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說益州"天府之國,沃野千里",為何在《出師表》中說益州疲弊?

姒莞萱


無他,時移“事”易而已。諸葛亮向劉備陳述三分天下的《隆中對》時益州還在劉璋是手裡。雖然劉璋闇弱無能,但是由於益州易守難攻所以益州一直沒有什麼大的戰爭所以此時的益州是真正的天府之國。但是在隨後的的十幾年間以益州為基地爆發了多次戰爭,有兩次甚至是蜀漢的賭國運生死之戰。益州再富庶也僅僅只有一個州,經不起如此頻繁的消耗。而曹魏佔據青、徐、豫等富庶的十州,孫權尚且有揚、荊、交三州。所以再沃野千里的益州也被沉重的負擔變得疲敝不堪。


劉璋統治時期富庶的益州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富庶的中原大地天災人禍,戰亂頻仍。無數百姓流離失所,被迫背井離鄉;接著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又是一場混戰,彼此之間相互攻殺兼併。老百姓再也沒有休養生息的機會,糧食減產百姓爭相逃荒。

相對來說劉璋所在的益州因為易守難攻,所以並沒遭受到黃巾軍的荼毒。人們得以安居樂意,中原難民也紛紛湧入。根據《後漢書地理志》記載此時益州和南中牂柯、越嶲、朱提、永昌等七郡的人口超過數百萬。富庶的成都平原水源豐沛、沃野千里。亂世當中,益州猶如世外桃源一般。人們在這裡過著安逸男耕女織的生活。

這就是《隆中對》中所說的“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的說法。

所以劉備接收劉璋的府庫的時候,家底兒相當豐厚。否則依靠劉備漂泊一生,身無分文的情況到處蹭飯吃。怎麼可能有家底兒和曹操硬碰硬的打漢中之戰、和孫權的夷陵之戰?這兩場戰爭在劉備佔據西川后沒幾年先後發生,指望劉備現攢家底那道菜都甭想趕上。


劉備以益州為基地建國的前後頻繁的戰爭耗光了劉璋積攢的家底兒

劉備漂泊半生,在依附劉表之前除了一個大漢皇叔的頭銜和關張二將什麼都沒有了。屢次吃敗仗,不得已依附了劉表。如果不是劉表收留的話,劉備都不知道去哪兒了?北方曹操鬧掰了,孫權沒交情。知道遇到了臥龍諸葛亮軍師才有了明確的方向,這才從一個窮屌絲搖身一變成為三分天下的高富帥。

諸葛亮的《隆中對》給劉備描繪和規劃了未來三分天下的步驟。首先拿下荊州,進而奪取西川;最後以荊、益二州為基地聯合孫權雙向北伐滅曹興漢。但是荊州在劉表去世後被繼位的劉琮獻給了曹操,也就是說荊州的家底大部分都被曹操掠奪去了。雖然在赤壁大戰獲勝後佔據荊州繳獲了一些,但是畢竟不夠成就霸業的。所以劉備必須取西川,瞄準的就是益州易守難攻的地理環境和富庶。


第一仗、奪取西川的消耗以及對文武的封賞

剛好劉璋在法正和張松的勸說下邀請劉備入川共拒張魯。劉備趁機進入益州。但是劉璋後來發現了劉備的意思,這下同宗內戰。劉璋當然不能和劉備的帶領的創始團隊相比,最後讓出益州。劉備進入成都後,大開府庫論功行賞。如下圖所示:


也就是說劉備除了進入西川是從荊州帶的糧草,其他封賞文武的賞賜都是慷他人之慨花的益州的錢。這是益州的府庫第一次在戰爭和戰後封賞中被消耗。


第二仗、劉備蜀漢的奠基之戰-漢中大戰

注意此時劉備雖然佔據了西川,但是南部的南中還不在他控制的範圍。如下圖所示:

而漢中的張魯夾在劉備和曹操之間非常的難受。因為原來佔據益州的劉璋是個佛系軍閥,對張魯沒有威脅。但是劉備佔據西川后就不一樣了,因為漢中是益州北方的門戶。所以漢中的得失關係著蜀漢政權能否站穩的關鍵。張魯最後投降了曹操,而曹操決不允許劉備輕易做大。

因此曹操得隴望蜀,打算接漢中直接南下益州。而此時的劉備就像多年的叫花子突然接收了大筆的遺產剛剛過上好日子,怎麼可能允許被別人奪了去。所以在這場持續兩年的戰役當中,因為關係著蜀漢能否站穩所以劉備拼命了。

