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有的人被判灭九族时,为什么他的家人宁愿等死,也不逃跑?

周明燕


诛九族,应该算是古代刑罪中惩罚最深的了吧!

所谓九族,指的是: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 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 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

当然,事实上,这也不能算是最狠的,历史上还有被诛十族的人。他叫方孝孺,其被明成祖朱棣诛十族,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被诛十族之人。当然,这是他自找的,当时朱棣本来想争取一下方孝孺这个当时的大儒,结果方孝孺是个硬骨头,他看不起朱棣的篡位之举,宁折不弯。于是朱棣便威胁他,要诛他九族。可是这方孝孺直接来一句:便十族奈我何?”.

这把朱棣给气的,于是一怒之下,便满足了方孝孺的“要求”,诛杀了其除了亲戚九族之外的第十族:方孝孺的朋友门生!这一杀就是八百多人啊!

好了,回到问题上来,大家也了解到了,诛九族有多狠,那么为何他的族人们不跑呢?

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

一,当时信息落后

人们很难在第一时间内获得信息,还没反应过来就被抓了。在古代,只要是被宣布你是要被株连的,一般犯的罪都不是小罪,如果你敢觊觎皇位或者有反水的迹象,多半你就会有被株连的命运。



像造反这样的罪行,多半都不是一个人的作为,因此一旦主犯被控制后,其亲属也会在第一时间被控制或软禁起来。

所以不是不跑宁愿等死,是跑不掉啊!

二,对故土的眷恋

逃有时候还不如不逃。古人对故乡有一种十分特殊的情感,所以许多人宁愿面临残酷的刑罚,也不愿意离开家乡。再加上古代因“株连九族”被牵连的人也不一定会死,有的只是被流放,可一旦逃跑被抓住后,必死无疑,所以许多人就没有选择逃跑。



三,对皇权的敬畏不敢出逃

认为无处可去。在古人的潜意识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因此在那个时候人们的潜意识里,人是无法逃脱皇家的追捕和眼线的,迟早都会被抓住,接受更为残酷的惩罚,这样的思想已经禁锢了他们多年。

四,古代的人口流动性不强

古代由于交通不发达,一般人们很少出远门,可能祖祖辈辈都生活在一个地方,一旦一个地方来了陌生人,没多久就会传到当地官府那里,你还是逃不掉。人们为了逃脱包庇罪,就会自发地区揭发陌生人,你根本就藏不住。

除非你去深山隐居,整日过着提心吊胆,与世隔绝的生活,这样或许会有一线生机,


白话历史君


精选回答】来自优质账号→野史日记


据我所知,这要被灭九族的家人根本跑不了。原因其实也很简单,我给你们简单说一说你们就明白了。

第一、来不及逃

一个家族要被灭九族了,这个消息谁第一个知道啊?肯定是皇帝啊,皇帝在下令之前,谁知道皇帝要怎么处置啊,在没有具体的处置之前,总不能先“畏罪潜逃”吧?万一皇帝不发火了,这不就弄巧成拙了吗?

皇帝既然下定决心要灭九族,那肯定就是事先有所准备的啊,否则消息走漏,那犯人不跑等啥呢?坐以待毙吗?他们之所以不逃,据我了解,那是根本来不及逃啊。皇帝在大殿之上对主犯进行宣判的同时,兵部那边就开始拿人了,他外地的族人也会有专人带着圣旨八百里加急去当地调兵抓捕,在古代可没有电话、BB机,全靠这人和马来传信,就算有人想通风报信,那速度也没有官方的800里加急快啊。

等到族人知道消息之后,早就被官兵围住了,一个都跑不了,他们能不想跑么,除非有正好外出的不太重要的人可以躲过一劫,进深山像猴子一样活一辈子。

第二、无处可逃

自从商鞅变法开始,这连坐的政策实施,当年商鞅自己犯罪逃亡都没人敢收留,最后被逮捕归案了,其他人更不可能逃跑成功了。

在古代虽然没有身份证,但是户籍证明的啥的还是有的,而且一个地方的人都认识,你一个外乡人来就会被举报,收留你的人连坐,谁冒风险收留你干啥啊,自己的小日子还不知道咋过呢,咋那么有闲心理一个陌生人呢?万一你是逃犯,那可是要同罪的。

