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單刀赴會只是有周倉一人陪著卻能夠逃脫,為何在麥城有300人卻被捉住?

浩浩和湯湯


這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場景,關羽單刀赴會是一次外交行動,不到萬不得已雙方都不好撕破臉皮;敗走麥城是一次軍事交戰,玩的是你死我活,因此看似一樣,實際上是完全不同的背景。

魯肅邀約關羽到吳國地盤上談事情,確實是一場策劃好的陰謀,那就是要乘機刺殺關羽。但是無論如何,那個時候蜀吳兩國並沒有鬧翻,在執行這個計劃時細節上還有很多顧慮。

關羽對魯肅的邀請也不是沒有顧慮,所以從出行、應對突發情況到接應等全過程都做了周密的計劃和安排。於是胸有成竹、威風凜凜、堂堂正正的出現在了魯肅的宴會上。

一方是光明正大單刀赴會,一方是見不得光的陰謀算計,氣勢上魯肅就先輸了一半。而且關羽威名在外,魯肅又有諸多顧慮,所以一直不能果斷下決心。

關羽在赴會時緊緊貼近魯肅,實際上已經把魯肅挾持為人質,眾部將投鼠忌器、不敢發作,關羽在發現情形不對時,不再糾纏,挾持著魯肅從容撤退上船,對岸有關平大軍接應,面對外交內政的顧慮與處處被動的現實,魯肅只好錯失良機。

敗走麥城是兩軍對壘關羽戰敗之時,關羽再如雷貫耳也是被重兵圍困之下的敗軍之將,區區三百殘兵敗將,在戰場上已經可以忽略不計。而關羽個人武力,在大軍圍困混戰中終歸是匹夫之勇,所以失手被擒是必然的結局。


謝金澎


關羽單刀赴會只有周倉一人陪著卻能夠逃脫,為何在麥城有300人卻被捉住?其實這一點也不奇怪,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敵對場面,不可以人數多少來進行比較。

魯肅約關羽到東吳來會談,不去太丟份,那不是關羽的性格,但那又明顯是個坑,關羽有那麼傻往裡跳嗎嗎?當然不會毫無準備地單刀赴會。

對於這次赴會關羽作了細緻的安排,一是自己與周倉先行一步,關平率大軍隨時接應,二是自己始終不離魯肅一步,關羽制服魯肅那是不費吹灰之力的。雖只有關羽周倉兩人,但人少反而毫無牽掛,只控制魯肅就全都安全了。三是巧妙安排了周倉和關平之間的信號聯繫,關平只要接到周倉搖動旗子的信號,立刻大軍出動接應。

魯肅約關羽單刀赴會,說穿了就是東吳安排的一次暗殺,指在擒賊擒王奪回荊州,並不是兩軍對戰,誰打敗了誰的問題。但是東吳的計劃讓關羽識破,反而被關羽擒賊擒王控制了魯肅,也就控制了主動權,東吳無法實施暗殺,關羽在關平的接應下平安返回。

關羽走麥城是一場大戰役的尾聲,關羽在曹魏和東吳聯手的攻擊中節節失敗,荊州丟失,軍隊所剩無幾,往日風光不再。此時不可能還有誰來接應,毫無控制主動權可言,只有如何逃命的份。

與單刀赴會不同,此時的東吳不是一個暗殺行動,而是追殺,關羽數萬人都兵敗瓦解,餘下300來號人困守麥城,不可能有任何轉機了。終於,在突圍中全軍覆沒,關羽被擒被殺,三國再無關羽。


湘水微波


謝師友抬愛,

單刀赴會,關羽所以能全身而退,是因為設"鴻門宴"者是魯肅,而不是呂蒙或孫權,或周瑜。

魯肅是東吳少有的戰略家,他深知孫劉聯盟的重大意義,如果兩家分開,具備強大軍事力量的曹家就會各個擊破,三國鼎立的局面就會失去平衡,他更知關羽在劉備心中的份量,真的擒殺關羽,劉備會傾巢出動,鷸蚌相爭,漁人得利,為保東吳獨立,魯肅絕無心殺關羽,何況關羽之勇武,不是東吳的蝦兵蝦將能擋得住的,加上關羽身邊還有力大無窮的周倉,圓瞪豹眼,威風八面,刀斧手看了心怵,關羽始終抓著魯肅當人質,魯肅本就是守承諾的忠厚之之才,關羽之子也江邊接應,故爾關羽能全身而退。

麥城,關羽身負重傷,勇武大減,三百士兵失去主心骨,軍心已散,東吳主帥今是呂蒙,以一國之軍對付區區荊州守軍,關羽一生氣傲,大意失荊州,焉有不敗之理?這是羅貫中的高明之筆,如果東吳與酉蜀不反目,哪有火燒連營,如果沒有燒連營的消耗,曹孟德就滅了劉備,那麼,《三國演義》開篇語,"話雲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豈是歷史的必然!