劉備此戰幾乎發動了傾國之兵。有名的包含張飛、馬超、趙雲、黃忠、法正、黃權等。曹操則親自率領大軍幾十萬,將領包括夏侯淵、曹休、曹真、曹洪、張郃、徐晃、郭淮等。雖然沒有記載說就被帶了多少軍隊,但是能打贏曹操軍隊數量至少也得在十萬以上。此戰雙方都死傷慘重,多位大將陣亡。劉備艱難的取得了漢中大戰的勝利,兵力消耗極其嚴重。已經到了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地步。

劉備雖然贏得了這場賭國運的關鍵戰爭的勝利,但是後勤消耗;陣亡將士的撫卹以及有功之臣的封賞都大量的消耗了益州財富,可謂慘勝。之後劉備稱漢中王大封文武,這錢從哪兒來還不是從益州的府庫中來。一方面劉備以漢中王的身份重賞文武,另一方面是保守戰爭摧殘的益州經濟和民政。


再次賭國運的夷陵之戰,劉備慘敗益州受到重大打擊經濟幾乎要崩潰

在付出重大代價獲得漢中之戰勝利後僅僅第三年,蜀漢昭烈皇帝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復奪戰略要地荊州發動了討伐東吳的夷陵之戰。這場戰役可以說劉備傾進了蜀漢的國力,幾乎帶上了所有的能征戰的精銳士兵。

此時益州根本沒有從三年前的漢中之戰中恢復過來,不得不再次勒緊腰帶打這場關鍵的戰役。孱弱的益州經濟已經不能支撐劉備長期的作戰,所以劉備水陸並進打算速戰速決。但是東吳生生把這場戰役拖了七八個月,最後一把大火火燒連營。劉備慘敗,這次失敗幾乎讓益州窮的快要當褲子了。

蜀漢損失大量士兵與物資,還有多名將領陣亡。整個益州幾乎家家戴孝,處處哭聲。劉備也一病不起,臨終託孤給諸葛亮。而破屋偏遭連陰雨,本來就風雨飄搖的蜀漢國內的反對勢力趁機發動叛亂。內憂外患的蜀漢幾乎崩潰,諸葛亮不得不像保姆一樣一方面整理內政恢復經濟;另一方面平定叛亂,收復南中。

儘管有了幾年的恢復,但是益州經濟依然孱弱。這就是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所說的“益州疲弊”。究其原因是蜀漢底盤小,國弱民不豐。只能打贏,不可打敗仗。因為蜀漢只有一個益州,在富庶也經不起這麼反覆的折騰。就像薅羊毛就總拿一隻羊薅,羊毛成長的速度都趕不上薅羊毛的速度能行嗎?

而曹魏佔據司、豫、兗、青、 徐、涼、雍、冀、幽、並十州,還有荊州和揚州的部分郡縣。這都是經濟發達富庶的州郡啊。而吳國有荊州、揚州、交州,也不錯。而蜀國只有益州,說白了戰爭底蘊太差經不起失敗。


小結:

蜀漢只有一個益州,所以政權的戰爭底蘊先天不足。在短期內經歷了三次高烈度的持續戰役,即使益州再富庶也逐漸變的疲敝。什麼豐厚的家底兒也擱不住這麼折騰。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諸葛亮在《隆中對》把益州誇成了一朵花,什麼天府之國,什麼沃野千里,什麼龍興之地,可是到了《出師表》中,益州成了“疲弊”之地,成了“豆腐渣”。

短短几十年裡,究竟發生了什麼,讓益州由“一朵花”變成了豆腐渣?

原因之一,諸葛亮“賣弄”口舌。


諸葛亮是個口才極佳的人,要不怎麼能在江東舌戰群儒,怎麼能憑一張利嘴罵死王朗呢?他天上就是中國好舌頭,能口吐蓮花,能把好的說成壞的,把壞的說成好的。

當年,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開始了一番自我表演,諸葛亮先是描繪了一道美味的大蛋糕“漢室可興”,接著又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構想“佔荊州,取益州,北圖中原”,聽的劉備心花怒放,彷彿勝利指日可待似的。

為了讓劉備進一步信服,諸葛亮把益州誇成了一朵花,“天府之國,沃野千里”,彷彿是人間天堂一般,但卻對益州偏安一隅,交通不便,瘴氣肆虐等缺點閉口不談。

諸葛亮明顯避重就輕了,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讓劉備信服自己的政治規劃,藉以抬高身價。

原因之二,蜀國窮兵黷武。


劉璋父子統治下的益州,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富足,可是劉備來了之後,一切就變了。

先是劉璋和劉備打了三年,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劉璋不忍百姓受苦,最後開城投降。

接著,劉備稍微整頓軍馬之後,又與曹操在漢中較量了兩年,打仗需要物資的,需要糧草的,需要封賞的,而一切都是益州百姓提供的。

沒過幾年,劉備發動了聲勢浩大的夷陵之戰,傾盡蜀國全部家當,企圖對吳國來了個空前大侵略,結果呢?一敗塗地,全軍覆沒,竹籃打水一場空,損耗無數的物力,犧牲無數的男兒,但分毫收益未有。

此時的益州卻已疲敝不堪。


休養生息幾年之後,諸葛亮又發動了七擒孟獲的戰爭,又進一步消耗了國力。

綜合來看,劉備入主益州之前,益州確實“沃野千里”,但劉備入主益州之後,三番五次瞎折騰,空耗國力,結果就成了“益州疲弊”了!