所以逃跑也没啥用,没地方吃没地方穿没地方呆,根本就是没有活路,最后只能是罪加一等,本来是砍你一刀,再改成凌迟啥的,那不是更惨啊。

第三、不想逃

你们是不是对“灭九族”有什么误解啊?以为这灭九族是谁都能“享受”的吗?一般能获这样的大罪的人,那能是普通人吗?你啥时候听说皇帝给一个庶人来一个灭九族的罪名过啊?据我了解,能被灭九族的,那曾经都得是大哥。

被灭九族的肯定是犯下了大罪啊,能犯下大罪的人那都是风云人物,过惯了锦衣玉食,他的族人自然也不是普通人,他们就算有机会逃,只能去深山里和猴子一起过,根本不敢露面,就算他们野外求生能力强,那种不人不鬼的日子他们也是拒绝的,这样的心里落差,他们宁愿选择一死了之。

第四、历史上总共被灭九族的就一个人儿

看到这个标题,傻眼了吧?我了解了一下历史上被灭九族的人,加一块儿也没几个人,还得是野史和故事都加到一起。

传的最厉害的就是明朝的方孝孺,这老小子是朝廷的一大派系的领头人,在文人中也有很高的地位,朱棣篡位成功后,想和这老小子和平相处,还屈尊降贵的求方孝孺给写一份诏书,让他表态以后跟自己混,没想到方孝孺是一个“硬骨头”,就写了四个字儿“燕贼篡位”,朱棣一看很失望,觉得这位方孝孺很刚啊,就说要弄死他,结果方孝孺不怕,还说你要杀便杀。别整那些灭九族啥的吓唬人,有本事你来个“灭十族”。

朱棣也是一位豪杰啊, 能受这气么?随后就满足了方孝孺的愿望,给他灭了十族,这九族包含了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为了凑够十族,也为了彻底铲除方孝孺这方势力,就把方孝孺的门生都加了进来,全都砍了。

但是这个事情传的再神,也没有啥记载啊,真假难辨,可信度也不是很高。不过朱棣后来确实迁都燕京了,可能真是为了远离方孝孺的势力,还是回到自己的地盘稳妥。

还有荆轲曾经被灭了七族,非要说有记载的“灭九族”,就一个人被灭过,他就是杨玄感。

当年隋炀帝和高句丽频发发生争斗的时候,这个杨玄感不明白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道理,觉得时机成熟了,于是站出来做了打响造反第一下的人物,俗称炮灰。被杨广一顿组合拳给揍趴下了,面对杨玄感的造反,杨广贼生气,这大隋朝都这样风雨飘摇了,你还整事儿,于是下令诛灭杨玄感的九族。

杨玄感的九族根本没地方跑,他们去哪谁敢收留啊,这可是反贼啊,就算真跑了也得有人给抓回去,献给杨广请功,其实明白墙倒众人推的道理,也就能明白为啥被诛九族的人不跑了。


大家好,我是野史日记,喜欢历史的朋友可以关注我,一起了解历史内容~记得点赞哦~


野史日记


古代的株连灭族,可以说在古代作用,震慑大于实行,一人遭罪全家受宰。那么很多人就问,被株连的人为何不跑?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思维来考虑古代人的想法。大概罗列了这么一些原因。

1、君权神授。

在封建制度集中的年代,皇帝那是神的儿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在这样的思想禁锢下,在很多人心里,根本就没有逃跑的概念,他们不敢抗命,不敢抗神。如果违抗,那么死后下地狱一样会遭罪,一样会补偿回来,所以很多人心里没有逃跑的概念。