昂首高歌散淡人


請允許我來試著回答這個問題。

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當面的原因。

第一,關羽所處的環境氛圍不同。單刀赴會的時候,關羽畢竟是魯肅大都督所請來的客人,至少表面上得以禮相待,儘管蘆葦從中已經設下了埋伏,但沒有大都督明確發話,誰敢輕舉妄動?這跟甘露寺的情形基本上是一樣的,約定摔杯為號,那酒杯終究沒能摔得下來。



走麥城是什麼情況?呂蒙率部對關羽窮追猛打,取關羽首級就是終極目標。關羽已經是窮途末路,就算有三四百殘兵敗將又怎能抵得過呂蒙的精銳之師呢?

第二,呂蒙和魯肅見地上的差距。二人雖同為東吳大都督,但呂蒙相比魯肅在見識韜略上的差距真心不是一星半點。魯肅一直是孫劉聯盟的支持者和維繫者,就算關羽三番五次亂棒打回他派去上任的官員,就算關羽再傲慢無禮,為孫劉聯盟大局計,他也絕不會允許關羽死在東吳手上。



而吳下阿蒙就不一樣了,對關羽那可謂恨之入骨。得荊襄之地一直是周瑜的夢想,呂蒙把周瑜尊為師長,一直希望完成周瑜的未竟之業。有了眼前斬殺關羽奪取荊州的機會,他怎麼可能放過?以他的鼠目寸光,哪管什麼大局,哪管什麼孫劉聯盟。


第三,關羽自身身體狀況。單刀赴會之時,關羽意氣風發,傲世天下,身體狀況也很好。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氣場強大,不怒自威,就算被圍攻也毫無懼色,使得他人不敢妄動。這和赤壁之戰時,劉備帶著關羽第一次到東吳大營,周瑜約定摔杯為號想殺劉備,突見關公雙目微張,傲然挺立於劉備身旁,被他強大氣場所震懾,酒杯都沒敢摔下去。


走麥城時,關羽已中毒箭,雖經華佗刮骨療毒但並未痊癒。後丟失荊州,急火攻心箭瘡迸發,再加之連日奔命,夜不能寐,飢寒交迫。這種情況下哪還有原來的氣場和戰鬥力?


總之,無論關羽單刀赴會之時僅帶周倉一人卻毫髮無損離開江東,還是後來尚剩三百餘人仍然殞命於呂蒙刀下都在情理之中。


十七阿哥


魯肅設計邀關公赴會,想在會中劫持關公,以達到取荊州的目的。關羽知道是計,但又不能向江東示弱,於是帶著周倉及八名關西大漢赴會,這即是有名的“單刀赴會”。

會中魯肅多次提及荊州之事,都被關公以吃飯不談公事,或說這是劉備才能做住,予以應對。席間周倉藉故離開,到江邊招呼事先埋伏好的援兵。

最後關公一手提刀,一手握住魯肅,從容趕到江邊,上了船才放開魯肅,然後揚長而去。

關公敗走麥城時,留下週倉守城,帶關平和十幾名騎兵,抄小路前往西川搬兵求救,路上中了埋伏,被吳將潘璋設絆馬索絆倒馬匹而被俘。

最後關公及其子關平被殺,周倉在城內聽到這個消息,痛不欲生,自盡身亡。





萬里清風來


關羽單刀赴會瀟灑威風能自如進出的原因。一是有準備而去,東吳以禮相接的主人是都督魯肅,關羽選準目標魯肅是惡宴的保護傘,在雙方碰頭時魯肅被,‘’關羽親熱地一把抓住‘’,宴會入席也同魯肅坐在一起,

