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雍正王朝》优秀在哪儿?为什么评价如此高?

莉所当燃


它到底优秀到哪里,其实看看第一集就清楚了,不懂的话,我来给你讲。

反正这几天憋在家里也没事,于是再次重温了一遍历史正剧《雍正王朝》,越看感触越深。

先给大家盘点一下《雍正王朝》开篇围绕黄河水灾之后的众生相,希望对大家现在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有所启发与帮助。

《雍正王朝》这部剧至今已有20年,之所以杨角风认为经典,当然不是为清朝摇旗呐喊,也不是刻意去洗白谁谁。而是我们能从中学到知识,且贴合实际,如果再能灵活运用,这才是这部神剧存在的意义。

一、弘敷五典,无轻民事惟难

康熙四十六年,黄河暴涨,河堤决口,百万灾民被迫离开家园,流离失所,死伤无数。

这种情况下,康熙帝忧虑万分,召集众臣开会,而一直在监国,也就是实际的朝廷执行者太子胤礽,却还在跟郑春华鬼混。

康熙帝作为大清实际统治者,经历了前期擒鳌拜、削三藩、战俄国、收台湾之后,朝政有些倦怠。加上他向来以“仁义”著称,你好我好大家好,动不动就南巡,也导致清朝出现了很多问题。

但此时,外面雷雨交加,闪电不断,底下跪了一地的大臣,自己盯着一副对联发呆:

“表正万邦,慎厥身修思永;弘敷五典,无轻民事惟难。”

其实这则对联是从两个方面讲的,一是自身来讲,要行得正,走得直,修炼自身。另一方面则是对臣民来讲,要切实体会到民众的艰难,能设身处地去思考。

对于康熙帝来讲,他已经不是具体的个人了,而是一种威慑力。他是最终决断者,但并不是执行者,赈灾需要的是执行者,我们再来看看这些皇子又是什么格局?

当众人在等着上面的指示时,有两个人不在现场,一个是监国的太子胤礽,一个是做事的老四胤禛:

“太子呢?四阿哥呢?”

说这句话的时候,其他皇子是互相观望了一眼,包括后来太子胤礽出丑,老九和老十都是坏笑。就代表,即使在大灾面前,大清国的这些当权者有的在落井下石,有的在观望,有的在看笑话。

二、不在人事,纯属天灾

太子胤礽是监国者,是实际政策决断者,但是百姓疾苦,他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更没有什么应对之策。

所以被康熙帝询问有没有应对之策时,他仅能凭印象讲要赈灾,要修河堤,再问怎么赈灾,怎么修河堤时,就只会拍马屁了:

“皇阿玛英明睿断,自有主张!”

这就是太子胤礽的格局,也代表大清朝的部分官员,掌握着权力,却只会听天由命。平时歌舞升平,但凡遇到点灾难,能装不知道就装不知道,真被问责了,只会一股脑往上推,听指挥。

之所以能做太子,全赖运气,谁让他会投胎呢,谁让他能讨好上面呢?其做事的标准就是,尽量不做事,不做事就不会犯错,不会犯错,至少不会让皇上训责。

随后便是老八胤禩登台讲话,这类官员,同样只会拍马屁,而且会颠倒黑白,混淆视听,麻痹上级,危害更大:

“可自皇阿玛当国以来,殚精竭虑,倾力治河,百姓不受黄患之苦达三十年之久。遍览古册,古来治理黄河者,不但未有如皇阿玛之功,亦未有皇阿玛之诚,此次黄患突发,不在人事,纯属天灾!”

老八胤禩,最坏了,灾难未经调查,他就先给定性了,目的是降低这些当权者的愧疚感,但结果只会让百姓更加困苦。

大清国的这类官员,只会推卸责任,发生问题,先把能决定自己生死的上级哄好,随后把责任推到不可抗拒的力量上,以此逃避。

三、越俎代庖

康熙帝听完老八胤禩的话,若有所思,证明什么,证明他接受了这种说法,进行自我麻痹。但是群臣中,也有真心办事的,比如老十三胤祥,他就站出来揭穿了这种谣言:

“八哥,不要忘了,康熙四十三年,黄河也发了一次大水!”

老十三胤祥属于海瑞式的人物,发现不满的事情敢于发言,但是挑问题容易,解决问题上,他并没有具体的举措。也代表大清国有一批官员,也能发现问题,也够正直,一方面权力有限,另一方面能力不足,并无法解决问题。

而老八胤禩逃避归逃避,该做的事情还是会做的,但是属于经验主义者,一旦遇到不同的状况,还按照常规方法赈灾,只会事倍功半。

他出的主意,一是马上从受灾的临近省份调粮过去,二是马上从户部拨款去赈灾。至于他是在忽悠康熙帝,想敷衍过去,还是真的没有去调查,不得而知。但比太子胤礽没有方案来讲,他好歹提出了一种方案。

