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一個彈丸之地,竟能在蒙古大軍的攻擊下堅守數十年之久

踏破璀璨的歷史長空,瞭望星輝裡斑駁的流光閃爍,千年的風霜,凍結了多少英雄傳說,那古今橫貫的天地長線,串聯著生命最初的力量,帶給人驚奇,帶給人追憶,那歷史的浩繁畫卷,是永不老去的心靈天宇!

抗蒙36年之久的南宋合州釣魚城,是以防禦為核心的城池選址經典之作。


南宋一個彈丸之地,竟能在蒙古大軍的攻擊下堅守數十年之久

釣魚城護國門

釣魚城城址的一個特點是地勢險峻。它位於嘉陵江、渠江、涪江交匯的釣魚山頂,三面環水,城與山相結合,城牆沿陡峭的懸崖修建,城牆外坡度基本大於70°,難以攀爬。

  另一個特點是位置重要,釣魚城上可控制三江、下可屏蔽重慶。城內低地多為良田,有92口水井,可以長期自己自足。

  釣魚城精當的選址幫助宋軍多次頂住了蒙古軍隊的進攻,創造了輝煌戰績。

  1259年初,蒙古大汗蒙哥親率大軍進攻釣魚城,從2月一直打到7月,釣魚城巋然不動。7月21日,蒙哥在一處臺樓下指揮瞭望,被南宋守將王堅發現,立即以拋石機轟擊臺樓,蒙哥被飛石打成重傷,幾天後死去。


南宋一個彈丸之地,竟能在蒙古大軍的攻擊下堅守數十年之久


  此後,南宋守軍繼續依託城池頑強抵抗多年,直到1278年,蒙軍攻佔重慶後才投降。


很多影視劇裡,攻城的場景一般是進攻方架雲梯登城牆、推攻城車撞城門。其實,古代攻城作戰,尤其是大城攻堅,進攻方要面對以城牆為中心,馬面、甕城、羊馬牆、護城壕等設施相配合的立體化防禦體系。

  中國古代城池大部分是夯土城牆,完全依靠人力取土、夯土,每個夯層厚度大約10~20釐米,逐層夯築上去。

  夯土城牆外砌燒製城磚的做法在西漢時就已經出現,但普遍應用是明朝以後的事,今天我們看到的北京、南京、西安等地的明城牆都是這種牆體為夯土、外砌燒製城磚的城牆。

  城牆頂部外側建有雉堞,凸起的部分高度一般在1.5米以上,為守城士兵提供掩護;凹下的部分是垛口,用於架設兵器,或由士兵向下投射武器。

  城牆向外延伸出去的長方形牆體就是馬面,上面一般修築有敵樓,用做瞭望和儲存軍械物資。馬面主要是打擊攻至城牆下死角的敵軍,在實戰中作用很大。

  1624年明朝完成了遼東寧遠城的改建工作。改建後的寧遠城東西長800米左右,南北寬820米左右,總面積不大,所以沒有修築馬面。

  但在外城的四角分別建有城臺,凸出城牆達20米左右,「形如長爪,以自相救」,實際上發揮了馬面的作用。明軍在城臺上佈設了11門紅夷大炮等火器,射界可達270°。


南宋一個彈丸之地,竟能在蒙古大軍的攻擊下堅守數十年之久

寧遠之戰

1626年,努爾哈赤率後金軍六萬人攻寧遠,明朝守將為袁崇煥,守軍不足兩萬人。正月二十三日,後金軍包圍寧遠,連續三天發起強攻,雖然多次推進至城牆下,但遭到城牆與城臺交叉火力的打擊,始終不能破城。

  儘管《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只承認「共折遊擊二員,備禦二員,兵五百」,但也記載,「帝自二十五歲征伐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唯寧遠一城不下,遂忿恨而歸」。

  努爾哈赤遭遇了起兵以來最大的一次失敗,由此鬱悶成疾,幾個月後就去世了。


南宋一個彈丸之地,竟能在蒙古大軍的攻擊下堅守數十年之久

努爾哈赤

城門是連接城池內外的關口,古代城池大多數只有一層由厚木製成的城門,有的城門還有多個門道,這就使得城門在整個防禦體系中最薄弱。

  為保護城門,很多城池在城門外修築與城牆相連的半圓形、長方形或者梯形的甕城。面積較大的甕城還可以作為屯兵之所,成為對攻城敵人發起反衝擊的出發陣地。

  北宋都城開封在1116年擴建完工時,共有12座城門和9座水門,近年來考古發現了5處甕城遺址,面積在5千-1萬平方米。

  有的城池還將甕城建在城門之內。明朝南京城聚寶門就建有三座甕城,均在城門之內;甕城裡還設置有27個藏兵洞,共可屯兵3千人以上。


南宋一個彈丸之地,竟能在蒙古大軍的攻擊下堅守數十年之久

明南京城

甕城再向外,就是城池防禦體系最外側的護城壕和羊馬牆。

  護城壕是人工開挖的深溝,一般距離城牆30~40米,寬度和深度視城池規模而定,灌上水就是護城河,也有的城池利用天然水系作為護城河。羊馬牆位於城牆和護城壕之間,高度2-3米。