一半秋色


不矛盾。環境不同,結論自然也不同。

首先,諸葛亮在做《隆中對》時,劉備還沒有地盤。對於當時的劉備來說,有一塊屬於自己的地盤是最現實的。這就好比一個流浪漢,能吃飽肚子就已經很滿足了,哪還管剩飯剩菜餿不餿。(當陽慘敗後,劉備還曾一度想去嶺南投奔好友吳巨,在交州繼續與曹操做對)


其次,諸葛亮做《隆中對》時,益州確實是一個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

根據《後漢書》記載,漢順帝永和五年,益州人口約為568萬,在當時的十三州中,排名第三,且人口數遙遙領先排名第四和第五的豫州和揚州。

雖然說,東漢的南部四州面積都很大(荊益揚交),人口密度遠不如中原州郡。但是相比於同樣是面積很大,人口卻很少的州,如交州和涼州,益州的綜合情況要很多,土地肥沃也是事實,完全擔得起天府之國的稱號。

並且,益州人口多這一點,也能說明益州的基本盤很大,是一個割據稱霸的好地方。


另外,自黃巾之亂後,益州沒有受到大的戰火侵襲,整體情況比中原州郡好。(益州也存在戰爭,比如趙韙反叛,張魯反叛,不過戰爭規模都不大)

綜上所述,結合益州當時的實際情況,以及劉備的現實遭遇(沒得挑了),諸葛亮說益州沃野千里,天府之國,並極力勸劉備到益州建立霸業。合情合理,沒有毛病。



不過,時移,事易,客觀環境是會隨時間變化的。當劉備在白帝城病死,諸葛亮臨危授命之後,益州在諸葛亮的眼裡,就變成了疲敝之地了。

至於他當時為什麼這麼說,原因有二。

第一,益州長年戰亂,經濟大不如前。

諸葛亮當年作《隆中對》的時候,益州是真正的沃野千里。農業、紡織、鹽、鐵,都可以達到自給自足,劉璋無作為,且不喜歡打仗,這在客觀上正好起到了養民的效果。

但是劉備當入蜀後,情況就變了。

劉備入蜀後,在212年—214年間,與劉璋混戰了三年,益州不敢說被打得稀爛,起碼正常的農業生產是受到了影響。

後來在217年—219年期間,劉備與曹操大戰於漢中。由於這是不計成本的戰爭,益州的老底肯定也是被掏了個精光。(諸葛亮還曾對漢中之戰有過反對意見,質疑不計成本的死磕究竟有沒有意義)

打完漢中之戰後,益州好不容易得到了一個喘息的機會,但是由於關羽被殺,劉備為了穩定人心,又挑起夷陵之戰,結果益州又遭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損失。(益州雖然沒受到戰火侵襲,但是劉備慘敗,益州的人力財力損失必然不小)

劉備死後,益州緊接著又爆發了內亂,先是黃元叛亂,繼而是南中雍闓、高定、朱褒叛亂,大半個蜀漢都反了。諸葛亮為了平定內亂,在223年—225年期間,又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去平叛。

這等於是說,自劉備入蜀後,益州整整經歷了13年戰爭。不是打內戰就是打外戰。益州就算再如何富裕,再怎麼沃野千里,經歷這麼長時間的折騰,想不疲敝都很難。

另外,除了戰爭之外,劉備時期的經濟措施也不行。比如說鑄小錢,將益州的工商業和絲織業全部國有化,都是與民爭利,把老百姓折騰的很慘。

事實上,諸葛亮北伐前,他只是將益州的經濟水平恢復到了劉璋時期的水平,益州等於是原地踏步了十幾年。其與中原州郡的差距越拉越大。

第二,益州當時的時局確實很“疲弊”。

諸葛亮作《出師表》時,天下已經確定了三足鼎立之勢。蜀漢面臨的最大問題倒不是實力最弱,而是蜀漢君臣一副安逸自滿,對危難時局看不透、無所謂的態度。

這話什麼意思呢?