2、雷厉风行。

很多朝代株连九族这种大罪,并不是先宣判后抓捕,而是先抓捕,后宣判。在当事人以及当事人的亲属还未察觉之际,就已经被秘密抓捕归案。

比如西汉的晁错,汉景帝以“大逆不道”族他三族的时候,晁错还毫不知情,正穿着朝服打算去上朝,结果半道被杀,而他的家属更是来不及做任何反应就被灭族了。

3、跑不掉。

当时交通不发达,小农经济决定了人口流通性差。而户籍都是有登记在册的,古人也有身份证,没有身份证乱闯也是死。

比如商鞅,就是死在自己的户籍制度手中,当全国人口登记在册,全国所有人都被政府掌控,加上流通性差,交通不发达,还真没地方跑。商鞅去住宿,没有“身份证”到哪里都不接收他,最后无论可逃,被五马分尸。


笑尝历史百态




被判“灭九族”,相关人员在家等死?引颈受戮?这谁愿意?没人愿意。

如果能逃跑,谁也不愿意将自己的脑袋交给“侩子手”,让其当西瓜切了。那为什么大部分的“诛九族”能够顺利成功?

原因其实不复杂。

相关人员不知情,官府突然袭击



古代的时候,通讯网络很不发达,那边朝廷判了“诛九族”,这边还不知情的情况下,官府兵马就已经到了,主犯的族人很多都是在“莫名其妙”中被带走,然后被杀害。

这里面的关键点就在官府的行动速度,判了后,官府的行动速度越快,漏网的人员就会越少。

由于这种行动有其突然性,所以来不及跑,来不及藏,除了嘴里骂骂官府,骂骂当事人,剩下的就只有“挨宰了”,真是“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

所以,不是不跑,而是事发突然,来不及跑罢了。

相关的族人跑了,但是没能跑掉



有时候,有些大家族朝里有人,在“诛九族”的案子判下来的时候,其家族快速得到了消息,于是开始快速安排逃跑。

但是,一般情况下,大多也是跑不掉的,毕竟得到消息还要通知各色人等,大多人还要收拾金银细软,这样一来,时间又少了。

利落的人,可能跑出去了,但跑远的很少,大多在跑出去不久就被抓了。

相关人员跑了,在全国通缉下,又被抓回



总有一些人消息得到早,跑得比较快,跑得比较远,即使这样,也不能完全说“万无一失”了,因为还有一种情况叫“全国通缉”,这种情况下,有不少人又被抓回。

可以说,被判“诛九族”,还能安然脱身的相对还是比较少。

但也不是完全没有逃成功的,有那么一些人还是逃出了官府的抓捕。那么这些人是如何逃成功的呢?

逃成功的,大多有预判,早有了对策



逃成功的,大多对事情有预判,在主犯出事后,还未判时,其族人就已经开始做好准备,有计划地撤离了,等宣判下来时,这些人已经安顿好了一切,早已在某个地方,隐姓埋名,改头换面,开始了新的生活。

另外,也有家族人员因为出门在外,躲过了抓捕,躲过了一劫的。

但,总体上来说,大多都跑不掉。



诛九族的人,没有一个是甘心被杀的,只是事发突然来不及跑,或者跑了没跑远,再或者跑远了但因全国通缉被抓。


蓝风破晓


主要是跑不了,而且也不敢跑。

先来说说为什么跑不了吧。

在古代,所谓株连九族,一般都是帝王亲自下命令的,需要经过一番精心布置,而且株连九族实际上也是一种突发事件。这种情况下,犯人的亲属可能连发生了事情什么都不知道,就被官府抓走,根本来不及逃跑。

更何况,即便侥幸能逃脱一两个,只要官府诚心想抓,一般都是能抓到的。

在农耕社会,由于自给自足的特殊性和交通不便等原因,大部分老百姓可能一辈子只活动于村子及村子的周围,一般不会远行。所以村子里的居民,彼此间都非常熟悉。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村里来了外乡人,是很容易被注意到的。这时候,如果官府拿着犯人的画像来到村子里排查,最先排查的自然就是村子里的外乡人。古代的画像虽然不如现在的照相机那么精准,但识别出犯人还是没什么问题的,所以即便能跑,十有八九也会被抓到。有人说,那罪犯的亲属跑到外地的亲戚家躲一阵子也不行吗?

