上路。而东北国营企业多,转型就慢了,再加上由于工业化早,资源过早的开发,使得一些地方资源枯竭,原来的一摊子,成了包袱,影响了经济快速的增长。家人们帮小丹点点关注吧衷心的感谢🙏🙏🙏

经济发展慢了,肯定会使人才和资本流失。但只要有信心,再加上国家要实施东北振兴战略,只要抓住这个机遇,就一定能赶上去。

地域黑是没有意思的,一个地区的真正衰落,会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因而说东北经济是不会衰落的,一定能赶上去。

再补充一点,在东北几个月发现,现在的东北人生活的很好。东北是我国粮食主产区,有丰厚的工业基础,有许多著名的高校,紧邻日本韩国俄罗斯,地位位置优越,东北一定能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地区。家人们帮小丹点点关注吧!衷心的感谢🙏🙏🙏





一叶优菩提


就说下哈尔滨倒闭的工厂,毛织厂,自行车厂,电缆厂,洗衣机厂,锅厂,锹厂,水泵厂,制线厂,色织厂,毛纺厂,亚麻厂,小型电机厂,制氧机厂,电影机厂,搪瓷厂,手表厂,印刷厂,二工具,第二毛纺,针织厂,松江电工,龙江电工,哈一机,粮食机械厂,自动化成套设备厂,糖厂,船厂,车辆厂,木材厂,化二,化总,鞋厂,油石厂,二针织,帐篷厂,扎钢厂,铅笔厂,,,,。


升149147050


行者曾经在东北生活过一段时间。在情感上讲,行者是很喜欢东北这块地方的。那里的环境、人和事,都让行者感到很舒服。至于东北为什么没有那么多工厂?我认为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我认为是历史遗留问题照成的。东北至今已国营工厂为主。在改革开放前,东北就是中国的工业基地,石油、钢铁想当年,东北都佔了很大的份额。那时的东北,可是很多人向往的地方。

改革开放以后,民营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而南方又是改革开放的桥头堡,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南方经济迅速的发展起来。民营经济也逐渐成为了市场主体。他们的工厂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就这样几十年下来,东北与南方的差距越来越大。



我认为不仅是东北,包括山东、河北一带。以前国有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都多多少少受到老思想的禁锢。


但我相信这只是思想观念上的问题。在经过几年或者几十年后,我们的东北地区一定能够放下包袱轻装前行,也肯定可以迎头赶上。


0行者悟道0


什么叫多,什么是少?十来个人也是一个小厂,上万人也是一个厂,只有大厂小厂之分。南方大多都是小做房和私人的小厂,大都生产制造些假冒伪劣产品和手工业品及轻工产品。而北方大多是国有企业,石油、化工、电力、机床、机车、军工等大厂,生产的产品也大多是国之重器。所以南方的工厂和北方的没个比!


属性龙


东北号称共和国长子不是没有原因的,解放初期,东北GDP占全国85%。今天的北上广加起来还不到15%。中国的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石油、化工,矿产、汽车、轮船、航天、军工企业基本上全部都在东北。东北的林业、煤炭、黄金,石油专列日夜不停无偿支援南方建设五十余年。可以说倾其所有、导致自然资源过度开发。改革开放伊始,中央执行向南部倾斜政策,东北依旧是持续向外输血,先人后己。直至资源耗尽、工厂倒闭,后劲乏力。GDP全国倒数。南方今天的欣欣向荣,离不开东北长子当年砸锅卖铁的无私奉献!




塞北闲人大羊


东北是工业重镇……重工业……国企为主……东部沿海以私企民企轻工业为主,实际上理论上讲只是中国经济发展组织体系中的一个补充,不是主角……东北有多少大型国企“央企”,普通民众不知道也进不去上班……有些很隐蔽……东北气候条件差不适合发展轻工业,不适合发展快消产业,更不适合零星农业……就特别适合大规模化机械化普通农业种植(生态农业高端农业都不适合搞,成本高可能是云南搞生态农业高端农业成本的五到十个倍……),那些么百十万亩两三百万亩的连片种植都没问题……问题就是那个敢干那大的买卖,那个有那大的成本……


泸永春


沈阳工业体系的形成造就了今天全国各地的机械工业,某些地方的人使用沈阳市的机械工业装备了他们,现在他们咸鱼翻身数典忘祖,端着祖师爷赐给他们的金饭碗,黑沈阳骂辽宁骂祖师爷的恶行值得谴责。辽宁鞍山钢铁公司的轨道铺满全国,以及抚顺的特种钢为国家做出的重大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