意思是說,蜀漢政權作為一個外來政權,益州本地人是不支持它與外部開戰的。因為不管戰爭的結果如何,益州人都無法沾光。並且不沾光也就算了,益州人反倒還要承受巨大的戰爭開支。(北伐贏了,皇帝就還都中原了。益州人沾不到便宜,只有如炮灰一般的無謂犧牲)

並且,最讓諸葛亮頭疼的是,作為皇帝的劉禪在這種安逸的大環境下,就連他也沒有北伐中原的志願了。試想,連皇帝都不想去北伐,蜀漢本地士紳豪強哪個能想北伐?

所以,諸葛亮在《出師表》的第一句就點出了蜀漢政權的現實問題,告訴劉禪一個殘酷的現實:“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不是我閒著沒事要北伐,而是如果不北伐,我們就完蛋了)


總的來說,諸葛亮先說益州沃野千里,天府之國,後又說益州疲敝,並不矛盾。關鍵是要看他站在什麼立場說這話。如果劉備沒地盤,劉禪只想當一個土皇帝,益州是個好地方。但如果胸懷天下,一統全國,益州是不夠的,就是疲敝的。


Mer86


益州疲弊是自稱以民為本的劉備自找的。

自毀經濟

縱兵劫掠

劉備當年進攻巴蜀,兵臨益州時,此時劉備軍團已經兵疲將怠,為了激勵將士效命,劉備發願說,攻下益州城,城內金銀財寶盡歸你們。其實就是縱使士兵對百姓進行劫掠。

縱兵劫掠帶來兩個苦果,第一是《零陵先賢傳》記載,士眾皆舍干戈,赴諸藏競取寶物。眾多士兵的大肆洗劫,使得益州百姓無論是富戶,還是普通百姓都難逃洗劫,被洗劫後,自然商業貿易和經濟都受到極大衝擊;第二是,老百姓窮了,稅收都成了問題,而且搶奪之後便是大肆賞賜,據《三國志》記載,賞賜按功勞大小分不同等級,最高一檔4個人,分別是諸葛亮、法正、張飛和關羽,賞賜標準是:黃金500斤,白銀1000斤,錢5000萬,錦緞1000匹。所以劉備府庫空虛。

名士劉巴獻計

劉巴,清廉且清高的名士,經由諸葛亮推薦向劉備獻上一計,“但當鑄直百錢,平諸物賈,令吏為官市。”翻譯過來就是,“鑄造大面額銅錢,用銅數量不變,面額翻倍,哪個商人或百姓敢拒絕,刀劍伺候。”

備從之,數月之間,府庫充實。劉巴官升至尚書令,眾皆歡喜,唯獨益州百姓在歷經劫掠之後,又長期深受通貨膨脹剝削。

以疲敝之經濟北伐,雪上加霜

賦稅重,徭役重

需要要指出的是諸葛亮的七次北伐,每次都是開展滅國戰,動輒徵發全國一半以上兵力,光運輸糧食的民夫都無數,由於運輸艱難,道路長,即使在改進了運輸工具使用木牛流馬等機械的情況下,仍然有超過一半的糧食要消耗在路上。益州怎麼會不疲敝?

戰爭很大部分其實是打經濟戰

諸葛亮身為丞相,自己是非常節儉的,而且管束部下也很嚴厲,在他的身先示範下,蜀國可以說是非常廉政的國家。但是諸葛亮雖然智商很高,財商卻不高。

曹魏經營多年,百姓都已經承認了其正統地位,加上曹操父子經濟建設搞得好,自曹操開始,歷經幾世,錢幣都是始終如一的大,沒有通貨膨脹;而蜀漢政權,雖然諸葛丞相率先節儉廉政,但是長期戰爭頻繁,為了支撐戰爭,不得不越加盤剝百姓,在貨幣上動腦筋,錢幣越做越小,到後來只有三分之一不到,通貨膨脹嚴重,長期徵兵徵民夫,傻瓜都知道在蜀漢生活艱難,諸葛丞相有匡扶漢室的志向,平民百姓並沒有,人口一直淨流出。戰爭很大部分打的就是經濟戰,打的是後勤保障,這一觀點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

歷史大家錢穆《國史大綱》:蜀亡時,人口94萬,吳亡時,230萬,魏國亡蜀時,767萬人口。可見蜀國經過連年征戰後,何其疲弊,人口未必全是戰死,恐怕人口外流也不在少數。

我是喜歡聊歷史聊三國的“天下會會天下”,歡迎關注!


天下會會天下


這是一個好問題哦,讓我來噴一下,喜歡的就點贊,不喜歡的最好不要吐。

正眼看世界,睜眼看歷史,豹眼看人生。

《隆中對》、《出師表》都是諸葛亮的傑作,無論文學性、思想性都是被後世津津樂道的。許多人對這兩篇作品,都有質疑,認為不是諸葛亮所作。

不管是否偽作,豹眼看來,還是符合諸葛亮當時的思想的。

《隆中對》時,劉備還是寄人籬下,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一個益州對劉備來說,那就是諾大的產業,足可以立身處世。

益州沃野千里,素有“天府之國”的美譽,這足以勾起劉備的慾望。

此時的益州是個啥情況呢?