席散又將魯肅抓在手中相送,直到下船後向魯肅恭恭手而道別。實際整固宴會期間魯肅被關羽始終十控制。如靠武力是不可能的,關羽再利害孤不敵眾。

。關羽走麥城就不一樣了,這一仗關習粗心大意。正好全國形勢一片大好,剛剛西川得手,同時又拿下漢中,荊州託付了二把手治中潘浚,防守東吳,有事用峰火臺送訊,想乘勝向曹魏急追,拿下襄樊一舉統一北方。

。關羽想得太美好了,由於東吳荊州被劉備久借不還,結成仇恨,加上曹操被劉備窮追猛打,競然想遷都避風,他向東吳求救,擾亂劉備後方,讓關羽二頭不能相過,孫權接到曹操請求,覺得這是收回荊州的良好機會,暗攻荊州,由於劉備平時對待下屬將領太苛刻,沒有恩惠布放,遇到戰事各將領不願賣命。在東吳違攻荊州時,治中從事潘浚(荊州二把手)投降:主薄廖化投降(後逃回);南郡太守糜芳投降(劉備小舅子;)公安將軍輔士仁投降;宜都太守樊友投降;望陵太守鄧輔投降;南鄉大守陸睦投降;……等等。他們不想為劉備賣命。

。當關羽得訊荊州失守,回軍相求時,見各郡縣城頭上都是吳旗,已無處立足,南北隔改而敗走麥城,見麥城守不住,突違出逃衝了呂蒙埋伏,受絆馬索絆倒,這時關羽氣血攻心加上箭瘡復發已經無力反抗而父子被害。

。在這種大規模戰爭要與單刀赴會的場面是大不一樣。關羽東吳赴會是傲氣橫逸。敗走麥城是四面楚歌,二者天懸地別。


老龔166916589


214年,劉備佔領成都,奪取整個西川。東吳大都督魯肅信荊州關羽來信,當時劉皇叔借荊州,說取了西川歸還荊州,今皇叔取了西川,請將軍歸還荊州。關羽回信,歸還荊州乃天下大事,我只負責鎮守荊州,歸還荊州找我兄長商議。魯肅不能到成都去要荊州,想騙關羽到陸口將其拿下換取荊州,寫信叫關羽過江一敘,加深友好。關羽明知魯肅不安好心,不去說明自己膽怯,去確實毫無安全係數,我關某人英雄一世,何懼江東鼠輩。只帶周倉扛刀,吩付關平帶人二個時辰過江接應,與周倉駕著小船過江單刀赴會。魯肅率眾將到碼頭迎接,引入宴廳,落座敬酒,周倉扛青龍刀侍立關羽之後,酒過三巡,菜過五味,魯肅對關羽說當時劉皇叔無立足之地,我在吳侯面前擔保借荊州與皇叔發展,說好取了西川歸還荊州。今皇叔已取西川,將軍與皇叔桃園結義,視為一體,即將軍是皇叔,皇叔是將軍也,請歸還荊州。關羽說,子敬是賢達之士,我今天來是敘友情,不談國家大事。東吳眾將紛紛不平,只等魯肅擲杯為號,刀斧手齊出,拿下關羽。魯肅猶豫,不想破壞孫劉聯盟,關羽反視周倉,周倉大叫,荊州乃大漢之荊州,劉皇叔駐住荊州,豈有給他人之理。關羽站在來怒叱周倉,誰叫你多嘴,一手攥住魯肅一手接過周倉的大刀,眼咪臉紅,子敬兄,醉了,多謝。改日荊州拜謝。扯著魯肅往江邊走。東吳眾將士眼錚錚地看著關羽拉著魯肅走,關羽是聞名天下的大將,都督又在他手裡,打又打不過,豈不害了都督。來到碼頭,關平及兵士駕著大船剛到,關羽周倉上了船,大船起錨關羽一拱手,都督保重,快速離去。。。219年11月,關羽因手臂受傷在樊城不敵曹軍,南撤至麥城盡剩三百人,傍晚東吳大軍圍困麥城,士兵又戰死不少。關羽留大部分人給王甫趙累守城,自己和關平帶十五個士兵凌晨從小路往成都方向突圍,在當陽臨沮被東是潘璋部將馬忠用絆馬索將赤兔馬絆倒,關羽關平等十七人全部被擒。關羽誓死不屈,與關平英勇就義。一代名將,可歌可泣。


劉坤忠120


簡單總結如下三個原因:

一、關羽驕傲自大,目中無人。

二、不能處理外交關係和內部同事關係,導致軍需物資無人救援。

三:年齡大了,打不過徐晃、曹仁,影響軍心。



最美是詩詞


關羽單刀赴會脫身和走麥城被捉時勢和形勢是不一樣的,正所謂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一、關於單刀赴會

東吳都督魯肅為索要荊州決定在江邊亭設宴邀關羽過江面談,關羽如果赴約就在亭外設下刀斧手,擲杯為號,群起殺之!如果不來就舉兵攻打荊州。關雲長明知是計,卻僅帶周倉一人替關雲長拿刀,孤舟渡江前來赴宴!席間,關雲長故意罵走周倉,使其先到江邊準備,後手拿青龍偃月刀,假借酒意手牽魯肅,使其送自己去江邊,東吳眾人因顧及魯肅安全,不敢妄動。只好眼看關雲長安全離去。其實,關羽能夠安全離去還是有原因的。


1、魯肅和東吳將領被關羽威名震懾

關羽的威名那是靠打出來的,不是浪得虛名的,單刀赴會之前早已斬顏良殺文丑;溫酒斬華雄;千里走單騎之,過五道關口斬六將;一口青龍偃月刀,從北到南無人能敵,東吳諸將確實怕他手中之刀。他的高潮武藝,勇冠三軍,即便單刀赴會,他也雄心滿滿。

2、魯肅和東吳將領被關羽身份地位震懾

關羽單刀赴會時已是劉備集團五虎上將之首,官封漢壽候。魯肅都說“皇叔與君候桃園結義,誓同生死。皇叔即君候也”。他在整個劉備集團的身份和地位非常高,相當於劉備集團在為關羽在站臺,提供保障,東吳方面也頗為忌憚。

3、荊州方面的準備也讓東吳不變輕易出招

關羽單刀赴會,身邊還有一個扛刀的周倉,還有將近10個以一當十的死士。同時,關平還藏了五百水軍。

4、關羽把魯肅控制在手裡做人質

關羽單刀赴魯肅臨江亭之宴,在宴會之上應對魯肅討要荊州的話有三句:此國家之事,筵間不必論之;烏林之役,左將軍親冒矢石,戮力破敵,豈得徒勞而無尺土相資,今足下復來索地耶;此皆吾兄之事,非某所宜與也。然後就說喝醉了以後再談,假借酒醉拉著魯肅擒賊先擒王,魯肅也動憚不得。


5、魯肅為聯盟故意放了關羽

魯肅就是一個文將,官拜大都督,和諸葛亮一樣對孫劉聯盟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他為人厚道,迫於孫權壓力出此一計,從他內心來講也不想給聯盟帶來任何干擾。所以,被關羽挾持時也有故意放走關羽之意,沒有讓手下動手。

二、關羽走麥城

關羽北伐後期的處境是處於內外交困狀態下的。

1、關羽自身的狀況

關羽孤軍在外,相當於被隔立在蜀漢政治核心之外,雖然自成一體,但夾在魏、吳雙重夾擊之下,因此意味著如果沒有充足的時間去防守是不可能獲得來自崇山峻嶺那一頭劉備的援軍的。

2、關羽輕視士大夫,內部糜芳傅士仁叛變

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將軍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輕己。自羽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羽言“還當治之”,芳、仁鹹懷懼不安。於是權陰誘芳、仁,芳、仁使人迎權。——《三國志•蜀書•關羽傳》

3、曹魏從中挑撥,外部關係堪憂

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司馬宣王、蔣濟以為關羽得志,孫權必不願也。可遣人勸權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曹公從之。——《三國志•蜀書•關羽傳)

4、關羽傲嬌無禮,破壞孫劉聯盟

先是,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三國志•蜀書•關羽傳》。

5、孫權周密部署了偷襲荊州之戰。關羽最後敗走麥城,雖然身邊有300多人,但已經疲憊至極,飢餓至極,最後在崇山峻嶺之間到處奔波隱藏時,被東吳活捉。


綜上,關羽單刀赴會和敗走麥城的時勢和形勢完全不同,當然結局也就不一樣了。而且,關羽之死對劉備集團來講就像推倒的骨牌一樣,導致以後發生的事情徹底把劉備集團帶向衰弱。


晴空遠望史


一是東吳投鼠忌器,二是關羽下船迅速,三是關羽的威名震懾,四是魯肅有意縱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