说起来,这法子倒是不错,就是亲戚可能不愿意干,因为这些亲戚只要敢收留,就会受到牵连。另外,如果亲戚的邻居发现了,但知情不报,亲戚的邻居同样会受到惩处。

这种情况下,亲戚会因害怕而不敢收留,而亲戚的邻居极有可能会向官府告密。

例如,朱元璋起义期间,曾遭元军追杀,朱元璋本想到大姐家里躲一阵子,但朱元璋的大姐担心受牵连,所以就拒绝了。而朱元璋对此记恨在心,当皇帝后也就没有封赏他的大姐。至亲尚且如此,何况是远亲?

所以说,不是被诛九族犯人亲属不想跑,而是实在来不及逃跑,也逃跑不了。

再来说说为何不敢跑吧。

古代诛九族,当事人自然是非死不可的,但其他人倒有那么一线生机。

例如,《唐律》中就规定:当犯了谋反、大逆两罪,其父、其年十六以上的儿子将被一同处死,而其他亲属均可免去死刑,只是会按照和犯事者的亲疏处以其他惩罚。

再比如《大明律》规定:犯事者本人将被凌迟处死,且其族中年满十六岁的男子也统统会被处死,而十六岁以下的男子则充军,至于女性家属,则“给付功臣之家为奴”。

有些被诛九族的家族为了后代,在明知逃跑无望的前提下,也就不敢逃跑了。


金兔历史


古代某个家族被诛灭九族的时候,在全家要被满门抄斩的紧急背景之下,他的家族成员能否通过逃跑来免于一死?

答案恐怕是否定的,不否认历史上的确有少数成员通过这样的方式逃脱了死亡,但想让整个家族大部分人通过逃亡来免于一死,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现实也不允许出现这样的结果,其中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可以说在古代,能享受被“诛灭九族”待遇的,通常都是一些名门大户,毕竟小老百姓很少能犯下这样的大罪,上层更不会跟老百姓一般见识,这也就意味着能对名门大户诛灭九族的,将是比这个家族势力更大的单位,可能是当朝皇帝,例如曾经对方孝孺诛十族的明成祖(当然史学界对方孝孺是否享受多灭一族的说法尚存争议);也可能是控制局势的更大的朝中势力,例如曹魏时期的司马家族曾对多支反对势力采取诛灭九族的惩罚,既然执行人的实力比被执行人的实力要大,那就自然不可能给对手喘息和活命的机会,说白了,在对对手满门抄斩的计划实施之前,通常会调派大量的军事力量对被执行人的家族进行包围和抓捕,除非有极少数人侥幸逃跑,绝大部分人根本没有漏网的可能。



其实如此大规模的死刑计划,执行起来自然也是雷厉风行,下层部门收到指令后会立刻开展抓捕行动,由于诛灭九族必然意味着被执行人处犯了罪不可恕的大罪,抓捕人员在这一过程中根本无法怠慢,否则将会惹祸上身,尤其这项罪名也意味着被执行人完全没有活路和翻身的机会,在斗争胜利的天平已经向执行人方向倾斜之后,下层的抓捕单位也必然选择及时站队,为了向已经得势的执行人靠拢,必然也会毫不留情面,将斩草除根进行到底!



同时由于古代的通信问题,当诛灭九族的指令在京城下达之后,被执行人在京城的家属必然要成为首先打击的目标,在如此近距离的情况下也难以做到立刻逃跑,而远在外地的亲属,由于古代特有的通信条件不可能立刻知晓发生在京城的变化,而在古代的传信效率当中,谁的传信速度也不可能比得上来自官府的传信速度,发生变故时外地的亲属根本不知情,等知情的时候,早已做好准备的地方官府早就已经磨刀霍霍了。。。

当然,就算有少数人能够及时逃跑,在古代因交通问题人口迁移频率不高的时代背景之下,这极少数人就算逃到外地,也很容易会被外地单位发现,从而再一次暴露,除非彻底钻入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可又如何生活呢?所以在古代的封建社会,诛灭九族,往往就意味着死路一条!