中平五年(188年),漢室重臣劉焉目睹漢靈帝治下朝綱混亂、王室衰微的情況,提出“廢史立牧”的建議,並自請為交州牧,意圖躲避世亂。

當時,益州刺史郤儉在益州大事聚斂,貪婪成風。

本來想去交州避禍的劉焉聽侍中董扶說益州有天子氣,改向朝廷請求為益州牧。

由於黃巾軍起義爆發,致使道路不通,劉焉暫時駐在荊州東界。

黃巾軍首領馬相殺死了郤儉,然後稱帝。沒過幾日,馬相就被益州從事賈龍組織軍隊擊敗,迎接劉焉進入益州,治所定在綿竹。

劉焉到任後,安撫收容逃跑反叛的人,極力實行寬容恩惠的政策。

“五斗米教”首領張魯的母親長相美麗,懂得鬼神邪說,與劉焉來往頻繁。劉焉任命張魯為督義司馬,與別部司馬張修一起進攻漢中郡,殺死漢中太守蘇固。

張魯在漢中得勢後,就殺死張修,截斷交通,斬殺漢使。劉焉趁機中斷與中央的聯絡,並進一步打擊本地的豪強,鞏固自身勢力,益州因而處於半封閉狀態。

天下諸侯討伐董卓時,劉焉拒不出兵,保州自守,一心只經營自己的地盤。

此時,中原大亂,南陽、三輔一帶有數萬戶流民進入益州,劉焉悉數收編,稱為“東州兵”。這支軍力,在劉璋繼位後,雖然經常侵暴當地百姓,引起不少民患,但在平定趙韙內亂時成為決定性的力量。

劉焉苦心經營益州,更是製造乘輿車具(天子所用的車駕)千餘輛,為稱帝做準備。

此後,劉焉假裝稱病,讓朝廷把其幼子奉車都尉劉璋從京城派到益州,趁機把他留下。

興平元年(194年),劉焉長子劉範、次子劉誕、徵西將軍馬騰策劃進攻長安,密謀敗露,劉範、劉誕被殺。此時,綿竹發生了大火,劉焉的城府被焚燒,不得已將治所遷移到成都。

不久後,劉焉傷心死去的兒子,又擔憂禍患,背瘡發作而死。

劉焉死後,其幼子劉璋繼承了益州牧。劉璋性情柔弱寬容,缺乏威信謀略,不能有效約束東州過來的流民,對當地百姓造成了災難。

建安五年(200年),趙韙看到民心不合,暗中勾結世家望族發動了叛亂。劉璋利用“東州兵”拼死力戰,最終平息叛亂,殺死了趙韙。

在劉焉、劉璋父子經營益州二十多年的時間裡,儘管也出現了叛亂,但由於益州處於相對封閉的狀態,中原的戰爭混亂,並沒有給益州帶來毀滅性打擊。

性格軟弱的劉璋,沒有太大的野心,也沒有能力來橫徵暴斂,相對寬鬆的政策也保障了益州穩定的發展。

這就是諸葛亮所說: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賢君。

其他的不好說,劉璋闇弱,民殷國富,這兩點對劉備來說是極有誘惑力的。

恰恰劉璋犯渾,不清楚張松、法正一幫人的企圖,就邀請劉備入川了。

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經過與劉璋三年苦戰,最終率大軍來到成都城下。

當時,城中有三萬精良部隊,糧食足夠維持一年,絕大多數官吏百姓都想抵抗。

劉璋卻說:“我父子在益州二十多年,沒有給百姓施加恩德,卻打了三年仗,許多人死在草莽野外,這都是我的緣故。我怎麼能夠安心哪!”

於是,下令打開城門,出城投降,部下沒有不哭泣的。

《三國志》記載;劉備佔據益州後,賞賜諸葛亮、法正、關羽、張飛等人各自黃金五百斤、銀一千斤、錢五千萬、錦緞一千匹。其他將士按照功勞、級別大小高低各有賞賜,也不在話下。

有人建議劉備將城中房舍及城外園地桑田分賜給諸將。

趙雲反駁說:“霍去病曾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現在國賊不只一個,還不是安定下來的時候。益州百姓剛剛遭受戰禍,現在應該將田宅房產歸還他們,讓他們安居樂業。然後才可以使他們服兵役、納戶稅,只有這樣才能得到益州的民心。”