  早在東周時期護城壕就已經普及,羊馬牆則在唐朝末年才發展成熟。守軍可依託羊馬牆,對填壕或者渡護城河的敵人發起攻擊。

  敵人即便越過羊馬牆,由於羊馬牆與城牆間的區域較狹窄,不利於兵力展開,也無法使用攻城器械,反而有利於守軍居高臨下發揮守城軍械的威力。

  比如順昌防禦戰。1140年6月,金軍進攻順昌(今安徽阜陽)。順昌是座小城,其北為潁水,宋軍以其為護城河。守將劉錡、陳規在順昌原有城牆外增築了一道羊馬牆,城牆和羊馬牆上都增開暗門便於調動兵力反擊。

  金軍攻城時,雖有部分兵力衝過護城河,但被羊馬牆擋住,只能在羊馬牆和護城河之間向宋軍放箭,絕大多數都紮在城牆裡。

  宋軍則「以神臂、強弩,自城上或垣門射敵,無不中,敵稍卻。復以步兵邀擊,溺河死者不可勝計,破其鐵騎數千」。

  不僅如此,劉錡還多次組織兵力,通過羊馬牆上的暗門,對金軍發動夜襲,金軍被打退十五里。順昌防禦戰以宋軍勝利而告終。

  順昌的主要守將之一陳規是個文臣。他曾經任德安府知府五年,先後擊敗了李橫等九個武裝集團的長期圍攻,戰功卓著,「文臣鎮撫有威聲者,惟規而已」。

  陳規將他的城池防禦思想和作戰經驗寫成《守城機要》,此書是我國古代最有價值的一部城池防禦兵書。

  我國古代城池的防禦體系還有一些有特色的設計,比如曹魏時期鄴城的銅雀臺、金虎臺和冰井臺,是高度在八丈到十丈的臺式堡壘。


南宋一個彈丸之地,竟能在蒙古大軍的攻擊下堅守數十年之久

重建的金虎臺

魏明帝曹叡在洛陽城修建的金墉城,是佔據城池西北高處,從而達到控制全城效果的「城中城」。

  唐朝焉耆都督府城外建有7座弩臺,是城池外圍防禦的「火力支撐點」,等等。但這些設計只是出現在特定時期或者地域,並沒有廣泛應用。

  嚴控工程質量才能保障城池堅固。選址再優,設計再好,城池要堅固,還是離不開嚴格控制施工質量,這方面最有名的例子當屬統萬城。


407年匈奴首領赫連勃勃立國「大夏」。413年,他命叱幹阿利徵發十萬人營建國都,寓「統一天下,君臨萬邦」之意,命名為「統萬城」。

  其城牆以砂、黏土、石灰加水合成三合土為材料夯築。為了保證築城質量,叱幹阿利實施了極為嚴酷的質量控制措施。

  每天築城結束後,分段派人持鐵錐去刺夯土層,如能刺進一寸以上,就把夯築這一段的人全部處死;如果刺不進一寸,檢驗工程質量的人就被處死。


南宋一個彈丸之地,竟能在蒙古大軍的攻擊下堅守數十年之久

統萬城遺址

如此重壓之下,統萬城修得極為堅固,「城基如鐵石,攻鑿不能入」,直到今天仍有部分遺址保存較為完整。

  叱幹阿利的做法過於苛酷,並不足取,古代還有很多其他質量控制措施。比如,南宋時期,由總管全國軍務的樞密院負責檢查軍匠的城磚燒製質量。

  明初修建南京城,城牆外砌的城磚由長江中下游33個府的149個縣供應,所有的城磚上都有銘文,包括府縣名稱、造磚工匠、窯匠等人的姓名,出了問題肯定一查一個準。

  攻不破的城池是不存在的,一座座城池凝結的,是一個國家的智慧與實力,更展示著信念與胸懷,大概這才是「堅城」一詞的真正含義所在吧。


好了今天的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最後小甲有話說:首先謝謝你氣質這麼美還來看我的文章~喜歡小甲的親們可以關注一下,每天都會更新好文章哦!~有想吐槽的可以盡情的在下方吐槽,小甲在下方評論區等大家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