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父子雙宰相,南陽祖孫仨宰相


桐城清河張氏家族,世代以學術、詩文、藝術傳家,不僅是一個累代甲科的簪纓世家和名副其實的書香門第,而且是清代聲勢最為煊赫的政治世家、文化世家和名門望族。“自明隆慶二年(1568年)至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之間的306年內,張氏10代人中先後有23人考中進士。

清代張英、張廷玉實為父子,乃一代濟世名宿,現在人們耳熟能詳的一首詩: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詩的作者就是張英,可以說六尺巷的故事很好地詮釋了宰相肚裡能撐船的一代名相的胸襟和度量。張英之子張廷玉,父子兩人都曾任大學士一職,甚至張廷玉還做過軍機大臣,清沿明制,不設宰相一職,但大學士參與軍機,可以說等同於宰相,所在說他們父子為雙宰相也還是恰如其分的。

張英(1637—1708),字敦復,號樂圃、龍眠莊叟。康熙六年(1667)進士,選庶吉士,後遷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康熙十六年(1677),清廷頒詔,開始選拔一些作風樸實、做事果斷、學問精深的人,每日侍從皇帝身邊,以備顧問或徵詔;同時設立南書房,張英被詔選入內,並賜其居住於西安門內瀛臺之西,由此,開清代詞臣賜居禁城之先河。

時康熙帝“益器重,以為可以大用”,凡“幸南苑及巡行四方,必以英從。一時制誥,多出其手。”旋遷翰林院學士兼禮部侍郎,歷官兵部侍郎、工部尚書兼翰林院掌院學士、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等。張英忠心事主,辦事機敏,敬業勤勉,才思橫溢,“每奏一章,上未嘗不稱善也。”康熙帝誇獎張英“老成敬慎,始終不渝,有古大臣風”。張英病逝後,康熙帝在祭文中讚譽其“公而忘私,真一心而一德;清而不矯,洵無倚面無偏”;雍正帝頌他“流芳竹帛,卓然一代之完人”。

張廷玉是清朝的重臣,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名副其實的三朝元老。他一生謹慎,謹信“萬言萬當不如一默”的信條,實心做事不事張揚。在康熙雍正乾隆時期,很得聖寵。是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

張廷玉(1672-1755),字衡臣,號硯齋。康熙三十九年(1700)進士,歷任內閣學士、刑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等職,深受康熙帝器重。雍正帝即位後,“(張)廷玉(因)周敏勤慎,尤為上(雍正帝)所倚”,歷官禮部、戶部尚書,文淵閣、文華殿、保和殿大學士,吏部尚書等職;雍正八年(1730)清廷設軍機處,任張廷玉為軍機大臣,襄贊朝綱和軍國機務;雍正十三年(1735),雍正帝病危,與鄂爾泰等被任命為顧命大臣。

乾隆帝登基後,命張廷玉與允祿等總理事務,因總理事務敬慎周詳,特恩晉三等伯,賜號“勤宜”,清朝文臣爵至侯伯從張廷玉開始。為官期間,曾充鄉試同考官、會試正考官和閱卷大臣,為朝廷選才甚眾。乾隆十二年(1775),張廷玉病逝,賜祭葬,配享太廟,由此,開大臣配享太廟的先例,張廷玉是清代獲得此殊榮的唯一漢族大臣。

張廷玉曆事康雍乾三代,“清忠和厚始終不渝”,“器量純全,抒誠供職”,“登朝垂五十年,長詞林者二十年,主撰席者二十四年,朝廷大制多出公手,凡軍國大事,奉旨商度。”[16]雍正帝謂其,“氣度端凝,應對明晰,……居心赤忠,辦事敬誠”,是堪任大事的“偉器”,為“我朝之賢大臣”,對張廷玉眷注尤深,榮冠臣僚,特御書“贊猷碩輔”四字,命內廷良工精製龍匾以賞。

張英立朝近三十年,張廷玉居官五十餘年,先後均身居要職,官至宰輔,成為朝廷的樞要之臣;父子二人才高識廣,學問精深,長於文辭,著述豐富;真可謂政聲文章,聞名遐邇。

在學術和文學諸方面造詣頗高,成就卓著。張英曾授命充《國史館方略》、《一統志》、《政治典訓》、《淵鑑類函》、《平定朔漠方略》總裁官,著有《篤素堂詩文集》、《存誠堂詩集》、《周易衷論》、《聰訓齋語》、《恆產瑣言》等。

張廷玉曾以總纂官的身份領導主修《三朝實錄》、《明史》、《雍正實錄》、《康熙字典》、《玉牒》、《治河方略》、《大清會典》等重要典章史籍。著有《澄懷園文存》、《澄懷園詩選》、《澄懷園語》、《澄懷主人自訂年譜》等書。

在唐朝初年,也有一門仨宰相的傳奇,這就是南陽棘陽人岑文本,文本字景仁,自岑文本始,其從子岑長倩、孫岑羲相繼為相,一門三相,令人驚歎。(見《舊唐書》卷七十、《新唐書》卷一0二及《中國曆代宰相傳略》中)。

貞觀元年,授岑文本為秘書郎,兼直中書省。唐太宗行藉田(古時帝王春耕前農田,以奉祀宗廟)之禮,岑上《藉田頌》;元日(正月初一),太宗大宗群臣,岑又上《三元頌》,文辭均佳,很有才名。經李靖舉薦,擢拜中書舍人。後又任中書侍郎,曾與令狐德芬撰修《北周書》,其中許多史論出於文本,最後官至中書令。

第二代為相的岑長倩早年父母雙亡,由叔父岑文本撫養。曾任兵部侍郎,永淳元年(682年)四月,岑長倩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參與朝政。垂拱年間,自夏官尚書(即兵部尚書)遷為內史。垂拱四年(688年),李唐宗室起兵反武則天,岑長倩出任武則天后軍大總管,征討越王李貞,獲勝。天授元年(690年),岑長倩拜為文昌右相,封鄧國公,權勢僅在武承嗣之下。天授二年(691年),加岑長倩特進、輔國大將軍。

第三代為相的岑羲(?-713年),字伯華,中書令岑文本之孫。文昌右相岑長倩之侄。岑羲進士出身,歷任太常博士、郴州司法參軍、金壇令、汜水令、天官員外郎、中書舍人、秘書少監、吏部侍郎。

710年(景雲元年),岑羲升任右散騎常侍、同中書門下三品,不久便被罷相,出任陝州刺史。712年(先天元年),岑羲再次拜相,任同中書門下三品,後以保護睿宗之功進拜侍中,封南陽郡公。

對照這兩個顯赫家庭,他們都有個共同的特點,都是通過科舉步入仕途,可謂世間數百年舊家無非積德,天下第一等好事還是讀書。在那個學得文武藝,售於帝王家的帝制時代,人生的通途就是科舉取士,成就功名,因此這種人身的依附關係就先天地註定了伴君如伴虎的命運,張英父子一生唯謹慎,岑文本勤於政事,高官而憂,方得善始善終,但岑長倩和岑羲叔侄就沒有這麼幸運了,一個被誣陷謀反,下獄誅殺;一個依附太平公主,圖謀不軌,最終伏誅。這也正是岑文本所擔心的“非勳非舊,濫登寵榮,位高責重,古人所戒,所以憂耳。”,此為官之大防,至今仍有鏡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