劉備採納了趙雲的建議,沒有滿足將士們分瓜田產的請求。

未必就是劉備仁德,一個老農民還知道把豬養肥了再殺。

還有說法是,劉備縱容將士大肆搶掠,府庫一空。

這個沒有史料佐證,是否縱容將士搶掠不好確定,但府庫空了卻是真的。

看看劉備對諸葛亮等人的賞賜,簡直就是打土豪,差點就要分天地了。

錢財分完了,老少爺們都高興了,可接下來劉備卻哭啦,這是真哭了。

幾萬人的官吏和將士要吃飯哦,他們可不會吃著自己的賞賜再去給你免費打工吧。

這也不是難事,自有高人出謀劃策。

有個所謂清廉、清高的名士叫劉巴,通過諸葛亮推薦,向劉備獻上了一計:

“但當鑄直百錢,平諸物賈,令吏為官市。”

用今天的話說就是:鑄造大面額銅錢,面值是原來的一百倍。用銅的數量一樣,而面值卻增加了百倍,以此來調整物價。派遣官吏實行市場管制,哪個商人、百姓敢不聽招呼,就大刑伺候。“

劉備採納了這一建議,數月之間,府庫充實。

劉巴官升尚書令,眾將士、官吏有了飯吃,皆大歡喜。

苦可就苦了益州的百姓了。

有點經濟學知識的都會清楚,這一招有多狠毒。

就是說原來有一萬個銅板,現在也頂一百個使用了;原來一個銅板能買到的東西,現在需要一百個了。

這叫百姓的日子咋過哦,如此行徑,能得到蜀土百姓的支持,豈不是神話嗎?

世族豪強也不幹哦,一夜之間,幾輩人的積蓄就縮水了一百倍,他們能不跟你對著幹嗎?

劉備入主益州後,蜀中百姓一直處於高通貨膨脹中,苦不堪言。

《晉書·地理志》記載:263年,劉禪舉國投降,蜀國戶籍二十八萬、人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官吏四萬。

想象看,九十四萬百姓要養活十萬二千將士及四萬官吏,是啥概念哦。每兩戶就要供養一個將士或官吏,而且他們的消費可不是百姓生活的標準。

吳國滅亡時,官吏三萬五千人,那是三個州的官吏。僅僅一個益州就有四萬官吏,不可思議哦。如此龐大的官僚體系,還能說益州沒有人才嗎?

四萬人官理一個不足百萬人口的益州,還把諸葛丞相給累死了,這些人都在忙活啥呢?

難道整天吃火鍋,打麻將嗎?

後主劉禪窩囊是窩囊了一點,但主動投降,結束了戰爭,畢竟也算是做了一件人事。起碼對蜀中百姓有百利而無一害。

那些主張投降的官吏,升官發財了,那是去領的曹魏的俸祿,起碼減輕了蜀中百姓的負擔。

從這裡就不難看出,諸葛亮《出師表》所說的“益州疲弊”是咋回事了。

此一時,彼一時。諸葛亮目的不同,說法自然不一樣,其中還有更多的因素。

但益州經過這一折騰,的確不再是以前那個益州了。

只搜刮益州也不是個辦法哦,總在一個羊身上薅羊毛,不僅沒有那麼多的羊毛可薅,還可能把羊薅死。

蜀漢統治時期的益州,沒有想象中那麼美好。

君未必是仁君,臣未必是賢臣。

歷史是統治者書寫的,不是百姓記載的。

蜀國咋就沒有史官哪?咋就沒有史料記載呢?

蜀國是主動投降,不是城破國亡,不會因為戰火把史料毀壞。

這樣的歷史能夠示人嗎?能夠留給後世嗎?

諸葛亮之所以為後世稱道,統治者需要他這樣對帝王忠心不二的臣子;讀書人渴望像他一樣,有機會“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以實現自己人生的理想;即便是貪官汙吏,標榜他也是藉以表示自己的忠心和廉潔。

百姓哪?也渴望有個一心為民的青天大老爺。

真正被推上神壇的不僅是關羽,諸葛亮也算一個。

睜眼看世界,睜眼看歷史。吐得好那是燕窩,吐不好那就是一口痰。


豹眼看歷史


諸葛亮在發表“隆中對”的時候是公元207年,那時候劉備是什麼狀況?他還屁都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穩固的根據地啥都沒有,整面臨曹操的“追殺”,諸葛亮在和劉備的相互面試中,闡述了自己的戰略,即是奪取益州,以此為根據地,再奪取荊州和漢中,這樣以荊州和漢中兩路出擊,奪取中原,則天下大定。而益州土地肥沃,自東漢以來,沒有遭受大的戰爭,太適合作為大後方來養兵了,而且告訴劉備,當年劉邦不是差不多就這麼幹的嗎,肯定是能打動劉備的,再說了實際情況也是如此,蜀地的富庶確實能夠支撐起長期的軍事戰略的。