这时候老四胤禛登场了,这场黄河水灾,谁都知道,但是真正去调查后续补救措施的,只有老四胤禛一个。

两个人跪在正中,老八胤禩的鞋底是干的,老四胤禛的鞋底是湿的,一个对比,就分出了空想家跟实干家的区别。

他先是推翻了老八胤禩的方案,一是临近省无粮可调,二是国库已经无钱拨款。即使这样,还是受到了老十的抨击,理由是他越俎代庖了,这种内斗其实时刻都在发生。

还好老四胤禛足够聪明,给圆了过去,等他把调查说出来后,众人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四、灾患如此,皆因人事不修

大清国的很多官员,就是这样隐瞒的,老八胤禩掌管户部,不会不清楚户部什么状况。

等到所有的问题包不住了,索性一股脑抛给皇上,让他去解决吧!

还好,老四胤禛提出了解决之法,一是剩下多少库银,只留一点,其余都去赈灾。第二才是最重要的,要派一个钦差去主导赈灾,他要有足够的权力,且有必胜的决心,和赈灾的经验。

随后康熙帝说了一句:

“灾患如此,皆因人事不修,人事不修,上天才降下灾祸。宗室与国同体,这水今天淹的是百姓,如果我们不能好好感知天意,这水明天淹的就会是这座紫禁城!”

康熙帝说出了问题的真谛,一方面这场黄河水灾是可以预见的。别忘了三年前,也就是康熙四十三年刚刚发过一次大水,还拨了那么多银子,三年内发生两次决口,能说是天灾?

其次,国库是国之根本,亏空成这个样子,还互相隐瞒,真遇到问题了,救灾都救不了。而且这么多皇子,这个多大臣,要么冷眼旁观,要么公然内讧,要么空谈误国,要么溜须拍马,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没有几个。

要知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如果不去感知百姓疾苦,不久的将来,百姓就会跑到紫禁城来,让你亲身感受。

五、这上百万的灾民过冬怎么办?

揭露真相,本应是好事,而当权者太子胤礽却在讽刺老四胤禛:

“还有人呐,背着我向皇阿玛请功!”

除此之外,他更担心的是自己的位置能不能保住,反而劝愿意为民办事的人,不要去办事。

而老四胤禛和老十三胤祥还是去了前线赈灾,我们再来看地方上的众生相:

有一心不配合赈灾却想着怎么给老九胤禟送银子的江南巡盐道任伯安等人,有趁着闹灾大肆强买民女的扬州知府车铭,还有为大阿哥献殷勤要招待大福晋嫡亲侄子的池州知府李淦,还有一心想做事却被车铭撤职的原扬州知县田文镜……

而老四胤禛和老十三胤祥专门挑水路,选择能见到百姓疾苦的路线前往,而不是选择大路,走走过场。他们在前线热火朝天的干的同时,我们再看看京城内的其他阿哥在干嘛?

他们在吃着冰镇西瓜,想的却不是赈灾的事,而是想的怎么让他们失败,首先发话的就是老十:

“只要您能有句话,给他去个信,让他死抗,看老四老十三他们能怎么样?”

这就是老十的政治觉悟,他能想到的就是捣乱,至于后果会怎样,不清楚,总之捣乱就行了。而老九胤禟,却看到了另外一层深意,他想到的是政治前途:

“损失点银子倒是小事……一方面办事又屡屡得手,皇阿玛心里会怎么想?难道怎么这一伙全成了酒囊饭袋?”

这类人是清朝的大财团,有的是钱,也不在乎钱,只在乎自己的前途会不会受到影响。而老八胤禩一直占据着“贤”字,明面上则必须表现出一副关心百姓的嘴脸:

“这上百万的灾民过冬怎么办?”

当然,他也仅仅是说说罢了……

所以,《雍正王朝》开篇就告诉了我们,大清朝的老百姓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当权者?


杨角风发作


电视剧《雍正王朝》优秀在哪儿?为什么评价如此高?

在清史上,雍正皇帝是争议颇多的人物,包括他继位的合法性,包括的杀兄屠弟,包括他诛杀年羹尧,包括他的死因成谜……像一团迷雾,像蒙上了神秘的面纱,而《雍正王朝》把这些历史的谜团,逐一的剖析,逐一的还原,既真实合理,又有根有据,不以讹传讹,力求客观,所以得到大家的认可,自然评价也高。



一,真正的雍正皇帝继位!

在野史,在民间,雍正皇帝的口碑确实不乍的。

为了继承皇位,康熙晚年九子夺嫡如火荼!雍正通过了努力让康熙把皇位最终人选指定了他。这样一来,阿哥党就不爽了,各种诋毁,各种猜测,还有空穴来风。

于是,雍正是通过改了康熙遗诏才继承皇位的,就这样越传越玄乎,甚至是嚣张尘上。

这种传出来的版本,确实是让人心疼。因为雍正被人诋毁!