辽宁资深球迷


这明显就是一个伪命题,明知

被灭族而不跑,原地等死根本就是不可能的。所有被灭族的人都不会等死,都会选择挣扎或者逃跑。



一般情况下朝代更迭最常用的手法就是灭族,比如清朝代替明朝时,打着为崇祯报仇的旗号入关,然后大肆屠杀朱明皇族成员。当时很多人都隐姓埋名,选择了逃跑,甚至有人活到了康熙年间。

除了皇族成员外,还有捻军将领张宗禹和杀死僧格林沁的张皮绠,他们在当时属于谋反,都是诛九族的大罪。但是张皮绠改名换姓、置田买业,一家人又活了八年才被发现。张宗禹更是隐姓埋名活了20多年,直到老死才说出了秘密。



所谓的宁愿等死,实际上根本就是跑不了

第一、事发突然来不及逃跑

先看看被夷三族的李斯是被如何处理的。秦二世掌权后,李斯和赵高矛盾凸显,本来双方只是向秦二世互相上本参奏。不过赵高上书二世,李斯的儿子李由暗通陈胜、吴广。这件事把李斯吓坏了,当即上书秦二世赵高谋反,秦二世当然不相信自己的老师赵高谋反。反而把这件事告诉了赵高,之后赵高怂恿秦二世抓捕李斯,秦二世当即下令赵高逮捕了李斯。



经过严刑拷打,李斯实在是熬不过去了,被迫招认谋反,然后秦二世以谋反罪诛杀李斯三族。这时李斯的家人根本就不知情,因为李斯根本就没有想谋反,所以当秦国兵士到来之时,李斯的族人根本就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还有更快晁错,在上朝的路上,根本就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就被押解到了菜市口腰斩,然后把家人全部杀完才公布了罪行。这种情况根本就来不及。



第二、很多人抱有侥幸心理

实际上不论是夷三族或者是灭九族,总有一部分人能够得到赦免,有很大一部分人并不致死,而是选择发配流放,或者其他刑罚。

比如汉朝霍光死后,汉宣帝慢慢的把权力收回,但是引起了霍家的反抗,并且密谋造反。最终事情败露,霍氏族人遭到了灭族。但是霍光的侄子、女儿女婿等人得以保全,霍成君虽然被废,但是保全了性命。

到了唐朝的时候,虽然名义上是诛灭九族,但实际的操作是16岁以下的可以免死,家族女性成员大部分也都是充入掖庭为奴。



第三、实在是跑不掉

古代人员流动性很差,大部分都是族群聚居,在商鞅变法以后又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所以大部分情况下根本跑不了。即便是逃跑到了其他地区,因为陌生人的突然到来,也会迅速引起当地百姓的警觉。

一旦官府下达海捕文书,立刻就会有人向衙门报告,在严密的天罗地网下,逃脱实在是太难了。


我是越关


“灭族”是最残忍无人道的古代刑罚。天子一怒,诛灭九族,伏尸百万,一人犯法,株连九族,恐怖血腥!但别被电视上的骗喽。


“诛族”开始于商朝,当时称为劓殄(yìtiǎn),把犯罪本人极其后代处以死刑,从秦始皇这里开始发展,是“夷三族”!诛杀的人有罪犯、罪犯的爹、罪犯的儿子三人。为防止血亲报仇。这种刑罚主要针对跟密谋造反、欺君犯上、通敌卖国等重罪有关的人。





而其他受牵连的人被罚流放或者充军,或者被降为奴仆或者送入军中和教坊司,女人或者强行婚配给平民百姓等。所以说犯人家属不逃的主要原因就是没必要逃跑,因为他们不会死。



“诛九族” 一般指: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1、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 2、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 3、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历史上真正诛九族的少之又少。

元明清,诛灭九族,女人都在免死行列。雍正年间吕留良被人污蔑有复明倾向,雍正皇帝下令诛灭十族,吕留良整个家族男十六以上者全部处死,男十五以下者60多人世代为奴。



真正有史料记载只有隋朝末年的杨玄感被株连九族,也是第一个遭受诛九族之祸的。他官至礼部尚书,袭封楚国公。因受到隋炀帝的猜忌,为自己的生命担忧,就决定谋反。公元613年,兵败他让其弟弟把自己杀死。隋炀帝对他恨之入骨,将杨玄感处以极刑并暴尸三日,余党全被平息,罪及九族。

《明史方孝孺列传》记载,朱棣只是杀了方孝孺父系一族,其他人流放,或者降为奴仆。诛十族是野史里说的。1402年,朱棣攻下南京,建文帝不知是死是活,朱棣便称了帝,为了名正言顺,他让方孝孺草拟登极诏书。方孝孺对建文帝忠心耿耿,拒绝拟诏。无论朱棣如何劝说,方孝孺宁死不从,朱棣威胁道:“你难道不怕我诛你九族吗?”方孝儒答道:“诛我十族又如何?”