而諸葛亮發佈《出師表》的時候已經是20年以後的事情了,當時諸葛丞相的主子已經是劉禪了,先不管諸葛亮出兵的目的,你要出兵總得給老闆說個理由吧?荊州已經丟了(實際上荊州沒丟之前也是三家各佔一部分),那邊沒蜀漢啥事了,劉老闆已經只有益州和漢中了,而且益州也不是先前的益州了,夷陵之戰後,蜀漢的實力大受影響,老劉老闆帶去的7萬人差點全部洗白,公司規模大幅度縮減。這時候諸葛經理想擴大公司規模,只能給老闆說,不能安於現狀,要主動出擊,事實上確實如此,蜀漢在三國中整體國力的確是最弱的,不通過戰爭來發展壯大,等魏國做好準備了,出兵肯定是首先滅了蜀漢,這一點大家心裡都清楚,所以益州疲敝這話也不是瞎說的。


低調的大吃大喝


諸葛亮在《隆中對》可說的是“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啊,你咋能隨意篡改呢?!


漢風唐韻828


為什麼前後不同?很簡單,劉備和諸葛亮作的。

劉焉和劉表是漢末最先割據的軍閥,州牧獨攬地方大權由此兩人起。這兩人年輕時都不是吃素的,也是一代梟雄。

劉璋雖然昏庸了點,卻有父親劉焉留下的班底輔佐,其本人也不是弒殺好功之人,可以稱得上一個慈字。民生基本穩定。

益州和荊州在天下大亂中獨善其身,民生穩定,富庶與盛世無異,又接受了大量北方流民。可以說劉備剛剛接手的益州荊州足夠對抗曹操那被連年征戰破壞的四州。尤其是在曹操赤壁損失慘重,又和馬超韓遂孫權惡戰的情況下。

然而劉備接手後歷經漢中,荊州等四次大戰,前後損失數十萬兵力。尤其是夷陵一戰,除了少量留守,劉備幾乎是下了全部賭本,然後輸了個精光。

諸葛亮經手後修養數年,又連翻北伐,耗費大量民力。

這裡且不說劉備梭哈和諸葛北伐政治上是否正確。

但是連翻征戰確實把原本富庶的益州荊州掏空了。短短几年,青壯人口損失幾十萬,財力枯竭。

而曹操父子則修養生息,安撫流民,屯墾軍田。四州逐漸恢復生機,地方本身又比益州荊州大,逐漸恢復了對吳蜀的國力碾壓。

所以益州由天府變成疲敝絲毫不意外。


天眼觀世界


在歷史上有兩篇政論文章與諸葛亮密不可分,一篇就是《隆中對》,另一篇就是《出師表》。在這兩篇文章中諸葛亮都提到了益州,隆中對中說益州是“天府之國,沃野千里”,把益州形容為一個良好的戰略基地。而在《出師表》中又把益州說成“益州疲敝”。諸葛亮之所以會把益州作出兩種截然不同的表述,其根本在於敘述的對象、目的不同,同時也是當時時勢不同。

隆中對:從無到有的政治藍圖

《隆中對》並非一篇嚴格意義上的文章,它是陳壽所寫的《三國志》中描寫劉備“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諸葛亮向劉備分析天下大勢,提出戰略構想的一段記述。後世之人將諸葛亮提出的觀點稱為隆中對。那麼為什麼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把益州形容為“天府之國,沃野千里”呢?

  • 隆中對的目的:作為劉備前來求賢問策的應答,隆中對本質上是諸葛亮為劉備描繪的政治藍圖,同時也是為劉備勢力規劃的明確而完整的政治、軍事、外交路線。因此它本質是一個從無到有的設想。試問,如果你在描繪藍圖的時候就把益州形容為“疲敝”,那麼諸葛亮如何讓劉備相信他提出的“先取荊州、再取益州,三分天下”的戰略路線呢?
  • 隆中對的對象:隆中對要說服的對象是劉備,當時的他正是落魄投靠依附劉表,然後駐軍新野的時候。此時的劉備雖然是名滿天下的英雄,但是卻毫無立錐之地。起兵多年,先後依附投靠公孫瓚、袁紹等多人,但卻被曹操等人趕的到處流竄,無奈南渡荊州投靠劉表。此時的劉備有雄心壯志但卻有些信心、底氣不足,因此諸葛亮就需要為劉備描繪美好的藍圖,制定有可行性的戰略計劃,為劉備註入更多的信心。因此諸葛亮當然要把益州形容成“天府之國、沃野千里”的戰略後方,立國根基。
  • 當時益州的形勢:隆中對的時間大概是公元207年冬到公元208年春。此時的益州是劉璋的統治之下,多年沒有大的戰事發生,益州本就有天府之國的美譽,與戰亂多年北方相比,的確當得起“沃野千里”的評價。

出師表: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誓言

《出師表》也是出自《三國志》,但是這裡就明確了這時諸葛亮給後主劉禪上書的表文。也就是是真正的諸葛亮寫的文章。因為在中學課本中全文收錄了,因此也成為中國人最熟悉的古代政論文章之一。全文主旨在於勸勉後主劉禪勵精圖治,同時也表達了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思想。


那麼這時諸葛亮為什麼要說益州疲弊了呢?