而《雍正王朝》中,就真实还原了雍正皇帝继承皇位的全过程。也知道了他的合法性。



二,真正的雍正皇帝执政。

在野史,在民间,对于雍正皇帝的评价大都是负面的多。诸如:

1,杀兄屠弟,如对三阿哥,老八……

2,兴文字狱,杀人如麻。

3,诛杀有功之臣年羹尧!

4,豢养血滴子,朝中大臣人心惶恐。

真实的雍正皇帝:励精图治,勤政殚精竭虑,政治上的改革,一系列举措成绩显而易见,对朝廷百姓都是利……

这样,让世人真正的了解了雍正皇帝!也正是他的政绩,在“康乾盛世”中起着关键的承托。



三,雍正皇帝的死因之谜揭晓。

关于雍正皇帝的死,一直是谜。

特别是民间传下来的版本更是荒唐离奇。

有的说是雍正皇帝兴了文字狱杀了吕留良全家,遗漏了的女儿吕四娘在学到武功后,潜入皇宫成功剌杀了雍正皇帝,终于报仇雪恨。

在《雍正王朝》中,把雍正皇帝真正的死因,非常详尽的叙述和剖析,还原历史的真相。



由此可见:《雍正王朝》全面真实还原历史,让成谜的雍正皇帝走进大众的视野。这就是成功的所在。

【古今多少事,都在历史中。欢迎关注。我是媚之夭夭。】


媚之夭夭


雍正王朝绝对是每个男人必要看一遍的。因为这部剧情跌浪起伏,缜密的逻辑思维,环环相扣!有空多看几遍,你会发展很多东西


健康咨询小流年


当年该剧曾在央视首播时创下14点的收视,至今无人能出其右。唐国强、焦晃、王绘春等人贡献了颇令人感动的表演,整体水平之高,堪称国剧的巅峰。

从硬件上说

1、演员功力深厚,人物刻画生动。

2、构架紧凑,前后故事连贯一致,步步逼进,极富呼应,集集有高潮,连起则又是一幅佳作。

3、角色对白论战逻辑清晰,包袱抖的极见编剧之功力。

4、配乐到位,气氛烘托极佳,片头片尾曲都堪称经典。

制作技术精当!

从内容上说,该剧对中国的传统的儒家哲学透析明澈,对古代中国的政治生态把握的很到位:

1、意识形态与经济模式的冲突,也就是看似的民族冲突,清帝国将境内的民族分为五类,满蒙回藏汉,力图强化游牧民族在政治上的绝对统治地位,但随着国家的日渐成熟,经济主体从牧野猎强转向农耕,具体政策不得不倒向对汉族最基层农户倾斜,间接导致旗人特权被削弱。致使纷争不断。

2、政治势力之间的冲突,各王子结党图势,使得权利谱系综错。任何一人一案都有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3、统治者与汉族读书人的冲突,成功的读书人贪腐成风致使库空仓瘪,通过整顿吏治,统治者剥夺读书人经济权利,而同时帝国的运行有离不开这些读书人。统治者兴文字狱剥夺读书汉人的政治权利,而读书人则又掌握着舆论。

4、人性与伦理的冲突,君权父授,承君父而衍子皇,他康熙、雍正也只是这个链条中的一环。于祖宗、家族之前个人太渺小。

该剧中上述种种冲突交织,反应。充满了戏剧性令该剧可观性大增。





农民白白讲故事


1.这部剧可以说是典型的“男人剧”。不像现在的古装剧为了突出人物或戏剧化冲突,将剧情与时代背景分割开,《雍正王朝》有着极其缜密的逻辑性。例如一开始的所涉及到的赈灾、讨债、查清顶替案等,每一件事都是在讨论皇权与不同阶层利益发生碰撞时该如何处理。现在的古装剧基本都是后宫女人戏的小心机,《雍正王朝》给人带来的确实更为大气的上位者的谋略

2.角色形象刻画得十分入神,没有现在古装剧里毫无逻辑的剧情安排,几乎每一个角色都是有血有肉的复杂个体,没有所谓的绝对化性格处理,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微妙。勾绘出人性百态,角色形象有厚度、不单薄,特别是在争夺王位那段,每个皇子都个性鲜明,毫无逊色

3.演员演技的老练。

唐国强、焦晃、王绘春…随便拉一个出来都是中国演艺界的“大哥大”演员深厚的功底为这部剧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对手戏上火花四溅,台词实力堪称教科书,令人敬佩。

《雍正王朝》这部剧的优秀之处大致都在这里了吧


黄阿阿阿阿文


有许多电视剧初看时热血沸腾,终究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的。能经的起时间考验的才慢慢会有至深的永恒不变的感情。本剧就 是如此。

看了这么多年了,因为此剧的观剧历程十分曲折诡异。在初次接触时完全没有意识到它的伟大和对我的影响,而这个过程太过于漫长,所以就错失了记录的过程。

《雍正王朝》的权谋斗争我认为毫不夸张的是中国电视剧的巅峰迄今无人能超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