朱棣勃然大怒,将方孝孺的朋友、门生列为一族,连同宗族合为十族,共计873人全部凌迟处死!

那么罪犯家人为什么不逃呢?

1.古代交通不发达,大部分人都在住处附近劳作,很少出远门。保甲连坐,走不多远就会被大家指认,一个地方如果出现了外地人,一张嘴就是外地口音,所以会被大家很快发现,身份容易暴露。

2.官府颁发悬赏通缉令,到处张贴告示,抓住逃跑的罪犯就是畏罪潜逃,罪加一等,下场比流放充军等更惨。



3.根本没有时间逃跑,古代的通讯设备太落后,最多就是放个信鸽,朝廷对于重犯、要犯极其亲人家属抓捕迅速,根本来不及逃跑,并且有重兵,骑兵,包围府邸,插翅难飞。

4.朝廷对与犯罪无关的妇女、儿童、老人根本不会判死刑。

5.大多数人根本没有想过要逃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君要民死,民不得不死”的思想根深蒂固,导致他们对求生绝望。


小姐姐讲史


求生是人的本能,他们不是不想跑,而是关系近的根本跑不了,关系远的压根没想过跑。

我们先来看看“九族”是指哪些:父族四,姑母一家、姐妹一家、女儿一家、自己这一家;母族三,外婆一家、母亲的姐妹一家、外婆的外婆家;妻族二,岳父一家,岳母的娘家。

也就是说,凡是称得上亲戚的人家都在此例,杀的不只是主犯,还有所有与他有血缘关系的人,是真正意义上的斩草除根!是不是很可怕?

设想一下,小王好端端的在家种着田,某天忽然被拉去砍头了,就因为他一表三千里、平时都不大来往的表哥犯事儿了!这得多冤哪!

虽说还算是亲戚,可关系真的已经很远了。大家各自生活,哪会随时盯着亲戚们在做什么,自然也就想不到会被牵连,也就没必要跑。

别看现在的电视剧动不动就诛九族,实际上因为牵连太广、杀孽太重,哪怕是视人命如草芥的奴隶或封建王朝都不常用此刑,帝王也不会轻易诛人九族,除非是罪大恶极。

“诛九族”之说并不是从夏朝建立就有的,而是在秦朝变法之后才出现的,在此之前最严重的是夷三族(父族、母族、妻族)。

不过,秦朝并没有诛九族的案例。“荆轲刺秦王”大家都知道吧,荆轲失败后被诛了七族,英雄虽败,英名永存!

夷三族和诛七族都是件很恐怖的事情,民间传闻进一步放大这种恐惧,“诛九族”这个概念也就出现了。

史上有记载的诛九族其实只有一例,诛的是杨素的长子杨玄感。隋炀帝杨广征伐高句丽的时候,后方的杨玄感起兵造反,杨广大怒,最终杨玄感被分尸悬挂在城楼上示众,并且“罪及九族”,杨家彻底没了!这话没毛病,杨广和杨玄感可没有亲戚关系。

杨广的父亲隋文帝杨坚本是鲜卑人,原名普六茹坚,“杨”是后来才改的姓,说自己是汉太尉杨震的十四世孙,至于真假嘛,呵呵,不知道;杨素的“杨”是世家大族弘农杨氏,所以两家不是亲戚。杨广诛杨家,不会诛到自己头上。

这事儿很残暴,可想想是杨广干出来的,也就不觉得奇怪了。

而在“诛九族”之外,还有诛十族,特指朱棣诛方孝孺,第十族是师门一族。

方孝孺是宁海人,明朝著名学者,在士林间有很高的声望。朱棣夺了侄儿建文帝的江山之后,想让他起草即位诏书,利用他的声望给自己的帝位增加一些正统性。

这老爷子不但不写,还把朱棣一通大骂,朱棣这个气啊,皇位本来就来路不正了,你还非要指出来,这是骂人专骂痛处,打人专打脸面,故意和我对着干啊!遂千刀万剐了方孝孺,诛十族。

方孝孺死前还连写了十二个半“篡”字!哪怕是死,也要告诉世人朱棣是篡位!