  • 出師表的目的:作為一篇勸勉後主廣開言路、親賢遠佞的表文,諸葛亮當然要把困難講的大一些,而且本來興復漢室的困難就不小,所以諸葛亮當然不可能再說什麼“天府之國、沃野千里”了。如果還這麼說,估計劉禪就更加躲起來大肆享樂去了。而且此時的蜀漢雖然已經實現了當初諸葛亮提出的三分天下的戰略構想,但是實際上隆中對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主攻方向荊州已經失去了,此時的蜀漢已經失去了隆中對中提出的興復漢室的戰略前進基地。而且夷陵之戰讓蜀漢的精銳損失不少,國力嚴重下降,自隆中對以來的上升勢頭已經失去。諸葛亮作為隆中對的提出者,他實質上已經預知了隆中對的後半段幾乎已經沒有可能實現,但是他仍然要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於是出師表就是他的誓言,所以在這裡他不可能如當年那般意氣風發的描繪美好藍圖,他更多是在以文明志罷了。所以《出師表》的他就實事求是的指出益州已然疲敝,這裡更多是直率的承認蜀漢是三國中最弱的一國。

  • 出師表的對象:出師表要勸勉的對象就是蜀漢後主,那個扶不起的阿斗。這個人物估計不知道的人也沒幾個了。以他的個性,如果不把實際困難講透講深,劉禪根本不會放在心上。即使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已經言辭懇切,劉禪也依舊本性不敢,只不過與後期的劉禪相比,他表現的沒有那麼明顯罷了。對於劉禪的個性,諸葛亮肯定非常清楚的,因此他不可能會為了讓劉禪有信心去誇大蜀漢的的實力,畢竟他知道,這樣做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 當時益州的形勢:此時的益州已經是蜀漢帝國的核心區域,但是與公元207年的益州已經有了較大的變化。首先是益州因為劉備的介入引發了不少的戰事,先是與劉璋爭奪益州,劉備在益州打了三年,此後又與曹操爭奪漢中,劉備傾巢出動,消耗了不少益州的資源。再後來與東吳的夷陵之戰,又是一場傾國之力發動的戰爭。這幾場戰爭下來,益州多年的積累也消耗了不少,甚至劉備死後,南蠻也開始叛亂,這不得不說與連年的戰事有較大的關係。所以當時的益州已經可以用疲敝來形容了。

綜上,諸葛亮在《隆中對》和《出師表》中對益州不同的表述都是正確的,也是符合當時實際情況的。但是因為論述的目的和對象不同,諸葛亮採取了不同的方式,進行了不同的描述,從根本上來說都是為了更好的表述自己的觀點和想法。

圍爐品茗人


諸葛亮說的前後並有矛盾。對劉備說:天府之國,沃野千里。這是益州自然資源。但又會對劉禪說:益州疲憊。何解?當初諸葛亮隆中獻計,是基於完全掌握益州之資源的,但很不幸,劉備在拿下益州,在未整合各門閥便掛了。益州資源大部份仍掌握在各門閥手中。諸葛亮想整合,奈何!手段不夠,或者說地位不夠。想想諸葛亮千方百計平定南方,卻最後又留下南方原班人馬管理南方。按理第一次抓孟獲就可殺之另派人馬管理。這是最低成本的方式。但諸葛亮不敢試。有兩個方面原因。1,蜀國是由益州門閥,荊州殘留門閥,馬超門閥,漢中門閥組成。各個門閥間只有對付曹魏利益時才一致,諸葛亮不能也不敢打破劉備立國之初,繼承東漢門閥的制度。2,諸葛亮真正能用的人只有荊州來的人馬,而這些人是要打曹魏的。本來人員就不夠,還要份部人馬,諸葛亮有心無力。交由其他門閥的人,他也不放心。最後,只能七擒七縱,收服南方門閥。

所以說諸葛亮前後說益州不一樣,只是蜀國並沒完全執行在隆中的計劃。後人評價諸葛亮逆天而行,故才敗。何為逆天?天,即天道。東漢的滅亡是其門閥制度嚴重阻礙社會發展。門閥制度當中的舉考廉與曹魏的唯才是舉誰更適應時勢,一目瞭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