诛十族之事《明史》上虽无记载,但各种民间史料中是有的。哪怕没有十族,方孝孺惨死,并牵连成百上千人也是事实。

方孝孺,可以说他是愚忠,却不能不认同他是史上骨头最硬的读书人!南明时福王为其上谥号“文正”,这是对文官的最高赞誉!

了解历史越多,越庆幸我们没有生活在古代!生活中哪怕稍有不如意,和这些前辈们比起来也是小事情了,所谓的困难也不值一提!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都要诛九族了,傻瓜才不跑,除非你跑不掉。

靖难之役之前,建文帝朱允炆手下有两个大官,都是建文帝当皇太孙时,东宫的臣僚,一个叫齐泰,一个叫黄子澄,就是这俩人,怂恿建文帝不顾一切撤藩的。

结果燕王朱棣以清君侧的名字造反,清君侧,指的就是齐泰黄子澄这俩人。朱棣成功以后,把齐泰,黄子澄等人都给诛九族了。

大家以为,都诛九族了,那么,这俩人的家人应该都死绝了。其实不然。

比如黄子澄,他就有一个儿子逃跑了,怎么逃跑的呢?改姓,不姓黄了,姓田了。

后来遇到天下大赦,黄子澄这个姓田的儿子才露面了,而且,重新改回了黄姓,不但如此,他的子孙还参加了科举,中了进士。

明成祖朱棣靖难成功以后,对建文帝的忠臣大加屠戮,很多人往往被夷其三族或诛其九族。

比如有这么一个叫戴德懿的,靖难之役时担任左拾遗,被朱棣抓到,朱棣让他投降,他誓死不屈,朱棣把他杀了。

当时戴德懿的兄弟也在南京,听说以后怕的不行,把消息传回了老家,戴德懿的老婆一听,觉得恐怕全族都要遭殃了,说不定夷三族或诛九族,于是全家都逃跑了。

戴夫人也算一个忠节烈女,她把两个儿子藏在了深山里,又毁掉戴家的族谱,防止朝廷按图索骥,株连戴家九族,然后又独自一人回到了家里,等待朝廷来抓,她想陪着丈夫去死,使丈夫黄泉路上也不孤独。

闻变,度祸且族,令阖舍逃去。匿德彝二子山中,毁戴氏族谱,独身留家。收者至,无所得,械项至京,搒掠终无一言,戴族获全。

朝廷把戴夫人抓到京城,戴夫人一言不发,也不攀扯戴家族中之人,因此,戴家全族都得到了保全。戴夫人可谓大智大勇的女人,让人佩服。

当然,确实也有傻瓜不跑的,比如方孝孺被成祖诛十族,他的儿子们就不愿意跑,要跟方孝孺一起死。

所谓诛十族,就是九族亲人之外,加上师友,当时方孝孺有几个学生,就不愿意跑,要向方孝孺殉节,陪方孝孺一起死。

其门下士有以身殉者,卢原质、郑公智、林嘉猷,皆宁海人。

诛九族的时候,对于大部分家人来说,不是他们不想跑,是跑不了。

一方面,率土之滨,莫非王土,跑又能跑到哪里去呢?你跑到天涯海角,仍然是朝廷的钦犯,一张告示,一纸追捕令,海捕文书到处都是,天下的州府县衙仍然要捉拿你,就像曹操刺杀董卓以后,慌慌张张逃跑,各种伪装,最后不也被县令陈宫抓住了。

另一方面,根本就来不及跑,像戴夫人那种,提前得到消息,都是万幸的,有的你都不知道呢,朝廷的人马就把你家围了,有的是,拖家带口,跑也跑不多远,早晚把你抓回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